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23 16:10:22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学习目标】
1.认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知道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要素。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表示形式及大小比较;能正确运用比例尺并能换算图上和实地距离。
3.理解图幅,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4.了解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
1.地图的要素。
2.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一、学会使用地图
1.在地图上,可以直接获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
2.打开各式各样的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具备表示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要素。
3.方向
(1)一般来说,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2)①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
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惯例确定方向。
③在室外看地图时,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这样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就一致了。
活动一:探究地图的方向
下图甲、乙分别用两种形式表示地图上的方向,仔细阅读后完成下面方框内的填空。
4.比例尺
(1)定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表示方式主要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甲 中国地图 乙 北京市地图
(4)转换:把图甲的比例尺转换成文字式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0千米;把图乙的比例尺转换成数字式为1∶4 000 000。
(5)填表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 内容详略
图甲 小 大 简略
图乙 大 小 详细
  活动二:探究地图的比例尺
阅读“北京动物园图”“北京市地图”“中国地图”,完成下列活动。
1.完成比例尺之间的换算
类型 图A 图B 图C
线段式
数字式 1∶1 8 000 1∶4 000 000 1∶80 000 000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80米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0千米
  (2)比较上图中图B与图C,填写下表。
地图(图幅相同)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或小 表示内容详细或简略
图B 大 小 详细
图C 小 大 简略
  (3)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发现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的详略有什么关系。
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较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较小,呈现的内容较为详细;比例尺较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较大,呈现的内容较为简略。
5.图例和注记
  
图甲 图乙
(1)图例:是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地图上的表示符号,如图乙中表示首都的符号,图甲表示运河的符号。
(2)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等的数字。例如图乙中的北京。
(3)地图上常见的图例
活动三:探究图例和注记
(1)仔细阅读 “常见图例”,灵活的记忆常用图例。提出你的记忆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常见图例
(提示:符合图例的规律,基本意思相符即可)
(2)阅读地图,为什么先要看图例和注记?
在不同的地图上,图例和注记往往不同。一般情况下,阅读地图要先认识图例和注记,然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到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了。
6.地图的种类
(1)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交通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城镇分布图、商业网点分布图等。
(2)电子地图是将传统地图、遥感影像等经过信息化处理制成的,广泛用于定位、导航、个人出行、交通管理等方面。
二、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1.平时,从电视或广播的新闻、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节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地理知识。
2.阅读地理书籍,是获取地理信息、丰富地理知识的基本途径。
3.访问互联网站是收集地理信息的便捷途径。
三、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善于提出各种地理问题,敢于对某些地理结论提出疑问。多角度地观察、认识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四、学会开展地理考察
1.要利用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进行日月星辰、地形地貌、天气、河流、土壤、植物、动物等方面的观察,学会欣赏大自然,丰富课余生活。
2.进行地理考察,我们要准备好地图、笔记本、指南针、望远镜、相机等工具。
活动四:探究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和开展地理考察
阅读下列图片及教材13-14页图文资料,完成下列活动。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学习三要素是为了更好地学会看地图,其实学会看地图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第一步,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学好地理呢?
①收集地理信息;②思考地理问题;③开展地理考察。
(2)平时学习中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接触到地理知识的?说说你平时喜欢获得地理信息的电视、广播节目栏目及报刊杂志名称。从上述图片可以看出,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获取地理信息的方式有哪几种?
我们平时可以通过媒体、书籍、互联网等接触到大量地理知识。“节目和报刊名称”略;阅读地理图书、访问互联网、课余观察等。
(3)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虽然书本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地理知识,但是很多地理知识我们仅凭看书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我们通过野外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学好地理了。地理考察有哪些途径?暑假,你们一家人准备去西藏拉萨旅游,你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
地理考察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研学、露营、探险、登山、漂流、定向越野等方式;地图、笔记本、指南针、望远镜、照相机、氧气袋、常用药物等工具。(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拓展延伸】
野外方向的判定
如果人在野外迷路了,一定要冷静,保证思维和行动不混乱,并且确保自身安全后,通过自身的知识或经验,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辨别方向。
1.借助工具
(1)利用指北针
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其N端(通常都有标志)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除了测出正北方向外,罗盘或指北针还可以测出某一目标的具体方位,方法是将罗盘照准器对准目标,或将刻度盘上的0刻度对准目标,使目标、0刻度和磁中点在同一直线上,罗盘水平静止后,N端所指的刻度便是测量点至目标的方位,如磁针N端指向36°。则目标在测量位置的北偏东36°。
(2)利用现代导航技术
随着导航技术民用化普及,轻便可充电的GPS将为野外地点的识别和求助提供更精确的帮助。
2.利用太阳
寻找正确路程的技巧必须通过平时的野外活动去积累。例如:平时就养成随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的习惯,同时积极地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的位置。
太阳从东方出,西方落,这是最基本的辨识方向的方法。还可用木棒成影法来测量,在太阳足以成影的时候,在平地上竖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顶端放一块石头(或作其他标记),木棍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30—60分钟后,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顶端放另一块石头。然后在两个石头之间划一条直线,在这条线的中间划一条与之垂直相交的直线。然后左脚踩在第一标记点上,右脚踩在第二标记点上。这时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为正南方,右手是东方,左手为西方。
3.利用星星
(1)利用北极星
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观察时,其距离地平面的高度约相当于当地的纬度。寻找时,通常要根据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或W星(即仙后星座)确定。北斗七星是七个比较亮的星,形状像一把勺子,将勺头两星连一直线向勺口方向延长,约为两星间隔的五倍处,有一颗略暗的星,即北极星。见图。
当地球自转,看不到北斗七星时,则可利用W星寻找。W星由五颗较亮的星组成,形状像个“W”字母,向W字缺口方向延伸约为缺口宽度的两倍处,就是北极星。
(2)利用南十字星
在北纬23°30′以南的地区,夜间有时可以看到南十字星,它也可以用于辨别方向。南十字星由四颗较亮的星组成,形同“十”字。在南十字星的右下方,沿两星的连线向下延长约该两星的四倍半处(无可见的星),就是正南方。
(3)利用启明星
金星,古称“太白”或“太白金星”。凌晨,人们
可以在东方天空看到明亮的金星,称“启明星”,即“开启黎明”之星。在没有钟表的年代,人们凭借启明星的东升来判断黎明的到来;黄昏,金星出现在西方天空,光辉明亮,称“长庚星”。
4.利用地物判断
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的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较潮湿,长有青苔。
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积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则相反。
在中国境内,在沟谷地带有积雪的话,先融雪的一面山体是阳坡(朝南的坡),另一面则相反。
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平原地区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
中国农村的卫星天线都朝向南方。(地球的人造卫星都靠近赤道,卫星天线要朝向卫星才可能搜到信号,而中国大部分在赤道以北)
【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地理之谜,能从地理的角度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增强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好奇心,逐步培养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
2.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3.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从而认识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的关系,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学习难点】
激发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达到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期盼心理”的目的。
【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分享法、资料分析法等。
【自主预习】
一、解开地理之“谜”
1.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
2.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上》,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的文句。在西方,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活动一:探究解开地理之“谜”
仔细观察图片,并阅读教材第3页“阅读”,完成下列活动。
1.自我突破
(1)“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部书籍中?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什么?
《周易·系辞上》;《地理学》。
(2)图片甲、乙、丙、丁各表示地球上的哪些地理事物(或现象)?要解释这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我们应该学好哪一学科?
甲:四季的变化;乙:山脉;丙:海洋;丁:沙漠 学科:地理学。
2.小组探究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地理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略。
(2)地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联系紧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常识性和知识性学科。(意思基本相近即可)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能够进一步熟悉身边的地理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变化,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活动二:探究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仔细观察图片,完成下列活动。
  
甲 乙
1.图甲、图乙分别反映了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分别适合在什么地理环境中开展?
滑雪:在有冰雪的地方才能进行;冲浪:在有风浪的海滨开展。
2.日常生活中,你能举出几个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略。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1.人们的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不能随心所欲。
2.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厂选址要考虑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
3.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活动三:探究地理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阅读材料和教材第5页第一段文字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材料一: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材料二: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这些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自我突破
(1)兴建工厂企业时要考虑到哪些条件?
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
(2)你所在的地区市场上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
水果略。原因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
2.小组探究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水资源。
(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
城镇附近;靠近市场,便于销售。
(3)地理学除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关系密切之外,还在关注哪些全球和区域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1.地理景观在呈现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各地民俗风情的绚丽画卷。
2.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因纽特人在冰天雪地中捕鱼的生动场景,感受到南美足球比赛和狂欢节的热烈气氛,欣赏到非洲质朴粗犷的传统舞蹈,领略到欧洲“水城”威尼斯的独特风情……
活动四:探究地理与风土人情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的民风民俗无不打上一方地理环境的“烙印”。仔细观察图片,完成下列活动。
1.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图片反映的各区域现象与地理环境各有什么样的关系?
蒙古包反映的地理环境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草原;意大利威尼斯反映的是多雨的环境;阿拉伯人的服饰反映的是干燥炎热的环境;因纽特人捕鱼反映的是终年寒冷的环境。
2.说一说你所在地区有哪些风土人情?举例说明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略。
【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