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爱莲说》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爱莲说》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4 11: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9课《爱莲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茂叔)是 时著名的(哲学家)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本文文体是(说)。
答案:《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
答案:却|少
解析: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鲜”的多音多义字,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点评: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3.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淤泥”指污泥,“不染”不沾染,在理解此句话的意思再从文中找到原句。
点评: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4.短文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
答案: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能围绕观点,说出合理理由即可。
点评:解答此题依据观点写出理由。
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答案: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
解析:分析: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分析对比衬托的作用。
6.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直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D
解析:分析:A鲜:少,鲜美;B清:清香,水清;C通:贯通,通到。D闻:都是听说。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7.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 亭亭净植__________
可远观而亵玩焉____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
答案:多|立|亲近而不庄重|洗涤
解析:分析: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结合语境来辨析。
点评:一词多义要结合语境。
8.解释句中“之”的意思:
水陆草木之花 之:(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
答案: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解析:分析:“之”的意思要根据句子意思,语境来判断。
点评:多积累代词 介词的用法。
9.掌握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___________
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
答案: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解析:分析: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结合语境来辨析。
点评:一词多义要结合语境。
10.划分朗读节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点评: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11.第二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答案:比喻|排比
解析:分析:比喻(把三种花比喻了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排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12.语句翻译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答案:(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蔓、枝是名词作动词。
点评:翻译要符合现在汉语的说法,注意特殊词语的意思。
13.你喜欢那种花,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我喜欢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傲霜斗雪,不畏严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解析:分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写出理由,理由充分,句子通顺即可。
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14.给加粗字注音:
甚蕃___________淤泥____________濯_________清涟____________枝蔓(màn)
答案:fán|yū|zhuó|lián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j q c”的区别,“n l”的区别,还要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书写。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15.给加粗字注音:
枝蔓__________ 亵玩______________ 隐逸____________ 颐_____________ 噫____________
答案:màn|xiè|yì|yī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j q c”的区别,“n l”的区别,还要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书写。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16.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 。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分析: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
点评:骈句一般是对偶句。
17.《爱莲说》一文运用是什么写法?的写法?
答案:借物喻人
解析:分析:“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
点评:借物喻人就是借写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感情。
18.翻译句子。
(1)莲花,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答案: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答案: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注意“者”是……的人的意思;“宜”是应当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9.填空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 。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答案: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高贵品质”等,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关键在于学习时要理解句子的表达的内容,记住句子间的关系,对句中的易错难写字要牢固记忆。
20.填空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高贵品质”等,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关键在于学习时要理解句子的表达的内容,记住句子间的关系,对句中的易错难写字要牢固记忆。
21. 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正人,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遵从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
解析:分析:开放性试题,只要有观点,理由能充分证明观点,句子通顺即可。
点评:解答此题先表明观点在写出充分的理由。
22. 在我们中学生中,” 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太少,而随波逐流的人太多,即不明辨是非,跟着厌学,顽皮打仗的同窗厮混在一起,不是喝酒抽烟,就是惹是生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谈出你的想法.
答案:示例:中学生应该珍惜易逝的青春年华,勤劳研习,不要为将来的遗憾而饮恨终身。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注意先表明观点,陈述理由要充分,句子要通顺。
点评:解答此题观点要正确,理由要充分。
23.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案: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解析:分析:此句的意思是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暗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点评: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解答就容易了。
24.阅读理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_ 世人甚爱牡丹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
答案:唯独|很,非常|我|洗涤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方法是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来概括。
点评:此题考查的文概括文章内容,掌握方法很重要。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答案: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解析:分析: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这里注意关键词“濯”、“植”的理解。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25. 比较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______________
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
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______
答案:沾染;污染|我|听说|等待
解析:分析: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古今异义,“闻”的意思。
点评:古今异义是古文中常见,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语境辨析字词不同的含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纳.积累.记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