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4 09:3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步训练
一、基础题
1. 你能说说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答案: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解析:分析:逢:遇,芙蓉山是地方名,宿是借宿,投宿的意思。
点评:只要解释出字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题目的意思。
2.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 图。
答案:风雪夜归。
解析:分析:“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点评:通过对诗句及词语的理解回答本题。
3. 整首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答案:时间顺序。
解析:分析:“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夜”是晚上。
点评:结合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回答写作顺序。
4. 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答案:寒|白|贫
解析:分析:“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点评:根据题干要求找出词语,字要写正确。
5.. 诗歌在用字上,“柴门”上承“_____”,“_____”遥承“天寒”,而“_____”则与“日暮”衔接。
答案:白屋|风雪|夜
解析:分析:“柴门”是写物,与之相对就是“白屋”, “天寒”是写景,与之相对就是“风雪”,时间对时间。“夜”对“日暮”。
点评:本题有难度。结合诗句内容来解答。
6. 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
答案:“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解析:分析:白屋:茅草屋,柴门:用树枝编的简陋的门。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的体味诗歌的遣词能力。
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  (朝代)的   ,这首诗的体裁是 ,
答案:唐| 刘长卿|五律或五言绝句
解析:分析: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德宗建中二年 (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点评:积累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8. 分别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答案: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点评: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9. 按要求默写。
①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的句子:
②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的一句:
答案: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解析:分析:抓住各题提示的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概括相关内容或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暮”“ 吠”等。
点评:本题中有概括题,有默写题,看清答题要求。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10. 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
答案:示例: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
解析:分析:想象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1.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①日暮苍山远______________
② 天寒白屋贫____________
答案:青山|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解析:分析:理解诗歌,实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
点评:词语意思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12.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① 柴门闻犬吠___________
②风雪夜归人_____________
答案:狗叫|夜晚归来
解析:分析:理解诗歌,实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
点评:词语意思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13. 相近字组词
暮_________ 逢_________
墓_________ 缝_________
答案:日暮| 坟墓|相逢缝纫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掌握。写拼汉字时注意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善于根据所给字的语境写出汉字。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阅读短文,注意汉字这个特点,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14. 相近字组词
芙_________贫_________
夫_________贪_________
答案:芙蓉|夫人|贫穷|贪心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掌握。写拼汉字时注意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善于根据所给字的语境写出汉字。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阅读短文,注意汉字这个特点,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15.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对“归”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理由。
答案:“归”是诗人的来到,因为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解析:分析 :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16. 诗人哪一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答案:天寒白屋贫
解析:分析: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点评:了解承上启下句子的作用是过度作用。
17. 最先打破静夜的声音是什么?
答案:犬吠
解析:分析:“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点评:由“犬吠”引出“风雪夜归人”。
18. 解释诗句的意思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答案:天快黑了,苍山更显得遥远,天气寒冷,茅草房更显得清冷萧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苍山指青山,白屋指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9. 解释诗句意思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答案:只听得柴门外传出一阵狗叫声,原来是茅房的主人顶着风雪回家来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犬吠指狗叫,夜归指夜晚归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0. 给汉字注音
暮__________苍_____________柴__________门____________
答案:mò|cāng|chái| mén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拼音的掌握。写拼音时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书写。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1..给汉字注音:
犬__________吠__________归____________
答案:wén|quǎn|fèi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拼音的掌握。写拼音时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书写。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二、诗歌鉴赏
2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
解析:分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3. 此四句诗两两对仗,且十分工整,你能说出对仗句子的特点吗?
答案:示例:“日暮绿树”对“天寒”、“柴门”对“白屋”,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解析:分析:此题根据括号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任选角度降低了难度,哪一个方面好写就选哪个方面。
点评:对仗就是对偶句,要求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关。
24.这首诗的写作角度前两句与后两句有何不同?
答案:所见之景|从所闻之声
解析:分析: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理解其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篇不离句,句不离字,分析字词的含义,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
25. 尾句“风雪夜归人”中的"人”,有人理解为客人,有人理解为主人,你怎样理解?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人”理解为客人。这一句用鲜明的现象,描写了一个人奔波于荒山之中,冒着夜雪投宿的情景。
解析:分析: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句子一个“归”字写出了客人有如归家的亲切感 。
点评: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