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八单元 第44讲 群落的结构(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考生物学(通用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 第八单元 第44讲 群落的结构(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考生物学(通用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22 23:18:26

文档简介

(共108张PPT)
第44讲 群落的结构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在________聚集在________中各种生物____的集合。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种群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物种
种间
空间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________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________。
3.规律
(1)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
(2)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______。
(3)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____的。
不同群落
物种数目
丰富
优势种
不变
三、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
提示:①—c—Ⅲ ②—b—Ⅳ ③—d—Ⅰ ④—a—Ⅱ ⑤—e—Ⅴ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5思考·讨论)资料2中藤壶和贻贝两个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优势种发生改变,群落发生演替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9拓展应用T1)“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蝉与树之间是__________关系;蚕与桑树之间是________关系。
提示:捕食 寄生 捕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生物种群
分层
光照、温度、水分、
无机盐
食物条件
湿度和盐碱度的
差异
生长
特点的不同
提醒: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4.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的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
五、群落的季节性
外貌
结构
物种组成
空间结构
六、生态位
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栖息地
天敌
种群密度
相对稳定
协同进化
环境资源
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8与社会的联系)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生态位与种间竞争
生态位重叠可以理解为两个物种在生态位上相似性的量度,是描述一个物种生态位以及物种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种间竞争与生态位重叠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不会有种间竞争,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一般来说,生态位重叠越大意味着物种间可能存在的竞争就越强(如图所示)。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当资源很丰富时,有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就可以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不给对方带来损害,如在资源十分丰富的热带雨林。
[深化拓展]
资源(食物、空间、时间等)
两个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曲线
2.生态位分化
当群落中的物种存在相似生态位时,它们可能因竞争共同资源发生竞争排除。群落生物多样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稳定,是因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最终达到各个物种“各安生态位”的共存状态。例如,树林中如果存在多种鸟,它们往往都有各自偏好的分布范围,但如果树林中仅存在其中一种鸟,它的分布范围会明显扩大,这种现象就是在群落构建时生态位分化的结果。
1.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  )
2.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  )
提示: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
3.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  )
×


4.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 (  )
5.群落中分层分布的各种水生生物形成一定的垂直结构。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短颌鲚等小型鱼类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存在生态位重叠,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e,鳞茎和嫩叶可用作蔬菜) 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立体农业通过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材料二 依据植物的株高、 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深度以及对光照强度的需求等特性,将不同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立体种植,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某林场据此进行了实践,在桉树林地中搭配种植了另一种植物。桉树是一种深根性的植物,幼桉树一般高度在2米左右,其生长需要较强的光照。
(1)材料一中的立体农业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2)材料一中提到的“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提高农作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3)现有三种植物,它们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和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如下表:
植物 板栗 玉米 菠萝
株高 3~4米 2米左右 1米以下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 较深 较浅 较浅
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 较强光 较强光 较弱光
据材料二,建议选择________(填“板栗”“玉米”或“菠萝”)与桉树搭配种植更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搭配种植的植物时,除上述植物自身的因素外,还需考虑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提示:菠萝 菠萝株高低于幼桉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较桉树浅,将桉树与菠萝搭配种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以及不同土壤深度的水与无机盐 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需水量、土壤中无机盐的种类、浓度、生长需要的温度等
考向1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3正文)天然林可分为单种乔木的纯林和包含多种乔木的混交林。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
B.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
C.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
D.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

C [混交林具有多种乔木,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A正确;人工林经过抚育,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减小非栽培种的竞争,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B正确;据题意可知,天然生长的纯林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但人工林在抚育前,不止一种乔木,则二者的群落结构不完全相同,C错误;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更高,营养关系更复杂,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D正确。]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4图2-3)下表为不同环境中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A、B相互作用(甲、乙、丙)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其中“+”表示正面影响,“-”表示负面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互作用类别 生物A 生物B
甲 + +
乙 - -
丙 + -
A.甲可以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
B.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或丙
C.发生乙类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低
D.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C [甲类别生物A和生物B之间都是正面影响,则甲可以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A正确;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互利共生)或丙(寄生关系),B正确;乙类别生物A和生物B之间都是负面影响,生物A和生物B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则发生乙类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高,C错误;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D正确。]
题后悟法 种间关系曲线的多角度判断
考向2 群落的空间结构
3.(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5-26正文)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形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B.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引起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D.光照对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形成都有影响

A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形成了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结构,A错误;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分布能提高群落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率,B正确;引起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正确;光照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因而对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形成都有影响,D正确。]
4.(2024·安徽A10联盟月考)为了研究植被的分布,科研人员根据不同季节江水上涨的高度将江心到防洪堤之间的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芦苇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主要是因为芦苇较高会遮挡藻类的光照
B.枯水期A区重新露干时植被恢复比较快,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不同高度的芦苇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更充分利用无机盐
D.从江心到岸边种群分布不同,构成群落水平结构

C [芦苇较高会遮挡藻类的光照,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A正确;A区有淤泥,有土壤存在,枯水期A区重新露干时发生次生演替,植被恢复比较快,B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种群的分布,芦苇是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从江心到岸边种群分布不同,构成群落水平结构,D正确。]
考向3 群落的生态位
5.(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8思考·讨论)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人员以某区域内四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砂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 120 67 0 33 52.8 16.7 0 12 13 0 5.5
绿头鸭 1 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 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 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宽度为400 m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A.该区域内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相同,其生态位不完全相同
B.由表中数据可知绿头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C.四种水鸟占据的生态位不同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不同物种通过减少生态位重叠来减少竞争以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 [生态位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区域内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相同,其生态位不完全相同,A正确;绿头鸭胃中主要的食物包括小坚果、茎类、螺类、贝壳砂砾、甲壳类等,据此推测绿头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四种水鸟占据的生态位不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以及不同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不同物种通过减少生态位重叠来减少竞争以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6.(2024·广东茂名期中)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一种非常普遍的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入侵后成为红圆蚧的有效寄生物;后来从我国引入的岭南蚜小蜂在加州成功繁殖定居,10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岭南蚜小蜂与红圆蚧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
B.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的生态位高度相似
C.蔷薇轮蚧小蜂被岭南蚜小蜂取代后,前者的生态位增大
D.研究柑橘的生态位时不需要研究柑橘与红圆蚧等的关系

B [由题干可知,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两种小蜂的生态位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它们与红圆蚧的种间关系均为寄生,A错误,B正确;10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该区域蔷薇轮蚧小蜂消失,而非生态位增大,C错误;研究柑橘的生态位应研究包括柑橘的植株高度、种群密度及其与红圆蚧和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D错误。]
一、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可用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考点2 (探究·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取样器
二、实验流程
酒精
体视显微镜
三、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2.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
(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避热”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
(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
(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XX”,并记下其特征)。
3.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的区别
样方法一般是针对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如跳蝻,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是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估算出种群的数量。另外,样方法计数的是活的种群个体数,抽样检测微生物时计数的除了活的个体外还可能有死的。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30-31探究·实践)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根据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特点用诱虫器进行采集
B.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
D.为提高采集速率,倒入花盆的土壤需铺满花盆底部

B [采集土壤小动物可以用诱虫器,利用的是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特性,A错误;吸虫器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有两种方法,即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前者可用多度等级估计丰富度,后者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C错误;诱虫器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缝隙,便于空气流通,D错误。]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30-31探究·实践)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不同地点的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和数量,统计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土样来源 土样深度/cm 重复 类群数/个 物种数量/个 不同位置的类群数/个 不同位置的数量均值/个  类群丰富度/(个/cm2)
森林 0~5 1 8 11 11 9 12
3 6 10
5 3 5
5~10 2 2 5 4 4
4 1 3
6 2 3
土样来源 土样深度/cm 重复 类群数/个 物种数量/个 不同位置的类群数/个 不同位置的数量均值/个  类群丰富度/(个/cm2)
农田 0~5 7 5 7 6 4 7
9 2 3
11 3 3
5~10 8 0 0 2 3
10 1 3
12 1 5
A.由于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弱,身体微小,故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B.森林的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比农田的大,数量多,与其有机质含量丰富有关
C.同一地点0~5 cm深处的土壤小动物数量比5~10 cm深处的多,主要是因为地表的氧气充足
D.取样的随机性导致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重复间的误差,故应有选择的取样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A错误;与农田相比,森林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森林的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比农田的大,数量多,B正确;受有机质分布及运动受限程度等情况影响,土壤小动物多分布于浅层土壤处,C错误;应在取样地中随机选取多个样点,分别用取样器取出土壤,使取样更准确,不能有选择的取样,D错误。]
体验真题 感悟高考 · 有章可循

1.(2024·河北卷)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D [过度放牧,牛、羊等牲畜会大量取食禾本科植物,有利于一二年生的低矮草本植物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而成为占优势的植物,所以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也会改变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A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 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但彼此没有一定的种间关系就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森林中林下植株的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林冠层的郁闭度会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C错误;在夏季,温带落叶阔叶林枝繁叶茂,而在冬季叶片全落,只剩光秃的枝干,所以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D正确。]
2.(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 上部 潮下带
下部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D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B正确;据表可知,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分布的海草种类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C正确;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故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D错误。]
3.(2024·甘肃卷)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相机

S5
S6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___和物种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S3和物种S4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
S3
S4
S2与S3、S4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说明S3、S4与S2在时间维度上几乎不重叠
[解析]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红外相机对动物干扰少。(2)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生态位有重叠,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3)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种S3和物种S4时
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二者可能属于同一属的动物。(4)由表格信息可知,S2与S3、S4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说明S3、S4与S2在时间维度上几乎不重叠,因此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S3和物种S4。
1.(2024·广东江门一模)北美印第安人采用“三姐妹种植法”,把玉米、菜豆和南瓜混合种植。豆类攀爬玉米茎秆获得更多阳光,玉米、南瓜因豆类获得大量氮肥,低矮带刺的南瓜叶片可以土壤保湿和抑制杂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该群落的种间关系既有原始合作也有互利共生
B.三种植物的生态位相似,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C.三种植物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镶嵌分布
D.与单一栽培农业相比,这种混合种植更具优势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四) 群落的结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根据题干信息,及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可知该群落的种间关系既有原始合作也有互利共生,A正确;三种植物的生态位不相似,玉米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南瓜对阳光的需求最低,豆类对阳光的需求介于两者之间,竞争不激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错误;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三种植物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镶嵌分布,C正确;与单一栽培农业相比,这种混合种植既能够实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又能对土壤保湿,还能抑制田间杂草,故混合种植更具优势,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2.(2024·湖南永州一模)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行为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古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的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邶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隰指低洼地)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B.《氾胜之书》中记载:在稻田中“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这种方式体现了择优选种、干燥存种
C.《诗经·小雅·小宛》中提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描述的是螟蛉与蜾蠃两种生物之间的行为,这种种间关系实际上是捕食
D.“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邶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意思是榛树生长在山顶,苦苓生长在低洼地。这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水平结构,A正确。《氾胜之书》中记载:在稻田中“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其中“择高大者”体现了择优选种,“把悬高燥处”体现了干燥存种,B正确。《诗经·小雅·小宛》中提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正确。“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之间生态位的共同点,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3.(2024·广东湛江二模)群落中,优势物种可以利用较低资源生存。某群落中,物种A 和物种B的生存空间和食物类别都较为相似。生存所需资源指某种群生存所需的最少资源量。下列关于物种 A 和物种 B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种 A 和物种B均可能属于消费者
B.物种 A和物种B的生态位可能存在大幅度的重叠
C.物种 A 和物种B存在种间竞争,两者之间可能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
D.若物种 A的生存所需资源小于物种B的,则物种B为优势竞争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物种A 和物种B的食物类别都较为相似,所以物种 A 和物种B均可能属于消费者,生态位可能存在大幅度的重叠,物种A和物种B存在种间竞争,两者之间可能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A、B、C正确;群落中,优势物种可以利用较低资源生存,若物种A 的生存所需资源小于物种 B的,则物种 A为优势竞争者,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4.(2024·福建龙岩模拟)二化螟和褐飞虱是水稻的害虫。二化螟单独取食水稻茎秆纤维时,水稻迅速启动防御反应,显著负面影响二化螟幼虫的生长发育。二化螟诱导水稻释放的挥发物对褐飞虱卵寄生天敌稻虱缨小蜂具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褐飞虱选择到二化螟为害稻株上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和产卵。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危害水稻时,可显著抑制水稻防御反应,消除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稻虱缨小蜂与褐飞虱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
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C.水稻介导的二化螟和褐飞虱已发展为“互利共生”的关系
D.驱动褐飞虱和二化螟共同危害水稻的原因是两者食物需求不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稻虱缨小蜂与褐飞虱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褐飞虱选择到二化螟为害稻株上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和产卵,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危害水稻时,可显著抑制水稻防御反应,消除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说明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B正确;二者共同危害水稻的原因为互利共生,D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水稻介导的二化螟和褐飞虱已发展为“互利共生”的关系,C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5.(2024·湖北武汉模拟)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群落中部分鸟类在不同空间层次中的相对位置及活动情况,结果如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植物群落 分层情况 鸟种 活动情况
上层 黑尾雀 以高大乔木的种子为食
中层 煤山雀、黄腰柳莺等 营巢
草本层 血雉、白尾梢虹雉等 以种子、幼嫩植物体、苔藓或昆虫为食
A.黑尾雀与血雉生态位不同,不可能有共同的天敌
B.生活在草本层的血雉、白尾梢虹雉,生态位完全相同
C.不同鸟类的生态位在不同的季节可能改变
D.候鸟迁徙不会影响该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生态位不同的黑尾雀与血雉可能被同一种猛禽捕食,A错误;血雉、白尾梢虹雉都生活在草本层,但它们的食物、天敌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它们的生态位并不完全相同,B错误;不同季节的环境资源和气候会改变,因此生物的生态位会改变,C正确;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候鸟迁徙会影响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6.(2024·辽宁沈阳二模)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森林中的植物具有垂直结构,草原中的植物不存在垂直结构
B.动物的迁徙和冬眠会导致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季节性变化
C.温度是导致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发生变化的唯一决定因素
D.草原植物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镶嵌分布,森林则没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具有的特征,因此草原也存在垂直结构,A错误;动物的迁徙和冬眠会导致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季节性变化,B正确;温度、水分、阳光都是影响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发生变化的因素,C错误;森林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因此森林在水平方向上也存在明显的镶嵌分布,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7.(2024·四川成都一模)物种多样性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的综合指标。研究人员对某湿地公园7个区域内的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调查过程中应在每个区域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调查
B.该公园内的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该公园群落的水平结构
C.该公园内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明显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
D.该公园乔木层和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均为果园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调查过程中应在湿地公园的每个区域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调查,A正确;该公园内7个不同区域中物种分布有差异,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据图可知,该公园内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明显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C正确;据图可知,该公园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果园区,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人工湿地区,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8.(2024·广东惠州模拟)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指调查范围中某树种的个体数)逐年进行统计,其中C值=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马尾松与山毛榉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B.这片针阔混交林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
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马尾松,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
D.马尾松与山毛榉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随着年份的增加,山毛榉越来越有优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马尾松与山毛榉是不同的物种,其生态位不可能完全相同,A错误;所有的群落都有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这片针阔混交林的群落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马尾松为植物,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可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注意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C错误;马尾松和山毛榉都属于植物,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二者争夺空间、阳光等资源,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根据题图可知随着年份的增加,C值(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越来越小,说明山毛榉存有量越来越多,其越来越有优势,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9.(2024·山东济南模拟)为探究豌豆和玉米间发生根竞争和枝竞争对豌豆生物量的影响,研究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①将两种植物单独种植在两份土壤中;②将两种植物间行种植在同一份土壤中;③将两种植物间行种植在同一份土壤中但冠层被分离以形成根竞争;④将两种植物种植在隔离开的两份土壤中但冠层交织在一起以形成枝竞争。其余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充足,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豌豆的生物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本实验可以探究光照和营养物质等因素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B.若统计结果为①>③>④>②,则豌豆受光限制的影响高于受营养物质限制的影响
C.若统计结果为①>④>②=③,则枝竞争和根竞争都存在时,枝竞争对生物量的影响不大
D.若统计结果为①>④>③>②,则枝竞争和根竞争都存在的影响大于两者单独存在的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本实验通过设计不同的种植方式来探究豌豆和玉米之间的根竞争和枝竞争对豌豆生物量的影响,不能探究光照和营养物质等因素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A错误;若统计结果为①>③>④>②,说明单独种植时豌豆生物量最高,而根竞争(③)导致的生物量下降程度小于枝竞争(④),且两者共同作用(②)时生物量最低,这说明豌豆受光限制的影响高于受营养物质限制的影响,B正确;若统计结果为①>④>②=③,说明单独种植时豌豆的生物量最高,枝竞争导致的生物量下降程度小于根竞争,且两者共同作用时,豌豆生物量并没有进一步显著降低,这暗示枝竞争和根竞争都存在时,枝竞争对生物量的影响不大,C正确;若统计结果为①>④>③>②,说明单独种植时豌豆生物量最高,枝竞争的影响小于根竞争,且两者共同作用时的影响大于两者单独存在的影响,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0.(2024·广东六校联考期中)下图表示蓝灰鹟种群的猎食频率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猎物大小等之间的关系:同心圆代表猎食频率,最频繁的猎食活动是H处的圆圈,越是外圈的等值线表示猎食频率越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该研究属于生态位的研究,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B.猎物体长越长,蓝灰鹟的猎食频率越高
C.蓝灰鹟的取食与栖息地、猎物体长等有关
D.蓝灰鹟的猎食频率与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群落水平的研究包括生态位研究以及优势种等,A正确;据图分析,越是外圈的等值线表示猎食频率越低,蓝灰鹟的猎食频率最高的地方是H处的圆圈,猎物体长不是越长蓝灰鹟的猎食频率越高,B错误;据图分析,猎食频率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猎物大小等有关,C正确;蓝灰鹟的猎食频率与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与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1.(2024·江苏苏州期末)蝾螈为一种肉食动物,以蝌蚪、蚯蚓等为主要食物,下图为开展蝾螈影响池塘中两栖动物种群数量的实验调查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蝾螈可捕食霍氏蛙,二者生态位不存在重叠
B.去除蝾螈,蟾蜍会成为自然干涸池塘中的优势物种
C.水分和蝾螈是限制灰树蛙的非生物因素,常具有综合性
D.水位维持池塘中的霍氏蛙的生存压力来自天敌、种间竞争和环境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蝾螈可捕食霍氏蛙,二者生态位有重叠部分,A错误;由图可知,去除蝾螈,霍氏蛙会成为自然干涸池塘中的优势物种,B错误;水分是限制灰树蛙的非生物因素,而蝾螈属于生物因素,C错误;水位维持池塘中的霍氏蛙的生存压力来自天敌、种间竞争和环境等,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2.(10分)(2024·山东卷)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不能(1分)
水平结构(1分)
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__(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45
丙和丁
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维系物种多样性
[解析] (1)判断冷杉是否占据优势,不能仅仅根据数量多少,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冷杉在群落中的生态作用、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冷杉能在群落甲中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因为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2)由题意可知,β多样性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设两群落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为x,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则=0.4,x=60,故两群落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为60,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70+80-60)÷2=45。(3)β多样性高表示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这是因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以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物种的干扰和破坏,从而维系物种的多样性。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将两个群落的物种都纳入保护范围,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3.(12分)(2024·福建厦门模拟)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元素以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形式降落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为明确氮沉降对草原群落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4个实验组别:封育(甲)、封育+氮添加(乙)、放牧(丙)、放牧+氮添加(丁)。请回答:
(1)实验中氮添加模拟的是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3
12
氮沉降
(2)研究者统计了不同组别的草原群落物种丰富度及优势度指数,结果如图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3
12
①对比__________组可知,适度放牧可以有效提高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列原因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__。
A.适度放牧能增强土壤的紧实度,从而间接阻碍了植物根系的伸长和扩展
B.适度放牧会降低群落中植物对阳光的竞争强度,进而减轻种间竞争压力
C.适度放牧能够抑制优势物种的过量繁殖,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
D.适度放牧可以提高植物繁殖和更新速率,进而加快草原群落的演替速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3
12
甲、丙
ABC(2分)
②据图1可知,氮添加可以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放牧对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3
12
减弱
丁组物种丰富度
比丙组降低,优势度指数比丙组升高(2分)
(3)研究者进一步测定了草原群落优势种的生物量分配,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氮添加对封育地优势种植株__________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对放牧地优势种植株______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3
12
茎、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3
12
竞争角度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氮添加对封育地优势种植株茎、叶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可以使优势种在对阳光的竞争中占优势;放牧过程中,由于动物的踩踏,增强了土壤的紧实度,从而间接阻碍了植物根系的伸长和扩展,氮添加对放牧地优势种植株根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使优势种在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竞争中占优势(3分)
[解析] (1)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氮沉降对草原群落的影响,因此实验中氮添加模拟的是氮沉降。(2)①甲为封育状态,丙为放牧条件,两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放牧,丙的物种丰富度高,因此对比甲组和丙组可知,适度放牧可以有效提高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适度放牧可以有效提高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原因分析如下:适度放牧能增强土壤的紧实度,从而间接阻碍了植物根系的伸长和扩展,抑制优势物种过度繁殖,A正确;适度放牧会降低群落中植物对阳光的竞争强度,进而减轻种间竞争压力,增加物种丰富度,B正确;适度放牧能够抑制优势物种的过量繁殖,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3
12
间,增加物种丰富度,降低优势度指数,C正确;短时间内,群落的演替不会造成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的明显变化,D错误。②丙组和丁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氮,丁组物种丰富度比丙组降低,优势度指数比丙组升高,因此氮添加可以减弱放牧对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影响。(3)比较甲组和乙组,乙组氮添加组茎、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大,因此氮添加对封育地优势种植株茎、叶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比较放牧组丙组和丁组(氮添加组),丁组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大,可判断氮添加对放牧地优势种植株根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封育地植物对光照存在明显竞争,氮添加对封育地优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3
12
种植株茎、叶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可以使优势种在对阳光的竞争中占优势;放牧过程中,由于动物的踩踏,增强了土壤的紧实度,从而间接阻碍了植物根系的伸长和扩展,因此氮添加对放牧地优势种植株根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有利于优势种对土壤中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使优势种在对水分和营养物质吸收的竞争中占优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3
12
谢 谢 !第44讲 群落的结构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在____________聚集在____________中各种生物____________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_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____________。
3.规律
(1)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______。
(2)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____________。
(3)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____________的。
三、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5思考·讨论)资料2中藤壶和贻贝两个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9拓展应用T1)“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蝉与树之间是__________关系;蚕与桑树之间是________关系。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4.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____的充分利用。
五、群落的季节性
六、生态位
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8与社会的联系)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1.生态位与种间竞争
生态位重叠可以理解为两个物种在生态位上相似性的量度,是描述一个物种生态位以及物种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种间竞争与生态位重叠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不会有种间竞争,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一般来说,生态位重叠越大意味着物种间可能存在的竞争就越强(如图所示)。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当资源很丰富时,有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就可以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不给对方带来损害,如在资源十分丰富的热带雨林。
资源(食物、空间、时间等)
两个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曲线
2.生态位分化
当群落中的物种存在相似生态位时,它们可能因竞争共同资源发生竞争排除。群落生物多样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稳定,是因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最终达到各个物种“各安生态位”的共存状态。例如,树林中如果存在多种鸟,它们往往都有各自偏好的分布范围,但如果树林中仅存在其中一种鸟,它的分布范围会明显扩大,这种现象就是在群落构建时生态位分化的结果。
1.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  )
2.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  )
3.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  )
4.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 (  )
5.群落中分层分布的各种水生生物形成一定的垂直结构。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短颌鲚等小型鱼类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存在生态位重叠,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e,鳞茎和嫩叶可用作蔬菜) 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立体农业通过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材料二 依据植物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深度以及对光照强度的需求等特性,将不同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立体种植,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某林场据此进行了实践,在桉树林地中搭配种植了另一种植物。桉树是一种深根性的植物,幼桉树一般高度在2米左右,其生长需要较强的光照。
(1)材料一中的立体农业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什么?
                                  。
(2)材料一中提到的“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是什么?
                                  。
(3)现有三种植物,它们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和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如下表:
植物 板栗 玉米 菠萝
株高 3~4米 2米左右 1米以下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 较深 较浅 较浅
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 较强光 较强光 较弱光
据材料二,建议选择    (填“板栗”“玉米”或“菠萝”)与桉树搭配种植更合理,原因是                             
                                    
                                    
                                  。
选择搭配种植的植物时,除上述植物自身的因素外,还需考虑的环境因素是   
                                    
                                    (答出2点即可)。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3正文)天然林可分为单种乔木的纯林和包含多种乔木的混交林。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
B.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
C.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
D.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4图2-3)下表为不同环境中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A、B相互作用(甲、乙、丙)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其中“+”表示正面影响,“-”表示负面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互作用类别 生物A 生物B
甲 + +
乙 - -
丙 + -
A.甲可以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
B.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或丙
C.发生乙类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低
D.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种间关系曲线的多角度判断
群落的空间结构
3.(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5-26正文)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形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B.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引起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D.光照对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形成都有影响
4.(2024·安徽A10联盟月考)为了研究植被的分布,科研人员根据不同季节江水上涨的高度将江心到防洪堤之间的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芦苇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主要是因为芦苇较高会遮挡藻类的光照
B.枯水期A区重新露干时植被恢复比较快,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不同高度的芦苇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更充分利用无机盐
D.从江心到岸边种群分布不同,构成群落水平结构
群落的生态位
5.(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28思考·讨论)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人员以某区域内四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砂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 120 67 0 33 52.8 16.7 0 12 13 0 5.5
绿头鸭 1 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 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 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宽度为400 m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A.该区域内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相同,其生态位不完全相同
B.由表中数据可知绿头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C.四种水鸟占据的生态位不同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不同物种通过减少生态位重叠来减少竞争以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6.(2024·广东茂名期中)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一种非常普遍的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入侵后成为红圆蚧的有效寄生物;后来从我国引入的岭南蚜小蜂在加州成功繁殖定居,10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岭南蚜小蜂与红圆蚧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
B.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的生态位高度相似
C.蔷薇轮蚧小蜂被岭南蚜小蜂取代后,前者的生态位增大
D.研究柑橘的生态位时不需要研究柑橘与红圆蚧等的关系
考点2 (探究·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一、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可用____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二、实验流程
三、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2.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
(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避热”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
(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
(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XX”,并记下其特征)。
3.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的区别
样方法一般是针对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如跳蝻,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是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估算出种群的数量。另外,样方法计数的是活的种群个体数,抽样检测微生物时计数的除了活的个体外还可能有死的。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30-31探究·实践)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根据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特点用诱虫器进行采集
B.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
D.为提高采集速率,倒入花盆的土壤需铺满花盆底部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30-31探究·实践)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不同地点的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和数量,统计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土样来源 土样深度/cm 重复 类群数/个 物种数量/个 不同位置的类群数/个 不同位置的数量均值/个  类群丰富度/(个/cm2)
森林 0~5 1 8 11 11 9 12
3 6 10
5 3 5
5~10 2 2 5 4 4
4 1 3
6 2 3
农田 0~5 7 5 7 6 4 7
9 2 3
11 3 3
5~10 8 0 0 2 3
10 1 3
12 1 5
A.由于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弱,身体微小,故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B.森林的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比农田的大,数量多,与其有机质含量丰富有关
C.同一地点0~5 cm深处的土壤小动物数量比5~10 cm深处的多,主要是因为地表的氧气充足
D.取样的随机性导致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重复间的误差,故应有选择的取样
1.(2024·河北卷)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2.(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 上部 潮下带 下部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3.(2024·甘肃卷)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夯实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考点1
一、1.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种群 2.物种 种间 空间 范围
二、1.不同群落 2.物种数目 3.(1)丰富 (2)优势种 (3)不变
三、提示:①—c—Ⅲ ②—b—Ⅳ ③—d—Ⅰ ④—a—Ⅱ ⑤—e—Ⅴ
四、1.生物种群 2.分层 光照、温度、水分、无机盐 食物条件 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生长特点的不同 4.自然资源
五、外貌 结构 物种组成 空间结构
六、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栖息地 天敌 种群密度 相对稳定 协同进化 环境资源
[落实实验基础]自主诊断
考点2
一、2.取样器
二、(3)酒精 (4)体视显微镜
第44讲 群落的结构
考点1
教材隐性知识
1.提示:优势种发生改变,群落发生演替
2.提示:捕食 寄生 捕食
3.提示: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澄清概念
1.√
2.×提示: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
3.√ 4.√ 5.√
达成学科素养
提示:(1)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2)提高农作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3)菠萝 菠萝株高低于幼桉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较桉树浅,将桉树与菠萝搭配种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以及不同土壤深度的水与无机盐 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需水量、土壤中无机盐的种类、浓度、生长需要的温度等
评价迁移应用
1.C [混交林具有多种乔木,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A正确;人工林经过抚育,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减小非栽培种的竞争,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B正确;据题意可知,天然生长的纯林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但人工林在抚育前,不止一种乔木,则二者的群落结构不完全相同,C错误;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更高,营养关系更复杂,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D正确。]
2.C [甲类别生物A和生物B之间都是正面影响,则甲可以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A正确;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互利共生)或丙(寄生关系),B正确;乙类别生物A和生物B之间都是负面影响,生物A和生物B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则发生乙类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高,C错误;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D正确。]
3.A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形成了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结构,A错误;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分布能提高群落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率,B正确;引起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正确;光照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因而对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形成都有影响,D正确。]
4.C [芦苇较高会遮挡藻类的光照,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A正确;A区有淤泥,有土壤存在,枯水期A区重新露干时发生次生演替,植被恢复比较快,B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种群的分布,芦苇是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从江心到岸边种群分布不同,构成群落水平结构,D正确。]
5.C [生态位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区域内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相同,其生态位不完全相同,A正确;绿头鸭胃中主要的食物包括小坚果、茎类、螺类、贝壳砂砾、甲壳类等,据此推测绿头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四种水鸟占据的生态位不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以及不同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不同物种通过减少生态位重叠来减少竞争以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6.B [由题干可知,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两种小蜂的生态位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它们与红圆蚧的种间关系均为寄生,A错误,B正确;10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该区域蔷薇轮蚧小蜂消失,而非生态位增大,C错误;研究柑橘的生态位应研究包括柑橘的植株高度、种群密度及其与红圆蚧和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D错误。]
考点2
评价迁移应用
1.B [采集土壤小动物可以用诱虫器,利用的是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特性,A错误;吸虫器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有两种方法,即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前者可用多度等级估计丰富度,后者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C错误;诱虫器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缝隙,便于空气流通,D错误。]
2.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A错误;与农田相比,森林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森林的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比农田的大,数量多,B正确;受有机质分布及运动受限程度等情况影响,土壤小动物多分布于浅层土壤处,C错误;应在取样地中随机选取多个样点,分别用取样器取出土壤,使取样更准确,不能有选择的取样,D错误。]
体验真题
1.D [过度放牧,牛、羊等牲畜会大量取食禾本科植物,有利于一二年生的低矮草本植物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而成为占优势的植物,所以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也会改变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A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 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但彼此没有一定的种间关系就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森林中林下植株的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林冠层的郁闭度会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C错误;在夏季,温带落叶阔叶林枝繁叶茂,而在冬季叶片全落,只剩光秃的枝干,所以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D正确。]
2.D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B正确;据表可知,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分布的海草种类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C正确;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故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D错误。]
3.(1)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相机 (2)大 S5 S6 (3)物种S3和物种S4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 (4)S3 S4 S2与S3、S4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说明S3、S4与S2在时间维度上几乎不重叠
1 / 14课时数智作业(四十四) 群落的结构
1.(2024·广东江门一模)北美印第安人采用“三姐妹种植法”,把玉米、菜豆和南瓜混合种植。豆类攀爬玉米茎秆获得更多阳光,玉米、南瓜因豆类获得大量氮肥,低矮带刺的南瓜叶片可以土壤保湿和抑制杂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群落的种间关系既有原始合作也有互利共生
B.三种植物的生态位相似,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C.三种植物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镶嵌分布
D.与单一栽培农业相比,这种混合种植更具优势
2.(2024·湖南永州一模)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行为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古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的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邶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隰指低洼地)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B.《氾胜之书》中记载:在稻田中“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这种方式体现了择优选种、干燥存种
C.《诗经·小雅·小宛》中提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描述的是螟蛉与蜾蠃两种生物之间的行为,这种种间关系实际上是捕食
D.“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3.(2024·广东湛江二模)群落中,优势物种可以利用较低资源生存。某群落中,物种A 和物种B的生存空间和食物类别都较为相似。生存所需资源指某种群生存所需的最少资源量。下列关于物种 A 和物种 B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种 A 和物种B均可能属于消费者
B.物种 A和物种B的生态位可能存在大幅度的重叠
C.物种 A 和物种B存在种间竞争,两者之间可能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
D.若物种 A的生存所需资源小于物种B的,则物种B为优势竞争者
4.(2024·福建龙岩模拟)二化螟和褐飞虱是水稻的害虫。二化螟单独取食水稻茎秆纤维时,水稻迅速启动防御反应,显著负面影响二化螟幼虫的生长发育。二化螟诱导水稻释放的挥发物对褐飞虱卵寄生天敌稻虱缨小蜂具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褐飞虱选择到二化螟为害稻株上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和产卵。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危害水稻时,可显著抑制水稻防御反应,消除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稻虱缨小蜂与褐飞虱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
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C.水稻介导的二化螟和褐飞虱已发展为“互利共生”的关系
D.驱动褐飞虱和二化螟共同危害水稻的原因是两者食物需求不同
5.(2024·湖北武汉模拟)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群落中部分鸟类在不同空间层次中的相对位置及活动情况,结果如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植物群落 分层情况 鸟种 活动情况
上层 黑尾雀 以高大乔木的种子为食
中层 煤山雀、黄腰柳莺等 营巢
草本层 血雉、白尾梢虹雉等 以种子、幼嫩植物体、苔藓或昆虫为食
A.黑尾雀与血雉生态位不同,不可能有共同的天敌
B.生活在草本层的血雉、白尾梢虹雉,生态位完全相同
C.不同鸟类的生态位在不同的季节可能改变
D.候鸟迁徙不会影响该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6.(2024·辽宁沈阳二模)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中的植物具有垂直结构,草原中的植物不存在垂直结构
B.动物的迁徙和冬眠会导致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季节性变化
C.温度是导致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发生变化的唯一决定因素
D.草原植物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镶嵌分布,森林则没有
7.(2024·四川成都一模)物种多样性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的综合指标。研究人员对某湿地公园7个区域内的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过程中应在每个区域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调查
B.该公园内的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该公园群落的水平结构
C.该公园内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明显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
D.该公园乔木层和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均为果园区
8.(2024·广东惠州模拟)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指调查范围中某树种的个体数)逐年进行统计,其中C值=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马尾松与山毛榉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B.这片针阔混交林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
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马尾松,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
D.马尾松与山毛榉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随着年份的增加,山毛榉越来越有优势
9.(2024·山东济南模拟)为探究豌豆和玉米间发生根竞争和枝竞争对豌豆生物量的影响,研究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①将两种植物单独种植在两份土壤中;②将两种植物间行种植在同一份土壤中;③将两种植物间行种植在同一份土壤中但冠层被分离以形成根竞争;④将两种植物种植在隔离开的两份土壤中但冠层交织在一起以形成枝竞争。其余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充足,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豌豆的生物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可以探究光照和营养物质等因素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B.若统计结果为①>③>④>②,则豌豆受光限制的影响高于受营养物质限制的影响
C.若统计结果为①>④>②=③,则枝竞争和根竞争都存在时,枝竞争对生物量的影响不大
D.若统计结果为①>④>③>②,则枝竞争和根竞争都存在的影响大于两者单独存在的影响
10.(2024·广东六校联考期中)下图表示蓝灰鹟种群的猎食频率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猎物大小等之间的关系:同心圆代表猎食频率,最频繁的猎食活动是H处的圆圈,越是外圈的等值线表示猎食频率越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研究属于生态位的研究,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B.猎物体长越长,蓝灰鹟的猎食频率越高
C.蓝灰鹟的取食与栖息地、猎物体长等有关
D.蓝灰鹟的猎食频率与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1.(2024·江苏苏州期末)蝾螈为一种肉食动物,以蝌蚪、蚯蚓等为主要食物,下图为开展蝾螈影响池塘中两栖动物种群数量的实验调查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蝾螈可捕食霍氏蛙,二者生态位不存在重叠
B.去除蝾螈,蟾蜍会成为自然干涸池塘中的优势物种
C.水分和蝾螈是限制灰树蛙的非生物因素,常具有综合性
D.水位维持池塘中的霍氏蛙的生存压力来自天敌、种间竞争和环境等
12.(10分)(2024·山东卷)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__。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__(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2分)(2024·福建厦门模拟)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元素以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形式降落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为明确氮沉降对草原群落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4个实验组别:封育(甲)、封育+氮添加(乙)、放牧(丙)、放牧+氮添加(丁)。请回答:
(1)实验中氮添加模拟的是__________。
(2)研究者统计了不同组别的草原群落物种丰富度及优势度指数,结果如图1。
①对比__________组可知,适度放牧可以有效提高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列原因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
A.适度放牧能增强土壤的紧实度,从而间接阻碍了植物根系的伸长和扩展
B.适度放牧会降低群落中植物对阳光的竞争强度,进而减轻种间竞争压力
C.适度放牧能够抑制优势物种的过量繁殖,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
D.适度放牧可以提高植物繁殖和更新速率,进而加快草原群落的演替速度
②据图1可知,氮添加可以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放牧对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进一步测定了草原群落优势种的生物量分配,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氮添加对封育地优势种植株__________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对放牧地优势种植株______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从竞争角度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四)
1.B [根据题干信息,及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可知该群落的种间关系既有原始合作也有互利共生,A正确;三种植物的生态位不相似,玉米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南瓜对阳光的需求最低,豆类对阳光的需求介于两者之间,竞争不激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错误;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三种植物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镶嵌分布,C正确;与单一栽培农业相比,这种混合种植既能够实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又能对土壤保湿,还能抑制田间杂草,故混合种植更具优势,D正确。]
2.D [《邶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意思是榛树生长在山顶,苦苓生长在低洼地。这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水平结构,A正确。《氾胜之书》中记载:在稻田中“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其中“择高大者”体现了择优选种,“把悬高燥处”体现了干燥存种,B正确。《诗经·小雅·小宛》中提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正确。“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之间生态位的共同点,D错误。]
3.D [物种A 和物种B的食物类别都较为相似,所以物种 A 和物种B均可能属于消费者,生态位可能存在大幅度的重叠,物种A和物种B存在种间竞争,两者之间可能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A、B、C正确;群落中,优势物种可以利用较低资源生存,若物种A 的生存所需资源小于物种 B的,则物种 A为优势竞争者,D错误。]
4.D [稻虱缨小蜂与褐飞虱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褐飞虱选择到二化螟为害稻株上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和产卵,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危害水稻时,可显著抑制水稻防御反应,消除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说明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B正确;二者共同危害水稻的原因为互利共生,D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水稻介导的二化螟和褐飞虱已发展为“互利共生”的关系,C正确。]
5.C [生态位不同的黑尾雀与血雉可能被同一种猛禽捕食,A错误;血雉、白尾梢虹雉都生活在草本层,但它们的食物、天敌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它们的生态位并不完全相同,B错误;不同季节的环境资源和气候会改变,因此生物的生态位会改变,C正确;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候鸟迁徙会影响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
6.B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具有的特征,因此草原也存在垂直结构,A错误;动物的迁徙和冬眠会导致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季节性变化,B正确;温度、水分、阳光都是影响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发生变化的因素,C错误;森林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因此森林在水平方向上也存在明显的镶嵌分布,D错误。]
7.D [调查过程中应在湿地公园的每个区域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调查,A正确;该公园内7个不同区域中物种分布有差异,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据图可知,该公园内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明显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C正确;据图可知,该公园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果园区,草本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人工湿地区,D错误。]
8.D [马尾松与山毛榉是不同的物种,其生态位不可能完全相同,A错误;所有的群落都有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这片针阔混交林的群落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马尾松为植物,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可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注意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C错误;马尾松和山毛榉都属于植物,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二者争夺空间、阳光等资源,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根据题图可知随着年份的增加,C值(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越来越小,说明山毛榉存有量越来越多,其越来越有优势,D正确。]
9.A [本实验通过设计不同的种植方式来探究豌豆和玉米之间的根竞争和枝竞争对豌豆生物量的影响,不能探究光照和营养物质等因素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A错误; 若统计结果为①>③>④>②,说明单独种植时豌豆生物量最高,而根竞争(③)导致的生物量下降程度小于枝竞争(④),且两者共同作用(②)时生物量最低,这说明豌豆受光限制的影响高于受营养物质限制的影响,B正确;若统计结果为①>④>②=③,说明单独种植时豌豆的生物量最高,枝竞争导致的生物量下降程度小于根竞争,且两者共同作用时,豌豆生物量并没有进一步显著降低,这暗示枝竞争和根竞争都存在时,枝竞争对生物量的影响不大,C正确;若统计结果为①>④>③>②,说明单独种植时豌豆生物量最高,枝竞争的影响小于根竞争,且两者共同作用时的影响大于两者单独存在的影响,D正确。]
10.B [群落水平的研究包括生态位研究以及优势种等,A正确;据图分析,越是外圈的等值线表示猎食频率越低,蓝灰鹟的猎食频率最高的地方是H处的圆圈,猎物体长不是越长蓝灰鹟的猎食频率越高,B错误;据图分析,猎食频率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猎物大小等有关,C正确;蓝灰鹟的猎食频率与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与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1.D [蝾螈可捕食霍氏蛙,二者生态位有重叠部分,A错误;由图可知,去除蝾螈,霍氏蛙会成为自然干涸池塘中的优势物种,B错误;水分是限制灰树蛙的非生物因素,而蝾螈属于生物因素,C错误;水位维持池塘中的霍氏蛙的生存压力来自天敌、种间竞争和环境等,D正确。]
12.(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不能(1分) 水平结构(1分) 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 (2)45 (3)丙和丁 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维系物种多样性
13.(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1)氮沉降 (2)甲、丙 ABC(2分) 减弱 丁组物种丰富度比丙组降低,优势度指数比丙组升高(2分) (3)茎、叶 根 氮添加对封育地优势种植株茎、叶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可以使优势种在对阳光的竞争中占优势;放牧过程中,由于动物的踩踏,增强了土壤的紧实度,从而间接阻碍了植物根系的伸长和扩展,氮添加对放牧地优势种植株根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使优势种在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竞争中占优势(3分)
7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