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5课 热在水中的传递
第四单元 热
核心素养
探究实践
能设计并完成热在水中传递的实验,规范使用实验器材,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热对流的特点和规律。
科学思维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归纳热在水中对流传递的规律,对比热在不同介质中传递方式的差异,培养逻辑推理和分析归纳能力。
态度责任
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责任感。
科学观念
认识热在水中主要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理解对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知道热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形成对热传递更全面的科学认知。
目录
情境与问题
1
探究与发现
2
研讨与拓展
3
回顾与复习
4
总结与评价
5
学习任务
1
情境与问题
聚焦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是怎样的?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聚焦
开水能养鱼,你相信是真的吗?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水已沸腾,试管下部的金鱼还是自由自在的游动。
为什么会这样?
聚焦
在开始烧水时,铁锅把热传递给锅底附近的水,靠近锅底的水会变热,那么中间的水和上层的水又是如何变热,乃至最后沸腾的呢?
聚焦
热在金属中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热在水中传热方式与在金属中的传热方式相同吗
学习任务
2
探索与发现
探索
1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实验材料:
探索
1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设计实验方案:
①在试管中注入三分之一的水。
②将试管安装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注意试管口不可朝着人。
③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注意戴好护目镜,不要用手触摸试管,以防烫伤。实验结束注意熄灭酒精,规范整理实验材料。
探索
1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小红的猜测:
热的传递
水和热的传递
小邓的猜测:
探索
1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水无色无味,加热时不易观察到热在水中的传递路径,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1)感温粉末加入酒精可溶于水。
(2)感温粉末常温下是蓝色的,加热后会变成白色。
感温粉末
探索
1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加热试管中的水记录表 加热的物体
加热的位置
试管上部的水是否变热
我判断:水运动的方向
实验现象
试管中的水
试管底部
是
试管底部 试管上部
探索
1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加热过程中,感温粉末颜色的变化是怎样的 感温粉末是怎么运动的
感温粉末的颜色:
感温粉末的流动:
上面的先变白逐渐往下延伸,最后全部变成白色。
下面的粉末变白之后迅速向上流动,上面的蓝色粉末往下面流动。
探索
1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热水向上运动
冷水向下运动
当加热试管底部时,试管底部的热水会流向试管上部,试管上部的冷水又补充到试管底部。冷热水通过循环传递热量,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对流。
探索
2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如果换成较大的容器,并在容器底部加入红墨水加热,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是怎样的?容器内的水都会变热吗?
我的猜想
红墨水会随热水上升,随冷水下降,最后布满整个烧杯。
探索
2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实验步骤:
①安装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三脚架组成的加热装置。
②在大烧杯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用滴管吸取红墨水,小心伸入试管水下加热的地方,挤2滴红墨水。
③用酒精灯的外焰隔着石棉网给烧杯底部加热,观察试管中水的流动及颜色变化。
探索
2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实验验证猜想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加热烧杯中的水 加热的物体
加热的位置
烧杯内的水是否变热
我看到:红墨水的运动方向
烧杯中的水
烧杯底部
是
底部的红墨水上升到烧杯顶部,又从左右两边落下,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探索
2
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通过加热受热点的热水向上方流动,并且将热量带给周围的水,被加热的水上浮到水面,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形成多方面立体的流动,最终整杯水都热了起来。所以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冷水向下方流动
冷水受热向上方流动
学习任务
3
研讨与拓展
1.试管中的水是如何传热的?
研讨
热水向上运动
冷水向下运动
2.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吗?热是怎样传递到这杯水的各个部分的?
研讨
冷水向下方流动
热水向上方流动
低温液体
高温液体
热对流
拓展
热在气体中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冬天,我们在房间里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的空气是怎样热起来的 请用文字和箭头在图上将你的猜测表达出来。
拓展
观看视频《热对流现象》,了解更多热对流的现象。
学习任务
4
回顾与练习
1.选择题。
练习
(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
A.夏天打开冰箱,会看到很多“白气”,这其实是水蒸气凝结的小水滴
B.夏天开空调时,整个房间都会凉快下来,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
C.烤火时会感觉很暖和,这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
(2)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叫作( B )。
A.热对流 B.热辐射 C.热传导
C
B
2.填空题。
练习
(1)热在固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 热传导,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 热对流。
(2)热从高温流体转移到低温流体的现象叫作 热对流。
(3)加热试管中的水时,水量不宜超过试管容量的_________。
热传导
热对流
热对流
3.判断题。
练习
(1)热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递,但是空气比较特殊,不能传递热。( )
×
(2)加热试管中的水时,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 √ )
√
(3)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如果烧杯太大,烧杯中的水就不能全部热起来。 ( × )
×
(4)烧菜时,用锅铲不断地炒动,可以加快菜内的热传递。( )
√
学习任务
5
总结与评价
总结
通过两个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热在其他液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科学态度
合作学习
评价
1.完成《同步分层作业》。
2.预习下一节课文内容,准备实验用具。
作业
感谢聆听/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4.5 热在水中的传递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试验》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对流现象,第二部分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对流现象。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法探究水在不同容器中的热传递情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途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同时,在教科书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经认识掌握了水的热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整个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对于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研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非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在能力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热在水中主要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理解对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知道热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形成对热传递更全面的科学认知。 科学思维: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归纳热在水中对流传递的规律,对比热在不同介质中传递方式的差异,培养逻辑推理和分析归纳能力。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完成热在水中传递的实验,规范使用实验器材,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热对流的特点和规律。 态度责任: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热对流;了解热在其他液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难点: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并能够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提供水、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高锰酸钾固体、学习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情境与问题 1.谈话导入: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是怎样的? 预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2.设疑:开水能养鱼,你相信是真的吗?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水已沸腾,试管下部的金鱼还是自由自在的游动。 3.设疑:在开始烧水时,铁锅把热传递给锅底附近的水,靠近锅底的水会变热,那么中间的水和上层的水又是如何变热,乃至最后沸腾的呢? 4.点出课题:热在水中的传递。
探究与发现 探索一: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1.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 (1)试管中加水 (2)加热试管一端 3.推测热在水中的传递路径,并在《学生活动手册》 中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 4.填写实验记录单。 5.冷热水通过循环传递热量,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热对流 6.便于观察水运动过程的方法 探索二:加热烧杯中的水,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1.如果换成较大的容器,并在容器底部加热,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还会一样吗?容器内的水都会变热吗? 2.实验步骤。 ①安装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三脚架组成的加热装置。 ②在大烧杯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用滴管吸取红墨水,小心伸入试管水下加热的地方,挤2滴红墨水。 ③用酒精灯的外焰隔着石棉网给烧杯底部加热,观察试管中水的流动及颜色变化。 3.实验记录单二 4.小结:通过加热受热点的热水向上方流动,并且将热量带给周围的水,被加热的水上浮到水面,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形成多方面立体的流动,最终整杯水都热了起来。所以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研讨与拓展 (一)研讨 1.研讨一:试管中的水是如何传热的? 2.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吗?热是怎样传递到这杯水的各个部分的? (二)拓展 1.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对流”。 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2.观看视频。
回顾与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 A.夏天打开冰箱,会看到很多“白气”,这其实是水蒸气凝结的小水滴 B.夏天开空调时,整个房间都会凉快下来,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 C.烤火时会感觉很暖和,这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 (2)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叫作( B )。 A.热对流 B.热辐射 C.热传导 ……
总结与评价 总结: 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够规范,如加热水时火焰大小控制不当,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在观察实验现象时,缺乏细致的观察和记录,难以捕捉到关键信息。此外,在理解对流的微观原理时,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难以将宏观实验现象与微观分子运动联系起来。小组合作中,存在分工不明确、部分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率。后续教学中,需加强实验前的操作指导和规范训练,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借助动画演示、模拟实验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对流的微观原理;优化小组合作机制,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和职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操作,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知识。 以上教学设计围绕热在水中的传递展开。若你对教学实验的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新想法,欢迎随时沟通交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