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评价检测(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3 14: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评价检测(二)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45分钟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同学们大都看过《上下五千年》这部书,它说的是我们中华文明有5
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现在(
)
A.约公元前771年
B.约公元前1600年
C.约公元前2070年
D.约公元前1046年
2.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件事是(
)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实行分封制
D.尊王攘夷
3.《封神榜》再现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商纣灭亡和武王兴起的那段历史,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打败夏桀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4.下列四位人物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
5.“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黄飞虎是周武王手下一名战将,在牧野之战中,战功赫赫,后来他被分封为诸侯,他必须(
)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定期朝见天子
③向天子贡献财宝和特产
④带兵随从天子出征作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制度由西周开创或沿用的有(
)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县制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8.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
)
①施仁政,方能得民心
②为君、为臣应做到“有功于民”
③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④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战争,是历史的倒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王朝后期国王昏庸残暴
B.国王迁都
C.爆发平民大起义
D.少数民族攻破都城
10.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期鲁国朝齐却有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于诸侯
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11.齐国在齐桓公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主要是因为重用了一位贤相,他就是
(
)
A.管仲
B.孙膑
C.孙武
D.白起
12.因孔子曾经编订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春秋》,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春秋史实,正确的是
(
)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战
③勾践灭吴
④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④②③
13.《东周列国志》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下列人物中可能出现在该书中的是(
)
①周武王
②齐桓公
③晋文公
④商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15.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②处是
(
)
A.燕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16.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18.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一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19.公元前221年,蒙恬被秦王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京城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的(
)
A.奖励农耕
B.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
D.承认土地私有
20.某班同学在讨论“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时产生了不同意见。下列几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成功的
B.商鞅变法有利于实现秦国的富强,是成功的
C.商鞅最后被杀,所以说变法失败了
D.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是成功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1分,共50分)
21.成语大比拼: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将英语字母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
)阵前倒戈
a.指挥长平之战的赵括
(
)纸上谈兵
b.越王勾践磨砺自己的方法
(
)卧薪尝胆
c.晋楚争霸时候城濮之战所用到的策略
(
)退避三舍
d.牧野之战时奴隶们带领武王之师进攻商都
(
)问鼎中原
e.春秋时楚庄王挥师北上到洛邑,并打败晋国
(
)朝秦暮楚
f.战国时东方各诸侯国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22.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请你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张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张是战国形势图?(4分)
(2)观察两幅图片,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相比有什么变化?(4分)
(3)在图上可以看到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都有著名的重大战役发生。你能比较出这些战役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4分)
(4)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这种制度是什么?(2分)在当时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域。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材料二
晋文公做了国君以后,他整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1)齐桓公和晋文公生活在哪一历史时期?(2分)
(2)有人说:“齐国凭借政治威势,晋国凭借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地位”,你觉得齐国凭借的“政治威势”是什么?(2分)晋国凭借的“军事胜利”主要是指哪一次战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分)
24.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更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其中孕育着大一统的趋势。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出现转型的根源是什么?(2分)
(2)简单谈一谈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史实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趋势。(提示:从政治变革、生产力发展和战争等方面谈)(5分)
(3)哪个国家最有能力实现统一?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以《上下五千年》这部书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理解能力。四个选项中,实行分封制发生于西周,尊王攘夷发生于春秋,都与商朝无关;A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稳定下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B项商周牧野之战后,商朝走向灭亡。可见A项与题目所述相符。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与识记能力。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在牧野击败商军,建立西周。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可从两个角度思考此题,第一:禹、汤、周武王都是王朝的建立者,而纣是末代国王;第二:禹、汤、周武王都是贤德之君,而纣却是暴君,故选C。
5.【解析】选C。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统治,大规模的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题干中的“诸侯”“列国”都是通过分封制分封的。
6.【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的能力。审题可知:本题意图是考查西周初期分封制内容中诸侯需向周王尽何义务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忆历史知识便可判断选项。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夏朝启代替禹,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延续到清朝。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县制是战国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故答案选D。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于夏桀、商纣实行暴政,导致国家灭亡,故①②③是从中得到的启示。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9.【解析】选A。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桀、纣、周幽王三个有名的暴君或昏君,昏庸残暴的统治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材料说明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由此可知应选D项。
11.【解析】选A。齐桓公当政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①④是春秋首霸齐桓公的事迹,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②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后期,③发生在春秋末年,晚于②,所以选D。
1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运用能力。周武王是西周建立者,不符合题意,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的霸主,商鞅生活在战国时期,故答案为B。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国家数量由西周初年的800多个,到春秋初年的170多个,再到战国之初的十几个,不仅是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更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战国时期位于最东边的国家是齐国,北部是燕国,楚国位于南方,秦国位于西部。
16.【解析】选B。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大败商纣的战役。故①④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战役。
17.【解析】选A。春秋时期,铁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改革的根本原因。
1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变法内容之一是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所以D项所述错误。
1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了蒙恬因立军功而升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一项。
20.【解析】选C。变法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商鞅虽然被杀,但经过变法,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所以说商鞅变法最终是成功了。故C的说法不正确。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通过把历史事件和成语典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文史知识修养。
答案:(d)
(a)
(b)
(c)
(e)
(f)
22.【解析】本题定位于识图识记和分析能力的考查。第(1)、(2)、(4)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春秋及战国时期的列国示意图及有关知识;第(3)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进行客观分析。
答案:(1)图一是春秋形势图,图二是战国形势图。
(2)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分裂成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有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到战国时已经不存在了。
(3)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要目的。
(4)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比较分析能力。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先后成为霸主,但他们称霸的方式不一样,前者通过政治威势,召集诸侯会盟达到目的;后者则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成为霸主。结合以上分析回答第(1)、(2)题。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春秋时期。
(2)政治威势: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军事胜利:城濮之战。
(3)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注重发展军队。
2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时需注意:①审明题意,即明白题目的意图;②实现问题与史实的链接;③根据题意从众多史实中提炼出相关的历史知识,组织答案,得出结论。
答案:(1)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变革方面:出现了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度逐渐代替奴隶制度,我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为统一封建制国家形成提供了政治基础。生产力发展方面: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统一封建制国家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战争方面: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不断,战争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3)秦国最有能力实现统一。因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已经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另外连横策略的运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