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
二、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体会人物语言。
能力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过程和方法: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曾经学过课文《伤仲永》
( http: / / www.21cnjy.com ),仲永从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他的变化让我们扼腕叹息,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天才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的。那如果一个普通人,经过努力学习,结果会怎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司马光去看看三国时代的大将吕蒙。
(板书)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目标认定:
学习文言文,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学生大声朗读、单读、齐读等多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法,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品味句意,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此环节师生互动,学生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停顿及译文,并明确本文内容。
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文中重点字词、难句,巡查学生分组学习情况并帮助学生疏通字词文意)
字词:初、今、当涂、岂、邪、以、治经、博士、但、见、耳、孰若、乃、就、及、过、非复、更、大兄、见事、遂
(教师小结:刚才这几位同学任务完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很出色,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疏通文意时,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四)、合作探究、课文研析:
1教师展示幻灯片问题: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书学习后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师提醒学生先仔细品读课文,分析人物身份特点,再揣摩语气,进行朗读练习。
幻灯片出示文中三个人物的介绍,帮助学生揣摩语气
2.本文以对话为主,请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教师引导。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3、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物性格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孙权:善于劝谏,关心吕蒙。
吕蒙:敢于接受建议,虚心向学。
鲁肃:敬重人才。
(五)、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同学们赏析得非常好。请同学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师:吕蒙由不读书的一芥武夫成为一个粗通文略的人,这种变化在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中有两个成语可以表现,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这两个成语解释并造句吗?
通过学习,积累成语。
(1)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
(七)、评议总结
、积累巩固: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学了本文,让我们明白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八)、作业设置: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附: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劝
就
吕蒙
赞
喜
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