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3 10: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英雄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本课的难点是: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启发引导法、解说法、历史情境设计法
【学习方法】
资料研习法、合作学习法、联系实际法
【教学准备】
将教师与学生搜集的有关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江西民歌《十送红军》
这首歌曲唱出了红军长征出发之时人民的依依不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出示课件1: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板书:红军不怕远征难
【探究新课】:
出示课件2:《长征组歌》中的诗句“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的胜利,但第五次失利了,利用这段材料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五次“围剿”敌猖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王明路线滔天罪”有什么严重后果?
(3)红军踏上征途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长征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初期红军遇到的挫折。
出示课件3: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红军强渡
( http: / / www.21cnjy.com )湘江“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提出问题:
(1)面对材料中的情况,如果继续按照原定的部署前进将会产生什么恶果?
(2)关键时刻是谁提出了什么正确的主张?
通过材料的解决知道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毛泽东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出示课件4:一位老革命家,在回忆长征往事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1935年,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部力量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2)红军在遵义会议之后取得了那些胜利?
针对该问题首先引导学生思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遵义会议之后长征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来体现遵义会议的转折性。进一步引申遵义会议前后中国革命发展面貌的变化体现其转折性。
出示课件5: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失败和成功对比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解答问题:从失败和成功的应对措施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根据学生的讨论加以提示:
提示①: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们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苏俄学习,但是苏俄的国情和我们相同吗?
提示②:面对每次挫折,中共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这说明了什么?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国革命的胜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来纠正各种错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由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正确指挥,红军取得了接连的胜利,最终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毛泽东为此写七律一首。
出示课件6: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决以下问题:
(1)诗中“三军”
指哪几支部队?
(2)这场斗争何时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该问题为学生的易错点:容易把中央红军的胜利会师错看成长征的结束,需要着重强调1936年10月会宁会师方为长征结束的标志。
(3)你能简要的说出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的路线吗?
结合地图,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走长征路”。
简要介绍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的路线,加深学生的地理概念,并思考如此长的道路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出示课件7: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引导学生讨论,最后总结
a、人为之险,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
b、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c、自身艰苦的生活,如缺少粮食的给养等
然后引出第二问
(2)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红军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在学生讨论基础上以江泽民的讲话加以总结
出示课件8:这种精神,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进而提问:
(3)随着时代变迁,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并以江泽民的讲话加以总结
出示课件9: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板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原因
二、长征开始
三、初期受挫
四、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
五、冲出重围
六、胜利会师
七、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的形式把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系起来,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通过这种形式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但是在解题过程中,有些题目的设置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同时有的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与材料加以结合和解决,需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