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探索抗争专题学案(一)
一、专题线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
1.开始:1919年
结束:1949年10月
。
2.领导阶级:
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分期:
①1919年----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②1924年----1927年,是
时期,也是
时期。
③1927年----1937年,是
时期,也是
时期。
④1937年----1945年,是
时期,也是
时期。
⑤1946年----1949年,是
时期,也是
时期。
二、知识点详解
(一)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中共一大
1921年
上海、嘉兴南湖
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建立了党的领导机构
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革命纲领
是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八七会议
1927年
汉口
通过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纠正了右倾错误,
遵义会议
1935年
遵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中共七大
1945年
延安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西柏坡
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中共八大
1956年
北京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北京
完成了当思想路线、经济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中共十二大
1982年
北京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全面建设时期
中共十三大
1987年
北京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进一步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发展目标
中共十四大
1992年
北京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共十五大
1997年
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会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纳总结
1.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1)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会议:
(1)
大会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
提出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确定了领导核心的会议
(1)
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2)
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确定指导思想的会议
(1)中共“七大”确定
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中共“十五大”确定
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二)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失误:1927年大革命失败。
纠正: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于是发动了
起义和秋收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
2.失误: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城市暴动)
纠正: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
的革命道路。
3.失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纠正: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
,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失误:1958年,发动
和
,造成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纠正:1961年,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5.
失误:1966—1976年,发动了
。
纠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以阶级斗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决策。
中共的探索抗争专题学案答案(一)
一、
1、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无产阶级
3、国民革命、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土地革命、国共两党第一对峙
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解放战争、国共两党第二次对峙
二、
(一)
1、(1)遵义会议
(2)十一届三中全会
2、(1)中共八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
(3)十三大
(4)十四大
3、(1)遵义会议
(2)十一届三中全会
(3)十四大
4、(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二)
1、南昌起义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遵义会议
4、“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中共的探索抗争专题学案(二)
一、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农村)政策
1、开展土地改革(1950---1952年)
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
核心内容:废除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年的
制度,
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
主要原因:农民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发展生产,农产品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核心内容:引导农民实行生产合作化,建立农业生产
,走
道路。
意义: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
转化为
,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主要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核心内容:提高
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影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
,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以来至今)
主要原因:党中央总结了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
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
、自负盈亏。
意义:极大地调度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变化
1、国民革命时期:1924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5月,创建
军校,1925年7月,黄埔军校学生军和驻扎广东的各省地方军队统一改编为
军。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
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
的称号。
2、1927年“八一”
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
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
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
,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力量迅速壮大。
5、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
军。
6、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
入朝作战。
7、1949年4月和11月,人民
和人民
建立。从此,我军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迈进,日益强盛。
8、1966年组建
部队。
三、中共开拓创新的事例
1、道路创新:民主革命时期开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
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创了
建设道路。
2、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政策、制度创新:建国后在对资本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商业的改造中实行
政策;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4、科技创新:袁隆平培育出
。
5、外交创新:提出
原则。
四、国共关系的演变
时期
关系
原因
影响
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基本消灭了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内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取得
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对峙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
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台湾海峡两岸长期
的局面
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国共关系的启示:
中共的探索抗争专题学案(二)答案
一、
1、地主阶级、农民、封建土地、地主阶级
2、合作社、社会主义、私有制、公有制
3、公有化、生产积极性
4、公有制、包产到户
二、
1、黄埔、国民革命、叶挺、铁军
2、南昌起义
3、工农红军
4、抗战、八路军
5、人民解放
6、人民志愿军
7、海军、空军
8、战略导弹
三、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赎买
4、籼型杂交水稻
5、和平共处五项
四、
表格:北洋军阀、分裂、抗战、分裂、分裂对峙
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这是国共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会结束对抗走向合作。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关系的启示:
1、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2、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
3、国共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