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八单元 阶段排查7(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考生物学(通用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 第八单元 阶段排查7(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考生物学(通用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22 23:28:47

文档简介

阶段排查7
知识点1 种群及其动态
1.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
2.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  )
3.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物种就会出现“J”形增长。 (  )
4.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  )
5.负反馈调节与正反馈调节是典型的循环因果关系。 (  )
6.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体积该鱼的产量可能相同。 (  )
7.气候、干旱、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
8.种内竞争、天敌的数量、食物等能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  )
知识点2 群落及其演替
1.“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 (  )
2.大鱼吃小鱼,体现的是一种捕食关系。 (  )
3.在森林群落中,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  )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土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  )
5.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
6.若两种鸟类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以昆虫为食的不同种鸟类生态位都相同。 (  )
7.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  )
8.热带雨林群落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 (  )
9.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 (  )
10.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
11.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
1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人为干扰。 (  )
13.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  )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1.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  )
2.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 (  )
3.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能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  )
4.趋光性昆虫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  )
5.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者。 (  )
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  )
7.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  )
8.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信息平衡三大特征。 (  )
9.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
10.温带阔叶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  )
11.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北沙漠地区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  )
12.“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13.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的速度快。 (  )
14.山村的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这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  )
知识点4 生态系统的功能
1.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  )
2.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
3.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 (  )
4.生态金字塔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  )
5.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  )
6.有机汞被生物体吸收后不易排出,因此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  )
7.海南热带雨林具有固碳功能,能够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  )
8.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
9.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都是双向的。 (  )
10.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  )
11.“碳中和”是指生产者固定的CO2量与所有生物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 (  )
12.大熊猫用尿液在其生活领域周边做标记以警示同类,这属于化学信息。 (  )
13.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  )
14.在林场内投放吸引山鼠天敌的化学信息物质属于化学防治。 (  )
15.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  )
知识点5 人与环境
1.草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为负值表明出现了生态盈余。 (  )
2.温室效应会造成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使人患皮肤癌的概率加大。 (  )
3.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燃烧不属于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 (  )
4.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5.某些物种栖息地碎片化会使其遗传多样性降低。 (  )
6.可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  )
7.建立自然保护区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  )
8.确定草原合理的载畜量,不过度放牧主要体现的原理是自生。 (  )
9.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原理是一样的,各地均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 (  )
事实概述类
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其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化学药剂防治鼠害见效较快,是当前林区常见的防治措施。从种群的数量特征考虑,投放药物后鼠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某湖区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自然灾害、人为干扰(砍伐、盗伐)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的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林窗会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促进林窗内草本和灌木的生长,“林窗”区域内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长白山地区稻田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该现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这体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生态修复后湖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分析类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雪豹最根本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雪豹的环境容纳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番茄潜叶蛾起源于南美洲的秘鲁,是一种世界检疫性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入侵初期其数量往往呈现“J”形增长,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初生演替与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次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热带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事实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夏季稻田中往往分布着杂草等植物以及二化螟、青蛙等动物。研究发现,稻田养鸭可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磷等矿质元素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某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有人提出可以在该海域种植龙须菜。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种植龙须菜的理由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依据类
1.亚洲象喜食竹子、芭蕉等植物。有生态学家推测,随着西双版纳境内森林覆盖率的进一步提高,大象的环境容纳量将呈下降趋势。科学家做出该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池塘中某种鱼的成年个体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则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这种鱼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生态位不同,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主要观点之一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试分析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若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可能会造成牡蛎减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碳封存”是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重要举措,是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CO2的技术。对海洋适当增肥(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如N、P、Fe等)是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达到碳封存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实现碳封存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类
1.土壤中生活着蜘蛛、鼠妇、马陆、蚯蚓等各种小动物,以及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对分解动植物遗体、残落物等物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小组同学对土壤中农药的分解主要是依赖土壤理化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探究。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光照会导致大草履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同学甲推测:光照通过抑制稻草汁培养液中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使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降低。设计实验验证该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实验思路,不考虑温度、pH、培养时间以及实验重复次数)。
3.土壤不能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时,需要通过施肥和灌溉补充土壤的营养,但是过度施肥和灌溉也会给植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为了探究施氮肥和灌溉对草原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排查7
易错辨析
知识点1
1.√
2.×提示: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二氧化碳溶解于培养液中,增大培养液中的二氧化碳量。
3.×提示:物种不一定出现“J”形增长,还取决于这种生物是否适应新环境,是否满足“J”形增长的理想条件。
4.×提示: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越少,种内竞争越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种内竞争并非最小。
5.×提示:正反馈调节不是典型的循环因果关系。
6.√
7.×提示: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8.√
知识点2
1.×提示: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以螟蛉为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
2.×提示:若大鱼和小鱼为同种生物,则不是捕食关系。
3.×提示:森林植物的最上层为乔木层。
4.√ 5.√
6.×提示:以昆虫为食的不同种鸟类生态位可能不同。
7.√ 8.√ 9.√ 10.√
11.×提示: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未破坏,其发生的为次生演替。
12.×提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繁殖体和土壤条件等。
13.√
知识点3
1.√ 2.√ 3.√ 4.√
5.×提示: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秃鹫、蜣螂等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6.√ 7.√
8.×提示: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大特征。
9.√ 10.√
11.×提示:该地区的物种数目少,食物链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
12.×提示:“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13.√
14.×提示:该事例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知识点4
1.√
2.×提示: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3.√
4.×提示: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存在上宽下窄倒置的情况。
5.√
6.×提示: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由于汞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
7.√ 8.√
9.×提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是单向的。
10.√
11.×提示:“碳中和”是指生产者吸收的CO2的总量与消费者、分解者呼吸释放的CO2的总量和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的总量达到动态平衡。
12.√
13.×提示: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
14.×提示:在林场内投放吸引山鼠天敌的化学信息物质属于生物防治。
15.√
知识点5
1.×提示:草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为负值表明出现了生态赤字。
2.×提示: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紫外线增强。
3.√ 4.√ 5.√ 6.√
7.×提示: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能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8.×提示:确定草原合理的载畜量,不过度放牧主要体现的原理是协调。
9.×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不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
规范表述
事实概述类
1.提示: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2.提示:药物导致鼠的死亡率升高;药物导致部分鼠迁出该地区
3.提示: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4.提示: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5.提示: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6.提示: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提示: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8.提示: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等
原因分析类
1.提示: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给雪豹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食物等资源,从而提高雪豹的环境容纳量
2.提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3.提示: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4.提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多种途径流向消费者,每条途径上的能量不多
5.提示:鸭能防虫除草,减少水稻的被捕食和竞争,使水稻生长良好 鸭粪还田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有机肥,使水稻生长健壮,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6.提示:龙须菜在高磷条件下能快速生长,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能降低海水中的磷等矿质元素的浓度,保护海洋生态
判断依据类
1.提示:森林覆盖率提高会导致竹子、芭蕉等植物生存空间缩小,大象食物来源减少
2.提示:这种鱼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栖息地、食物资源不同及其和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不同
3.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4.提示: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5.提示: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使其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消耗的CO2增多
实验探究类
1.提示:选取适量土壤均分两组,其中一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同时尽量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另一组不处理,然后向两组土壤喷施等量的农药,每周定时测定两组土壤中农药剩余量
2.提示:将枯草芽孢杆菌均分成甲、乙两组,加入等量稻草汁,甲组在黑暗下培养,乙组在光照下培养,检测甲、乙两组稻草汁培养液中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的数量
3.提示:分别在有水分添加和无水分添加的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的对照组和不同浓度氮肥处理的实验组的实验,观察统计物种丰富度并进行比较
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
7 / 7(共124张PPT)
阶段排查7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1 种群及其动态
1.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
2.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  )
提示: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二氧化碳溶解于培养液中,增大培养液中的二氧化碳量。
×

3.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物种就会出现“J”形增长。 (  )
提示:物种不一定出现“J”形增长,还取决于这种生物是否适应新环境,是否满足“J”形增长的理想条件。
4.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  )
提示: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越少,种内竞争越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种内竞争并非最小。
×
×
5.负反馈调节与正反馈调节是典型的循环因果关系。 (  )
提示:正反馈调节不是典型的循环因果关系。
6.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体积该鱼的产量可能相同。 (  )
7.气候、干旱、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
提示: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8.种内竞争、天敌的数量、食物等能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  )
×

×

知识点2 群落及其演替
×
1.“螟蛉有子,蜾蠃 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 (  )
提示: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以螟蛉为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
2.大鱼吃小鱼,体现的是一种捕食关系。 (  )
提示:若大鱼和小鱼为同种生物,则不是捕食关系。
×
3.在森林群落中,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  )
×

提示:森林植物的最上层为乔木层。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土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  )
5.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

6.若两种鸟类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以昆虫为食的不同种鸟类生态位都相同。 (  )
×

提示:以昆虫为食的不同种鸟类生态位可能不同。
7.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  )
8.热带雨林群落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 (  )

9.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 (  )
×

10.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
11.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
提示: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未破坏,其发生的为次生演替。

1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人为干扰。 (  )
×

提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繁殖体和土壤条件等。
13.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  )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1.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  )
2.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 (  )
3.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能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  )


4.趋光性昆虫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  )
×

5.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者。 (  )
提示: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秃鹫、蜣螂等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  )
7.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  )


8.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信息平衡三大特征。 (  )
×

提示: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大特征。
9.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
10.温带阔叶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  )

11.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北沙漠地区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  )
×

提示:该地区的物种数目少,食物链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
12.“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提示:“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13.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的速度快。 (  )
×
14.山村的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这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  )
×
提示:该事例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知识点4 生态系统的功能
×

1.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  )
2.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
提示: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3.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 (  )
×

4.生态金字塔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  )
提示: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存在上宽下窄倒置的情况。
5.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  )

6.有机汞被生物体吸收后不易排出,因此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  )
×

提示: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由于汞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
7.海南热带雨林具有固碳功能,能够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  )
8.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

9.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都是双向的。 (  )
×

提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是单向的。
10.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  )
11.“碳中和”是指生产者固定的CO2量与所有生物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 (  )
×

提示:“碳中和”是指生产者吸收的CO2的总量与消费者、分解者呼吸释放的CO2的总量和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的总量达到动态平衡。
12.大熊猫用尿液在其生活领域周边做标记以警示同类,这属于化学信息。 (  )
13.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  )
×

提示: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
14.在林场内投放吸引山鼠天敌的化学信息物质属于化学防治。 (  )
提示:在林场内投放吸引山鼠天敌的化学信息物质属于生物防治。
15.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  )
×
知识点5 人与环境
×
1.草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为负值表明出现了生态盈余。 (  )
提示:草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为负值表明出现了生态赤字。
2.温室效应会造成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使人患皮肤癌的概率加大。 (  )
提示: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紫外线增强。
×
3.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燃烧不属于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 (  )

4.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5.某些物种栖息地碎片化会使其遗传多样性降低。 (  )
6.可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  )



7.建立自然保护区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  )
×
提示: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能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8.确定草原合理的载畜量,不过度放牧主要体现的原理是自生。 (  )
提示:确定草原合理的载畜量,不过度放牧主要体现的原理是协调。
×
9.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原理是一样的,各地均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 (  )
×
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不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
事实概述类
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其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2.利用化学药剂防治鼠害见效较快,是当前林区常见的防治措施。从种群的数量特征考虑,投放药物后鼠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提示:药物导致鼠的死亡率升高;药物导致部分鼠迁出该地区
3.某湖区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4.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自然灾害、人为干扰(砍伐、盗伐)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的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林窗会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促进林窗内草本和灌木的生长,“林窗”区域内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5.在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长白山地区稻田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该现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6.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这体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8.生态修复后湖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等
原因分析类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雪豹最根本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雪豹的环境容纳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给雪豹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食物等资源,从而提高雪豹的环境容纳量
2.番茄潜叶蛾起源于南美洲的秘鲁,是一种世界检疫性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入侵初期其数量往往呈现“J”形增长,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3.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初生演替与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次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4.热带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事实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多种途径流向消费者,每条途径上的能量不多
5.夏季稻田中往往分布着杂草等植物以及二化螟、青蛙等动物。研究发现,稻田养鸭可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鸭能防虫除草,减少水稻的被捕食和竞争,使水稻生长良好 鸭粪还田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有机肥,使水稻生长健壮,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6.磷等矿质元素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某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有人提出可以在该海域种植龙须菜。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种植龙须菜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龙须菜在高磷条件下能快速生长,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能降低海水中的磷等矿质元素的浓度,保护海洋生态
判断依据类
1.亚洲象喜食竹子、芭蕉等植物。有生态学家推测,随着西双版纳境内森林覆盖率的进一步提高,大象的环境容纳量将呈下降趋势。科学家做出该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森林覆盖率提高会导致竹子、芭蕉等植物生存空间缩小,大象食物来源减少
2.一池塘中某种鱼的成年个体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则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这种鱼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生态位不同,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种鱼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栖息地、食物资源不同及其和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不同
3.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主要观点之一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试分析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4.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若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可能会造成牡蛎减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5.“碳封存”是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重要举措,是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CO2的技术。对海洋适当增肥(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如N、P、Fe等)是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达到碳封存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实现碳封存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使其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消耗的CO2增多
实验探究类
1.土壤中生活着蜘蛛、鼠妇、马陆、蚯蚓等各种小动物,以及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对分解动植物遗体、残落物等物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小组同学对土壤中农药的分解主要是依赖土壤理化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探究。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选取适量土壤均分两组,其中一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同时尽量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另一组不处理,然后向两组土壤喷施等量的农药,每周定时测定两组土壤中农药剩余量
2.研究发现,光照会导致大草履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同学甲推测:光照通过抑制稻草汁培养液中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使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降低。设计实验验证该推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实验思路,不考虑温度、pH、培养时间以及实验重复次数)。
提示:将枯草芽孢杆菌均分成甲、乙两组,加入等量稻草汁,甲组在黑暗下培养,乙组在光照下培养,检测甲、乙两组稻草汁培养液中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的数量
3.土壤不能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时,需要通过施肥和灌溉补充土壤的营养,但是过度施肥和灌溉也会给植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为了探究施氮肥和灌溉对草原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分别在有水分添加和无水分添加的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的对照组和不同浓度氮肥处理的实验组的实验,观察统计物种丰富度并进行比较
阶段滚动检测(七)

(教师用书独具)
一、选择题
1.(2024·江苏苏州模拟)研究发现,正常细胞中HPO-27蛋白作为RAB-7蛋白效应物被募集到溶酶体上,介导膜收缩和断裂,以保持溶酶体相对稳定的数量和功能等。HPO-27缺失导致溶酶体分裂事件减少,融合事件增加;过表达HPO-27则显著降低管状溶酶体的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酶体能够清除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毒素等
B.RAB-7活性丧失可能会导致管状溶酶体出现
C.HPO-27功能缺失将会导致溶酶体功能下降
D.溶酶体膜来自内质网
D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清除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毒素等,A正确;RAB-7活性丧失,会抑制HPO-27在溶酶体上的募集,可能会导致管状溶酶体出现,B正确;HPO-27功能缺失,导致管状溶酶体出现,不利于溶酶体的增殖,将会导致溶酶体功能下降,C正确;溶酶体膜来自高尔基体,D错误。]
2.(2024·山东潍坊模拟)细胞内Ca2+与多种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而线粒体在细胞钙稳态调节中居核心地位,其参与的部分Ca2+运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转运蛋白NCLX是Na+/Ca2+交换体,即从线粒体运出1个Ca2+的同时,运入3~4个Na+;MCU为Ca2+通道蛋白。
A.人体内钙元素只能以离子形式存在,血钙过高会导致肌无力
B.图中Ca2+通过MCU时,需要与MCU结合,且不消耗能量
C.线粒体基质中的Ca2+通过NCLX进入细胞质基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且不消耗能量
D.NCLX还可调节线粒体内的电位,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障碍

D [人体内钙元素也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A错误;MCU是通道蛋白,故Ca2+通过MCU时,不需要与MCU结合,B错误;Ca2+通过通道蛋白由细胞质基质进入线粒体,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可见细胞质基质Ca2+浓度高于线粒体内,因此线粒体基质中的Ca2+通过NCLX进入细胞质基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转运蛋白NCLX是Na+/Ca2+交换体,即从线粒体运出1个Ca2+的同时,运入3~4个Na+,可见NCLX还可调节线粒体内的电位,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障碍,D正确。]

3.(2024·湖南邵阳模拟)在细胞分裂时,微丝(一种细胞骨架)会突然把线粒体向各个方向弹射出去,实现线粒体的运动和均匀分配。但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分裂出两个不同功能的子细胞,这时线粒体会被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与乳腺干细胞相比,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更多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腺干细胞与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中的mRNA、tRNA和rRNA完全相同
B.细胞进行非对称分裂时,DNA分子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C.在动物细胞中微丝的合成与中心体有关
D.借助微丝调控线粒体的分布和分配可以实现细胞的不同功能需求
D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乳腺干细胞与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中的mRNA不完全相同,A错误;线粒体中也存在DNA分子,据题干信息“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分裂出两个不同功能的子细胞,这时线粒体会被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可知,非对称分裂的细胞中,DNA分子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B错误;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微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在动物细胞中微丝的形成与核糖体有关,C错误;结合题意“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及“与乳腺干细胞相比,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更多的能量”可知,细胞可根据功能需求借助微丝调控线粒体的分布和分配,D正确。]

4.(2024·河北衡水模拟)某一年生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Y染色体上具有同源区段,该区段可存在等位基因。现有同源区段上某对基因(D、d)均为杂合子的雌雄个体构成的种群(假设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均相同,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均存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种群个体的基因型有XDXd、XDYd、XdYD3种类型
B.当F1的雌性有两种表型时,D基因位于雄性的X染色体上
C.当F1的雄性有两种表型时,D基因位于雄性的Y染色体上
D.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 [种群中均为杂合子,雌性的基因型均为XDXd,由题意可知,雄性的基因型有一种,即XDYd或XdYD,因此种群中的基因型有两种类型,A错误;当F1的雌性有两种表型时,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XdYD,D基因位于雄性的Y染色体上,B错误;当F1的雄性有两种表型时,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XDYd,D基因位于雄性的X染色体上,C错误;X、Y 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5.(2025·广西来宾阶段练习)甲、乙、丙三人均表现正常,其中甲的基因正常,而乙、丙的21号染色体上的PFLL基因异常。这三人21号染色体上的PFLL基因相同位置对应的部分碱基序列如下表所示(已知UAA、UAG为终止密码子,而GAA决定谷氨酸)。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21号染色体上的PFLL基因 …ACGAT TGAC… …ACGATT ATTGAC… …ACGCT
TGAC…
A.若表中碱基所在的链为非模板链,则乙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不变
B.若表中碱基所在的链为模板链,则丙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不变
C.乙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丙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
D.丙表现正常的原因可能是异常的PFLL基因为隐性基因

D [若表中碱基所在的链为非模板链,甲、乙中ATT应对的密码子为AUU,非终止密码子,因此乙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增多,A错误;若表中碱基所在的链为模板链,则甲中ATT对应的密码子为UAA,其为终止密码子,翻译就此结束,而丙中CTT对应的密码子为GAA,为谷氨酸,翻译继续进行,故丙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增多,B错误;乙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碱基的增添),而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丙表现正常的原因可能是异常的PFLL基因为隐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显性基因正常表达,所以表现正常,D正确。]
6.(2024·湖南衡阳模拟)糖耐量受损(IGT)是一种由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异常糖代谢状态,IGT人群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餐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IGT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 min,定时采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对照组IGT人群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B.餐后适度运动可通过促进糖原的分解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C.餐后适度运动促使IGT人群餐后胰岛素分泌峰值的提前
D.餐后运动会加重胰岛负担导致IGT人群向糖尿病过渡

C [由图可知,对照组胰岛素含量在进食后持续上升,说明其胰岛B细胞可以正常分泌胰岛素,A错误;由运动组胰岛素曲线可知,运动时胰岛素含量升高,胰岛素可以促进糖原合成,说明餐后适度运动可通过促进糖原的合成降低餐后血糖峰值,B错误;由运动组和对照组的胰岛素曲线可知,运动组胰岛素峰值出现在45 min,对照组胰岛素峰值出现在120 min,说明餐后适度运动促使IGT人群餐后胰岛素分泌峰值的提前,C正确;由对照组血糖和运动组血糖曲线可知,餐后运动,会导致血糖低于对照组,从而减轻胰岛负担,从而减缓IGT人群向糖尿病过渡,D错误。]
7.(2025·湖南长沙一中阶段检测)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体内产生了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F代表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C.Graves病患者和长期缺碘引起的大脖子病患者血液中A、B含量均偏高
D.Graves病患者C分泌量多,是因为该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似的作用

C [由图可知,F代表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A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它是一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B正确。Graves病患者体内产生了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该抗体起着与促甲状腺激素类似的功能,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导致C所示的甲状腺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从而使得A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偏低;大脖子病患者,其体内因长期缺碘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使得A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偏高,C错误,D 正确。]

8.(2025·海南海口阶段练习)榴莲果肉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香味独特,具有“水果之王”的美称,“树上熟”海南保亭榴莲正式上市。下列关于榴莲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榴莲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激素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B.乙烯和脱落酸是促进榴莲果实脱落的两种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活动
C.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榴莲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D.榴莲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B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激素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叶、花、果实脱落,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脱落,在促进叶和果实脱落方面,乙烯和脱落酸有协同作用,但植物激素只能调节生命活动,不能直接参与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错误;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它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所以光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C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即可以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D正确。]
9.(2024·辽宁鞍山模拟)假设鲤鱼种群的K值=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K-N)/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
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和S4点时都是衰退型

C [在种群数量变化的“S”形曲线中,环境阻力始终存在,A错误;(K-N)/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但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种群数量在S3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C正确;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S4点时均未到达K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都是增长型,D错误。]

10.(2025·广东稳派联考)延缓的密度制约效应是指对种群密度变化作出反应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下列实例中该效应体现最不明显的是(  )
A.单独培养的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
B.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
C.连续几天38 ℃的高温导致蚜虫的死亡率急剧增加
D.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澳大利亚野兔的种群数量变化
C [单独培养的大草履虫因为种内斗争或食物资源有限,导致其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会表现出典型的延缓的密度制约效应,A不符合题意;猞猁和雪兔是捕食关系,黏液瘤病毒与澳大利亚野兔是寄生关系,捕食者或者寄生者对被捕食者和寄主的密度制约效应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B、D不符合题意;温度、干旱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比较快,往往影响出现种群的数量就会突然下降,C符合题意。]

11.(2025·河北沧州月考)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生长和繁殖在高原的濒危物种,夏季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季迁至云贵高原,主要生活在湿地、沼泽。黑颈鹤营严格“一夫一妻”的群居生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海拔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带,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候鸟迁徙不会改变群落的物种组成,也就不会引起群落的演替
C.影响青藏高原黑颈鹤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
D.分析鸟类的栖息地、食物、种间关系等可以确定其生态位是否有重叠
D [不同海拔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带,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候鸟迁徙可以改变群落的物种组成,尤其在不同的季节,候鸟的到来和离开会显著影响一个群落的种群数量和物种多样性,也可能引起群落的演替,B错误;黑颈鹤是候鸟,影响青藏高原黑颈鹤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除了出生率、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分析鸟类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可以确定其生态位是否有重叠,D正确。]

12.(2025·甘肃平凉开学考试)济南市一水库发现一条体长45厘米的鳄雀鳝,该鱼为入侵物种,是肉食性鱼类,在该地区缺乏天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鳄雀鳝与湖中其他鱼类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
B.鳄雀鳝的食物和天敌属于制约鳄雀鳝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鳄雀鳝的入侵会降低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不具备生物学研究价值
D.鳄雀鳝在食物链中最低应该处于第三营养级
D [鳄雀鳝是肉食性鱼类,与湖中其他鱼类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种间竞争或捕食,A错误;鳄雀鳝的食物和天敌属于制约鳄雀鳝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鳄雀鳝的入侵会降低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但本身具备生物学研究价值,C错误;鳄雀鳝是肉食性鱼类,鳄雀鳝在食物链中最低应该处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
13.(2024·辽宁沈阳模拟)如图为某玉米田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Ⅰ~Ⅲ表示过程,虚线箭头表示流经丙的能量流动情况,A、B、C代表能量流经丙所处营养级的去向,其中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为J/(cm2·a)。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乙表示绿色植物,则Ⅰ过程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丙所处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为80 J/(cm2·a)
C.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农产品输出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玉米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D.若该农田遭到重金属污染,则丙营养级生物体内该重金属的浓度大于乙营养级生物体内该重金属的浓度

A [若乙表示绿色植物,则Ⅰ过程为光合作用,A错误;丙摄入的能量A是100 J/(cm2·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20 J/(cm2·a),因此丙所处的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 J/(cm2·a)-20 J/(cm2·a)=80 J/(cm2·a),B正确;氮元素是不断循环的,但仍需要往玉米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氮元素不断通过农产品输出玉米农田这一生态系统,C正确; 若该农田遭到重金属污染,则该重金属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富集,丙营养级生物体内该重金属的浓度大于乙营养级生物体内该重金属的浓度,D正确。]
14.(2024·辽宁大连一模)铬(Cd)是我国水体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利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环境污染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研究发现,接种植物促生菌(PGPB)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对铬的富集作用。下图表示接种PGPB后,荷花相应器官中铬的含量(CK表示对照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铬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
B.被铬污染的水体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铬含量越高
C.未被铬污染水体中的生物,体内一定不存在铬
D.PGPB可促进植物根中的铬向根状茎转移,抑制其向叶转移

C [由于铬元素进入机体后,很难分解和排出,因此铬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A正确;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铬含量越高,B正确;未被铬污染水体中的生物,由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联系,或者由于饮水,体内可能存在铬,C错误;根据图示,接种PGPB后,荷花根的铬含量比未接种PGPB的含量低,根状茎中铬的含量比未接种PGPB的含量高,叶的铬含量比未接种PGPB的含量低,因此可以推测PGPB可促进植物根中的铬向根状茎转移,抑制其向叶转移,D正确。]
15.(2024·湖北荆州一模)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CO2的过程或活动,碳储量指的是某个时间点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研究者以某流动沙丘上的樟子松(针叶)人工林和某天然榆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态系统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不同成熟林的碳储量分配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碳储量林型 植被碳储量(t·hm-2) 土壤碳储量(t·hm-2)
樟子松成熟林 148.53 49.65
天然榆树林 25.86 38.36
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遵循协调原理
B.在流动沙丘上营造人工林能防风固沙,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阔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并传输到土壤中稳定储存
D.樟子松人工林的碳汇等于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和

C [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不遵循协调原理,此外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容易爆发病虫害,因此不应单一种植樟子松的人工林,A错误。在流动沙丘上营造人工林能防风固沙,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碳储量指的是某个时间点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阔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并传输到土壤中稳定储存,C正确。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樟子松人工林的碳储量等于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和,D错误。]
16.(2024·江苏南京模拟)科学家在黄河流域盐碱地开展“上粮下藕、藕鱼套养、鸭鹅混养”立体种养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台田经雨水浇灌后盐碱含量降低,田间杂草可以喂鱼和家禽,动物的排泄物能为莲藕和作物提供肥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投入才能保证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B.“上粮下藕”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养模式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C.把田间杂草加工成易消化的精饲料喂家禽,可提高家禽的同化量与摄入饲料中所含能量的比值
D.该模式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B [该生态系统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A正确;“上粮下藕”是指鱼塘种藕,在鱼塘旁边的台田种植作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盐碱地挖鱼塘养鱼,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生物与环境为整体,能提高经济效益,B错误;把田间杂草加工成易消化的精饲料喂家禽,可提高家禽的同化量与摄入饲料中所含能量的比值,C正确;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故该模式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梅州模拟)科研人员对西北地区濒危植物四合木进行了光抑制研究。西北干旱时间较长且光照强度大,强光照会使四合木出现光抑制现象:强光下三线态叶绿素(3ch1)与O2发生反应,生成单线氧(1O2),1O2会攻击叶绿素,破坏光合结构等。叶黄素可以快速淬灭3ch1并直接清除1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源于什么物质,鲁宾等以小球藻为实验材料,用18O标记的KHCO3、H2O进行了三组实验。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合产物O2中的氧来源于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小球藻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若在光源和小球藻之间放置红色滤光片而获得单一波长的红光,则小球藻产生O2的速率将______。
H2O
O2中18O的比例与H2O中18O的比例基本一致
细胞外、线粒体
降低
实验 18O的比例
H2O KHCO3 O2
1 0.85 0.61 0.86
2 0.20 0.40 0.20
3 0.20 0.57 0.20
(2)现有甲、乙两组四合木幼苗,请设计实验验证“干旱会导致四合木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外源NO可减轻干旱对气孔开放程度的限制”。写出简要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甲、乙两组幼苗放置在非干旱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气孔开放程度;将甲组置于干旱条件、乙组置于干旱条件并施加外源NO,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两组幼苗的气孔开放程度
甲组干旱条件下气孔开放程度比非干旱条件下低,乙组施加NO后气孔开放程度较甲组干旱条件有所提高
(3)资料显示,NO还可与单线氧发生反应进而生成NO2。综上所述,NO可以缓解四合木干旱胁迫,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缓解光反应减弱;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缓解暗反应减弱。
NO与单线氧结合成NO2,
NO缓解干旱对气孔
保护叶绿素和光合结构
开放程度的限制,提高胞间CO2的浓度
[解析] (1)根据表格的数据,由于O2中18O的比例与H2O中18O的比例基本一致,所以可以判定光合产物O2中的氧来源于H2O;光合作用需要的CO2可以来源于细胞外(外部环境)和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如果只用红光照射,则光合作用速率会降低。(2)验证“干旱会导致四合木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外源NO可减轻干旱对气孔开放程度的限制”,由此可知,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是否经过干旱处理以及是否干旱同时用NO处理,实验的因变量是气孔开放程度的变化,据此实验思路如下:将甲、乙两组幼苗放置在非干旱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气孔
开放程度(利用甲、乙组植物自身前后对照);将甲组置于干旱条件、乙组置于干旱条件并施加外源NO,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两组幼苗的气孔开放程度。预期结果:因为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要想证明上述的结论则相应的实验结果应该是甲组干旱条件下气孔开放程度比非干旱条件下低,乙组施加NO后气孔开放程度较甲组干旱条件有所提高。(3)资料显示,强光下三线态叶绿素(3ch1)与O2发生反应,生成单线氧(1O2),1O2会攻击叶绿素,破坏光合结构等。NO可与单线氧发生反应进而生成NO2。据此
可知,NO通过与单线氧结合进而保护了叶绿素和光合结构,进而缓解光反应减弱的现象;同时,NO缓解干旱对气孔开放程度的限制,提高细胞间CO2的浓度,促进暗反应过程,进而促进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18.(2024·广东六校联考)“满箔春蚕得茧丝,家家机杼换新衣。”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为ZW型,家蚕的天然彩色蚕丝色彩艳丽柔和,比白色蚕丝更受市场欢迎。已知位于某常染色体上的基因Y是控制蚕茧黄色的关键基因,不含基因Y的蚕茧为白色。回答下列问题:
(1)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SSR也不同,利用SSR技术可以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科学家将纯合黄茧蚕与纯合白茧蚕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科研人员扩增出亲本及若干F2代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Y基因的位置,部分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F2中的1、4、7个体表现为白蚕,其余表现为黄蚕。
图中结果说明Y/y基因在______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进一步的基因测序证明Y/y基因位于该染色体上。对家蚕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______条染色体。
2
F2的白蚕个体的SSR与亲本白蚕2号染色体相同,与7号染色体的SSR无关联
29
(2)雄蚕较雌蚕取食少、出丝率高、茧丝品质优,为培养能产黄色蚕丝的雄蚕,科研人员用γ射线照射某家蚕的雄蛹(如图甲),使常染色体上包含基因Y的片段移到一条Z染色体上(如图乙),基因Y移动后仍能正常表达。若该家蚕乙和基因型为YyZW的家蚕杂交,理论上,子代中产黄色茧个体占__________。
7/8
(3)现有一只产黄色茧的雄蚕(yyZYZ)和若干只产白色茧的雌蚕(yyZW),可通过下列步骤使后代中的雄蚕只产黄色茧。步骤1:让产黄色茧的雄蚕与若干只产白色茧的雌蚕杂交得到F1。F1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从F1中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表型)杂交得F2,F2中的雄蚕全为产黄色茧、雌蚕全为产白色茧。
产白色茧雄蚕∶产黄色茧雄蚕∶产白色茧雌蚕∶产黄色茧雌蚕=1∶1∶1∶1
产黄色茧雌蚕和产白色茧雄蚕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并分析电泳图示可知,F2中的1、4、7个体表现为白蚕,F2白蚕个体的SSR与亲本白蚕2号染色体相同,而与7号染色体的SSR无关联,故图中结果说明Y/y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为ZW型,对家蚕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27+Z+W=29条染色体。(2)根据题意可知,家蚕乙的基因型为Y0ZYZ,与基因型为YyZW的家蚕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_∶y0=3∶1)(ZYZ∶ZZ∶ZYW∶ZW=1∶1∶1∶1),则后代产生黄色茧个体占3/4+1/4×1/2=7/8。(3)产黄色茧的雄蚕(yyZYZ)与若干只产白色茧的雌蚕(yyZW)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yyZZ∶yyZYZ∶yyZW∶yyZYW=1∶1∶1∶1,表型及比例为产白色茧雄蚕∶产黄色茧雄蚕∶产白色茧雌蚕∶产黄色茧雌蚕=1∶1∶1∶1。为了得到后代中的雄蚕只产黄色茧,可选择F1中的产黄色茧雌蚕(yyZYW)和产白色茧雄蚕(yyZZ)杂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ZYZ∶yyZW=1∶1,后代雄蚕全为产黄色茧、雌蚕全为产白色茧。
19.(2024·山东日照二模)1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是由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所致。为研究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人员以大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
注:运动为大鼠在动物跑步机上进行间歇性有氧运动。
(1)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受到信号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种)的调节,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本实验中的糖尿病大鼠所患糖尿病的类型为________(填“1型”或“2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糖、胰高血糖素
(或神经递质)
2型
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组,但空腹血糖水平也高于正常组
(3)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运动后大鼠脂肪组织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中GLUT4蛋白基因(控制转运葡萄糖的载体—GLUT4的合成)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请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运动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提高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增强了GLUT4基因的表达,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
[解析] (1)胰岛B细胞受到信号分子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神经递质的调节。(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本实验中的糖尿病大鼠所患糖尿病的类型为2型,依据是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组,但空腹血糖水平也高于正常组,说明是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造成的。(3)运动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的机理是运动提高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增强了GLUT4基因的表达,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
20.(2024·山东潍坊模拟)科研人员2015年和2020年两次对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所有木本植物进行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图中已含群落中重要值大于1的全部木本植物)。
(1)重要值是研究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表征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重要值的计算可能与下列________指标相关。
A.种群密度 (该种群全部个体数/样地面积)
B.种群频度 (该种群个体出现样方数/总样方数)
C.种群显著度 (该种群全部个体主茎横截面积/样地面积)
D.种群年死亡率(该种群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数)
E.种群年补员率(该种群新出现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数)
F.种群大小变化率(该种群增加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数)
ABC
(2)根据调查数据推测,该保护区群落演替方向___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攀枝花苏铁的就地保护,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于
调查时间内攀枝花苏铁的重要值降低,表明其优势程度在下降,随着演替的进行,其优势地位可能会被其他物种取代
(3)攀枝花苏铁有较强的耐火能力,因此可采用人为控制计划烧除的方法,清除地面积累物。科研人员在划定区域内使用计划烧除方式干预后,与对照区域内的成年攀枝花苏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比较项目 株高(m) 新生叶片数目 新生叶片长度(cm)
计划烧除组 0.89 30.83 91.76
对照组 0.83 10.22 112.33
据结果分析,计划烧除干预对成年攀枝花苏铁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烧会对土壤产生复杂影响,请从土壤的角度分析,计划烧除对攀枝花苏铁可能产生的利与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乎不影响攀枝花成年树的株高,但会增加新生叶片数目,同时新生叶片长度有所减小
利:有机物经燃烧产生的灰烬增加了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去除林下的草本和灌木植物,减少对土壤养分的竞争;弊:增加地表水分散失,干旱程度增加;杀死地表部分微生物,减弱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析] (1)重要值是在计算、评估物种多样性时的重要指标,以综合数值表示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频度)、种群密度、种群显著度等特征指标,ABC正确。故选ABC。(2)与2015年相比,2020年除攀枝花苏铁外的图中其他物种的重要值都在上升,表明攀枝花苏铁的优势程度在下降,随着演替的进行,其优势地位可能会被其他物种取代,由此可知该保护区群落演替方向不利于攀枝花苏铁的就地保护。(3)由表格内容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计划烧除组的株高略有升高,新生叶片数目明显上升,新生叶片长度有所减小,由此可知,计划烧除干预
对成年攀枝花苏铁的影响是几乎不影响攀枝花成年树的株高,但会增加新生叶片数目,同时新生叶片长度有所减小。从土壤的角度来看,计划烧除的优势在于有机物经燃烧产生的灰烬增加了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去除林下的草本和灌木植物,减少对土壤养分的竞争;弊端在于可以增加地表水分散失,干旱程度增加;杀死地表部分微生物,减弱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1.(2024·河北卷)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_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_。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生物(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________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__________,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可以促进大熊猫的繁殖,增加出生率,也可以降低种内竞争,减少死亡率,进而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大熊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解析] (1)人和家畜会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因为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也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减少,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因此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属于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2)由图可知,与大熊猫种群数量曲线变化趋势一致的有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说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
呈正相关;由图可知,竹林面积和栖息地面积与大熊猫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因此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和食物(竹林面积)资源增多,可提高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根据题意,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说明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3)根据题意,栖息地面积和食物资源均会影响种群繁殖能力,即影响种群出生率,则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增大,会提高种群繁殖能力,出生率上升,同时种内竞争减弱,死亡率减小,进而提高种群密度,若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
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4)对于保护大熊猫的措施,除了就地保护之外,还可以易地保护,如将大熊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这样可以避免栖息地破坏、人类干扰等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在新的栖息地,大熊猫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从而提高其生存和繁殖机会。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