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疾苦之下的百态人生,
悲悯交加的人生之歌。
————《唐诗三首》
杜甫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魔”或“诗王”。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现存诗3000多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这三首诗为何放在一起?
从形式上说,它们都是 (诗歌体裁)。
古体诗
1、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2、各句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制。
3、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
4、不讲究平仄、对仗。
这三首诗为何放在一起?
从内容上说,它们都是 (诗歌风格)。
现实主义叙事诗
杜甫
白居易
(现实主义)
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歌行/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特点: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
5、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宫市』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常到民间市场以低价强购货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作者夜宿石壕村,亲眼目睹老妪家因官吏夜强行征兵导致家庭破碎、被迫从征的悲惨故事。
『石壕吏』
2、根据诗梳理故事的基本内容。
开端/起因
高潮
结局
有吏夜捉人
吏妇对话
独与老翁别
发展
吏怒妇啼
1、诗歌可以分为几层?给每一层设置一个小标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
风
破
屋
群
童
盗
茅
屋
破
漏
雨
祈
求
广
厦
2、以“炭”为线索,概括文章的内容。
『卖炭翁』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辛苦制得的木炭被宫使所抢。
烧炭
运炭
夺炭
品味百态人生,
唱响悲悯之歌。
定义:国家给于贫困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法律规定以下人群可以申请低保救助:
1、没有生活来源的家庭或个人。
2、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或个人。
3、没有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家庭或个人。
4、家庭成员中有身患重大疾病没有钱就医的。
5、属于严重精神病、智障、老年痴呆的家庭或个人。
6、有严重身体残疾并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家庭或个人。
7、没有加入五保的老人。
三首诗中,谁可以申请??
老妪
杜甫
老翁
字子美,别名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现因战争流落,暂居四川成都草堂。
河南三门峡石壕村村民
长安城南终南山人士
(终南山伐木烧炭者)
『基本信息』
因官吏夜强行征兵导致家庭破碎、被迫从征。
茅屋被秋风所吹毁。
辛苦制得的木炭被宫使所抢。
『人物经历』——用一句话概括
苦
从何来
苦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从何来
苦
(狂风袭屋、茅草翻飞之苦)
(群童抢茅、无奈被欺之苦)
(饥寒交迫之苦)
八月秋高……沉塘坳
南村群童……自叹息
俄顷风定……何由彻
从何来
苦
(烧炭、衣食艰辛之苦)
(运炭艰难之苦)
(炭火被夺之苦)
伐薪烧炭……口中食
夜来城外……泥中歇
一车炭……充炭直
苦
官吏的强横、老妇的无奈
恶劣的环境
老翁的形象
如何体现
官吏的强横
吏呼一何怒
劳累
(夜捉人)
——夜晚更好捉
无人可捉
一何(多么)
——语言
老妇的无奈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如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室中更无人,惟有如下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文章中,大篇幅都是这些都是老妪的独白,那为什么标题要为“石壕吏”,而不是“石壕家”或者“石壕妇”?
吏:汝家有男丁否?
吏:屋中何许人?
吏:必有人焉!
吏:岂无他人哉!
『藏问与答』
『藏问与答』的作用
老妇(主人公)
明写
官吏
暗写
实则赞扬老妇自请应征的精神
背地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用暗示的手法来反衬石壕吏的狰狞面目。诗里没有叙述差役讲的半句话,但我们从老妪的回话中已经可以看出他那凶横戏暴的嘴脸。他一直逼着老妇自己出头承担才罢休。
狂风破屋之苦
这一节是如何写狂风破屋的情景的?
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号
卷
拟人
正面描写
听觉
风之猛烈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动词
侧面描写
视觉
风之威力
群童抢茅之苦
此时杜甫仅有49岁,为何说自己“老无力”?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老”字是写其心境,是写其饱受战乱之苦,跌沛流离,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
1、秋风无情毁屋。
2、顽童幼稚,不懂生活艰辛之苦。
3、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饥寒交迫之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一节如何写出了杜甫怎样的现状?
结合句子分析。
比喻
铁
麻
雨大且密集
被子僵硬且陈旧
现状
屋漏偏逢连夜雨,彻夜难眠。
烧炭、衣食物之苦
这一节从哪里能体现卖炭翁的艰苦?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对 比
突出卖炭翁年事已高,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
为何“愿天寒”?
卖个好价钱
运炭艰难之苦
文中从哪里能体现卖炭翁运炭的艰苦?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一车炭,千余斤。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炭火被夺之苦
文中从什么方面讲述卖炭翁炭火被夺的苦楚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杉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宫使
外貌描写
卖炭翁
衣正单
牛困人饥
对 比
动作描写
反衬出两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不易,宫使的骄横悠闲。
炭火被夺之苦
文中还从什么方面讲述卖炭翁炭火被夺的苦楚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 比
突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苦
之根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为平安史之乱,郭子仪等率二十万唐军围攻邮部,有望取胜。次年春,史思明援军赶到,加上唐军内讧,遭两面夹击后全线崩溃,郭子仪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中目睹征夫怨妇的悲苦,遂写下“三吏”“三别”。
战乱之苦
战乱之下,丁壮尽毁,最终家庭破碎。
苦
之根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关中饥荒,杜甫弃官辗转至四川。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过上相对安定生活,日常以作诗赏花另乐。但生活依旧货穷,忧国忧民之心未改。上元二年(761年)秋,暴风而袭击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促使他写下相关诗作。
忧国忧民之苦
苦
之根源
唐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宫廷中设有“宫市”制度。宦官们常以低价强买甚至直接抢夺百姓货物,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宫市”制度之苦
苦
悲
从
来
『作者在故事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石壕吏》
(旁观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亲历者)
《卖炭翁》
(记录者)
那作者对于发生的这些事情,保持怎样的态度呢?
《石壕吏》中,作者为对老妇、官吏是什么态度?
正面歌颂老妪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对人民的同情,表明自己支持唐朝进行的这场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
背地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石壕吏》中,作者为什么没挺身而出制止?
1、杜甫内心存在着既忧国又忧民的矛盾。
2、既同情老妪一家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3、又清楚天下战争大势,明白现阶段唐王朝急需兵力打仗。
主旨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致词,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对石壕吏蛮横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有一份忧国忧民的矛盾与无奈。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直接原因
布衾多年冷似铁
根本原因
床头屋漏无干处
自经丧乱少睡眠
(满腔愁绪)
辗转难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辗转难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推己及人
由眼前个人的遭遇想到天下的“寒士”
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可以避风躲雨的“广厦”
情怀
关心民间疾苦、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从何来
苦
(狂风袭屋、茅草翻飞之苦)
(群童抢茅、无奈被欺之苦)
(天下之苦)
(饥寒交迫之苦)
八月秋高……沉塘坳
南村群童……自叹息
俄顷风定……何由彻
安得广厦……死亦足
“诗圣”
身世的痛苦与无奈
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切
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舍己为人的无私精神
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主旨
诗人借写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仍流离失所的人民,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记录者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主旨
作者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官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