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2张PPT。伤仲永王安石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开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伤 仲 永 王安石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走近作者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围绕“伤”展开,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反思“神童现象”,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即不仅要重视教育,还应尊重教育规律,重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行为。教
学
目
标什么是“伤”
“伤”什么
为什么“伤”
怎样“伤”
“伤”的现实意义教
学
环
节读准下列字音:邑 yì 扳 pān 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 huán正音 正确朗读课文听读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
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
/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
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fú)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yé)?
3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给认为奇有的人写对……感到惊异全每天认为有利当做宾客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曾经书写工具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以……为:把……当作,养:赡养。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通“攀”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对已去世的人的敬称。“先人”在这里指“先父”。完全。指原先的特点完全消失了相称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停止能那终于尚且达到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聪慧是从上天接受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明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深入理解课文1、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非凡才思衰退,大不如前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异焉”、“邑人奇之”“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表现在——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本段以议论为主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
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是第一层,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
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即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动词“扳”和“谒”,起修饰作用的“环”,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父亲强拉着几岁的孩子为自己寻吃喝的庸俗相,生动形象,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5、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受之天” ——指人的天资
“受之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教育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过渡的作用。“之”指上文所述的仲水幼年作诗的情况,“余闻之”,承接上文;“也久”说明作者很关注这件神奇的事,暗示要探究这件事,弄个明白,自然引出下文与仲永的相见。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EXIT 《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邑 人: 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
主题。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揣摩语言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2、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利”:“环谒”:“不使学”: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小结: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闻 : 幼年天资聪颖 奇异
叙 见 : 少年才能衰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 : 青年沦为庸人 泯然众人
议 受于人者不至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归纳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即把…当作宾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词类活用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古今异义此判断词逐渐地稍微有的人或许普通人许多人 理解下列句式
⒈“不使学”
⒉“还自扬州”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归纳本文主题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扩展 迁移启发:从伤仲永身上汲取教训,不能自恃聪明,放弃用功,而要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续: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塞涅夫
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些。 ——罗曼·罗兰
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天才就是入谜
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
当堂检测《伤仲永》的作者 是 代政治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 》。 王安石 宋
临川先生文集3.读准下列加红色的字音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wéi
yì
pān
yè
chèn
mǐn解释加红色的词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属于
曾经
认为异
给
写
题
全解释加红色的词2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
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这
完成
同乡人 同县的人
认为奇
渐渐 当做宾客
有人
认为有利 这样
每天 到处拜访解释加红色的词3先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卒之
受于人者不至
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对死去的人的敬称
相称
完全
达到
尚且
那
本来
能 止:停止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红色的词的意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认为……是奇才。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了。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于:比。
于:被。 补充资料: 魏永康的成长烦恼
“神童”魏永康,两岁的时候识两千多个汉字,四岁就上了小学,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在八岁时,他进入中学学习,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
他母亲一心希望他成为科学家。据其母亲说,孩子幼年时,没有任何小伙伴,“没有玩过,即使带他玩也都是搞学习,一边走一边搞学习,一边走路一边搞学习,如果六一儿童节带他到街上看花灯,看元宵,看热闹,我都是要他用心形容这个场面,要他学成语。”
他把所有孩子们玩耍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也的确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三年时间里,永康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在一级级的连跳的同时,他也跳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上所有的事,都是其母亲一手包办。魏永康在学校住宿后,用别人的牙膏,穿别人的鞋子,袜子也乱丢,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 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而被中科院退学回家。
魏永康回家后,母亲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许他出门,而永康在家里也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同妈妈讲话。母子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
长期以来的心理自闭使魏永康非常内向,语言表达木讷迟缓,极少与人沟通。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决定破格录取了少年天才宁铂,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当年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他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最后他选择了出家为僧。与宁铂同时代的“神童”也说,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他说:“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昔日中国第一神童如今出家为僧 从神童个体来讲,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到足以抵御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的地步。无度的宣传和热捧,对他们的健康自然成长造成了莫大的损害。神童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个“童”字,而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是游戏、同龄人及岁月才能给予的精神财富,当神童把过多的精力都用于频繁的跳级和对新知识的猎奇时,其作为孩子的生命架构就不知不觉发生了比例失调--身子的整体发育萎缩了,而脑袋独大了。当有一天弱小的身体支撑不了沉重的头颅时,整个神话就轰然倒塌。反思“神童悲剧”
可以说,时代的关注造就了他们,又无情地将他们推向成功的反面。因为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那些“神童”心中留下难以治愈的“硬伤”。因此,我们看到宁铂的黯淡,看到魏永康的陨落。
"悲剧神童"是现代版"伤仲永"!应试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最终只能制造出畸形的人才,是一株株"病梅",初看起来姿态万千,但却缺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