《变形记(节选)》练习巩固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和力 一剑双雕 瓶颈(jǐnɡ) 蓦然醒悟(mù)
B.反映堆 披星戴月 粗犷(kuànɡ) 箪食壶浆(sì)
C.公信力 翻天复地 内疚(jiū) 纵横捭阖(bǎi)
D.综合征 不蔓不枝 劲(jìng)旅 人才济济(j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B.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奋斗,死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卡夫卡”热。
C.卡夫卡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其作品大多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D.1979年第1期《世界文学》刊出了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无数中国读者受惠于他的译笔,开始感受这部小说历久更加弥新的艺术魅力。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善于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善于学习,其结果或者事倍功半,或者隔靴搔痒,甚至会适得其反。
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这些抑扬顿挫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童谣,也慢慢湮没在岁月的光阴里,难以重见天日。
③很多老专家老学者,更是目不窥园,淡定自若,潜心学术,心无旁骛,成果丰硕。
④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个人举手投足、闲言碎语、对某件小事的态度,往往能折射出其为人处世的准则、作风的好坏,甚至品质的优劣。
⑤我们看到的苏东坡,永远是一派载酒载歌,自得其乐,困厄来临也等闲视之的豁达而又潇洒的形象。
⑥用户更希望在平台上看到优质内容,并不想要一个苦心孤诣赚钱或者让用户花钱的平台。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二、能力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 ,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遣忧郁苦闷的手段。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定论。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 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 追认其为先驱。卡夫卡生前 ,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隔绝 别开生面 纷纷 默默无闻
B.隔离 别有天地 一致 悄无声息
C.隔绝 别开生面 纷纷 悄无声息
D.隔离 别有天地 一致 默默无闻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让他感到陌生、孤独与恐惧,这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B.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C.他开始了主题创作,永恒地表现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
D.他开始了永恒的主题创作,这就是他对社会的陌生、孤独与恐惧感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语(15分)
骑桶者[注]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 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 ”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 是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 ”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因为贫穷没有煤烧而去向煤店老板求助,竟然是骑着空煤桶去的。
B.本文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骑桶者”的形象。
C.故事最后,煤店老板娘无情地拒绝了“我”借煤的请求,但如果煤店老板出来的话,他就会借给“我”。
D.“我”在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之前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却遭遇了现实残酷的打击。
7.这篇小说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精彩,请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6分)
8.请探究作品的寓意。(6分)
答案和解析:
1.D ;A项“一剑双雕”应为“一箭双雕”、 “蓦然醒悟”应读“mò”;
B项“反映堆”应为“反应堆”、“粗犷”应读“ɡuǎnɡ”;
C项“翻天复地”应为“翻天覆地”、 “内疚”应 读“jiù”。
2.B ;A项,语序不当,“重建并改造”语序不当,应为“改造并重建”;
C项,成分残缺,应在“作品大多”后加“使用”;
D项,重复赘余,“更加弥新”重复赘余,应把“更加”去掉。
3.B;
①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本句中强调没有收获,应用“劳而无功”。
②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这里使用正确。
③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这里使用正确。
④闲言碎语:指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略带贬义,句中没有贬斥的意味,应用“只言片语”。
⑤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这里使用正确。
⑥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这里感彩不正确,应用“费尽心思”。
4.A
隔绝:隔断(联系、音信、信息等)。隔离:使隔绝往来,不让聚在一起。这里面隔开的对象是“他人和社会”,所以用隔绝。
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本处强调卡夫卡创作的手法和别人不同,所以选用别开生面。
纷纷: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一致,强调没有分歧。这里强调各个流派相继追认卡夫卡为领袖,所以选用纷纷。
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 指没有什么名声。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这里是说卡夫卡的价值在卡夫卡去世后才被人们所认识,说明卡夫卡生前没有名声。所以选用默默无闻。
5.B
A项,根据表达,“这”指“社会”,而实际上“陌生、孤独与恐惧”才是“主题”,该项错误。
C项,“永恒地表现”搭配不当,“永恒的”应修饰“主题”,该项错误。
D项,“永恒”不能修饰“创作”,该项错误。
6.A
B.文中没有使用肖像描写。
C.煤店老板出来也不一定会把煤借给“我”。
D.“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错误,从小说第一段中“我”的心理活动来看“我”其实是没有信心的。
7.(1)对比:①骑桶者良好的愿望与悲惨的结局的对比;②骑桶者生活贫苦与煤店老板生活富足的对比。(2)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小人物命运的悲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
8.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②人与世界的不通融;③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存困境——由物质的贫乏所引起的丧失尊严的自卑感,面对外部世界的强大而产生的孤独、无力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