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3.能够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4.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树立无神论观念。
5.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学习重点】
世界重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习难点】
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习方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新课导入: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境游,同时,我国也接待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彼此间要顺利交流,最需要语言的交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有不同的语言,了解对方的语言才能无障碍交流。同时,许多国家的居民信仰不同的宗教,了解不同宗教的习俗和禁忌,才能增进了解,减少误解。学习了本节内容,也许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自主预习】
学习提示:
1.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74-80页,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互相检查、提问,疑难问题可放到下个环节进行探究。
一、世界的语言
1.据统计,世界上共有7 000多种语言,其中有2 000多种属于濒危语言。
2.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6种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
3.汉语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4.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英语的发源地是英国。
5.法语主要流行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6.西班牙语在欧洲限于西班牙人使用。由于殖民主义的原因,西班牙语在拉丁美洲广为流行。
7.俄语是俄罗斯的官方语言。在苏联时期,俄语为各加盟共和国的共同语言,现在仍然是这些国家广泛使用的语言。
8.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
活动一:探究世界的语言
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下列活动。
1.自我突破
(1)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7 000多种。
(2)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有哪几种?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3)在地图上找出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完成下表)。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和海外华人华侨集聚区
英语 源于英国、流传最广、波及世界,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等
法语 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
俄语 俄罗斯及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东欧各国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
2.小组探究
(1)你知道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什么吗?为什么?
汉语,因为中国人口众多。
(2)你知道在国际交往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语言是什么吗?为什么?
英语,英国曾是世界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在殖民扩张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将英语传播到世界各地。
(3)你知道为什么法语、西班牙语这两种语言都在远离本国领土处有大范围的分布吗?
这两国的殖民者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传播出去的。
二、世界的宗教
1.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不仅传播范围很广,而且对国际政治和社会文化具有深刻影响。
2.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形成于亚洲西部,现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相对集中。代表性宗教建筑是教堂。
3.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代表性宗教建筑是清真寺。
4.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代表性宗教建筑是佛塔。
活动二:探究世界的宗教
(一)探究三大宗教的经典、源地及分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材料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材料二:三大宗教创始人及宗教经典
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经典:《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教义:“三位一体论”“原罪论”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经典:南传佛教《吉祥经》、汉传佛教《法华经》、藏传佛教《甘珠尔》和《丹珠尔》,教义:很多,基本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明四圣谛,修八正道,观十二因缘;六度四摄,自度度他等等。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又译《可兰经》《天经》),教义:信安拉是唯一的主宰,行课诵,礼拜,斋戒等法,以期死后升天。
1.你知道哪些宗教?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2.世界三大宗教的经典、产生和分布的地区(填下表)。
宗教名称 发源地 产生年代 经典 主要分布区
基督教 形成于亚洲西部 公元1世纪 《圣经》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公元7世纪 《古兰经》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公元前6世纪 《佛经》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二)探究三大宗教的宗教建筑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特有的宗教建筑,阅读宗教建筑图片,完成下列活动。
1.图甲是哪个宗教的什么典型建筑?该宗教的最主要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教堂是基督教的典型建筑,尖顶是它的建筑特色。
2.图乙是哪个宗教的什么典型建筑?该宗教的最主要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典型建筑,圆顶是它的建筑特色 。
3.图丙是哪个宗教的什么典型建筑?图丁是该宗教的建筑代表,它的名称叫什么?
寺庙是佛教的典型建筑,佛塔是佛教建筑物的代表。
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1.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活动三:探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阅读下面一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说出它们的名称。(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云冈石窟 八达岭长城
天坛 兵马俑
2.说说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颐和园、长城等。
3.阅读资料,完成下列活动。
资料一:丽江是我国云南西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城市,1997年丽江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丽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
资料二:近年来,丽江旅游也发展很快,在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阅读资料一,说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2)阅读资料二,谈谈你对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
该行为是不可取的,这种行为不仅对文化遗产本身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还影响到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国家的文化自信。(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文字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柱状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体质特征。
【素养提升】
1.初步认识和了解世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2.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和世界人民“和同为一家”的观念。
【学习重点】
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3.搜索资料、阅读图片,归纳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征。
【学习难点】
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
【学习方法】
图示法、合作交流、小组探究法、资料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
1.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62-67页,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自己的疑问。
2.小组内互相检查、提问,疑难问题可放到下个环节进行探究。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总数达到80亿。
2.从教材62页图4-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需要的年份越来越短,并且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平均人口数×100%。
4.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密度分布
1.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的指标是人口密度,单位是人/千米2。
2.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有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东南部等。
3.人口空间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纬度位置看,人口稠密区主要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人口稠密区主要在沿海地带;从气候方面看,人口稠密区主要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地方;从地形类型看,人口稠密区主要在地势低平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都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活动一:探究世界人口的分布
读“世界人口分布”, 完成下列活动。
(1)在图中圈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四大地区,说出这些人口稠密地区。
圈图略;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东南部等。
(2)图中A、B、C、D地区是世界人口的稀疏区,说出这些人口稀疏地区。
A地区是寒冷的极地,B地区是原始的热带雨林,C地区是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D地区是干旱的沙漠。
(二)人种分布
4.世界的居民可划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活动二:探究世界不同人种的特征
仔细观察图片,完成下列活动。
A.黄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1.人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世界的居民可分为哪几个人种?
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世界人口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三大人种。
2.在图片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人种的名称。
(A、B、C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3.三大人种在外表和体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观察三大人种特征(教材P66图4—4),完成下列表格。
人种 差异比较
肤色和眼色 毛发 面部 身材
黄色人种 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呈棕色 又黑又直,体毛中等 脸型宽平,鼻梁中等高度 中等
白色人种 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比较浅 发色比较浅,呈波浪状,体毛较多 鼻梁细高,嘴唇较薄 比较高大
黑色人种 呈黑棕色 头发卷曲,体毛很少 鼻形宽扁,嘴唇较厚,下巴较低 四肢较长
活动三:探究世界不同人种的分布
读“世界人种分布图”, 完成下列活动。
1.自我突破
(1)我们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属于什么人种?他们在肤色、眼色、毛发、脸型等方面有什么特征?
略。
(2)非洲是不是都是黑种人?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不是,非洲北部是白色人种;白色人种。
(3)黄色人种分布在哪几个洲? 我国有无白色人种分布?是什么民族?
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2.小组探究
(1)举例说明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有哪些?
如黑色人种多分布在热带,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可预防紫外线,保护皮肤。
(2)归纳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并把结论填入下表中。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 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
黑色人种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的增长,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日益沉重的压力。
2.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甚至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3.欧洲的一些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引发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
4.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活动四:探究世界人口问题
1.阅读漫画“失衡的天平”(图甲)和组图“人口数量过多造成的社会问题”(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图甲
图乙
(1)漫画反映了什么地理现象?
世界的人口问题。
(2)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社会带来影响,组图中的每一幅图分别表示了哪些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哪些影响?
图①反映的是饥饿贫困;图②反映的是教育资源紧缺,条件差;图③反映的是住房条件差;图④反映的是交通拥挤。我们生活中还有就业压力大、医疗条件差、住房紧张等问题(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3)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问题,那么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4)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要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就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下面是来自中国、德国和美国的三个朋友对人口数量的不同观点,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小朋友认识不同吗?你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
中国小朋友:人口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严重,所以人越少越好……
美国小朋友: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德国小朋友:人口越多,劳动力资源越丰富,所以人越多越好……
不同的国家人口国情不同,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乡村与城镇景观的差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
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资料分析法等。
【自主预习】
学习提示:
1.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68-73页,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自己的疑问。
2.小组内互相检查、提问,疑难问题可放到下个环节进行探究。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它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镇。
2.乡村通常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聚落。一般来说,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周围有大片的农田、果园、鱼塘等,生活服务设施较少。
3.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镇一般规模较大,建筑密度较高,人口密集,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拥挤。
4.城市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侵占土地、水体污染等。
活动一:探究城镇和乡村的差别
1.仔细观察下面图片,完成下列活动。
(1)上面4幅图片中哪些是城镇,哪些是乡村?
乙、丙是城镇;甲、丁是乡村。
(2)阅读教材69-71图文资料,并仔细观察上面4幅图片,填写下列表格。
聚落 建筑密度 道路密度 生产活动 农田有无
乡村 较低 小 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 有
城镇 较高 大 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无
(3)阅读“聚落的演变过程图片”, 说说先有城镇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乡村是怎样演变成城镇的?
乡村人口不断增多,居民点不断扩大而变成城镇;发展过程中乡村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较多的楼房,最终发展为城镇。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1.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早期的聚落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道路分布。
2.在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3.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关联,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活动二: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阅读下面不同环境下各区域的图片,探究聚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观察图片甲,说说为什么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房顶高耸?
图片甲民居分布在寒冷地区,那里风劲、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2)观察图片乙,说说为什么东南亚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
图片乙民居俗称“高脚屋”,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燥。
(3)观察图片丙,说说为什么西亚地区建造厚墙加小窗的土楼?
图片丙为西亚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厚墙加小窗是为了预防白天气温高和昼夜温差大带来的影响。
(4)观察图片丁,说说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房屋为斜顶屋?
图片丁是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斜顶屋有利于排水。
2.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A、B、C、D四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D,地形平坦,农业发达,适合人类居住。
【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