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4.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素养提升】
世界海陆分布对人类生活、生产、社会交往的影响。
【学习重点】
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
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习方法】
图示法、归纳分析、读图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自主学习】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比例:人们常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粗略地说明全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比例。
2.海陆分布特点: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世界的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
活动一:探究海洋与陆地
1.小组探究
(1)仔细观察下图的海洋和陆地面积,全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2)阅读下面的南半球,看看该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再观察北半球,看看该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阅读下图的东半球,看看该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再仔细观察西半球,看看该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无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探究结论
地球表面,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选填“多”或“少”)于陆地。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七大洲
1.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比较
名称 概念 世界面积之最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亚欧大陆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三面临水,一面同陆地相连 阿拉伯半岛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
2.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教材P41图3-4)
3.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活动二:探究七大洲
1.自我突破
读 “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列活动。
世界海陆分布图
(1)看看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些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东半球。
(2)全部位于北半球和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分别是哪几个?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3)在图上找到七大洲的位置,比较一下七大洲面积的大小,看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哪个洲?最小的洲是哪个洲?
面积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
2.小组探究
(1)读“世界海陆分布图”,请你在图上画出大洲的分界线,并填写下表。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 直布罗陀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
(2)根据大洲分界线,说出几个跨两大洲的国家。
埃及、俄罗斯、土耳其、美国等国家。
三、四大洋
1.洋、海、海峡比较
名称 概念 举例
洋 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 太平洋
海 是海洋的边缘部分,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 地中海
海峡 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一般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白令海峡
2.四大洋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形状略呈“S”形,世界第二大洋是大西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面积最小、最浅的大洋是北冰洋。
活动三:探究四大洋
1.在图上找出大洋的名称,看一看全球有哪几个大洋。在下图横线上填出大洋的面积,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看一看每个大洋周围有哪些大洲?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亚洲 、大洋洲、南极洲、非洲所环绕。
3.看一看,海与洋有什么区别?
海洋的主体部分叫作洋,边缘部分称为海,洋面积大、深度深,海面积小、深度浅。
活动四:探究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图的方法
(一)绘制步骤提示:
第1步:在世界地图上,观察各大洲的形状具有什么特征。
第2步:在白纸上绘上几条重要的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和经线(如20°W经线、120°E经线、160°E)
第3步:观察各大洲的空间方位和面积大小,然后在绘有重要纬线的白纸上勾勒出各大洲的轮廓略图。
第4步:在你的作品上,标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绘图略 (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图”绘制)
(二)展示
展示你的探究成果与同学们交流
(大致相似即可)
【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学习目标】
1.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形态特征。
2.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3.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所在大洲。
【素养提升】
山地地形图的判读在日常生活、生产(交通工程、水利建设)等方面的特殊应用。
【学习重点】
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差异。
【学习难点】
地形平面图的简单绘制。
【学习方法】
图示法、问题探究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
【自主学习】
一、陆地地形
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2.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活动一: 探究海拔与相对高度
读下图,完成下列活动。
(1)图中甲、乙两地高出海平面的距离分别是1 500米和500米,也就是说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1 500米和500米。
(2)图中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是1 000米,也就是说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1 000米。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相同点是都是垂直距离,不同点是测量起点不同,海拔的起算点是海平面,相对高度的起算点是相对比的地点。
3.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
(1)平原和高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对比项目 相同点 不同点
平原 地表起伏小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2)山地与丘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对比项目 相同点 不同点
山地 地表崎岖不平 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起伏较大,沟谷较深
丘陵 较低,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3)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中间低,四周高)。
4.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最长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5.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如太平洋东岸自北向南纵贯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方向延伸,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等。
二、海底地形
1.从教材P49的图3-27“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可以看出,世界海底由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大洋中脊六部分组成。其中坡度较缓的是大陆架;最深的地方是海沟;火山地震活动比较强烈,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是大洋中脊;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的是大陆坡。
2.在下图中填写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大洋中脊、洋盆。
三、学看地形图
1.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叫等高线。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海拔高(选填“高”或“低”);数值小,海拔低(选填“高”或“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选填“陡”或“缓”);等高线稀疏,坡度缓(选填“陡”或“缓”)。
活动二:探究等高线的特点
读“山体等高线图”,完成下列活动。
(1)猜一猜A、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别?
B 处坡度较陡,A处坡度较缓;缓坡处等高线稀疏,陡坡处等高线密集。
(2)山峰、陡崖的等高线分布有何特点?
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3.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来说,平原用绿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高原用黄色表示,高山顶上的积雪和冰川用白色表示。利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
活动三: 探究五种地形特征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探究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图甲) 和“地形素描图”(图乙),比较五种陆地地形的异同,完成下列表格。
地形 景观图 等高线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程度
高原 等高线在高原边缘较密,内部稀疏而数值较高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
山地 等高线较密而数值较高,山顶呈封闭曲线,内高外低 较高,多在500米以上 起伏较大
丘陵 与山地相似,但等高线数值较低 较低,大致在500米以下 起伏不大
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与山顶相反,是内低外高 无一定标准 起伏不大
平原 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起伏很小
4.在下图等高线地形图相应位置写出五种基本等高线地形名称。
A.山峰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E.陡崖
活动四:探究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判读
(1)素描图识别山体部位
读“山体素描图”,在适当的位置填充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部位。
山体素描图
如图所示。
(2)拳头演示山体部位
我们可以用手指感悟法巧识常见山地地形部位。把自己的手握成拳头,手心向下平放在桌子上,手背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峰,关节间部位(山峰之间)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3)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山体部位
读“山体部位实物图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在相应的方框中的横线上填上文字。
【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节 海陆变迁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习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新课导入:
“沧海桑田”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 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以前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可见,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以后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海陆的变迁”知识。
【自主预习】
学习提示:
1.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53-60页,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自己的疑问。
2.小组内互相检查、提问,疑难问题可放到下个环节进行探究。
一、地表形态变化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才抬升成为高山。
3.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4.地表形态(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自然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为原因是指人类活动,比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的填海造陆等。
二、大陆漂移假说
20世纪初,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作“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活动一:探究大陆漂移假说
(一)探究大陆漂移的过程
读“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活动。
(1)第一个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谁?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概括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读三幅不同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说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在2亿年前,各大洲相互连接在了一块,后来经过大陆漂移,南北美洲向西漂移,亚、欧、非洲向东漂移,中间形成了新的大洋——大西洋,从而太平洋的面积减小。在这期间,大洋洲向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4)到现在,哪两个大洲在轮廓上还能看出其吻合性?
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轮廓上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起。
(二)搜寻大陆漂移假说证据
下面两幅图是魏格纳当年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力证据,在图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证据。
证据一:动物的相似性
证据二: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从教材图3—38可以看出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
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活动二:探究板块构造学说
读“全球六大板块示意”, 探究下列问题。
(1)指图说出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六大板块中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之中?各大板块处于运动还是静止中?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之中,各大板块处于运动之中。
(3)通过图中板块运动的方向,可推断:如果方向相对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方向相反,又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各举一例说明。
如果方向相对会发生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如果方向相反会发生张裂运动,形成裂谷或海洋,如红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而形成。
四、火山与地震
1.在地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2.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 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活动三:探究火山与地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材料一: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
材料二:2024年1月1日,日本当地时间16时10分,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连续发生多次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从“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可以看出世界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
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各大板块交界处。
(2)世界上火山和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哪两大地带?这里的地壳容易发生哪些运动?
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是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
(3)你能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吗?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这里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说说你知道的防震常识,与大家分享?
略,意思相近即可。
【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