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枣儿》(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枣儿》(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4 09:11:02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中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枣儿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作者介绍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时代背景
枣 儿 为 线 索
一、童谣开场
二、男孩与老人邂逅
三、童谣收场
1.老人念儿
2.枣儿思父亲
①枣儿来历
②枣儿尿脖子
③枣儿尿树
④藏枣留父亲
⑤吃巧克力
呼 感
唤 动
亲 亲
人 情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成果展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关于老人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男孩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关于枣儿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再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总 结
文学作品帮我们解决不了根本矛盾,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软,带领我们从感性的思想走向理性的思索。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明白:因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又是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精神家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凭借,成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在人的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的生存悖论中,“故乡”将是一个永远的不断被追求着的梦。无论将来你身在何地,以何种方式生活,当拿起亲人给的枣儿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还是家乡的枣儿最好吃,还是家乡的枣儿最甜!请记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亲情随身携带,记得精神回乡。
(一)教师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二)妙笔生花:设想一下,新春佳节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怎么过年?请用剧本的形式写一写。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枣儿》练习题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脑髓(suí) 僭谈(jiàn) 悄然无声(qiǎo)
B、蓦然(mò) 砭骨(biān) 喃喃自语(nán)
C、教诲(huì) 恁地(rèn) 公正不阿(ē)
D、哭丧(sāng) 莞尔(wǎn) 一舸无迹(k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训诫 寥阔 掣天撼地 B、雾霭 伫蓄 月明风清
C、瓦愣 籍贯 尽态极妍 D、咀嚼 踌躇 津津有味
3.文学常识填空。
  《枣 ( http: / / www.21cnjy.com )儿》是一个_________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反映了我国在现代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在剧中,“枣儿”是________的象征,是____的象征,也是_________的象征和__________的象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 )
A、许云峰——到沙坪书店检查工作, 发现了郑克昌的可疑之处。(《红岩》)
B、枣儿——上树摘枣 (《枣儿》)
C、孙悟空——大战流沙河(《西游记》)
D、周瑜——箭疮崩裂而亡(《三国演义》)
5、给下面的选项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B、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C、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D、二人翘首远望,壮如雕塑。
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 的,又 。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 门前经过,就给 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 21cnjy.com
A、顺口 好听 打 算
B、好听 顺口 算 打
C、好听 打 顺口 算
D、好听 顺口 打 算
7、全班同学围绕“中国梦”即兴创作对联,孙春明同学口占上联,他邀请你对出下联,你能对出下联吗?
上联:长城内外中国梦
下联:
8、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 ,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反映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从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www.21-cn-jy.com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2·1·c·n·j·y
二、语言表达能力。
9、《枣儿》一文发出了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情的深切呼唤,歌曲《常回家看看》也表达了父母对子女亲情回归的渴望,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那位做好了饭菜等儿女回家的老妈妈孤独的身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亲情的企盼。那么,请你也围绕“亲情”这一主题拟一句公益广告词。
10、对话题。
《中国网民阅读大数据》显示去年武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畅销书排位第一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小叶很想读这本书,就请好朋友小燕周末陪她一起到书店去买一本。小燕想到目前网络购书非常方便,节约时间,节约精力,而且还比较实惠。于是向小叶建议:“ 。”小叶听完后说:“好主意,就这么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分析】A项中“脑髓”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髓”读suǐ;C项中“恁地”中“恁”读nè n ;D项中“哭丧”中“丧”读sang,“一舸无迹”中“舸”读gě。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2-1-c-n-j-y
2.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书写能力。A项应为“辽阔”, B项应为“雾霾”和“储蓄”,C项应为“瓦楞”。  21*cnjy*com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形近字、易错字。【出处:21教育名师】
3.答案:话剧;亲情;故乡;传统生活;精神家园
解析:【分析】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21教育网
【点评】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4.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古典小说情节的掌握能力。C项中大战流沙河的是猪八戒。
【点评】名著题主要考查的都是细节问题,只要用心识记不难做对。
5.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能力。D项中“壮”应为“状”,故选D项。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阅读短文,注意汉字这个特点,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6.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本题要求填的都是动词,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21·cn·jy·com
7. 答案: 大河上下华夏(或“神州”)魂(或“情”)
解析:【分析】做此题只要按照对联的特点然后再结合“中国梦”这一主题来进行对仗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对联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好对联的知识,然后再灵活运用即可。
8.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中的“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错。
【点评】本题本要考查了对剧本主要内容的把握与理解,所以在做题时要用心读清每一个选项的内容,找出错误。【来源:21cnj*y.co*m】
9.答案:示例: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常回家看看
解析:【分析】此题不难,属于最简单的广告标语类题目,只要抓住题目要求,不难答对。
【点评】拟写标语或广告时要注意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10.答案:示例:我们不用专门去书店,到网上买吧。这样节约时间,节约精力,还比较实惠。听我的,没错
解析:【分析】首先答案要包含题干中“节约时间,节约精力”、“还比较实惠”两个理由;其次要结合语境要求,语气要真诚友好。www-2-1-cnjy-com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同时要注意口语交际时的语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枣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21·cn·jy·com
二、教材分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四、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五、教学准备
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MTV《常回家看看》
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回家”已成奢望。
(一)三维学习目标展示
(内容见前)
(二)资料助读: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幻灯片显示: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21cnjy.com
(3)名家点评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www-2-1-cnjy-com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 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来源:21cnj*y.co*m】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听见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现代化愈能激起人们对古老情怀的追忆和对文学古典主义的眷顾。然而,枣儿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枣园不是樱桃园。爹娘岂能被时代遗忘。让爹娘也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新天地,认识一下不曾相识的新儿孙,尝一口移栽它乡的新枣儿,享受一下让他们再无牵挂的新家园,爹娘的呼喊就会变得从容.自信和年轻。为了让古老的家园也变得五彩缤纷,让家乡的枣树结出更加奇异的甜果,爹娘尽可放心地让儿孙走出家园吧。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捧给爹娘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惊奇,爹娘在享用那奇异的甜果果时,竟品出依然浸润在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我更欣慰,当匍匐在爹娘脚下吃着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儿孙仍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二、整体感知
(一)分角色朗读,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 ( http: / / www.21cnjy.com )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理清剧情,明确: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师总结: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
幻灯片显示:
一. 童谣开场
枣 枣儿来历 呼 感
儿 老人念儿子  枣儿尿脖子 唤 动
为 二.男孩与老人邂逅 枣儿尿树 亲 亲
线 藏枣留父亲 人 情
索 枣儿思父亲 吃巧克力
三.童谣收场
三、选点讨论
(一)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1、教师布置思考讨论题:
幻灯片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2、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www.21-cn-jy.com
3、活动成果展示,师生交流。
幻灯片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 ( http: / / www.21cnjy.com )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21·世纪*教育网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2-1-c-n-j-y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21*cnjy*com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出处:21教育名师】
(二)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1、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幻灯片显示: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版权所有:21教育】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2、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再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2·1·c·n·j·y
幻灯片显示: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四、拓展延伸
(一)教师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21教育网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二)妙笔生花:设想一下,新春佳节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怎么过年?请用剧本的形式写一写。
五、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帮我们解决不了根本矛盾,但是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让我们的心灵变软,带领我们从感性的思想走向理性的思索。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明白:因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又是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精神家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凭借,成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在人的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的生存悖论中,“故乡”将是一个永远的不断被追求着的梦。无论将来你身在何地,以何种方式生活,当拿起亲人给的枣儿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还是家乡的枣儿最好吃,还是家乡的枣儿最甜!请记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亲情随身携带,记得精神回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七、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中的剧本《枣 ( http: / / www.21cnjy.com )儿》讲述了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的故事。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1.从表演的角度引导学生读剧本。这主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21*cnjy*com
2.从文本的角度引导学生悟剧本。从基本的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揣摩剧中的情节、语言,理解剧中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人老人和儿童。
3.从戏剧的角度赏剧本。剧本是文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戏剧的。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学习剧本时,一定让学生在欣赏剧本中理解冲突的作用及意义,这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戏剧基本的欣赏方法与主要欣赏内容。
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