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学课件:第1课《廉颇与蔺相如》 (共8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学课件:第1课《廉颇与蔺相如》 (共8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3 09: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2张PPT。导入新课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汉?司马迁
负荆请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学习他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廉颇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作 者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作 品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4 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 《史记》是第一部. 《史记》分类本纪(12)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30)叙述贵族诸侯的历史。
列传(70)叙述诸侯之外历代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10)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年表。
书(8)记载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制度沿革。背景介绍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国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渑池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对付楚国,无暇顾赵给下列红色字体注音1.缪贤
2.肉袒负荆
3.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4.列观
5.礼节甚倨
6.睨柱
1.缪贤
2.肉袒负荆
3.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4.列观
5.礼节甚倨
6.睨柱 mi à o 姓氏 tǎn jù 傲慢 nì斜看 guàn 建筑物的一种 fǒu 同“否” 7.缪公
8.汤镬
9.盆缻
10.渑池
11.左右皆靡
12.不怿 7.缪公
8.汤镬
9.盆缻
10.渑池
11.左右皆靡
12.不怿 mù 同“穆” 即秦穆公huò 古代煮食物的大锅 fǒu瓦制的打击乐器 miǎn mǐ退却 yì 高兴 13.避匿
14.相如虽驽
15.舍相如广成传
13.避匿
14.相如虽驽
15.舍相如广成传
nì 躲藏 nú 愚劣、无能 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理清课文脉络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明确: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2段:廉蔺简介:身份和地位
②第3—13段:完璧归赵
③第14—16段:渑池之会
④第17—21段:将相和(负荆请罪)
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
一、廉蔺简介(1)“者……也”,判断句式
(2)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3) 为赵宦者令缪闲舍人 是,作为 动词重点词句重点词句提问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叙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时将廉颇至于蔺相如之前?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
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完璧归赵开端(3-5):
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
经过(6-9) :
章台斥秦→持璧胁王→从者归璧
结果(10-13):
毕礼而归→拜上大夫
第三段①使人遗赵王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徒见欺:
④即患秦兵之来 :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
wèi,送给以:介词,用,拿
请:敬辞,表请求,可不译被动句,被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定语后置句,想找一个可
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重点词句⑥何以知之?  
⑦而君幸于赵王:介词的宾语前置被动句重点词句第四段 1.臣尝有罪,窃计 :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
2.臣语:(yù),告诉。
3.而君幸于赵王:表被动。
4.今君乃亡赵走燕:省略句,“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
5.肉袒(tǎn)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砧。第五段①可予不?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王必无人:
④臣愿奉璧:
⑤完璧归赵:“否”“使……承担”倘若捧着“使……完好”重点词句第六段①指示 
②布衣
③大王必欲急臣
必: 急:
古:指给……看
今:上级给下级的命令古:平民
今:布衣服倘若使动,使发急 逼迫重点词句第6—13段1.睨  2.辞谢:
3. 舍蔺相如广成传 
4.度duó :   5.衣褐 :
6.亡:
nì委婉道歉动词,安置住宿 揣测yì 动词,穿逃走7.乃设九宾礼于廷:  
8.引赵使者蔺相如 :
9.见欺于王 : 10.间至赵矣 :
11.孰计议之:
12.秦王因曰:
13.不如因而厚遇之:
14.卒廷见相如:
15.毕礼而归之:
16使不辱于诸侯:
介宾后置宴请被动句名词状语,从小路“熟”, 仔细于是,就乘机,乘此
名词状语,在朝廷 
使动,“使…… 完毕”“让……回去”被动句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1.提问:蔺相如出使前怎样初现胆识?(用原文回答)明确:“宁许以负秦屈”。2.提问:秦王是否有意偿赵城?蔺相如如何看出?明确:无意。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
?章台不是接见外客的场所;
?美人不是接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秦王表现出对赵使者的轻慢无礼,不尊重外臣,因此相如断定秦王“无意偿城”。3.提问: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明确: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4.提问: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5.提问: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明确: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6.提问:出使结果如何?明确: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为“渑池之会”埋下伏笔。7.提问:“完璧归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
表现方法:
?直接描写:如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以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渑池之会开端会前计议
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经过:会上斗争
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
结果:斗争结束
终不胜赵?秦不敢动1.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2.因跪请秦王:
3.左右欲刃相如:
4.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趁机名词作动词,杀名词作动词,敬酒,献礼
译文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译文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 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译文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研读、讨论“渑池之会”1.提问: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明确: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2.提问: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
3.提问: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明确: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4.提问: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明确: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4.提问:“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明确: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负荆请罪1.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2.宣言曰:
3.相如引车避匿:徒:只是;以:介词,凭,凭借扬言;今义: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掉转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5.且庸人尚羞之: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7.徒以吾两人在也:
表原因意动用法,以……为羞表比较,和……比,哪个更……
因为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译文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译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译文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品读“将相和好”1.提问: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明确:
客观原因:廉蔺地位的变化
主观原因:廉颇居功自傲、妒忌相如 2.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
应对:忍辱、退让、始终回避。
性格: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后私仇”(对内)
(对外:足智多谋、英勇不屈、毫不妥协)
共同思想基础:爱国之情。3.提问: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4.提问: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明确:
突出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廉颇:勇猛善战、以国为重、深谋远虑、谨慎周全、勇武过人;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隘、斤斤计较;为人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廉颇蔺相如列传》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二、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三、细节描写,形神兼备写 作 借 鉴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1. 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重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2. 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3. 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4. 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