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曹刿论战》习题
1.填空
本文选自《 》,传说是 所作。文中所记的战争是 。
2.解释加线的词语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雌雄
3.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认为什么是作战的根本?
5.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这个成语是 。
6.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7.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他“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8.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弱胜强的战役?
9.本文主要通过 和 描写,塑造了一个 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10.“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参考答案
1.答案:左传;左丘明;长勺之战
解析:【分析】《左传》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点评】这是考查文史常识的题,需要认真背诵。
2.答案:伐:进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解析:【分析】一词多义是特殊的文言现象,需要在比较中记忆。
【点评】这是考查解释词语的题,是基础题,需要平时结合课下注释认真背诵。
3.答案: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21教育网
解析:【分析】句子翻译通常考的都是原文中重点句子,比如写景的,点明中心的,发表议论的等,所以这样的句子平时要认真背诵。21cnjy.com
【点评】是考查句子翻译的题,需要掌握句子翻译的方法,认真背诵,力求通顺流畅。
4.答案:取信于民
解析:【分析】取信于民的具体做法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点评】这是考查语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认真读一读原文,结合课文的中心作答。
5.答案:一鼓作气
解析:【分析】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等。
【点评】这是考查成语的题,需要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完成。
6.答案:直接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根本原因:齐师伐我。公将战。
解析:【分析】先找到相关段落,然后抓关键词句。
【点评】这是考查语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认真读一读原文,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作答。
7.答案:示例一:不鄙,尽管他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意见。
示例二: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
解析:【分析】题干中提出了互为相反的两个方面,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
【点评】这是考查观点辨析题,较为自由,但是必须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8.答案: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 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以弱胜强”思考作答。
【点评】这是考查历史常识题,需要平时认真积累,多关注历史学科的学习。
9. 答案:动作 语言 深谋远虑
解析:【分析】人物的描写手法有: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等。
【点评】这是考查描写手法的题,需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完成。
10.答案:承上启下
解析:【分析】句子出现在文中间,可以得出是过渡句。
【点评】这是考查重点句子作用的题,先判断其位置,并理解其意思,然后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0张PPT)
中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
情景导入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官渡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以弱胜强的战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文体常识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体常识
2.关于历史散文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为中心,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最早起源于中国,其他地区类似形式的历史书则称为年代记,编年体也是年代记的一种。
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背景简介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刿() 又何间()焉 鄙()
弗()敢专也 小惠未编()
玉帛() 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 辙()
夫()战 轼() 旗靡( )
检查预习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整体感知
翻译全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整体感知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整体感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整体感知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整体感知
掌握重点词语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参与。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专:独自亨有。
徧:同“遍”,遍及,普遍。
整体感知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孚:诚信感人。
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驰:驱车(追赶)。
盈:充沛,旺盛
整体感知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
3.<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
4.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
5.必以<信>
(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整体感知
6.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
8.神弗<福>也
(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9.< 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整体感知
一词多义
1.故: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
所以(故逐之) 。
2.以:
凭借 (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 (必以信)。
把 (必以分人)
3.请:
请求 (曹刿请见)。
允许 (战则请从)。
4.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整体感知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整体感知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整体感知
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
整体感知
分析课文
研习第一段。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分析课文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分析课文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课堂练习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情景导入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
研读课文第二段
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分析课文
研读课文第三段。
教师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品读课文
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人物形象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品读课文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品读课文
(2)关于鲁庄公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品读课文
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品读课文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课堂小结
背诵原文
课堂练习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课后作业
曹刿论战
一: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二:战争的经过和结局
三:写曹刿对战争的分析总结
板书设计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官渡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以弱胜强的战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21教育网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www.21-cn-jy.com
2.关于历史散文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为中心,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最早起源于中国,其他地区类似形式的历史书则称为年代记,编年体也是年代记的一种。2-1-c-n-j-y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21*cnjy*com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来源:21cnj*y.co*m】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掌握重点词语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参与。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专:独自亨有。
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孚:诚信感人。
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驰:驱车(追赶)。
盈:充沛,旺盛。
6.掌握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
3.<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出处:21教育名师】
4.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
5.必以<信>(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6.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
8.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9.<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
所以(故逐之) 。
2.以:凭借 (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 (必以信)。
把 (必以分人)
3.请:请求 (曹刿请见)。
允许 (战则请从)。
4.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1cnjy.com
五、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2.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研读课文第三段。
1.齐读本段。
2.教师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www-2-1-cnjy-com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四、品读课文
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21·世纪*教育网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版权所有:21教育】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21·cn·jy·com
六、课堂练习
背诵原文
七、布置作业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2·1·c·n·j·y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一: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二:战争的经过和结局
三:写曹刿对战争的分析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的是图画结合辩论的方式,从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本身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原文重在“论”字上,语言和形象毕竟是有明显的差异,应该讲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但我的教学初衷不是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和辩论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实,对于学生我没有明确的要求,他们能说多少是多少,说得对或者不对(对照认可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敢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是如此,她们把理解转化成图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总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我想这就是我这节课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不能令我满意。首先,学生在辩论中往往枝节问题化时太多(以至于检测的时间显得仓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双方辩者要以课本为依据,看来此类课教师课前的指导要加强,重要的注意事项要明确。其次,辩论四组图画共八幅显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让课堂内的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机发问,增加辩手辩论的难度,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我觉得不妨重点突破“指挥作战”这一环节,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