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九) 人与环境
1.(2024·北京丰台模拟)下图是某市2009—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的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着人类对生态资源利用越少
B.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
C.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倡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绿色出行,则生态足迹会增大
2.(2024·广东佛山一模)农业中可能会排放CH4(甲烷)、N2O等温室气体。CH4与农田中产甲烷菌(一种厌氧型细菌)数量有关。N2O与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含量有关。研究人员对稻虾共作模式(如图)下稻田CH4和N2O的排放进行了研究。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稻田温室气体的扩散和排放受水的深度、小龙虾活动等因素影响
B.小龙虾掘穴等行为提高了土壤含氧量,导致CH4排放增加
C.小龙虾的排泄物(含氮元素)量增加会促进N2O的产生与排放
D.合理选择小龙虾养殖密度能有效控制CH4和N2O的排放
3.(2024·辽宁大连一模)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表现出的全部性状的总和
B.“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均与协同进化有关
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对即将灭绝的濒危动植物而言是最为有效的措施
4.(2024·北京卷)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5.(2024·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期末)下图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原因及其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鸟类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丧失
B.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C.禁止一切开发和利用是保护该地生物的最有效措施
D.若在该地大力发展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6.(2024·河北沧州月考)下图为“甘薯+奶牛+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食用甘薯比食用牛肉或龙虾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B.图中含有生态系统的4种组成成分,共有2条食物链
C.龙虾的粪便进入底泥,可为甘薯生长提供营养和能量
D.该生态农业模式遵循了自生、循环、整体等基本原理
7.(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生态农业有多种实例,如:①板栗茶树间作;②桑基鱼塘;③混合放养鲢鱼和青鱼;④林下种植药用植物;⑤选种转Bt基因的棉花;⑥合理利用污水浇灌林地;⑦种植水生蔬菜减轻水体富营养化;⑧果园放置黑光灯,根据各自特点,可归为以下类型:(甲)立体复合型;(乙)物质循环型;(丙)病虫害防治型;(丁)污染治理型。下列匹配关系中,不合理的是( )
A.①和④-甲 B.②和③-乙
C.⑤和⑧-丙 D.⑥和⑦-丁
8.(2025·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月考)相关调查表明,水生植物腐败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导致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生态,水务部门在河流建设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动水体,将底层的水提升到表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系统可增加水体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繁殖,抑制厌氧微生物繁殖
B.该系统能破坏蓝细菌的浮游习性,有利于有益藻对蓝细菌产生竞争优势
C.该系统改善了大部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生态学的协调原理
D.该系统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其捕食作用可抑制蓝细菌大量生长
9.(11分)(2025·云南适应性考试)某地区重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后废弃的重金属矿山最初表现为土壤少,但含有部分繁殖体。经过多年的连续观测,在无人为干扰条件下长出植物。主要物种相对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矿山开采后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矿山群落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若时间持续延长,条件适宜,此地经演替可能到达的群落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恢复过程中,除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外,发生变化的还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有:①胁迫忍耐策略(低干扰,高胁迫);②竞争策略(低干扰,低胁迫);③杂草策略(高干扰,低胁迫)。在植物群落演替早期阶段,植物选择的策略为________(填标号)。
(5)为加快开采后的重金属矿山生态恢复,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九)
1.B [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越多,所以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城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A、C错误;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使生态系统入不敷出,造成生态赤字,B正确;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均可降低生态足迹,D错误。]
2.B [小龙虾掘穴等行为可以提高土壤含氧量,抑制厌氧型细菌产生CH4,可见稻田温室气体的扩散和排放受水的深度、小龙虾活动等因素影响,A正确,B错误;小龙虾的排泄物(含氮元素)量增加,导致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则会促进N2O的产生与排放,C正确;由A项分析可知,CH4和N2O的排放受小龙虾活动的影响,为了有效控制CH4和N2O的排放,稻虾共作模式中应合理选择小龙虾养殖密度,D正确。]
3.C [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A错误。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使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形成了生物多样性,C正确。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是对即将灭绝的濒危动植物而言最为有效的措施,D错误。]
4.B [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同种生物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由题干不能得出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的结论,B错误;“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5.A [由题图数据可知,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A正确;由题图数据可知,生物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错误;保护该地生物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C错误;该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6.D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人类食物甘薯比食用牛肉或龙虾产生的生态足迹小,A错误;图中包含生产者如甘薯、花木,消费者如奶牛,分解者如沼气池中的细菌、食用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底泥等4种组成成分,但仅有甘薯→奶牛这1条食物链,B错误;龙虾的粪便进入底泥,可为甘薯生长提供矿质元素,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该生态农业模式遵循了自生(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等基本原理,D正确。]
7.B
8.C [底层的水中溶氧量低,表层的水中溶氧量高。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拌水体,将底层的水提升到表层,可以增加水体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繁殖,抑制厌氧微生物繁殖,A正确;蓝细菌通常在水中漂浮,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拌水体,破坏了蓝细菌的浮游习性,而蓝细菌的减少能为有益藻类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促进了有益藻类对蓝细菌的竞争优势,B正确;应用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改善了水质,改善了大部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因此主要体现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C错误;由A项可知,该系统能增加水体溶氧量,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浮游动物捕食蓝细菌能抑制其大量生长,D正确。]
9.(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1分)(1)下降(或降低)(1分) 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2)次生演替(1分) 森林生物群落(1分) (3)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增加,优势种的变化、稳定性提高,生态环境改善 (4)① (5)除了人为改善环境条件外,种植适合环境的虎尾草等多种草本植物,同时再种植密蒙花等灌木
4 / 4第49讲 人与环境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3旁栏思考)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增长与全球生态环境压力
(1)世界人口现状
①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____________。
②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____________。
③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____________。
(2)人口增长使得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物质支持,人类的____________在不断提高。
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______________状态。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______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7思考·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 )
2.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 )
3.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 )
4.包括南极洲在内,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 ( )
5.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比自然灭绝的速率要快得多。 ( )
某湖泊由于大量污水排入,造成水体中N、P含量过高而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水体中也存在很多重金属有害物质,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当地相关部门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夏季和秋季浮床植物对投放水域的总氮(TN)、总磷(TP)指标的去除率如图所示。
(1)水体富营养化后,当地相关部门最终引入了苦草和睡莲等植物,这些植物通过与浮游藻类主要竞争 和无机盐等,可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并有良好的观赏性,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富集镉的浮床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 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通过微生物的 作用,使得镉等重金属又回到水体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3)据图分析,夏季和秋季氮、磷的去除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4-85思考·讨论)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6图4-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压力,并引发了诸多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方式不同会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B.臭氧层破坏是导致雾霾、酸雨频发的主要原因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由于石油污染,海洋中的鱼类大量死亡,鱼在腐烂后进一步加重了污染并导致更多的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3.(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9科学·技术·社会)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创造了将林木稀疏的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所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B.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
C.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D.减少纸浆、薪柴等产品的使用可以降低生态足迹考点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0-91思考·讨论)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其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不同个体(或种群)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具有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间存在物种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1)对人类有____________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
(2)有旅游观赏、____________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____________的功能等方面。
3.潜在价值: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______________等。
(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掠夺式利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2.____________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________________的物种消失。
4.____________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3相关信息)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一共发生五次大灭绝。第六次大灭绝开始于三万年前,持续到现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措施
(1)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_____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
2.关键
处理好____________的相互关系。
3.利用
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提倡“____________就是最好的保护”。
[深化拓展]
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自然的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引入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
2.热带雨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这一观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 )
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 )
4.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 )
5.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 )
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围捕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大型本土凶猛肉食性鳡鱼。你认为该方案可行吗?请你对该方案作出判断,并用“收割理论”的主要观点说明判断理由。
。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3批判性思维)分布于碎片化生境中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个体数量极少,一般都已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数量。若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这些极小种群植物将在当地消失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
B.若是长时间不可逆环境退化导致某种植物出现极小种群,则应采取易地保护
C.若建立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D.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2图4-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保护南亚热带季风阔叶林,我国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B.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雄性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
C.红树林能削弱台风对沿海的破坏力,防止海岸线被侵蚀,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非更新资源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4-95图文信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4.(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6拓展应用T1)栖息地碎片化是指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隔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斑块的过程。一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并可深入某一固定深度(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栖息地的碎片化,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B.H/R增大,被捕食者生存压力随之减小
C.相对安全区范围影响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的速率
D.增加相邻“碎片”的连通性,R值增大,有助于生态恢复
考点3 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01旁栏思考)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选择的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实例
实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的产出,以解决____________的矛盾 ____、整体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缩小和破坏 自生、____、整体 控制________、动植物物种引进、建立缓冲带 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 协调、____ 修复土地、植被恢复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04-105思考·讨论)分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与当地农村的生态系统相比,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____________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原因剖析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纯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____________,环境与资源破坏、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3)解决思路
不但要重视对____________的保护,更要注重与____________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4)发展前景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____________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1.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循环原理。 ( )
2.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在不同位置上选择不同的植物,遵循了协调原理。 ( )
3.利用太阳能水生生态修复系统改善了湖水水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 )
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一个将陆生植物与鱼塘养殖结合的水陆交换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路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有机结合。此农业生产模式图如下所示。
(1)通过分析可知该桑基鱼塘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之一为自生原理,说明理由。
。
(2)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请分析原因(答两点)。
。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其应用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01旁栏思考)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弗兰克氏菌与沙棘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9-101正文)生态工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下列叙述符合“自生”原理的是( )
A.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形成物种间互利共存的关系
B.使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构成有序的结构
C.依靠“无废弃物农业”,保证土壤肥力,培育土壤微生物
D.年降水量小于450 mm的西北地区,只栽种灌木和草本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整个系统,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1.(2024·湖北卷)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 0.295 8 hm2, 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2.(2024·黑、吉、辽卷)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3.(2024·浙江6月卷)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B.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C.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D.通过立法、宣传教育,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4.(2024·甘肃卷)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5.(2024·广东卷)某湖泊曾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面漂浮着大量浮游藻类。管理部门通过控源、清淤、换水以及引种沉水植物等手段,成功实现了水体生态恢复。引种的3种多年生草本沉水植物(①金鱼藻、②黑藻、③苦草,答题时植物名称可用对应序号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及水质净化能力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湖水富营养化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低,湖底光照不足。原有沉水植物因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____________的有机物,最终衰退和消亡。
(2)生态恢复后,该湖泊形成了以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为优势的群落垂直结构,从湖底到水面依次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达到湖水净化的目的,选择引种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配合能实现综合治理效果。
(4)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中只有黑藻具有C4光合作用途径(浓缩CO2形成高浓度C4后,再分解成CO2传递给C5),使其在CO2受限的水体中仍可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水生植物群落中竞争力较强。根据图a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黑藻的碳浓缩优势,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材料 对照组:________ 实验组:黑藻
实验条件 控制光照强度为______μmol·m-2·s-1
营养及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时间相同
控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在湖边浅水区种植的沉水植物因强光抑制造成生长不良,此外,大量沉水植物叶片凋落,需及时打捞,增加维护成本。针对这两个实际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夯实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考点1
一、1.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大 多 生活方式 2.(1)持续增长 迅猛增长 继续增长 (2)消费水平 利用能力 资源 生态超载 不合理利用
二、化石燃料燃烧 太阳紫外线 氟氯烃 哈龙
考点2
一、生物圈 所有生物 独特性 组成、结构、功能
二、1.(1)食用、药用 (2)科学研究 2.生态系统
三、1.掠夺式利用 (1)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2)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2.环境污染 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协同进化 4.外来物种
四、1.(3)基因 2.人与自然 3.合理利用
考点3
一、1.生态学 系统学 修复、重建 可持续 2.生物组分 迁移与转化 转化率 生物 环境 协调 适应 改善系统功能 经济和社会
二、1.人多地少 循环 协调 污染 整体
2.(1)定量化模型 (2)人口问题 能源短缺 (3)生态环境 经济、社会 (4)美丽中国
第49讲 人与环境
考点1
教材隐性知识
1.提示:牛处于第二营养级,蔬菜处于第一营养级,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用牛肉消耗的资源多;养牛与种植蔬菜相比,前者释放的CO2多,所需要的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也就越大
2.提示: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
澄清概念
1.√ 2.√
3.×提示: 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淡水富营养化有关。
4.×提示:除了南极洲,其他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
5.√
达成学科素养
提示:(1)阳光 直接和间接 (2)食物链 分解
(3)夏季微生物分解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将含有氮、磷的有机物分解;夏季阳光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氮、磷吸收能力更强
评价迁移应用
1.C [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上升,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1.0个地球的1.4倍,B正确;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共同应对,携手合作,D正确。]
2.B [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生存所需的资源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A正确;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酸雨的形成是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硫等导致的,雾霾的形成与PM2.5有关,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B错误;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在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的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3.D [林木稀疏的荒原有土壤条件及繁殖体,则该地区所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B错误;植树造林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从而缓解温室效应,C错误;减少纸浆、薪柴等产品的使用可以降低生态足迹,D正确。]
考点2
教材隐性知识
1.提示:遗传多样性 水稻基因组中存在着控制雄性不育和可育的基因,遗传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2.提示:地球人口增长、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丧失
澄清概念
1.√ 2.√ 3.√
4.×提示: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
5.√
达成学科素养
提示:不可行,依据“收割理论”,鳡鱼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鱼类,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鱼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评价迁移应用
1.C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属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A正确;若是长时间不可逆环境退化导致某种植物出现极小种群,说明其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则应采取易地保护,B正确;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使分布在不同栖息地的同种生物能突破地理隔离限制,可增加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D正确。]
2.A [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A正确;在野生水稻中发现雄性不育株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B错误;红树林能削弱台风对沿海的破坏力,防止海岸线被侵蚀,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C错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非更新资源会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CO2,会引起温室效应,D错误。]
3.B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C正确;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4.B [栖息地碎片化会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降低生物多样性,A正确;H/R增大,说明捕食者可以深入被捕食者栖息地的深度更大,被捕食者生存压力随之增大,B错误;相对安全区范围影响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的速率,相对安全区范围越小,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的速率越快,C正确;增加相邻“碎片”的连通性,栖息地增大,R值增大,有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使生态恢复,D正确。]
考点3
教材隐性知识
1.提示:本地物种,如沙棘、山杏、刺槐、合欢等 牲畜数量不超过草地的承载量;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种植牧草等
2.提示:生态系统中的各组分搭配合理,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实现了物质多级循环利用、能量充分利用,减少了废物排放与环境污染
澄清概念
1.√ 2.√ 3.√
4.×提示: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达成学科素养
提示:(1)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
(2)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做到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无废弃物;动物的粪便减少了饵料的使用;节约成本,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迁移应用
1.B [结合题干,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故弗兰克氏菌与沙棘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C正确;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有利于固氮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D正确。]
2.A [由于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形成物种间互利共存的关系,符合“自生”原理,A符合题意;使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构成有序的结构,符合“整体”原理,B不符合题意;依靠“无废弃物农业”,保证土壤肥力,培育土壤微生物,符合“循环”原理,C不符合题意;年降水量小于450 mm的西北地区,只栽种灌木和草本,符合“协调”原理,D不符合题意。]
体验真题
1.B [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根据长江经济带这5年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发生的变化分析,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发生了变化,B错误;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使长江经济带提供资源的能力增加,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2.B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A正确;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的累积,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B错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如过度砍伐森林等,C正确;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等,D正确。]
3.A [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而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A错误。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如果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所以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B正确。酸雨会导致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全球变暖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都会威胁生物多样性,C正确。通过立法可以从法律层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共同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D正确。]
4.C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草方格”内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子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
5.(1)呼吸作用消耗 (2)③②① 最大光合速率对应光照强度依次升高 (3)①(金鱼藻)除藻率高,②(黑藻)除氮率高,③(苦草)除磷率高 (4)金鱼藻 500 CO2浓度较低且相同 氧气释放量
(5)合理引入浮水植物,减弱沉水植物的光照强度;合理引入以沉水植物凋落叶片为食物的生物
19 / 19(共114张PPT)
第49讲 人与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考点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大
多
生活方式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3旁栏思考)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牛处于第二营养级,蔬菜处于第一营养级,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用牛肉消耗的资源多;养牛与种植蔬菜相比,前者释放的CO2多,所需要的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也就越大
2.人口增长与全球生态环境压力
(1)世界人口现状
①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________。
②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________。
③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________。
持续增长
迅猛增长
继续增长
(2)人口增长使得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物质支持,人类的________在不断提高。
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提高,____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_________状态。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__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消费水平
利用能力
资源
生态超载
不合理利用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化石
燃料
燃烧
太阳紫
外线
氯烃
氟
龙
哈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7思考·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
1.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 )
2.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 )
3.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 )
提示: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淡水富营养化有关。
4.包括南极洲在内,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 ( )
×
√
提示:除了南极洲,其他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
5.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比自然灭绝的速率要快得多。 ( )
√
×
√
某湖泊由于大量污水排入,造成水体中N、P含量过高而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水体中也存在很多重金属有害物质,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当地相关部门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夏季和秋季浮床植物对投放水域的总氮(TN)、总磷(TP)指标的去除率如图所示。
(1)水体富营养化后,当地相关部门最终引入了苦草和睡莲等植物,这些植物通过与浮游藻类主要竞争_____和无机盐等,可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并有良好的观赏性,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2)富集镉的浮床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__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通过微生物的______作用,使得镉等重金属又回到水体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阳光
直接和间接
食物链
分解
(3)据图分析,夏季和秋季氮、磷的去除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夏季微生物分解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将含有氮、磷的有机物分解;夏季阳光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氮、磷吸收能力更强
考向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4-85思考·讨论)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
C [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上升,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1.0个地球的1.4倍,B正确;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共同应对,携手合作,D正确。]
考向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6图4-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压力,并引发了诸多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活方式不同会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B.臭氧层破坏是导致雾霾、酸雨频发的主要原因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由于石油污染,海洋中的鱼类大量死亡,鱼在腐烂后进一步加重了污染并导致更多的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
B [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生存所需的资源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A正确;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酸雨的形成是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硫等导致的,雾霾的形成与PM2.5有关,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B错误;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在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的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3.(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89科学·技术·社会)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创造了将林木稀疏的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所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B.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
C.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D.减少纸浆、薪柴等产品的使用可以降低生态足迹
√
D [林木稀疏的荒原有土壤条件及繁殖体,则该地区所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B错误;植树造林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从而缓解温室效应,C错误;减少纸浆、薪柴等产品的使用可以降低生态足迹,D正确。]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考点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圈
所有生物
独特性
组成、结构、功能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0-91思考·讨论)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遗传多样性 水稻基因组中存在着控制雄性不育和可育的基因,遗传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提醒: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不同个体(或种群)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具有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间存在物种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1)对人类有__________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
(2)有旅游观赏、________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________的功能等方面。
3.潜在价值: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食用、药用
科学研究
生态系统
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__________等。
(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掠夺式利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掠夺式利用
使得某些物种
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2.________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________的物种消失。
4.________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协同进化
外来物种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3相关信息)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一共发生五次大灭绝。第六次大灭绝开始于三万年前,持续到现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地球人口增长、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丧失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措施
(1)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____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
基因
2.关键
处理好________的相互关系。
3.利用
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提倡“________就是最好的保护”。
人与自然
合理利用
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深化拓展]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自然的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物入侵
提醒: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引入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
2.热带雨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这一观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 )
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 )
√
√
√
4.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 )
提示: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
5.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 )
×
√
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围捕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大型本土凶猛肉食性鳡鱼。你认为该方案可行吗?请你对该方案作出判断,并用“收割理论”的主要观点说明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可行,依据“收割理论”,鳡鱼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鱼类,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鱼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考向1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3批判性思维)分布于碎片化生境中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个体数量极少,一般都已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数量。若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这些极小种群植物将在当地消失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
B.若是长时间不可逆环境退化导致某种植物出现极小种群,则应采取易地保护
C.若建立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D.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
C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属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A正确;若是长时间不可逆环境退化导致某种植物出现极小种群,说明其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则应采取易地保护,B正确;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使分布在不同栖息地的同种生物能突破地理隔离限制,可增加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D正确。]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2图4-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保护南亚热带季风阔叶林,我国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B.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雄性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
C.红树林能削弱台风对沿海的破坏力,防止海岸线被侵蚀,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非更新资源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
A [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A正确;在野生水稻中发现雄性不育株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B错误;红树林能削弱台风对沿海的破坏力,防止海岸线被侵蚀,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C错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非更新资源会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CO2,会引起温室效应,D错误。]
考向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4-95图文信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
B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C正确;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4.(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6拓展应用T1)栖息地碎片化是指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隔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斑块的过程。一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并可深入某一固定深度(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栖息地的碎片化,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B.H/R增大,被捕食者生存压力随之减小
C.相对安全区范围影响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的速率
D.增加相邻“碎片”的连通性,R值增大,有助于生态恢复
√
B [栖息地碎片化会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降低生物多样性,A正确;H/R增大,说明捕食者可以深入被捕食者栖息地的深度更大,被捕食者生存压力随之增大,B错误;相对安全区范围影响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的速率,相对安全区范围越小,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的速率越快,C正确;增加相邻“碎片”的连通性,栖息地增大,R值增大,有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使生态恢复,D正确。]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考点3 生态工程
生态学
系统学
修复、重建
可持续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物组分
迁移与
转化
转
化率
生物
环境
协调
适应
改善系统功能
经济和社会
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01旁栏思考)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选择的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本地物种,如沙棘、山杏、刺槐、合欢等 牲畜数量不超过草地的承载量;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种植牧草等
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实例
实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的产出,以解决________的矛盾 ____、整体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人多地少
循环
实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缩小和破坏 自生、____、整体 控制____、动植物物种引进、建立缓冲带 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 协调、____ 修复土地、植被恢复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协调
污染
整体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04-105思考·讨论)分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与当地农村的生态系统相比,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态系统中的各组分搭配合理,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实现了物质多级循环利用、能量充分利用,减少了废物排放与环境污染
2.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__________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定量化模型
(2)原因剖析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纯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________,环境与资源破坏、________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人口问题
能源短缺
(3)解决思路
不但要重视对________的保护,更要注重与__________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4)发展前景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________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生态环境
经济、社会
美丽中国
1.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循环原理。 ( )
2.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在不同位置上选择不同的植物,遵循了协调原理。 ( )
3.利用太阳能水生生态修复系统改善了湖水水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 )
√
√
√
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
提示: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一个将陆生植物与鱼塘养殖结合的水陆交换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路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有机结合。此农业生产模式图如下所示。
(1)通过分析可知该桑基鱼塘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之一为自生原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
(2)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请分析原因(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做到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无废弃物;动物的粪便减少了饵料的使用;节约成本,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考向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其应用
1.(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01旁栏思考)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弗兰克氏菌与沙棘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
B [结合题干,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故弗兰克氏菌与沙棘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C正确;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有利于固氮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D正确。]
2.(链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99-101正文)生态工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下列叙述符合“自生”原理的是( )
A.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形成物种间互利共存的关系
B.使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构成有序的结构
C.依靠“无废弃物农业”,保证土壤肥力,培育土壤微生物
D.年降水量小于450 mm的西北地区,只栽种灌木和草本
√
A [由于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形成物种间互利共存的关系,符合“自生”原理,A符合题意;使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构成有序的结构,符合“整体”原理,B不符合题意;依靠“无废弃物农业”,保证土壤肥力,培育土壤微生物,符合“循环”原理,C不符合题意;年降水量小于450 mm的西北地区,只栽种灌木和草本,符合“协调”原理,D不符合题意。]
题后悟法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整个系统,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体验真题 感悟高考 · 有章可循
1.(2024·湖北卷)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 0.295 8 hm2, 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
B [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根据长江经济带这5年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发生的变化分析,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发生了变化,B错误;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使长江经济带提供资源的能力增加,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2.(2024·黑、吉、辽卷)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
B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A正确;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的累积,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B错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如过度砍伐森林等,C正确;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等,D正确。]
3.(2024·浙江6月卷)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B.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C.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D.通过立法、宣传教育,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
A [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而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A错误。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如果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所以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B正确。酸雨会导致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全球变暖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都会威胁生物多样性,C正确。通过立法可以从法律层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共同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D正确。]
4.(2024·甘肃卷)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
C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草方格”内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子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
5.(2024·广东卷)某湖泊曾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面漂浮着大量浮游藻类。管理部门通过控源、清淤、换水以及引种沉水植物等手段,成功实现了水体生态恢复。引种的3种多年生草本沉水植物(①金鱼藻、②黑藻、③苦草,答题时植物名称可用对应序号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及水质净化能力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湖水富营养化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低,湖底光照不足。原有沉水植物因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____________的有机物,最终衰退和消亡。
(2)生态恢复后,该湖泊形成了以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为优势的群落垂直结构,从湖底到水面依次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达到湖水净化的目的,选择引种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配合能实现综合治理效果。
呼吸作用消耗
③②①
最大光合速
率对应光照强度依次升高
①(金鱼藻)除藻率高,②(黑藻)除氮率高,③(苦草)除磷率高
(4)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中只有黑藻具有C4光合作用途径(浓缩CO2形成高浓度C4后,再分解成CO2传递给C5),使其在CO2受限的水体中仍可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水生植物群落中竞争力较强。根据图a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黑藻的碳浓缩优势,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材料 对照组:________ 实验组:黑藻
实验条件 控制光照强度为______μmol·m-2·s-1
营养及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时间相同
控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鱼藻
500
CO2浓度较低且相同
氧气释放量
(5)目前在湖边浅水区种植的沉水植物因强光抑制造成生长不良,此外,大量沉水植物叶片凋落,需及时打捞,增加维护成本。针对这两个实际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引入浮水植物,减弱沉水植物的光照强度;合理引入以沉水植物凋落叶片为食物的生物
[解析] (1)由于湖底光照不足,导致原有沉水植物因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生物量在减少,不足以维持生长,最终衰退和消亡。(2)据图分析,③②①最大光合速率对应光照强度依次升高,因此生态恢复后,该湖泊形成了以题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为优势的群落垂直结构,从湖底到水面依次是③②①。(3)据图b分析,金鱼藻除藻率高,黑藻除氮率高,苦草除磷率高,三者配合能高效的去除氮、磷和藻,能实现综合治理效果。(4)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黑藻的碳浓缩优势,自变量是植物种类,即黑藻、金鱼藻,因此对照组是金鱼藻。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黑
藻在光照强度为500 μmol·m-2·s-1时光合速率最强,因此控制光照强度为500 μmol·m-2·s-1。为的是验证碳浓缩优势,因此控制条件为低CO2浓度。由图a可知,因变量是光合速率的快慢,检测指标是单位时间释放氧气的量。(5)目前的两个实际问题是湖边浅水区种植的沉水植物因强光抑制造成生长不良,大量沉水植物叶片凋落,需及时打捞,增加维护成本,因此可以合理引入浮水植物,减弱沉水植物的光照强度;合理引入以沉水植物凋落叶片为食物的生物。
1.(2024·北京丰台模拟)下图是某市2009—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的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九) 人与环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着人类对生态资源利用越少
B.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出现生态赤字
C.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倡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绿色出行,则生态足迹会增大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 [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越多,所以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城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A、C错误;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使生态系统入不敷出,造成生态赤字,B正确;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均可降低生态足迹,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2.(2024·广东佛山一模)农业中可能会排放CH4(甲烷)、N2O等温室气体。CH4与农田中产甲烷菌(一种厌氧型细菌)数量有关。N2O与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含量有关。研究人员对稻虾共作模式(如图)下稻田CH4和N2O的排放进行了研究。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稻田温室气体的扩散和排放受水的深度、小龙虾活动等因素影响
B.小龙虾掘穴等行为提高了土壤含氧量,导致CH4排放增加
C.小龙虾的排泄物(含氮元素)量增加会促进N2O的产生与排放
D.合理选择小龙虾养殖密度能有效控制CH4和N2O的排放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 [小龙虾掘穴等行为可以提高土壤含氧量,抑制厌氧型细菌产生CH4,可见稻田温室气体的扩散和排放受水的深度、小龙虾活动等因素影响,A正确,B错误;小龙虾的排泄物(含氮元素)量增加,导致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则会促进N2O的产生与排放,C正确;由A项分析可知,CH4和N2O的排放受小龙虾活动的影响,为了有效控制CH4和N2O的排放,稻虾共作模式中应合理选择小龙虾养殖密度,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3.(2024·辽宁大连一模)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表现出的全部性状的总和
B.“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均与协同进化有关
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对即将灭绝的濒危动植物而言是最为有效的措施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A错误。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使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形成了生物多样性,C正确。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是对即将灭绝的濒危动植物而言最为有效的措施,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4.(2024·北京卷)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 [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同种生物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由题干不能得出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的结论,B错误;“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5.(2024·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期末)下图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原因及其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鸟类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丧失
B.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C.禁止一切开发和利用是保护该地生物的最有效措施
D.若在该地大力发展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 [由题图数据可知,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A正确;由题图数据可知,生物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错误;保护该地生物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C错误;该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6.(2024·河北沧州月考)下图为“甘薯+奶牛+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人类食用甘薯比食用牛肉或龙虾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B.图中含有生态系统的4种组成成分,共有2条食物链
C.龙虾的粪便进入底泥,可为甘薯生长提供营养和能量
D.该生态农业模式遵循了自生、循环、整体等基本原理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人类食物甘薯比食用牛肉或龙虾产生的生态足迹小,A错误;图中包含生产者如甘薯、花木,消费者如奶牛,分解者如沼气池中的细菌、食用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底泥等4种组成成分,但仅有甘薯→奶牛这1条食物链,B错误;龙虾的粪便进入底泥,可为甘薯生长提供矿质元素,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该生态农业模式遵循了自生(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等基本原理,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7.(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生态农业有多种实例,如:①板栗茶树间作;②桑基鱼塘;③混合放养鲢鱼和青鱼;④林下种植药用植物;⑤选种转Bt基因的棉花;⑥合理利用污水浇灌林地;⑦种植水生蔬菜减轻水体富营养化;⑧果园放置黑光灯,根据各自特点,可归为以下类型:(甲)立体复合型;(乙)物质循环型;(丙)病虫害防治型;(丁)污染治理型。下列匹配关系中,不合理的是( )
A.①和④-甲 B.②和③-乙
C.⑤和⑧-丙 D.⑥和⑦-丁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8.(2025·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月考)相关调查表明,水生植物腐败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导致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生态,水务部门在河流建设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动水体,将底层的水提升到表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系统可增加水体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繁殖,抑制厌氧微生物繁殖
B.该系统能破坏蓝细菌的浮游习性,有利于有益藻对蓝细菌产生竞争优势
C.该系统改善了大部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生态学的协调原理
D.该系统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其捕食作用可抑制蓝细菌大量生长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底层的水中溶氧量低,表层的水中溶氧量高。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拌水体,将底层的水提升到表层,可以增加水体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繁殖,抑制厌氧微生物繁殖,A正确;蓝细菌通常在水中漂浮,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拌水体,破坏了蓝细菌的浮游习性,而蓝细菌的减少能为有益藻类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促进了有益藻类对蓝细菌的竞争优势,B正确;应用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改善了水质,改善了大部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因此主要体现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C错误;由A项可知,该系统能增加水体溶氧量,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浮游动物捕食蓝细菌能抑制其大量生长,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9.(11分)(2025·云南适应性考试)某地区重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后废弃的重金属矿山最初表现为土壤少,但含有部分繁殖体。经过多年的连续观测,在无人为干扰条件下长出植物。主要物种相对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回答下列问题:
(1)矿山开采后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该矿山群落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若时间持续延长,条件适宜,此地经演替可能到达的群落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下降(或降低)
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
(1分)
力降低
次生演替(1分)
森林
生物群落(1分)
(3)生态恢复过程中,除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外,发生变化的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有:①胁迫忍耐策略(低干扰,高胁迫);②竞争策略(低干扰,低胁迫);③杂草策略(高干扰,低胁迫)。在植物群落演替早期阶段,植物选择的策略为____ (填标号)。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增加,优势种的变化、稳定性提高,生态环境改善
①
(5)为加快开采后的重金属矿山生态恢复,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除了人为改善环境条件外,种植适合环境的虎尾草等多种草本植物,同时再种植密蒙花等灌木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广东梅州一模)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 800年的炭化稻粒,是长江流域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证明我国先民早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B.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C.炭化稻粒是研究水稻进化的直接证据之一
D.不同栽培稻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
C [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可推测现代稻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A错误;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错误;炭化稻粒可作为研究水稻进化的直接证据之一,C正确;不同栽培稻品种还是属于同一物种,其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体现的是遗传(基因)多样性,D错误。]
2.(2024·湖北武汉期末)云南大山包景区多年前为发展畜牧业而种植了多种外来植物,其中以豆科植物白花三叶草扩散能力最强。某科研组为研究外来物种对该区域原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析调查结果时应去除外来物种平均丰富度数据后再进行对比
B.有外来物种分布的群落丰富度高可能与白花三叶草的聚氮增肥效应有关
C.外来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长期和睦共处,也可能严重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
D.探究外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还要调查生态位、种群密度等种群特征
√
D [分析调查结果时应去除外来物种平均丰富度数据后再进行对比,以评价外来物种对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A正确;白花三叶草属于豆科植物,其含有固氮菌,具有聚氮增肥效应,能够促进土壤中氮肥的增加,从而可能导致群落的丰富度升高,B正确;外来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长期和睦共处,也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严重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C正确;生态位是群落的重要标志,D错误。]
3.(2024·河北保定二模)某市围绕中度沙化区和绿洲外围过渡带,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乔灌草开展固沙压沙和建造人工林,完成精准治沙造林2 000亩。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推进城市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郊绿道、环城绿带建设,立体植绿完成绿化美化4 500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压沙和乔灌草固沙可缓解土壤侵蚀,也有利于涵养水源
B.选种乔灌草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
C.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会减慢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立体植绿能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C [压沙和固沙既可以抵挡风力侵蚀土壤,也有利于涵养水源,A正确;选种绿化植物时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B正确;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能增加CO2的吸收速率,会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立体植绿增加了生产者的数量,可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