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雨 巷教学目标:
第2课 诗两首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把握诗歌意象(景物形象)及其特征,探究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3.把握诗人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运用反复、排比修辞和首尾回环的结构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作用。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雨巷》,感悟诗韵、诗境、诗情。
2.体会《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3.分析运用反复、排比修辞和首尾回环结构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作用。导入柯灵曾经这样描述中国江南的小巷:“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当戴望舒走进这寂静的小巷,当小巷与雨相逢,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戴望舒故居课堂学习诵读·思考提示:孤独、忧伤、惆怅的情感。
提示:舒缓、低沉的基调。
二、配乐朗诵《雨巷》。
(一)赏析《雨巷》的音韵美。
品读《雨巷》,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提示:叶圣陶看到《雨巷》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的音韵美体现在:音节舒缓悠扬;押ang韵,形成了悠扬的旋律;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品读·探究课堂学习(二)探究《雨巷》的意境美。1.什么叫作“意象”“意境”?品读·探究提示:
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课堂学习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找出本诗的意象。提示:油纸伞、雨巷、篱墙、丁香姑娘、我。课堂学习 3.诗中“我”撑着的为什么是“油纸伞”?提示: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暮春时节,寂寥地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油纸伞的人就有了一种黯然销魂的韵味。诗人没有用任何修饰词语来修饰“油纸伞”,却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品读·探究课堂学习 4.“雨巷”“篱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提示:雨巷,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孤寂,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篱墙,颓圮,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品读·探究5.“丁香姑娘”“我”两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提示:“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这两个意象的共同点是:调子都是压抑、低沉、凄迷的。这两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课堂学习品读·探究(三)探究《雨巷》情感的含蓄美。课堂学习1.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改成“梅花”“兰花”“菊花”行不行?品读·探究课堂学习提示: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象征“美丽、高洁”;丁香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象征“愁怨、忧郁”。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丁香”多为“惆怅”的代表。(出示幻灯片)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放,芳香清幽,象征“高洁”;兰花,常青、独秀、幽香、素雅,象征“清逸”;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象征“孤傲”。与诗歌“愁怨、忧郁”的格调不符,此处只能用“丁香”。课堂学习2.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赞同哪一种看法呢,为什么?请谈谈自己的看法。戴望舒(1905—1950),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表现出孤独、抑郁的特点,意象朦胧、含蓄。品读·探究课堂学习提示: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政治诗。诗中的“丁香姑娘”是有象征意义的:她美丽高洁,象征美好理想;哀怨彷徨,象征理想难以实现;飘然离去,象征理想的幻灭。而那悠长、狭窄、寂寥的雨巷,则象征着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的黑暗社会。整首诗就是通过对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革命低潮期追求理想的苦闷惆怅之情。缠绵的细雨,颓圮的篱墙,幽幽的小巷,一把油纸伞,一个彳亍的“我”,一个惆怅的丁香姑娘,一个美好却易逝的理想,构成了一首让人永远魂牵梦绕的《雨巷》,透过《雨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青年在现实与理想碰撞中的心路历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下面是一些关于“露水”的文字,结合这些材料,你能说说“露水”的象征意义吗?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标
第2课 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和诗歌的“三美”。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绵绵深情,引发共鸣,培养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重点品析新月派诗歌的“三美”,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比较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导入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 ——徐志摩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这些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告白,因为康桥给了他诗歌的生命,因为只有在康桥,他才体会到自由的呼吸。今天,我们就去体会徐志摩对母校的一份深情。知人论诗课堂学习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漫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尽情地享受康河的优美风光。
1922年8月徐志摩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再别康桥》。朗 读课堂学习 2.这首诗押什么韵?如何用韵?
提示:这首诗每节押韵,韵脚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用韵时,是逐节换韵,有一种音乐的旋律美。1.通读,注意读音、节奏。3.自由朗诵,配乐范读。研读:品诗论诗课堂学习 1.康桥生活作为诗人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积淀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深情。说说在此诗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可以选取你最喜欢的章节朗读,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意象或句子分析诗人熔铸其中的情感。) 课堂学习提示:(1)第一节,可以围绕两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即使那招手的动作,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
诗人离别康桥,也是告别过去的在康桥的一切,告别过去的自己。诗人之所以选择“云彩”这个意象,是为了不惊动校园中的一切,是为了保存在自己记忆中的旧日的一切,是为了和自己的内心、回忆对话。这种记忆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不宜大声喧哗,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因此,和云彩告别不过是一种诗化的想象。
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课堂学习 (2)第二~四节,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等意象的表达效果。②“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什么含义?③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如何理解“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既写出了柳枝的娉婷袅袅、妩媚多姿,也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极度迷恋之情。河底的泥是“软”的,青荇的色泽是“油油的”,写出了景物的质感美。“招摇”将青荇拟人化,写出了它的动态美,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做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之情。“彩虹似的梦”美丽朦胧,“虹”和“梦”,两个奇异的意象叠映,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的“梦”也是对上节中的“梦”的引申,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作者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课堂学习 (3)第五、六节:诗人为何不能放歌而沉默地离开?
康桥的美景勾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正是这沉默,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诗人的情感不仅是依恋,更是种苦闷。由此,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课堂学习 (4)第七节: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轻轻的”是诗人客观的动作和心理,而“悄悄的”既是周围环境的静,也是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搅康桥的一切,所以选择轻轻地来,悄悄地去。复沓的结构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更增添了诗人淡淡的哀愁。“不带走一片云彩”,多么洒脱的姿态。但这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和依恋。过往的美好情感保留在记忆里,悄悄地独享也是美好的,不能带走哪怕仅仅一片云彩,更显示了对康桥的一往情深。课堂学习2.总结诗人感情变化脉络。
依依不舍——欢喜——依恋——眷恋——迷恋——苦闷——恋恋不舍。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总体上是眷恋不舍又带着淡淡的哀伤。赏读:感受三美课堂学习 徐志摩非常推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配乐诵读并思考:本诗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艺术主张的?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因为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为新月社诗歌理论做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课堂学习 提示: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体现了一种绘画美。每节押韵,运用叠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体现了音乐美。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单行和双行错开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体现了建筑美。比较阅读课堂学习 与传统的送别诗歌相比,《再别康桥》在告别的对象上、感情氛围上有何不同?
1.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课堂学习提示:第一组幻灯片重在研究告别对象,第二组重在感受离别氛围。一般的送别诗告别的对象是人,而《再别康桥》告别的对象却是康桥,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这样的意象自然给人一种脱俗的画面之美,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而这正是徐志摩诗歌与众不同的味道。
一般的送别诗离别时或是叮咛的,或是啼哭的,气氛或是沉重,或是混乱,多是凄凉的,比如《南浦别》中的一个“断”字,把古今离别的“肝肠寸断”写透了,这是一种泪流满面的离别;而《再别康桥》却是一种静静的、淡淡的告别,有种宁静的忧伤美。在离别的时候,真挚的情感是静默的,无声胜有声的,这是一种于无声处见真情的离别,《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支忧伤的小夜曲,它是要在人的灵魂里留下离别的印记的。课堂小结 离别是真情的依恋,默默中充满了爱的祝福。对康桥,对心中理想的追求是无怨无悔的,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细腻的情感流动于字里行间、唇齿之间,给人以心灵的陶冶。这就是追求爱、自由、美的徐志摩,这就是徐志摩留给世人的《再别康桥》。布置作业
1.读《再别康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自悄悄地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草一木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让我们借助徐志摩优美的文字驰骋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改写你认为其中最美的一节诗。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