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3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3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共4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3 08:0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冯骥才说:“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
有两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一是1998
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那场特大的洪灾;
二是连续不断的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
暴。这些大自然的灾难给人们再一次敲
响了警钟:人类要善待大自然。同时,
也强烈地撞击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
责任感,从而引发了深层的思考,把创
作的视角投向了环保。”
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5分钟
音乐之都 维也纳
备学:25分钟
1、大声朗读课文,并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2、在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旁边做上标注。
3、认真阅读学习网站的“备学资源”
4、进入交流话题,回复交流话题
①、②、 ③
一、给画线字选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
公顷(qǐng qīng) 颁布(pān  bān )
柏树(bǎi bó)   骤然(zhòu jù )
眺望(tiào tiǎo)  炫惑(xuán xuàn)


 




二.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
着气温。
2.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
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绝无尘烟障目。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目力所及:视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尘烟障目:像烟一样飞扬的尘土阻隔视线。
小组内互评交流贴。
交流一:
各个小组商讨形成统一答案,选定本小组代表发言人。
由代表发言人执笔,将全组意见汇总、融汇,并在自己的交流贴上发表。
要求:1、不要简单的复制粘贴,尽量把本
小组的意见融汇成一段完整、通
顺的文字。
2、发言人在汇总答案时,其他组员可以
在一旁协助完成。也可以在自己的电
脑上对全班同学的交流贴进行点评。
交流二:
交流三:
1、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有怎样的特点?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从文中看,“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的关系”具体指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语句能够为“和谐与亲密的关系”作注解?

维也纳人与森林互惠互助,
相依相存

如果从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角度将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你会怎么划分,依据是什么?
1-6小节: 主要表现维也纳森林对人类的作用 身心的享受(赏心悦目)、面积广袤、调节气温
7-11小节:主要表现人类对森林的保护 订立法律、珍爱森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具体写维也纳森林及其与人的关系时,作者充分采用了描写、叙述、说明(讲解)、议论(评价)等多种表达方法。请从文章中找出与这些表现方法相对应的句子,谈一谈它在文中的作用(表达效果)。
描写:形象生动,使文章增添了美感,使人能够加深对于维也纳森林优美景致的印象。
叙述:对维也纳美好的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说明:为散文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为表现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议论:议论能够更加深刻的反映本质,揭示主题。

这篇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承转自然,灵活贴切:描写的贴切,说明的准确,议论的深刻,使人既能对维也纳森林优美的景致、维也纳人美好的文化及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又能对维也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次内涵产生严肃的思考,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之所以既能够做到语言优美又能做到思想深刻,多种表达方法的灵活运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阅读冯骥才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建议。
2、学习日志。
依据所学的多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模仿课文第四小节,写一段介绍校园的短文。要求至少运用到描写、叙述、说明、议论等方法中的三项。
提升
作者用丰富的材料让我们感受到
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你
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呢?勾
画相关语句,再体会着读一读。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
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
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
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
清新湿润的空气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
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
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
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
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
40平方千米,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
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
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
被森林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
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阴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每逢春天,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的景象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
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
灼热,只要站在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
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即使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也会很快凉
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
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
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
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
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这种景
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
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
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道森
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
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
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
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
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
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里正
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上发出
声声鸣叫,音调似猫,其声洪亮。
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
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它
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人们都
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它,乐队更起
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
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
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表达形式: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神聚)
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
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写下来。
课后阅读冯冀才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