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2讲 种群的数量特征
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生物____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
同种
所有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1)种群密度: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______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最基本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影响。
提示:不一定 出生率和死亡率 食物、天敌、气候 迁入率和迁出率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6拓展应用T3)2003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____________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提示:性别比例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特殊实例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4.将性引诱剂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1.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于1∶1,则出生率越高。 ( )
2.性别比例与人口老龄化无直接关系。 ( )
3.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 )
提示:季节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因此,有些生物的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4.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 )
×
√
√
√
澜沧黄杉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其种群特征可以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保护该物种提供依据。研究人员根据云南某地不同群落类型(澜沧黄杉林、冷杉林和云南松林)中澜沧黄杉种群的调查数据,绘制了其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生存率和死亡率二者互补)。
(1)澜沧黄杉种群更早进入衰退期的群落类型是云南松林,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云南松林群落中澜沧黄杉的生存率和死亡率在更低的龄级达到平衡
(2)通过上图数据是否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能,题图数据反映的是生存率和死亡率,不能够呈现种群中某一时期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3)幼苗阶段是种群更新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阶段,研究发现云南松林和冷杉林种群在幼龄阶段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更明显。在自然环境相似的情况下,云南松林和冷杉林中的澜沧黄杉种群在Ⅰ~Ⅳ龄级的生存率下降幅度更大,原因最可能是在云南松林和冷杉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澜沧黄杉种群幼龄个体与其他物种竞争生存资源和空间更剧烈
考向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内在联系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人口老龄化会影响人口增长率,与此推论无关的种群数量特征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
D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2.(2024·广东茂名期末)下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M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
B.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性别比例既能影响N, 也能影响G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
C [图中M指的是迁入率,H指的是迁出率,A正确;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性别比例影响N,不影响G,C错误;通过性引诱剂可以辅助杀死雄虫,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D正确。]
一、样方法
1.调查: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__和活动能力__的动物;一般不选__________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考点2 种群密度的调查
小
弱
丛生或蔓生
2.取样
(1)原则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____(即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样方面积可取100 m2、灌木可取16 m2、草本植物可取1 m2);样方数量依______而定。
(2)方法(如图)
适中
总面积
方形地块
狭长地块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强调随机取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计数(如图)
(1)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2)甲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乙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虚线一侧压线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乙图中实心圆表示需统计的个体)。
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
4.计算
种群密度==
5.误差分析
(1)未做到随机取样。
(2)未找到分布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多”“过密”或“过稀”。
(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二、标记重捕法
1.适用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
2.调查程序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
3.注意事项
(1)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2)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
4.误差分析
(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重捕标记个体数偏大,则种群数量偏小。
(2)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三、其他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群时,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调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野驴的种群密度。
2.黑光灯诱捕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分布范围较小
个体较大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图1-1)黑光灯诱捕昆虫和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原理相同吗?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何种信息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原理不同。前者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后者利用了昆虫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原理。前者属于物理信息,后者属于化学信息
3.抽样检测法
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种群密度。
提醒: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1.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 ( )
提示: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做到随机取样。
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提示:用等距取样法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3.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2×104条。 ( )
×
√
×
4.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S×n)/m。 ( )
5.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 ( )
提示: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小,使得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
√
随着各种保护措施实施,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朱鹮种群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统计结果如表。2000年以来持续对大部分朱鹮幼鸟进行了数字环标记,以更好调查幼鸟的存活情况和准确评估种群数量。
我国朱鹮种群数量(部分年份)统计表
年份 1981 1981~1990 1991~2000 2012 2019 2021
数量/只 7 <20 >200 1 090 2 571 约5 000
(1)在1990年前,科研人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统计朱鹮数量?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在2021年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朱鹮种群数量,该方法适用的范围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逐个计数法;主要原因是此阶段朱鹮总数极少,也避免捕捉过程对朱鹮造成伤害。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进行了数字环标记的朱鹮幼鸟从放飞到重捕期间,若有幼鸟出生,则对于重捕时的种群数量,估算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__(填“偏小”“无影响”或“偏大”)。
提示:无影响
(3)朱鹮是濒危物种,采用标记重捕法有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对朱鹮造成伤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
(4)朱鹮喜欢在高大的树木上栖息,因此高大乔木的密度可能是朱鹮选择巢区的重要“标准”之一,用什么方法调查朱鹮巢区高大乔木的种群密度?为减少误差,应注意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样方法。调查过程中应注意: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根据调查对象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乔木样方面积可取100 m2,而高大乔木的样方面积要适当扩大;③样方数不宜过少
考向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很多大学生物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进行“生物学综合野外实习”,实习期间有一项任务是调查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如图为其中一个样方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样方计数,甲同学记作10株,乙同学记作9株,他们的数据都是合理的
B.若该草本植物分布不均匀,可以选择其分布相对丰富的地段设置样方进行调查
C.若该样方内植株数量少于其他样方内的数量,则求平均值时应该舍去这个样方的数量
D.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株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就是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
A [利用样方法计数时,需要统计位于样方内的个体数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所以统计不同的两边会得到不同的数目,所以10株、9株都是合理的数据,A正确;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选择其分布相对丰富的地段设置样方违背了随机取样的原则,数据无效,B错误;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株的数量,不应舍去植株数量少的样方,C错误;随机所选的样方所得的数据取平均值,再除以样方的面积,才是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6拓展应用T1)糖醋鲤鱼是鲁菜十大经典代表菜之一。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中的鲤鱼经捕捞后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t2时为了估算种群的数量,投放带标记的个体共300条,待投放个体均匀分布后进行重捕,捕获1 000条,其中带标记的个体20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进行捕捞,为了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剩余量不能小于K/2
B.捕捞后t0~t1期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估算出t2时该鱼塘中鲤鱼的种群数量是15 000条
D.在该池塘中鲤鱼适宜和食性相似的鱼一起混养
√
B [t2时进行捕捞,剩余量不能小于K/2,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可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捕捞后t0~t1期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则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鲤鱼的种群数量=初捕×重捕/重捕中有标记的个体数,据此计算结果为300×1 000/20=15 000条,此时计算的种群数量可表示补充之后的种群数量,t2时该鱼塘中鲤鱼的种群数量是14 700条,C错误;食性相似的鱼在一起混养,会加大种间竞争,D错误。]
题后悟法 “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体验真题 感悟高考 · 有章可循
1.(2024·浙江6月卷)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
B [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表中信息显示,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
2.(2023·全国新课标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
D [红外触发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放归一段时间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获得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C正确;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
3.(2023·湖南卷)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________(填“1”“20”或“400”)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
_________。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0
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
危植物
增长型
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
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____ (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
高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①③④
[解析] (1)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较大样方面积。由题图可知,树龄≤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树龄个体所占比例小,年龄结构呈现增长型。(2)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由题意可知,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高11%,可能是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若要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应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从
而减少竞争。(3)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0~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气温、干旱和火灾等自然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由题意可知,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选①③④。
1.(2024·山东德州模拟)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调查时间变化而变化
B.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种群密度能反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D.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均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二) 种群的数量特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
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是一个随环境条件和调查时间而变化的变量,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A、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均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2.(2024·重庆一模)田鼠是导致庄稼减产的主要动物,为防治农田鼠害,科研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种植大豆的土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B.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
C.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田鼠的种群密度越小
D.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有关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A正确;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设桩距离小,猛禽栖息场所多,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B正确;据图可知,设桩后30 d后,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为天敌提供的栖息场所越多,田鼠的种群密度越小,C错误;b点以后由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导致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3.(2024·江苏南通调研)某学校同学对如皋长江边某区城内东方田鼠展开调查,调查范围2平方公里,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8只,将捕获的东方田鼠标记后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位置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共捕获45只,其中标记过的个体数为9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被捕捉过的东方田鼠不易再被捕捉,则调查区内田鼠个体总数小于190只
B.该地原住民外迁,耕地荒废导致食物短缺种群密度降低,该因素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C.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时,还获得了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物种丰富度等种群特征
D.该调查方法同样适用于某生性隐秘而胆小的濒危鸟类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 [由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求得种群中个体数(N),即N∶38=45∶9,N=190只,若被捕捉过的东方田鼠不易再被捕捉,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求得的N值偏大,调查区内田鼠个体总数小于190只,A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之一,C错误;该调查方法不适用于生性隐秘而胆小的濒危鸟类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因为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4.(2024·安徽合肥模拟)在调查种群密度时,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常采用估算法。下列有关估算的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分析大熊猫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体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
C.分辨长臂猿的啼叫声音可以实现低干扰的种群数量监测
D.调查东北豹等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往往采用标记重捕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青蛙活动范围不大,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先区分粪便来自哪种动物,再分析这种动物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个体,就可以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调查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可用该方法,B正确;长臂猿个体的声音特征可长期保持稳定,可用基于声音的个体识别技术监测种群数量,这种监测方法对长臂猿的干扰较小,C正确;在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对于危险性较大的东北豹等猛兽应在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来确定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5.(2024·广东清远期末)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一园林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B.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可用抽样检测法,需从静置的培养液中进行取样
C.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蚜虫为活动能力较弱的个体,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计数,可用抽样检测法,取样前先将接种酵母菌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保证酵母菌均匀分布,再进行取样,B错误;蜘蛛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C错误;小球藻为单细胞藻类,因此为了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6.(2024·湖北武汉期中)东北豹每个个体都有特别的花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在2012年实现了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对中国境内东北豹分布区域全域范围的覆盖,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技术,对境内东北豹的种群数量特征进行了调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是东北豹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若取样时间短,可利用标记重捕法推算出东北豹种群数量
C.可通过东北豹种群的性别比例判断出该种群数量后续变化情况
D.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说明该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种群密度是东北豹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若取样时间短,利用标记重捕法无法推算出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因为东北豹的活动范围大,B错误;东北豹种群中的雌雄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继而会影响该种群的后续变化情况,C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说明该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持平,各年龄层次个体数量稳定,如果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变化剧烈,种群数量也会发生较大变化,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7.(2024·广东湛江三模)在高山草甸生活着一种达乌尔鼠兔,活动敏捷,栖息于山坡林地,夏季洞穴多数只有一个洞口,每胎产仔数一般为3~5只,有的多达8只,雌雄比例约为1.29∶1,当地还存在它们的天敌,主要有艾虎、银鼠、香鼠、黄鼬及一些猛禽和蛇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达乌尔鼠兔种群密度和洞穴数量均采用样方法
B.由于产仔数目多,达乌尔鼠兔种群数量一般呈“J”形增长
C.通过统计达乌尔鼠兔的性别比例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
D.达乌尔鼠兔与黄鼬等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为负反馈调节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调查达乌尔鼠兔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当地存在达乌尔鼠兔的天敌等影响因素,因此达乌尔鼠兔种群数量一般呈“S”形增长,B错误;达乌尔鼠兔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并不能起到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C错误;达乌尔鼠兔与黄鼬等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为负反馈调节,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8.(2024·广东梅州期中)某同学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农田中某昆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在该区域均匀放置适宜数量的黑光灯,每日统计捕获到的该昆虫的数量,记为y,该种群的个体数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导致每日捕获数依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在逐次增加,记为x,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此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调查期间应该没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
B.M点对应的数值可代表农田中该昆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C.此方法还可以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D.黑光灯诱捕法属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中的逐个计数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调查种群密度过程中,要保证调查期间应该没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这样调查结果才会准确,A正确;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M可作为该昆虫数量的估算值,B正确;黑光灯诱捕法还可以用于调查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正确;黑光灯诱捕法属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中的估算法,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9.(11分)(2024·北京门头沟一模)珍稀濒危植物槭叶铁线莲是北京市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北京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的山区。研究者于2020—2021年对北京地区的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能直接决定植物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样方法(1分)
出生率和死亡率
(2)研究者通过植株最长枝条的年龄数据对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龄级划分,结果如下图。以往的研究显示濒危植物的种群年龄结构多表现为衰退型。请根据下图判断,槭叶铁线莲种群年龄结构是否符合衰退型的特征并阐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合,槭叶铁线莲幼龄和中龄级个体之和明显多于老龄级
不符
(3)研究者进一步通过计算个体数量变化动态(Vn)来描述槭叶铁线莲种群的相邻龄级间的数量动态变化。Vn可通过公式“Vn=×100”计算得出,其中,Sn和Sn+1分别为第n与第n+1龄级种群个体数,max(Sn,Sn+1)表示取两者之间的最大值。若Vn计算结果大于0,则表明该种群在n和n+1龄级间呈现________的动态变化。由下表结果可知,槭叶铁线莲种群在1~2、6~7龄级间呈现________的动态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增长
衰退
槭叶铁线莲种群龄级结构动态变化指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32.7% 8.2% 26.7% 19.7 39.6% -13.5% 70.3% 72.8% 33.3
(4)请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及所学知识,分析限制槭叶铁线莲种群增长可能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因素:幼龄个体数量的缺乏,崖壁上其他植物与槭叶铁线莲的种间竞争;非生物因素:气候变化,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解析]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能直接决定植物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2)衰退型种群中幼龄个体数较少,老龄个体数较多,因此图示槭叶铁线莲种群年龄结构不符合衰退型的特征。(3)由题意可知,如果Vn计算结果大于0,表明该种群第n龄级种群个体大于第n+1龄级种群个体,说明该种群在n和n+1龄级间呈现增长的动态变化;由表可知,槭叶铁线莲种群在1~2、6~7龄级间呈现衰退的动态变化。(4)限制槭叶铁线莲种群增长可能的生物因素有幼龄个体数量的缺乏,崖壁上其他植物与槭叶铁线莲的种间竞争等,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变化,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广东广州一模)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是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下列措施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是( )
A.严格控制人口的出生率
B.尽可能保证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C.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龄
D.提高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
√
D [严格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可降低人口增长率,A正确;尽可能保证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性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B正确;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龄可降低出生率,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C正确;提高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会使出生率升高,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D错误。]
2.(2024·湖南长沙二模)生态学家调查了陇东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上芒草(一种优良牧草)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种群内各龄级个体数的占比情况,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龄级 龄级占比
放牧第6年 放牧第11年
未放牧 轻度 放牧 中度 放牧 重度 放牧 未放牧 轻度 放牧 中度 放牧 重度
放牧
幼年期 30.2 31.3 17.1 28.5 28.4 32.6 33.2 17.2
成年期 10.1 26.4 32.6 40.1 40.2 41.1 25.1 31.3
老年前期 20.5 19.2 21.1 12.1 6.3 22.2 18.2 11.5
老年期 39.2 23.1 29.2 19.3 25.1 4.1 25.5 40.1
A.通过样方法调查种群内各龄级个体数的占比可构建种群的年龄结构
B.放牧对该区域内芒草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任何放牧强度都不利于芒草种群数量增长
D.随时间的延长,重度放牧下芒草种群年龄结构可能逐渐趋向衰退型
√
C [通过样方法调查种群内各龄级个体数的占比确实可以构建种群的年龄结构,因为年龄结构是种群按不同年龄段个体数量分布的特征,A正确;放牧强度影响的是芒草种群在一定空间内的生存与繁殖,属于环境因素中的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轻度放牧可淘汰老年期个体,增加幼年期个体所占的比例促进种群更新,C错误;表格数据显示,在重度放牧条件下,随着时间推移(从第6年到第11年),幼年期个体占比显著降低,而老年期个体占比显著升高,这种趋势表明种群的更新能力减弱,老龄个体增多,种群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衰退,D正确。]
3.(2024·海南海口模拟)小黄花茶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茶花皇后”。通过测量树木高度来划分年龄是确定林木龄级的方法之一。科研人员将样地中的小黄花茶存活个体以0.5 cm高度间隔人为划定Ⅰ~XⅤ龄级,各龄级所占比例如图1(其中Ⅰ级为幼体,Ⅱ~Ⅴ级为成体,其余为老年个体)。不同播种环境以及在湿润沙土中的贮藏时间(休眠时间)对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小黄花茶种群密度时应在密集处选取样方
B.据图1推测,该小黄花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分析图2,原生地土壤中含水量较高,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低
D.播种前对林地和苗圃清除凋落物并翻土处理,小黄花茶的出苗率较高
√
D [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错误;由图1可知,Ⅰ级为幼体,Ⅱ~Ⅴ级为成体,其余为老年个体,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远少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故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分析图2可知,原生地中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原生地土壤含水量较少、透气性低等,C错误;结合图2可知,播种前对林地和苗圃清除凋落物并翻地处理,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高,D正确。]
谢 谢 !第42讲 种群的数量特征
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___生物__________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种群密度: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______________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影响。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6拓展应用T3)2003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____________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特殊实例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4.将性引诱剂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1.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于1∶1,则出生率越高。 ( )
2.性别比例与人口老龄化无直接关系。 ( )
3.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 )
4.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 )
澜沧黄杉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其种群特征可以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保护该物种提供依据。研究人员根据云南某地不同群落类型(澜沧黄杉林、冷杉林和云南松林)中澜沧黄杉种群的调查数据,绘制了其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生存率和死亡率二者互补)。
(1)澜沧黄杉种群更早进入衰退期的群落类型是云南松林,判断的依据是
。
(2)通过上图数据是否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请说明原因:
。
(3)幼苗阶段是种群更新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阶段,研究发现云南松林和冷杉林种群在幼龄阶段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更明显。在自然环境相似的情况下,云南松林和冷杉林中的澜沧黄杉种群在Ⅰ~Ⅳ龄级的生存率下降幅度更大,原因最可能是在云南松林和冷杉林中
。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内在联系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人口老龄化会影响人口增长率,与此推论无关的种群数量特征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2.(2024·广东茂名期末)下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M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
B.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性别比例既能影响N, 也能影响G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考点2 种群密度的调查
一、样方法
1.调查: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________和活动能力________的动物;一般不选____________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取样
(1)原则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__________(即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样方面积可取100 m2、灌木可取16 m2、草本植物可取1 m2);样方数量依____________而定。
(2)方法(如图)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强调随机取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数(如图)
(1)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2)甲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乙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虚线一侧压线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乙图中实心圆表示需统计的个体)。
4.计算
5.误差分析
(1)未做到随机取样。
(2)未找到分布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多”“过密”或“过稀”。
(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二、标记重捕法
1.适用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
2.调查程序
3.注意事项
(1)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2)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
4.误差分析
(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重捕标记个体数偏大,则种群数量偏小。
(2)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三、其他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群时,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调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野驴的种群密度。
2.黑光灯诱捕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图1-1)黑光灯诱捕昆虫和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原理相同吗?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何种信息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抽样检测法
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种群密度。
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1.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 ( )
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3.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2×104条。 ( )
4.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S×n)/m。 ( )
5.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 ( )
随着各种保护措施实施,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朱鹮种群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统计结果如表。2000年以来持续对大部分朱鹮幼鸟进行了数字环标记,以更好调查幼鸟的存活情况和准确评估种群数量。
我国朱鹮种群数量(部分年份)统计表
年份 1981 1981~1990 1991~2000 2012 2019 2021
数量/只 7 <20 >200 1 090 2 571 约5 000
(1)在1990年前,科研人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统计朱鹮数量?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在2021年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朱鹮种群数量,该方法适用的范围是什么?
。
(2)进行了数字环标记的朱鹮幼鸟从放飞到重捕期间,若有幼鸟出生,则对于重捕时的种群数量,估算值与实际值相比 (填“偏小”“无影响”或“偏大”)。
(3)朱鹮是濒危物种,采用标记重捕法有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对朱鹮造成伤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
(4)朱鹮喜欢在高大的树木上栖息,因此高大乔木的密度可能是朱鹮选择巢区的重要“标准”之一,用什么方法调查朱鹮巢区高大乔木的种群密度?为减少误差,应注意哪些?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很多大学生物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进行“生物学综合野外实习”,实习期间有一项任务是调查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如图为其中一个样方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样方计数,甲同学记作10株,乙同学记作9株,他们的数据都是合理的
B.若该草本植物分布不均匀,可以选择其分布相对丰富的地段设置样方进行调查
C.若该样方内植株数量少于其他样方内的数量,则求平均值时应该舍去这个样方的数量
D.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株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就是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6拓展应用T1)糖醋鲤鱼是鲁菜十大经典代表菜之一。下图表示某人工鱼塘中的鲤鱼经捕捞后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t2时为了估算种群的数量,投放带标记的个体共300条,待投放个体均匀分布后进行重捕,捕获1 000条,其中带标记的个体20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进行捕捞,为了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剩余量不能小于K/2
B.捕捞后t0~t1期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估算出t2时该鱼塘中鲤鱼的种群数量是15 000条
D.在该池塘中鲤鱼适宜和食性相似的鱼一起混养
“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2024·浙江6月卷)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 尾数 比例 (%)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2.(2023·全国新课标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3.(2023·湖南卷)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________(填“1”“20”或“400”)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__。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
1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________(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夯实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考点1
一、1.同种 所有 2.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1)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最基本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考点2
一、1.小 弱 丛生或蔓生 2.(1)适中 总面积 (2)方形地块 狭长地块 3.(2)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
二、1.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 2.M×
三、1.分布范围较小 个体较大
第42讲 种群的数量特征
考点1
教材隐性知识
1.提示:不一定 出生率和死亡率 食物、天敌、气候 迁入率和迁出率
2.提示:性别比例
澄清概念
1.√ 2.√
3.×提示:季节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因此,有些生物的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4.√
达成学科素养
提示:(1)云南松林群落中澜沧黄杉的生存率和死亡率在更低的龄级达到平衡
(2)不能,题图数据反映的是生存率和死亡率,不能够呈现种群中某一时期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3)澜沧黄杉种群幼龄个体与其他物种竞争生存资源和空间更剧烈
评价迁移应用
1.D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2.C [图中M指的是迁入率,H指的是迁出率,A正确;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性别比例影响N,不影响G,C错误;通过性引诱剂可以辅助杀死雄虫,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D正确。]
考点2
教材隐性知识
1.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2.提示:原理不同。前者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后者利用了昆虫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原理。前者属于物理信息,后者属于化学信息
澄清概念
1.×提示: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做到随机取样。
2.×提示:用等距取样法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3.√ 4.√
5.×提示: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小,使得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达成学科素养
提示:(1)逐个计数法;主要原因是此阶段朱鹮总数极少,也避免捕捉过程对朱鹮造成伤害。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无影响
(3)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
(4)样方法。调查过程中应注意: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根据调查对象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乔木样方面积可取100 m2,而高大乔木的样方面积要适当扩大;③样方数不宜过少
评价迁移应用
1.A [利用样方法计数时,需要统计位于样方内的个体数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所以统计不同的两边会得到不同的数目,所以10株、9株都是合理的数据,A正确;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选择其分布相对丰富的地段设置样方违背了随机取样的原则,数据无效,B错误;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株的数量,不应舍去植株数量少的样方,C错误;随机所选的样方所得的数据取平均值,再除以样方的面积,才是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2.B [t2时进行捕捞,剩余量不能小于K/2,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可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捕捞后t0~t1期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则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鲤鱼的种群数量=初捕×重捕/重捕中有标记的个体数,据此计算结果为300×1 000/20=15 000条,此时计算的种群数量可表示补充之后的种群数量,t2时该鱼塘中鲤鱼的种群数量是14 700条,C错误;食性相似的鱼在一起混养,会加大种间竞争,D错误。]
体验真题
1.B [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表中信息显示,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
2.D [红外触发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放归一段时间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获得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C正确;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
3.(1)400 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 增长型 (2)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 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 高 (3)①③④
11 / 11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二) 种群的数量特征
1.(2024·山东德州模拟)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调查时间变化而变化
B.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种群密度能反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D.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均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2024·重庆一模)田鼠是导致庄稼减产的主要动物,为防治农田鼠害,科研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种植大豆的土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B.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
C.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田鼠的种群密度越小
D.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有关
3.(2024·江苏南通调研)某学校同学对如皋长江边某区城内东方田鼠展开调查,调查范围2平方公里,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8只,将捕获的东方田鼠标记后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位置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共捕获45只,其中标记过的个体数为9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被捕捉过的东方田鼠不易再被捕捉,则调查区内田鼠个体总数小于190只
B.该地原住民外迁,耕地荒废导致食物短缺种群密度降低,该因素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C.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时,还获得了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物种丰富度等种群特征
D.该调查方法同样适用于某生性隐秘而胆小的濒危鸟类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4.(2024·安徽合肥模拟)在调查种群密度时,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常采用估算法。下列有关估算的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分析大熊猫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体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
C.分辨长臂猿的啼叫声音可以实现低干扰的种群数量监测
D.调查东北豹等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往往采用标记重捕法
5.(2024·广东清远期末)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一园林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B.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可用抽样检测法,需从静置的培养液中进行取样
C.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6.(2024·湖北武汉期中)东北豹每个个体都有特别的花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在2012年实现了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对中国境内东北豹分布区域全域范围的覆盖,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技术,对境内东北豹的种群数量特征进行了调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是东北豹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若取样时间短,可利用标记重捕法推算出东北豹种群数量
C.可通过东北豹种群的性别比例判断出该种群数量后续变化情况
D.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说明该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7.(2024·广东湛江三模)在高山草甸生活着一种达乌尔鼠兔,活动敏捷,栖息于山坡林地,夏季洞穴多数只有一个洞口,每胎产仔数一般为3~5只,有的多达8只,雌雄比例约为1.29∶1,当地还存在它们的天敌,主要有艾虎、银鼠、香鼠、黄鼬及一些猛禽和蛇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达乌尔鼠兔种群密度和洞穴数量均采用样方法
B.由于产仔数目多,达乌尔鼠兔种群数量一般呈“J”形增长
C.通过统计达乌尔鼠兔的性别比例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
D.达乌尔鼠兔与黄鼬等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为负反馈调节
8.(2024·广东梅州期中)某同学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农田中某昆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在该区域均匀放置适宜数量的黑光灯,每日统计捕获到的该昆虫的数量,记为y,该种群的个体数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导致每日捕获数依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在逐次增加,记为x,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调查期间应该没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
B.M点对应的数值可代表农田中该昆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C.此方法还可以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D.黑光灯诱捕法属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中的逐个计数法
9.(11分)(2024·北京门头沟一模)珍稀濒危植物槭叶铁线莲是北京市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北京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的山区。研究者于2020—2021年对北京地区的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能直接决定植物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通过植株最长枝条的年龄数据对槭叶铁线莲种群进行了龄级划分,结果如下图。以往的研究显示濒危植物的种群年龄结构多表现为衰退型。请根据下图判断,槭叶铁线莲种群年龄结构是否符合衰退型的特征并阐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进一步通过计算个体数量变化动态(Vn)来描述槭叶铁线莲种群的相邻龄级间的数量动态变化。Vn可通过公式“Vn=×100”计算得出,其中,Sn和Sn+1分别为第n与第n+1龄级种群个体数,max(Sn,Sn+1)表示取两者之间的最大值。若Vn计算结果大于0,则表明该种群在n和n+1龄级间呈现________的动态变化。由下表结果可知,槭叶铁线莲种群在1~2、6~7龄级间呈现________的动态变化。
槭叶铁线莲种群龄级结构动态变化指数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32.7% 8.2% 26.7% 19.7 39.6% -13.5% 70.3% 72.8% 33.3
(4)请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及所学知识,分析限制槭叶铁线莲种群增长可能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二)
1.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是一个随环境条件和调查时间而变化的变量,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A、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均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2.C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A正确;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设桩距离小,猛禽栖息场所多,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B正确;据图可知,设桩后30 d后,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为天敌提供的栖息场所越多,田鼠的种群密度越小,C错误;b点以后由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导致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D正确。]
3.A [由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求得种群中个体数(N),即N∶38=45∶9,N=190只,若被捕捉过的东方田鼠不易再被捕捉,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求得的N值偏大,调查区内田鼠个体总数小于190只,A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之一,C错误;该调查方法不适用于生性隐秘而胆小的濒危鸟类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因为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D错误。]
4.D [青蛙活动范围不大,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先区分粪便来自哪种动物,再分析这种动物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个体,就可以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调查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可用该方法,B正确;长臂猿个体的声音特征可长期保持稳定,可用基于声音的个体识别技术监测种群数量,这种监测方法对长臂猿的干扰较小,C正确;在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 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对于危险性较大的东北豹等猛兽应在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来确定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5.D [蚜虫为活动能力较弱的个体,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计数,可用抽样检测法,取样前先将接种酵母菌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保证酵母菌均匀分布,再进行取样,B错误;蜘蛛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C错误;小球藻为单细胞藻类,因此为了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
6.C [种群密度是东北豹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若取样时间短,利用标记重捕法无法推算出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因为东北豹的活动范围大,B错误;东北豹种群中的雌雄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继而会影响该种群的后续变化情况,C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说明该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持平,各年龄层次个体数量稳定,如果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变化剧烈,种群数量也会发生较大变化,D错误。]
7.D [调查达乌尔鼠兔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当地存在达乌尔鼠兔的天敌等影响因素,因此达乌尔鼠兔种群数量一般呈“S”形增长,B错误;达乌尔鼠兔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并不能起到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C错误;达乌尔鼠兔与黄鼬等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为负反馈调节,D正确。]
8.D [调查种群密度过程中,要保证调查期间应该没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这样调查结果才会准确,A正确;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M可作为该昆虫数量的估算值,B正确;黑光灯诱捕法还可以用于调查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正确;黑光灯诱捕法属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中的估算法,D错误。]
9.(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1分)(1)样方法(1分) 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不符合,槭叶铁线莲幼龄和中龄级个体之和明显多于老龄级 (3)增长 衰退 (4)生物因素:幼龄个体数量的缺乏,崖壁上其他植物与槭叶铁线莲的种间竞争;非生物因素:气候变化,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