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14 蜜 蜂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识字解词的能力。本课需要理解的词语有“实验、推测”等,这些词语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采用组块教学的方法,宜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2.细品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准确性。文章里有“听说、左右、好像、大概”等词语,表明这是作者的猜测、推断,不一定完全准确。在描述实验过程时,作者用上这类词语表达,看似模糊,实则准确。引导学生关注这类词语时,可以在原文中去掉这些词后对比读一读,再来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从中体会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写清实验步骤。指导学生默读,尽量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在默读中,边读边思考,圈画批注,试着提出问题。学习文章时,理清实验步骤,说清楚,说连贯,用简洁的语言写下实验步骤及结论。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蜜蜂的相关资料;查阅法布尔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概、阻”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等12个字,正确读写“蜜蜂、听说”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
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去探索昆虫界的奥秘。
书写指导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还了解些什么?
说一说
蜜蜂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蜜蜂群体中有蜂王(也称蜂后)、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蜜蜂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三型蜂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蜂)4个发育阶段。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
周围环境的温度而改变。寒冷的天气和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非常不利的。工蜂为取得食物不停地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授粉任务,是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蜜蜂的飞翔时速为20~40千米,
高度1千米以内,有效活动范围在离巢2.5千米以内。蜜蜂有筑巢的本能,所筑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
读一读教材53页的资料袋,你了解到了什么?
作者法布尔的身份、作品、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
课文《蜜蜂》记录了法布尔一次真实的实验。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
初
读
课
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自己有感触或不理解的地方圈画批注,试着提出问题。
蜜蜂 辨认 大概 阻力
跨进 包括 检查 准确无误
逆风 沿途 陌生 超常
字
词
学
习
我会读
生词过关
实验 阻力 推测 沿途
尽管 陌生 准确无误
认识多音字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
·
·
填一填
实验对象 蜜蜂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结合图表,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布尔为证实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
课
文
解
读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为了求证这个说法,作者做了一件什么事?
关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说法,作者是如何得知的?
听说的
做了一个实验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无论
总是
你从“无论……总是……”这一组关联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
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听说
对于“听说”一词,你有什么体会?
可以体会到法布尔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言论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结
介绍一项实验时,首先要交代清楚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形近字
书
写
指
导
“蜜”和“密”
无论是“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下部是“虫”,不是“山”,不要写成“密”。
“辨”和“辩”
表示“区分、识别”就用“辨”,表示言语辩论就用“辩”。
“检”和“捡”
用木片标示以便查索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关键笔画
“试”的第四笔是横。
“阻”和“陌”
双耳旁是两笔写成的。
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做到条理清晰。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感受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回
顾
导
入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图表和之前在表格中填写的内容理一理思路,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捉蜜蜂,放入纸袋;
带到四公里外,做记号,放飞蜜蜂;
记录飞回的蜜蜂的数量和时间。
实验过程
蜜蜂确确实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实验结论
课
文
解
读
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梳理实验过程,理清法布尔的实验步骤。可以边读边画出法布尔做实验的句子或词语。
用下面的句式说说实验过程。
先……接着……然后……最后……
去掉实验的一个步骤行不行?
小结
介绍一项实验时,先要理清实验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的,然后才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过程介绍给大家。
法布尔做实验时哪些地方想得很周到?抓住关键语句说实验过程。
“放在纸袋里”让蜜蜂弄不清方向。
“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别。
“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能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走了四公里路”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放飞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飞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已经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呢?为什么?
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
··
从加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语段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语言严谨。
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品
读
语
言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能不能把“推测”换成“觉得”?
“推测”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前文介绍了“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因为情况不确定,所以作者用了“推测”一词,这样表达就更加准确了。
文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词语,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出这样的词语,写上批注。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小结
文章中“左右、将近、大约、至少”等一类词语,表达的是作者的猜测、推断,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描述实验过程时,作者用上这类词语,看似模糊,实则准确。这体现了科普性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布
置
作
业
蜜蜂 听说 辨认 能力 公里 记号 几乎 阻力 花粉 将近
包括 亲眼 检查 迷失 准确 尽管 沿途 陌生 景物 确实
记忆 本能
抄写词语。
拓
展
延
伸
课外阅读:
《昆虫记》。
蜜蜂
产生兴趣——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研究
捉蜜蜂——做记号
得出结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放蜜蜂——测能力
板
书
设
计
看蜂窝——解疑问
善于观察求真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