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3 15: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收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历史游记,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阅读指导法、动手实践、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前面的课我们已学过明朝的建立以及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哪位同学愿意帮助大家复习这些内容。教师对这位同学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选取学生收集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部分资料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教师向学生提问:下西洋的郑和是谁?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教师向学生简介郑和下西洋的情况,郑和的第一次航行有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多丈,能容一千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教师出示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郑和七次下西洋输出和输入物资统计表等。请学生来品评郑和下西洋。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无郑和哥伦布首航时间1405年1492年船数200多艘3艘航船大小长151.8米长24.5米随航人数27800人88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作简单的小结:第一,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的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第二,郑和远航各国,不仅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而且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郑和下西洋还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明朝前期的对外政策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两重性:一方面,遣使四出,努力加强与周邻各国的正常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实行严厉的海禁,不许私人出海贸易,也不准外国人来华经商,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中外交往的发展。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地方官无力还击,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倭。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讲述。3.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写出的澳门的历史情况,有的放矢地介绍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居住权的历史。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经过课前准备,当老师的小助手用多种方式帮助大家复习。如:展示提纲、提问、竞赛等。小组长向老师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各组在小白板上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条件和原因。学生在地图上描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由学生来翻译教材中所引的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一段文言文。选几个学生来介绍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风土人情。学生阅读教材的大字、小字及插图,并结合教师补充的材料来全面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各组在小白板上列出发言提纲,再由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既要认识郑和航海的进步性,也要认识其历史局限性。学生讲述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的故事。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写出的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情况,可以请学生上台来讲述这段历史。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做教材的“活动与探究”。
经过课前准备预习、学习、总结等。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巡视各组的讨论情况。教师根据各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均给与鼓励。让学生边描边看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为避免学生发言的盲目性,教师可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选择几名学生边指地图边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来向全班作介绍。教师到各组巡视,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参与个别组的讨论。七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般喜欢直接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材的大字部分去找答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不要养成盲从书上找结论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各种材料。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应初步学会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方法。本目内容学生应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情况和结果。教师应向学生讲清:第一,倭寇的由来和危害。第二,戚继光在浙东抗倭的活动。第三,戚继光在福建广东抗倭和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上台来讲述的同学课前一定要有所准备。学生对澳门回归的情况有一定的印象,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优化本目教学。适当地介绍一些世界历史知识,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一个整体观。本目内容教师需讲清:被葡萄牙攫取的是澳门的居住权,澳门的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巩固小结
 明前期,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下西洋最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还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动地与外国和平友好地交往。明中后期,倭寇入侵,戚继光抗倭还能取得胜利,说明此时中国还没到落后挨打的地步,但是已经被迫采用战争自卫,在对外关系上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了。葡萄牙入侵时,它已成为殖民国家,尽管还不敢发动公开的大规模战争,却能够耍手段攫取澳门的居住权,说明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已经显露出落后软弱的趋势了。总之,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了。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3、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