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七下历史期末学业质量评价卷01【七下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春七下历史期末学业质量评价卷01【七下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23 10:11:2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期末学业质量评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总分: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写在答题栏相应位置上。
1.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于( B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2.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C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下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类似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B )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封闭与危机
D.侵略与反抗
4.《新唐书》:“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以布列天下。”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D )
A.安史之乱爆发 B.宦官专权腐败
C.唐末农民起义 D.节度使拥兵自重
5.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B )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 唐代灌溉工具筒车
A.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6.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兵变篡权以及地方割据一方成为地方顽疾,危害社会安宁。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北宋采取的政策是( B )
A.休养生息 B.崇文抑武 C.均田免粮 D.闭关锁国
7.在“诗词配标题”活动中出现了如下诗句,为其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B )
       《 ? 》 赵宋神宗为社稷,举贤变法铸新篇。 富国强兵固政权,革新之路古今传。
A.庆历新政 B.王安石变法
C.澶渊之盟 D.宋金和议
8.元军进攻南宋都城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财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诗句……最后从容就义。他就是( A )
A.文天祥 B.张骞
C.岳飞 D.司马迁
9.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知识的对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C )
A.禅让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厂卫制度
10.记学习笔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下面是小明学习某朝代经济发展史时写的笔记。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A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1.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则由26个增加到564个。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D )
A.民族政权并立 B.商业城市兴起
C.科技发展需要 D.经济重心南移
12.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留下很多豪言壮语,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是( B )
A.宋太祖控制禁军兵权 B.“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
C.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D.八王之乱后人口南迁
13.《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一书中写道:“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元朝史实是( A )
A.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C.设驻藏办事大臣监督政务 D.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
14.下图再现了某个朝代上朝的历史情景。图中的皇帝是( C )
A.唐太宗 B.元世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15.清朝文人徐大椿在《时文叹》中提道:“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作者批判的是( B )
A.锦衣卫的设立 B.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文字狱
16.下图的明朝中期形势图给我们展示的主要历史信息为( C )
A.民族交融
B.朝贡贸易
C.保家卫国
D.航海创举
17.郑成功被尊称为“开台尊王”“开台圣王”等。后人如此称颂主要是因为他
( A )
A.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掌管澎湖巡检司,经营台湾
C.领导雅克萨之战,维护主权 D.任职台湾府,促进闽台联系
18.观察下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 A )
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
19.中华民族有着5 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 D )
A.早期文明的产生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灿烂
20.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钦天监预测日食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方法预测日食却相当准确。崇祯皇帝力排众议,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旧历。这表明明朝后期( D )
A.理性精神发扬光大 B.内忧外患危及统治
C.科技发展跨入近代 D.西学东渐影响显现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硙、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材料二
,金奔巴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吐蕃交往的特点,并列举交往的史实一例。(2分)
特点:交流内容多样;双向往来。(1分)举例: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唐蕃和亲。(任意一点即可)(1分)
(2)根据材料二文物,指出清朝对西藏管辖的具体措施。元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2分)
措施:金瓶掣签制度。(1分)机构:宣政院。(1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
示例:友好的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2.(6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s\do5(图二))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政治制度史》
(1)阅读材料一,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2分)
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办法:分化事权。(1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是怎样改组政治制度,解决君相之争的。“清朝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分)
改组: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1分)措施:设立军机处。(1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2分)
示例: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言之有理即可)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瓷窑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窑场。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工匠对烧装技术进行了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炉温合理调控以及坯泥和釉彩巧妙配料,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
——摘编自游彪《宋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代实行什么选官制度。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2分)
制度:科举制。(1分)理由: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的制瓷业有哪些特点。(2分)
宋代制瓷业兴旺发达;瓷窑众多,分布广泛;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高。(答出两点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芒。(2分)
示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荣光,就要坚持守正创新,这需要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创新性地表达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国之路,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提升国家的文明水平。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广州、扬州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当时,中国商人不仅能到达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甚至可能有远至欧洲者。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的防范,也有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为了限制中国商人海外贸易,清政府制定了严密的法令,如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3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出口;出洋商船载重量必须在500万级下,只许用双桅,船员不得超过28人,只准带铁锅1口;每人只许带铁斧1柄。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的特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具体史实。(2分)
特点:交流范围广;交流国家多;双向交流。(1分)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1分)
(2)材料二体现出当时清政府实行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二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2分)
政策:闭关政策。(1分)原因:对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的防范和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2分)
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25.(6分)请阅读以下材料,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因果关系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唐宋以来的科技成就与社会发展
示例一:图1和图5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指南针古称“司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辨别方向。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的应用为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与地区。此外,一些国家也派使节回访。此次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综上所述,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极大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示例二:图4和图6
印刷术的应用推动文明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之后不断改进。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的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明朝时,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此书后来传到国外,被翻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印刷术的应用对文明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统编2024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统编2024版七下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下历史期末测试01
范围:全册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写在答题栏相应位置上。
1.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B
2.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C
3.下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类似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封闭与危机
D.侵略与反抗
B
4.《新唐书》:“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以布列天下。”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安史之乱爆发 B.宦官专权腐败
C.唐末农民起义 D.节度使拥兵自重
D
5.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 唐代灌溉工具筒车
A.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B
6.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兵变篡权以及地方割据一方成为地方顽疾,危害社会安宁。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北宋采取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崇文抑武
C.均田免粮 D.闭关锁国
B
7.在“诗词配标题”活动中出现了如下诗句,为其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 )
A.庆历新政 B.王安石变法
C.澶渊之盟 D.宋金和议
       《 ? 》
赵宋神宗为社稷,举贤变法铸新篇。
富国强兵固政权,革新之路古今传。
B
8.元军进攻南宋都城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财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诗句……最后从容就义。他就是( )
A.文天祥 B.张骞
C.岳飞 D.司马迁
A
9.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知识的对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禅让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厂卫制度
C
10.记学习笔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下面是小明学习某朝代经济发展史时写的笔记。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A
11.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则由26个增加到564个。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商业城市兴起
C.科技发展需要 D.经济重心南移
D
12.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留下很多豪言壮语,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是( )
A.宋太祖控制禁军兵权 B.“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
C.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D.八王之乱后人口南迁
B
13.《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一书中写道:“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元朝史实是( )
A.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C.设驻藏办事大臣监督政务 D.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
A
14.下图再现了某个朝代上朝的历史情景。图中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元世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C
15.清朝文人徐大椿在《时文叹》中提道:“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作者批判的是
( )
A.锦衣卫的设立 B.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文字狱
B
16.下图的明朝中期形势图给我们展示的主要历史信息为( )
A.民族交融
B.朝贡贸易
C.保家卫国
D.航海创举
C
17.郑成功被尊称为“开台尊王”“开台圣王”等。后人如此称颂主要是因为他 ( )
A.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掌管澎湖巡检司,经营台湾
C.领导雅克萨之战,维护主权
D.任职台湾府,促进闽台联系
A
18.观察下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 )
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
A
19.中华民族有着5 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 )
A.早期文明的产生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灿烂
D
20.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钦天监预测日食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方法预测日食却相当准确。崇祯皇帝力排众议,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旧历。这表明明朝后期( )
A.理性精神发扬光大 B.内忧外患危及统治
C.科技发展跨入近代 D.西学东渐影响显现
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硙、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吐蕃交往的特点,并列举交往的史实一例。(2分)
特点:交流内容多样;双向往来。(1分)举例: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唐蕃和亲。(任意一点即可)(1分)
(2)根据材料二文物,指出清朝对西藏管辖的具体措施。元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2分)
措施:金瓶掣签制度。(1分)机构:宣政院。(1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
示例:友好的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2.(6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政治制度史》
(1)阅读材料一,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2分)
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办法:分化事权。(1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是怎样改组政治制度,解决君相之争的。“清朝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分)
改组: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1分)
措施:设立军机处。(1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2分)
示例: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言之有理即可)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
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瓷窑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窑场。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工匠对烧装技术进行了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炉温合理调控以及坯泥和釉彩巧妙配料,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
——摘编自游彪《宋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代实行什么选官制度。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2分)
制度:科举制。(1分)理由: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的制瓷业有哪些特点。(2分)
宋代制瓷业兴旺发达;瓷窑众多,分布广泛;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高。(答出两点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芒。
(2分)
示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荣光,就要坚持守正创新,这需要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创新性地表达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国之路,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提升国家的文明水平。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广州、扬州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当时,中国商人不仅能到达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甚至可能有远至欧洲者。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的防范,也有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为了限制中国商人海外贸易,清政府制定了严密的法令,如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3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出口;出洋商船载重量必须在500万级下,只许用双桅,船员不得超过28人,只准带铁锅1口;每人只许带铁斧1柄。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的特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具体史实。(2分)
特点:交流范围广;交流国家多;双向交流。(1分)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2分)
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2)材料二体现出当时清政府实行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二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2分)
政策:闭关政策。(1分)原因:对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的防范和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1分)
25.(6分)请阅读以下材料,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因果关系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唐宋以来的科技成就与社会发展
示例一:图1和图5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指南针古称“司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辨别方向。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的应用为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与地区。
此外,一些国家也派使节回访。此次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综上所述,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极大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示例二:图4和图6
印刷术的应用推动文明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之后不断改进。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的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明朝时,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此书后来传到国外,被翻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印刷术的应用对文明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七下历史期末学业质量评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总分: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写在答题栏相应位置上。
1.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于( B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2.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C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下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类似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B )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封闭与危机
D.侵略与反抗
4.《新唐书》:“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以布列天下。”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D )
A.安史之乱爆发 B.宦官专权腐败
C.唐末农民起义 D.节度使拥兵自重
5.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B )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 唐代灌溉工具筒车
A.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6.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兵变篡权以及地方割据一方成为地方顽疾,危害社会安宁。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北宋采取的政策是( B )
A.休养生息 B.崇文抑武 C.均田免粮 D.闭关锁国
7.在“诗词配标题”活动中出现了如下诗句,为其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B )
       《 ? 》 赵宋神宗为社稷,举贤变法铸新篇。 富国强兵固政权,革新之路古今传。
A.庆历新政 B.王安石变法
C.澶渊之盟 D.宋金和议
8.元军进攻南宋都城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财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诗句……最后从容就义。他就是( A )
A.文天祥 B.张骞
C.岳飞 D.司马迁
9.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知识的对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C )
A.禅让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厂卫制度
10.记学习笔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下面是小明学习某朝代经济发展史时写的笔记。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A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1.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则由26个增加到564个。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D )
A.民族政权并立 B.商业城市兴起
C.科技发展需要 D.经济重心南移
12.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留下很多豪言壮语,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是( B )
A.宋太祖控制禁军兵权 B.“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
C.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D.八王之乱后人口南迁
13.《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一书中写道:“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元朝史实是( A )
A.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C.设驻藏办事大臣监督政务 D.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
14.下图再现了某个朝代上朝的历史情景。图中的皇帝是( C )
A.唐太宗 B.元世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15.清朝文人徐大椿在《时文叹》中提道:“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作者批判的是( B )
A.锦衣卫的设立 B.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文字狱
16.下图的明朝中期形势图给我们展示的主要历史信息为( C )
A.民族交融
B.朝贡贸易
C.保家卫国
D.航海创举
17.郑成功被尊称为“开台尊王”“开台圣王”等。后人如此称颂主要是因为他
( A )
A.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掌管澎湖巡检司,经营台湾
C.领导雅克萨之战,维护主权 D.任职台湾府,促进闽台联系
18.观察下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 A )
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
19.中华民族有着5 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 D )
A.早期文明的产生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灿烂
20.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钦天监预测日食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方法预测日食却相当准确。崇祯皇帝力排众议,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旧历。这表明明朝后期( D )
A.理性精神发扬光大 B.内忧外患危及统治
C.科技发展跨入近代 D.西学东渐影响显现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硙、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材料二
,金奔巴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吐蕃交往的特点,并列举交往的史实一例。(2分)
特点:交流内容多样;双向往来。(1分)举例: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唐蕃和亲。(任意一点即可)(1分)
(2)根据材料二文物,指出清朝对西藏管辖的具体措施。元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2分)
措施:金瓶掣签制度。(1分)机构:宣政院。(1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
示例:友好的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2.(6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s\do5(图二))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政治制度史》
(1)阅读材料一,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2分)
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办法:分化事权。(1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是怎样改组政治制度,解决君相之争的。“清朝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分)
改组: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1分)措施:设立军机处。(1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2分)
示例: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言之有理即可)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瓷窑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窑场。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工匠对烧装技术进行了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炉温合理调控以及坯泥和釉彩巧妙配料,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
——摘编自游彪《宋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代实行什么选官制度。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2分)
制度:科举制。(1分)理由: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的制瓷业有哪些特点。(2分)
宋代制瓷业兴旺发达;瓷窑众多,分布广泛;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高。(答出两点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芒。(2分)
示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荣光,就要坚持守正创新,这需要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创新性地表达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国之路,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提升国家的文明水平。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广州、扬州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当时,中国商人不仅能到达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甚至可能有远至欧洲者。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的防范,也有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为了限制中国商人海外贸易,清政府制定了严密的法令,如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3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出口;出洋商船载重量必须在500万级下,只许用双桅,船员不得超过28人,只准带铁锅1口;每人只许带铁斧1柄。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的特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具体史实。(2分)
特点:交流范围广;交流国家多;双向交流。(1分)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1分)
(2)材料二体现出当时清政府实行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二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2分)
政策:闭关政策。(1分)原因:对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的防范和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2分)
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25.(6分)请阅读以下材料,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因果关系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唐宋以来的科技成就与社会发展
示例一:图1和图5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指南针古称“司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辨别方向。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的应用为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与地区。此外,一些国家也派使节回访。此次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综上所述,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极大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示例二:图4和图6
印刷术的应用推动文明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之后不断改进。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的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明朝时,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此书后来传到国外,被翻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印刷术的应用对文明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