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荔枝图序》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荔枝图序》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3 15:2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荔枝图序》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荔枝图序》____(朝代),作者是____。
答案:唐代|白居易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本段文字说明荔枝的特点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整体——部分 B.概括——具体 C.外——内
D.主要——次要 E.结果——原因 F.时间先后
答案:AC
解析:分析:这段是按照树形——叶——果实——朵——核——膜——浆液来介绍的。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3.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文中□处应使用的标点符号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这几个分句之间应用分号隔开。
点评: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4.文中使用比喻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喻生疏的事物,便于读者了解荔枝的特点。
解析:分析: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某某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树形团团如帷盖。 ____________
② 华如橘,春荣。 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花
解析:分析: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华”通“花”。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命工吏图而书之。____________
②膜如紫绡。 ______________
答案:画|生丝织品
解析:分析: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 “书”是动词,画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生比较熟悉。古文阅读考题中,古今异义的字语是经常考到的,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古汉语中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学习时注意辨别识记,防止以今义来理解古义。
7.“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什么意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大致像这样,其实要胜过于此。 总括上文介绍的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如“其实”应为“实际的情况”,此句在文段末尾,因此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点评:本题不难,此句简短,易于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是学习古文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翻译文言句子,先把句子中的字语解释好,然后疏通句子的意思(方法是,调整语序,增删文字,检查字词义是否符合句意),最后查找有没有漏译。
8.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B.在文中,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等。
C.本文以“荔枝”二字领起,统摄全篇,可谓主旨集中,语句精练。
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
答案:D
解析:分析:本文是说明文。
点评:了解说明的相关知识。
9.此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答案:打比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根据“如“是好像的意思,可知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点评:此类型的题目考查说明方法。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
10.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①其实过之
②命工吏图而书之
答案:代词,前面所说的那种情况|代词,荔枝
解析:分析: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11.翻译: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
答案:荔枝生于巴郡三峡一带,树的形状圆圆的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帷盖”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此句简短,易于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是学习古文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翻译文言句子,先把句子中的字语解释好,然后疏通句子的意思(方法是,调整语序,增删文字,检查字词义是否符合句意),最后查找有没有漏译。
12.一词多义
实如丹 _____________ 其实过之_____________
答案:果实|实际情况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提示性词语“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可以看出秦王假易实夺,然后从原文中寻找,确定为“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点评:抓住关键性句子来理解本题。
13.填空。
叶如____,冬____;华如____,春____;实如____,夏____;朵如____,核如____,壳如____,膜如____。
答案:桂|冬青|橘|荣|丹|熟|葡萄|枇杷|红缯|紫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学生文章句子的掌握。都属于直接性默写,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橘、枇杷、缯荒、绡。
点评:此题只要写写对词语,汉字书写即可得分。
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___________
②大略如彼,其实过之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甜酒|大体上|它的实际情况
|通“欤”,吗
解析:分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把握。注意“其实”是古今异义,古义是它的实际情况。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1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答案:D
解析:分析:D“华”是通假字,通“花”花朵。故选D。
点评: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
16.下列对第一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分析:第一段的结果是先整体后局部,因此选A。
点评:说明文的结构有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部分等。
17.下列每组红色字注音中,都有一个错的,请找出来,并把正确的写在后表中。
a①华如橘(huá)  ②壳如红缯(zēng) ③瓤肉莹白如冰雪(ráng)
b①膜如紫绡(xiāo) ②核如枇杷(pí pá) ③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yí)
答案:①huā②pí pɑ|jiān
解析:分析:汉字写拼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注意“j q c ”,“n l ”的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18.填空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答案:比喻|形|色|汁|味
解析:分析:由“如”可知修辞比喻,“树形”指形,“紫绡”是颜色,“浆液”指汁,“醴酪”指味道。
点评:解答此题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分析。
19.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两处。
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答案: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解析: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点评:文言句读常识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常识的知识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20.选出拼音有错误的一个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wéi) ②荔枝生巴、峡间(jiàn) ③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lì)
答案:间(jiàn)
解析:分析:间是多音字jiàn,jiān,在此语境下读jiàn。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1. 翻译句子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答案: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答案: 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书”是“写”,“之”是代词“这篇序”,“盖”是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点评: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
22.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答案:唐朝|乐天|香山居士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3. 解释加点的词
荔枝生巴峡间____________树形团团如帷盖___________春荣;实如丹_____________
答案:四川湖北一带|车上的帷幕和篷盖|丹砂一般地红
解析:分析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理解文言文,文言实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
24.阅读理解
荔枝生巴、峡间,形圆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本文的写作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
答案:给那些没有见过荔枝,或没见过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看的。
解析:分析:第二段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原句是“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用自己的话就是把这句翻译出来即可。
点评:解答此题先找到原句在翻译出来。
(2). 下面几句依次从荔枝的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①朵如葡萄,核如枇杷_______________
②瓤肉莹白如冰雪_______________
③浆液甘酸如醴酪_______________
④壳如红缯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形状⑵瓤肉的颜色⑶味道⑷外壳的颜色
解析:分析:由朵如葡萄是写形状,白是写颜色,醴酪是写味道,红也是写颜色。
点评:解答此题结合文中相关词语。
25. 阅读理解
荔枝生巴、峡间,形圆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说说下面一句采用的说明方法:
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答案:打比方
解析:分析:由“如”可知说明方法是打比方,把荔枝比喻成十种事物。
点评:此类型的题目考查说明方法。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
(2).下面哪一句没用比喻(  )
A.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B.浆液甘酸如醴酪。
C.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D.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