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份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份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3 09:4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玉溪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份考试
高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19分)
材料一:
《文心雕龙·史传》曰:“辞宗丘明,直归南董。”所谓“直归南董”是指记事要像南史氏和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而“辞宗丘明”,指文辞记录方面要学习左丘明。刘知几盛赞左氏的语言具有“典而美”“博而奥”的特点。这种语言特点趋向于诗化,即在《左传》文本中大量引《诗》、赋《诗》和运用歌谣韵语使叙事具有诗情,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和引发想象联想的字句营造出诗境。这种既包括诗歌、韵语,又富含诗情的书写方式应被称为“诗笔”。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叙事的经典笔法。
《左传》记事,无论是议论时事、臧否人物,还是劝谏讽喻、析理辨言,抑或是出使专对、会盟宴好,都大量用《诗》。
聘问赋《诗》,始于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寄居秦国,秦穆公宴请他时,“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杯酒之间,诗味溢散,晋文公的谨小慎微与壮志雄心、秦穆公的慷慨豪壮与英雄相惜,皆藏于所赋之诗中。
与“赋《诗》”相比,《左传》中的“引《诗》”行为更为频繁,无论是臧否人物、扬扢风雅,还是讽刺劝谏、解释说明,大量的“引《诗》”行为都彰显了《左传》对“诗笔”的运用。“引《诗》”论事评人多在事件的结尾,一般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如鲁昭公五年:“《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孔子引《大雅·抑》表扬叔孙昭子有正直的德行。
除了运用大量《诗经》作品及逸诗外,《左传》中的“诗笔”还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歌谣谚词一类的韵语,这些韵语文体未经润色,或文风古朴,或别有风趣。《左传》中另有讴、歌、谣、谚、卜等丰富的韵语材料散落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角落,这些韵语可歌可诵,妙绝道理,引譬连类,韵味悠长,是《左传》“诗笔”很好的补充。
海登·怀特说:“只要史学家继续使用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和写作,他们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表现所做的思考就仍然会是‘文学性的’,即‘诗性的’和‘修辞性的’,其方式完全不同于任何公认的明显是‘科学的’话语。”也就是说,史与诗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的本质。《左传》一书既有史学的属性又有文学的特质,它将比喻、排比、顶真、对偶等修辞手法和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合理运用修辞是古典诗歌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如“对偶”的修辞手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骈文和律诗最讲究对偶。同样,在《左传》的叙事中,对偶之法也运用得相当广泛。
在“史笔”之余,《左传》对事件、人物、情节上以“诗笔”所作的历史叙述,弥补了“史笔”缺少的心灵叙事,加强了“史笔”的批判力量,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在叙事功能上,“诗笔”的运用,既调整了叙事节奏,延伸了叙述时间,又丰富了叙事内容,增强了叙事的诗感。值得注意的是,“诗笔”并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的情感抒发,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左传》的“诗笔”或出现在叙事之中,或在事件结尾进行评价,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在显现深刻政治主题时又可以勾勒出诗意的世俗生活;同时,这种文学上的“笔”,深度挖掘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看似诗意连绵,却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摘编自徐佳超《〈左传〉的“诗笔”》)
材料二: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童庆炳说:“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会是“正笔”的有机构成。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凸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在叙事结构上,“细笔”“闲笔”通常具有章法的结构意义。
(摘编自傅道彬《〈左传〉的“闲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宗丘明”是对《左传》趋向诗意化的语言的赞美,《左传》的叙事语言不是秉笔直书,而是富有诗意的表达。
B. 《左传》引《诗》论事评人多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具有辅助臧否人物或讽刺劝谏的作用。
C. 在显现深刻政治主题时引用“诗笔”,能让作品显得诗意连绵;在叙事紧张处使用“闲笔”,可以制造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D. “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凸显《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闲笔”并不“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左传》中使用“诗笔”或“闲笔”是重要笔法,明确了历史记录不应都是直白的表露的观点。
B. 根据海登·怀特的说法,史学家运用“文学的”话语的叙事效果要明显优于运用“科学的”话语的叙事效果。
C. 如果单纯使用“史笔”而没有使用“诗笔”,《左传》的历史叙述就会缺少心灵叙事,“史笔”的批判力量可能也会减弱。
D. 大历史离不开小事件,《左传》中关于小事件的记述都属于“闲笔”,具有在细微处体现宏大历史的作用。
3.下列关于《左传》相关内容的记载,不属于“闲笔”的一项是(  )
A. 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
B. 鲁襄公四年,魏绛引用《诗经》中“兽臣司原,敢告仆夫”劝谏晋悼公不能沉溺于田猎,要以德行近安诸夏、远服戎狄。
C. 宣公四年,子公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大鼋,子公、子家两人相视而笑。
D. 郑国正卿伯有惨死于羊肆中,行笔至此,《左传》突然回忆起公孙挥与裨灶经过伯有家门前“门上生莠”的旧事。
4.《左传》的“诗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笔”和“闲笔”在《左传》的叙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两者所起的作用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他 们
李 冯
是的,我把自己和这些弟子都托付给了这次旅行,可他们,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已经毁坏得如此厉害。我在五十多岁才开始了这次旅行,就算我想,我的身体也不允许我再将它重复一次了。我还可能将它重复一遍吗?但这样一想,免不了又回到了当初的疑问。
当初,我们伫立在曲阜城外,遥望着那辆虚幻的马车在黄昏中朝我们驶来。我们完全可以在它开始之前,便主动中止它。有的人称我为圣人。我不知道这从何说起,如果指的是我们的苦行,可我们要求的并非自虐般的虚幻的荣耀,假使可能我随时都希望它停止。有人又称我为哲学家,我不清楚他们指的是我思想中的哪一部分。我不是一个哲学家,难道我试图解决过生和死这些抽象的问题吗?
也许,我更多的是一个人们所说的老师?不错,我是收过一些弟子,但旅行拖垮了他们,他们令我感到失望。颜回公然宣称比起从政来,跟随我倒更让他感兴趣。我培育过一名出色的弟子吗?我只不过是教他们识了字,教会了他们一些诗歌和音乐而已。
穿过流逝的时光,我漫不经心地注视着那辆企图冲破越来越厚重的暮色朝我们追来的马车,这些年来,唯有我有勇气一遍遍地回顾这个开头,也唯有我越来越不为当时的那种幻觉所迷惑。
后来,我们进入了楚国境内。我与弟子们立在山坡上,那支庞大、白色的军队无声地从我们脚下滑过。士卒们低着扎着白麻布的头,扛在肩上的戈戟也裹着白布。他们拖着脚步,表情茫然、沮丧。这是给楚国国王送葬的队伍。这些年来,我总是试图将自己的命运与国王们联系在一起,可他们却顾及不到我,一个个在各地、在我的周围漫不经心地死去。谁也没能替我改变命运,或者说谁也改变不了我们的自我放逐。这个世界的运行仿佛是与我无关似的。
沉闷的空气中,我感到随行的弟子们都陷入了绝望。“如果再走下去,老师,你想让我们破产吗?”子贡忽然打破了静默,扯住了我的袖子痛苦地叫道。哦,这几乎是我这些弟子最后一次不甘心的感情冲动了。在这以后,就连子贡也不再开口说话。
不过,在当时,经历了多年的磨难后,我这位弟子居然还对旅行保持着如此强烈的渴望,真让我小小吃了一惊。只是他的渴望已是某种不纯正的旅途衍生物,已不再与我们最初的理想相吻合。他也已经忘了我老了,不再适合做这种长途跋涉了。
我站在山坡上,朝下观望着,我忽然意识到,我此生的位置其实便是眼下所处的位置。是的,我只能够观望。我曾经以为,我们这一小队人马,人数虽少但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只要给我们机会,我们便能使整个世界和谐地运转,但看来,我们只能超然于战争、车队、国王、世俗和历史而存在了,虽说在过去,我们还是有过不少机会的。
南方的日头又毒又辣,汗水不停地从我的额头上往下淌。草丛中的蚊虫和瘴气侵袭着我的肌肤。我感到我的身体在脱水,眼前一阵阵地发黑。怎么,难道我真的老了?我的身体真不能带我在这世界上周游下去了?弟子们沉默着,关切地看着我。
“走,我们去渡黄河,到晋国去!”我从子路的手中夺过了缰绳,对着弟子们喊道。几辆车子同时飞奔了起来,密密的银铃,连成了一片的马蹄,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声音。那才是我最意气风发的时刻。我的心情比道路还坦荡。
谁说我们的旅行仅仅是苦役,谁说我仅仅是一个一脸严肃的老头儿?我比身边的这些年轻人精神还饱满、体能更充沛。就算到了七十岁,我还照样能旅行。就算以后回到了鲁国,我还要招收新的弟子,还会再带他们出门。
“老师,你疯了?你想让我破产吗?我们应该继续前往楚国!”子贡扯住了我的胳膊,语无伦次地叫道。“求求你,求求你了。去楚国吧,等到了楚国国都,我们会发大财的。你想要一支军队吗?我有了钱,可以替你招募。你不是想要封地吗?我可以替你贿赂他们。求求你,向前,去楚国的国都吧!”
南方的湿热使得我这位脑子最聪明的弟子也失去了理智。他狂热的眼神不由使我回到过去的某段旅途。我们的生命难道注定要以这种方式耗尽?于是,那股我熟悉的冲动也从我酸疼的腰腹涌了起来,沿着我的脊柱往上冲。
“老师,别犹豫了。这可是大好的机会啊。”我迟疑着,等待着那股热流慢慢地往我的头脑中升。它的力度在慢慢地减弱。我浏览着身边其他的弟子,他们的神色衰弱而茫然,他们在这旅行中早已失去了主张,正习惯性地被动地等着我决断。
“老师,老师……”现在,连子贡的声音也渐渐地微弱下去了。它如一缕游丝,已完全融入了夜色与这旅行。有谁在唤我,是开晚饭了吗?不,我努力地摇了摇头,试图驱散由于衰老年迈而带来的幻觉。
于是我再一次努力睁开眼睛,想看透那迷散的纠缠着我的一切。子贡继续热切地盯着我。哦,他还是如当初的那样热情天真,可从中我却发现了从一开始隐藏在里头的那股掩饰不住的茫然,“哦,好啦,我们走吧。”我登上车,对那些略为失望的年轻人说。他们顺从地敏捷地跳上了各自的马车,在黑暗中他们的影子模糊在了一起。
(节选自长篇小说《孔子》,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认为孔子是“圣人”“哲学家”及“老师”,既是赞扬,也是一种误解。
B. 因为楚国国王去世,孔子决定改变行程前往晋国,但是有学生持不同的看法。
C. 本文所表现的子贡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贡基本一致,都是一个贪财轻义之人。
D. 在旅行的过程中,孔子和学生们一样感到过迷茫痛苦,但他最终没有放弃希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现了孔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开头也是类似的手法。
B. 本文叙述视角多变,在孔子和门下弟子之间不断地交替、穿插和切换,更好地拉近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C. 本文在叙事中穿插了人物的思考和议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D. 本文取材的角度新颖,将思考的镜头定格在旅行这一事件上,具有高度的象征意味,体现了作者独到的眼光。
8.《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固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节选自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节选自《说苑·贵德》)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
终阳以成A岁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从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致,得到,达到。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相同。
B. 畜,指积聚、储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的“畜”意思不同。
C. 决,断定,判定。与《窦娥冤》中“今日处决犯人”的“决”意思相同。
D. 诬服,没有罪过而不得不承认有罪,其中多是被诬者因不堪严刑拷打被迫自诬服罪。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认为君主是乘承天意来治理天下的,要避免人民生怨作乱,实现社会安定、百姓归心,使上天降下祥瑞,最好施行德教。
B. 董仲舒依据天道的阴阳思想,阐述德教与刑罚在为政方面是有侧重的,他指出,要想实现“治世”,还需要适当刑罚来辅助德教。
C. 东海孝妇很早就失去了丈夫,也没有子女,但是侍奉婆婆非常周到,婆婆一直觉得对其有所亏欠,无奈之下选择自杀来减轻负担。
D. 新任太守对郡中三年大旱感到奇怪,让于公占卜,查出孝妇冤情,于是去孝妇墓冢前杀牛祭奠,当年地方即获得丰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2)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
14.材料一中对东海孝妇故事中“枯旱三年”的成因有怎样的说法?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注]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 阁:同“搁”,放置,这里指含着。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首两句从时空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B. 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
C. 最后四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
D. 此曲写送别,语言清丽,感情真挚动人,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女子形象。
16.送行女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自然界的多种声音为喻,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3)“爱屋及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诗经·静女》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这种现象提供了非常直接而明确的证据。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雷雨》代表了曹禺——甚至一代剧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它以①____________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颤抖而出、②____________的余音,至今未息。
矛盾冲突是刻画性格、增强戏剧感染力的有力手段,对于戏剧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悲剧的进程,线索明暗交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读者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呈现出来。《雷雨》向读者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将人世间爱情、亲情的苦涩酸甜③____________地表现了出来,演绎了一段人生悲剧,一出人性悲剧,而这悲剧正是通过戏剧冲突来酿造和显现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在《哈姆莱特》中,波洛涅斯催促儿子雷欧提斯动身去巴黎,并对他谆谆告诫,可雷欧提斯却心不在焉,完全当作了耳边风。然而,当我们以为这个老人古板无聊时,他却说出了这个令人吃惊的句子: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对你自己忠实”,这句话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它包含怎样的承诺啊!我们每个人都听命于他;而若遵守这个命令,许多困难与疑问都会得到解决。
我想,忠实,就是始终如一不动摇的品质。忠实,也是面对自身不应该有什么借口托词,忠实就像木匠、瓦匠所说的那样,中规中矩。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21.请将文中画线处的几个短句改成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加下划线处的“它包含怎样的承诺啊!”使用了疑问词,但并不表疑问,结合上下文谈谈这种表达有怎样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知名企业家在扶危济困、慈善捐赠方面慷慨大方,被冠以各种美誉,同时也饱受争议,但他本人依然乐此不疲,希望用高调慈善刺激富人行善之道。当下,越来越多的名人热心公益事业,纷纷表示将通过捐赠回报社会。
名人因为高调的行善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议论。有人认为,高调行善也是参与和推动慈善事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值得点赞;有人认为,虽然行善高调,但是至少也是实实在在做事;不过,也有舆论对名人高调行善抨击不已,冠之以“不谦虚”“蓄意抬高身价”等,还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借慈善“作秀”,进而认为他们不怀好心,另有所图。
时下,高调行善能否推动公益慈善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褒贬有之,正反难辩。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文本阅读
1.【答案】A
【解析】“《左传》的叙事语言不是秉笔直书,而是富有诗意的表达”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叙事的经典笔法”可知,《左传》的叙事语言应是两者兼有。
2.【答案】C
【解析】A项“明确了历史记录不应都是直白的表露的观点”错。材料一中明确了历史记录不应都是直白的表露的观点,但是材料二中没有此观点。B项“明显优于”错。材料一中海登·怀特只说“其方式完全不同于任何公认的明显是‘科学的’话语”,并没有说两者谁优谁劣。D项“《左传》中关于小事件的记述都属于‘闲笔’”错。依据材料二可知,“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所以关于小事件的记述不一定都属于闲笔。
3.【答案】B
【解析】引用《诗经》中“兽臣司原,敢告仆夫”来劝谏,属于“诗笔”,不属于“闲笔”。
4.【答案】①《左传》记事,喜欢大量用《诗》。采用赋《诗》、引《诗》的方式,并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歌谣谚词一类的韵语以及讴、歌、谣、谚、卜等丰富的韵语材料。②《左传》具有文学的特质,将比喻、排比、顶真、对偶等修辞手法和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综合运用,使历史记录具有诗学的性质。
5.【答案】①丰富叙事内容。叙事中引入诗歌或插入小人物、小事件,能使内容更丰富。②调整叙事节奏。叙述历史事件时,使用“诗笔”“闲笔”能使紧张的叙事缓和,使叙事时间也得以延长。③增加作品的文学性。“诗笔”富有诗意,“闲笔”使语言从拘谨肃穆转向诙谐幽默。④揭示历史本质。两者能体现宏大的政治主题,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答案】C
【解析】“都是一个贪财轻义之人”错。《论语》中的子贡并非“贪财轻义”之人。
7.【答案】B
【解析】“本文叙述视角多变”错。全文都是孔子的第一人称视角,没有多变。
8.【答案】①“君子固穷”,是指君子在困厄的处境中依然能够意志坚定不动摇;②文中孔子在旅途中多次陷入绝望和迷茫,依然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不断前行,体现了“君子固穷”的态度。
9.【答案】①使人物更立体: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表现了孔子内心的痛苦与迷茫。②推动情节发展:现在勾起过去,旅行引发回忆;同时过去影响现在,引出孔子在痛苦思索后继续前行的决定。③使主旨更深刻: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表现出在困境迷茫中执着有为、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
【解析】①人物方面:本文开头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现了孔子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二段对过去的回忆则表现了孔子内心的痛苦与迷茫。这种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可以使人物更立体可感。
②情节方面:当前的旅行勾起了孔子对过去的回忆,过去的回忆又引发孔子对现在旅行的思考,在过去与现在的交织穿插中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孔子在痛苦思索后继续前行的决定。
③主旨方面:孔子在旅途中多次陷入绝望和迷茫,但依然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不断前行,表现出孔子在困境迷茫中执着有为、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在过去与现在的相互映照中,使主旨更深刻。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答案】BCE
【解析】“终阳以成岁为名”,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对应代词“此”,“以……为名”之后要断开;“此天意也”,是判断句,其后要断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是主谓句,结构完整,“以”是目的关系的连词,连接“承天意”和“从事”,其后要断开;“故”是因果关系的连词,引出后面的结果“任德教而不任刑”,要与前文断开。
11.【答案】C
【解析】“决曹掾”中的“决”是“断定”“判定”,与今天“犹豫不决”中的“决”用法相同;“今日处决犯人”的“决”是“执行死刑”的意思,与“枪决”“处决”意思相同。但选项中的两者意思并不相同。
12.【答案】D
【解析】D项,“让于公占卜”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即后任太守到此后卜卦询问干旱的原因,并没有提到“让于公占卜”。
13.【答案】(1)执政而使用刑罚,是没有顺从天意,所以先王没有愿意这样做的。
(2)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年凭借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任”,使用;“顺”,顺从,顺应;“莫之肯为”,宾语前置,“莫肯为之”。(2)“养姑”,侍奉婆婆;“以”,凭借;“(太守)数争不能得”,省略句;“争”,争辩;“得”,改变太守的意见。
14.【答案】①刑罚不中,则生邪气。②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③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受到上天的拥护上天使他得到天下而成为王的人,必定有人力做不到而自然达到的事情,这就是王者承受天命的凭证。天下的人都同心归顺他,就像归顺父母一样,所以天感应到诚意,祥瑞就出现了。孔子说:“有德的人决不会孤立,一定会得到帮助。”这都是积善累德的效果啊。可是到了后世,君主淫逸奢侈,道德衰微,不能治理人民,诸侯背叛他,杀害良民,争夺土地,废弃道德教化,滥用刑罚。刑罚使用不恰当,就产生了邪气;邪气聚积在下面,怨恶集聚在上面,上下不和,就会阴阳错乱,妖孽滋生。这就是灾害怪异发生的原因。既然这样,那么王者想有所作为,应该向上天去求得一个开端。天道最大的就是阴阳,阳就是德,阴就是刑,刑主杀,德主生。所以阳常常处在盛夏,把生育养长作为自己的事;阴常处在严冬,积聚在空虚不起作用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任用德教,不任用刑罚的。上天使阳出现,在上面布施,主管一年的收成;使阴入内,在下面藏伏,时常出来帮助阳;阳没有阴的帮助,也不能使年岁独自完成。从始至终是以完成年岁为名的,这是天意啊。王者秉承天意来做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罚。刑不能用来治理社会,就像阴不能用来完成年岁一样。执政而使用刑罚,是没有顺从天意,所以先王没有愿意这样做的。
材料二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做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决曹掾(专职司法的官吏),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人。东海郡里为他建立了祠堂进行供奉。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她的婆婆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她的婆婆告诉邻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非常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为什么要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婆自己上吊死了。婆婆的女儿告诉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婆。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年凭借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太守最终杀了孝妇,郡中由此干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询问干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获得了丰收。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答案】D
【解析】“语言清丽”错。这首元曲语言平白如话,如“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16.【答案】①形象:送行女子是一个多情善感、依依不舍、痴情却又爽利的形象。
②心理:先说“保重将息”,短短的嘱咐被哽咽之声打断,她感觉场面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解析】①本曲中写到女子送行时顿觉月圆也缺,花好也残,认为人世间难得“花好月圆”,同时手里拿着饯行的酒杯,眼里面含着眼泪,体现了她的多情善感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在分别时刚道得一声“保重”,又感觉过于缠绵,所以又祝福对方“前程万里”,从中可以看出该女子不仅痴情,更是一位坦率爽利之人。
②这位女子的临别赠言突出她复杂的心理变化,在分别时,刚道一声“保重”,便因为离别的痛苦之情而哽咽不语,这时该女子认为场面过于缠绵,于是又祝福对方“前程万里”,这一句祝福既是对对方的勉励,同时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答案】(1)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3)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答案】(示例)①扣人心弦 ②耐人寻味 ③淋漓尽致
【解析】第①处,语境形容戏剧的情节非常吸引人,可填“扣人心弦”。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第②处,语境形容戏剧的意义让观众反复品味、体会,可填“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第③处,语境形容《雷雨》中将各种情绪都得以充分的宣泄,可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19.【答案】(示例)透过明暗交叉的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读者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根据整个句意分析,应是读者通过或透过“线索明暗交叉……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可以触摸到每个环节,故应在画线句最前面加上“透过”;二是结构混乱,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可知,第一个分句也应该是偏正关系的短语,故应将“线索明暗交叉”改为“明暗交叉的线索”;三是“读者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呈现出来”句式杂糅,应改为“读者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
20.【答案】①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倾盆雷雨”既指《雷雨》中的天气,也指《雷雨》中动人心魄的情节,同时“雷雨”也是话剧名。②生动地表现出了《雷雨》的故事情节,有着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语意丰富,内涵深远。
21.【答案】(示例)忠实就像木匠、瓦匠所说的那样,是一种不容易做到的、始终如一不动摇的、面对自身没有借口托词的中规中矩的品质。
【解析】短句变长句,需要找一个句子充当主干句,然后把其他句子变成句子成分加进去。
22.【答案】①增强句子语气,使读者更加关注“对自己忠实”的价值;②增强口语化和互动性,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解析】①用疑问词“怎样”的表述,意思是它包含承诺,比起陈述语气,这样的表达增强句子语气,引起读者对后面“对自己忠实”的价值的关注;②偏口语表达,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互动性,同时这样的表达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文中这样的口语和互动性表述很多。
三、写作(60分)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2段介绍了越来越多的名人热心公益事业,纷纷表示将通过捐赠回报社会的社会现象,这种名人热衷于公益事业是好现象,应该肯定和赞美,这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一种大爱情怀,有利于帮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渡过难关。
材料第2段交代人们对于“高调的行善方式”的不同态度。对于“高调行善”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可肯定高调行善的实际意义,但也应该认识到高调行善的方式有时会给被救助人带来压力。另外“高调行善”能引起社会关注,可以以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立意:
(1)高调行善又何妨。
(2)高调行善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3)高调行善应注意方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