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熟语的类型与构成形式点击链接熟语释义 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比如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山望着那山高”,“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等熟语的类型 1.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结构;大多是四个字,也有些多于四个字;多源于神话寓言(精卫 填海、守株待免)、历史故事(四面楚歌、闻鸡起舞)、古代诗文(老骥伏枥、一鼓作气)、口头俗语(水到 渠成、三长两短)。
?? 2.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的意义有所引申的习惯用语。多为三个字。例如:走后门、碰钉子、穿小鞋、抱 粗腿、半瓶醋、墙头草、下坡路、闭门羹等。成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形式,匀称而灵活,简练而丰富。表达中善于使用成语,可以受到言简而意丰的效果。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它一般有四个特点:
(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熟语的类型?? 3.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风趣的口头用语。歇后语可分为两类:
1)喻义歇后语: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2)谐音歇后语:如“外甥点灯———照舅(旧)”、“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相对于成语、谚语而言,用字比较通俗、口语化,富有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有时语带相关,更添几分幽默,因此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熟语的类型4.谚语 谚语是指在民间流传、通俗地说出深刻道理的语句。
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清官难断家务 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和成语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第一,谚语大多是句子,成语一般是四字结构;
第二,谚语口语性强,成语书面性强。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众志成城”。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格言 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都在格言里面。
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
言简,促人有美德。如:「满招损,谦受益。」。《宋史·吴玠传》:「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
在内容上它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精练。因此,格言与谚语、名言、警句、箴言等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精练语句,都可以称为格言。只是谚语来源于民间无名氏之口,或经众人加工而成,而名言则大多数出于名人之口。
格言一般出自古代的书面文献,经引用后广泛流传,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由于流传时间久,人们或许已经不知道或不注意其出处,只注意教育意义。成语和惯用语成语是四字格的,惯用语以三字居多,而且惯用语多是动宾结构,中间可以插入成分,凝固性不如成语。如“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钉子碰了一个软(硬)钉子碰了几次钉子找钉子碰钉子碰了好几次了从风格上说,成语多数比较典雅,而惯用语则通俗有趣。成语和歇后语 最早的歇后语应该出自古书里的成语,现在这种“比喻+说明”式的歇后语与古代的已很不相同。有的成语分成前后两截,前截是地点、条件或事物等,后截可出现也可不出现,这样的成语与歇后语很相似。如: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高山流水——有知音有的成语被当作比喻,后面加上一个说明成分,其形式也很像歇后语。如: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囫囵吞枣——不辨滋味 井底之蛙——所见太小 有的歇后语,比喻说明两部分连得很紧,如果中间不停顿,同谚语(相当于句子)就差不多了。 如: 水中捞月(比喻)一场空(说明) 芝麻开花(比喻)节节高(说明) 狐狸尾巴(比喻)藏不住(说明) 有些谐音歇后语有较强的地域性,在某个方言谐音,在别的地方不一定谐音。如川渝地区歇后语: 矮子过河——淹(安)了心的 狗吃粽子——死不解(改) 如来讲经——佛(胡)说 瘸子进医院——治(自)脚(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