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1936年新宪法、斯大林、斯大林模式
2、能力目标: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和曲折性并联系对比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学生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逐步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
难点:
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
自学提纲
1、十月革命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2、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开始实施什么政策?(领导人、时间、内容、作用)
3、苏联的成立(时间、成员)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领导人、时间、措施、重点、
作用)
5、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时间、内容、意义)
6、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作用、弊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苏俄宣传画-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1921年内战结束,和平到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仍在实行,余粮收集有增无减。对此,人民的反映如何?国家的形势怎样?
[资料]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上述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余粮收集制导致经济恶化及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政治形势出现动荡。
1、实施的背景:战争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旧政策已不能适应
新形势。
2、进步之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制,按规定价格征收农民的一切余粮。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
工业方面
实行工业国有化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的厂矿企业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实行商业国有化 允许农民和手工艺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国内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促进了城乡交流,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到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到接近战前的最高水平。
[辨析]:有人认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让资本主义在苏俄复活,是历史的退步。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根据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分析)
政策要与具体的国情相适应,要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苏联的成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请注意区别: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概况:
1、方式: 一、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行( )建设 二、集中力量重点发展 ( )
2、时间:1928-1937年,完成了( )
3、成效: 一、苏联由(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 跃居( )
二、提高人民自信心和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卫国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
重工业
两个五年计划
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6年宪法颁布——斯大林模式形成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
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
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
化了。
--------邓小平
[分析]结合邓小平的话,分析苏联工业化中存在哪些弊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的资本主要依靠农民的“贡税”,所以斯大林从1929年开始掀起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这是一组与农业集体化有关的宣传画。中间的画面是斯大林在联共(布)大会上发言,谈有关农业集体化问题。左侧的图中,一名集体农庄女庄员开着拖拉机在田野上播种,远处是漂亮的农户住宅。右侧的画面是一名女庄员在收割麦子,她的身后远处有一台马拉收割机在工作,背景上有一些车辆在运输刚割下来的麦子。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怎样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1、特点: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强制组建;消灭富裕农民;大批牲畜被宰杀;强行征购粮食,等等。
2、影响: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减产,饥荒严重,农业长期停滞落后。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本课小结:
当堂巩固
1、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 )
A. 实行新经济政策 B. 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 颁布新宪法 D.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A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政府推行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复兴法 D. “玉米运动”
B
3、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
A.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希特勒上台
A
4、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它使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
它对苏联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
C. 它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D. 它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领域
的发展
C
5、 1936年以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 高度集中 B. 广泛民主
C. 新经济 D. 高度自治
6、 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不能看到的是( )
A. 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
B. 农民用大量机械在耕作
C. 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
D. 大量离开城市前去垦荒的人们
A
D
本课小结
探索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建设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1936年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
知识拓展
假如你是当时的苏联
领导人,你会如何带
领苏联人民走出困境
并避免体制的僵化吗?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1936年新宪法、斯大林、斯大林模式
2、过程与方法: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建设的艰难和曲折性并联系对比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学生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逐步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21·cn·jy·com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在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具体教学内容为: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特征、对“斯大林模式”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重点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
四、教学难点:
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
五、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讲述法、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上节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回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在俄国国内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的的民族解放运动。 21*cnjy*com
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回忆:面对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苏俄政府为巩固政权,采取什么措施?其结果如何?【来源:21cnj*y.co*m】
学生:回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样保证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老师:让学生思考:国内战争胜利后,为巩固政权,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进行经济建设,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
老师: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而苏俄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只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此导入新课。【出处:21教育名师】
2、新课学习
( 一)、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1936年新宪法、斯大林、斯大林模式
2、能力目标: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和曲折性并联系对比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学生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逐步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21·世纪*教育网
出示重难点
重点: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
难点:
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
1、十月革命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2、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开始实施什么政策?(领导人、时间、内容、作用)
3、苏联的成立(时间、成员)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领导人、时间、措施、重点、
作用)
5、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时间、内容、意义)
6、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作用、弊端)
给学生15分钟时间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找出答案并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和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版权所有:21教育】
学习内容
第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经济建设任务的提出
出示:《苏俄宣传画-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老师提问: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成果很容易回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老师提问:1921年内战结束,和平到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仍在实行,余粮收集有增无减。对此,人民的反映如何?国家的形势怎样?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学生回答:余粮收集制导致经济恶化及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政治形势出现动荡
老师出示[资料]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21*cnjy*com
──列宁
提问:上述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2、新经济政策
老师指导学生掌握本课重点: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以及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
学生:1、复习知识,深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认识到其是苏俄国家面临特殊形式的产物。
2、阅读教材,总结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1)实行粮食税;(2)搞活中小企业;(3)恢复自由贸易2-1-c-n-j-y
老师出示图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制,按规定价格征收农民的一切余粮。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
工业方面 实行工业国有化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的厂矿企业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实行商业国有化 允许农民和手工艺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国内自由贸易。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表格里的内容,进一步深化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也是它的优点之所在。
老师进一步深化: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劳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促进了城乡交流,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到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到接近战前的最高水平。
[辨析]:有人认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让资本主义在苏俄复活,是历史的退步。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根据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分析)
学生: 政策要与具体的国情相适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新经济政策不是倒退,相反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功的尝试。21教育网
3、苏联的成立
结合图片使学生了解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共和国、国旗国徽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学生: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老师提示:请注意区别: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这是学生比较容混淆的三个名称,所以学生应深刻区别牢牢记住。
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
老师简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学生听讲,知道斯大林是苏联的第二代领袖。
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填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方式和成就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概况:
(1)、方式: 一、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行( 社会主义 )建设 二、集中力量重点发展 ( 重工业)2·1·c·n·j·y
(2)、时间:1928-1937年,完成了( 两个五年计划 )
(3)、成效: 一、苏联由(农业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 ) 二、提高人民自信心和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卫国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www-2-1-cnjy-com
(4)、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这是一组与农业集体化有关的宣传画。中间的画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斯大林在联共(布)大会上发言,谈有关农业集体化问题。左侧的图中,一名集体农庄女庄员开着拖拉机在田野上播种,远处是漂亮的农户住宅。右侧的画面是一名女庄员在收割麦子,她的身后远处有一台马拉收割机在工作,背景上有一些车辆在运输刚割下来的麦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幅图片是《第聂伯河上的大坝》、第二幅是《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第三幅是《集体农庄庄园在田间用餐》
通过以上丰富的图片和资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导学生总结出: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有: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www.21-cn-jy.com
(三)、当堂巩固
1、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探
是( )
A. 实行新经济政策 B. 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 颁布新宪法 D.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政府推行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复兴法 D. “玉米运动”
3、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
A.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希特勒上台
4、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它使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
它对苏联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
C. 它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D. 它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领域
的发展
5、 1936年以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 高度集中 B. 广泛民主
C. 新经济 D. 高度自治
6、 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不能看到的是( )
A. 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
B. 农民用大量机械在耕作
C. 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
D. 大量离开城市前去垦荒的人们
答案:1~6 A B A C A D
(四)本课小结:二三十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七、板书设计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经济建设任务的提出
2、新经济政策
3、苏联的成立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八、教学反思
1、本课内容涉及的政治经济政策较多,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应结合国内外社会环境来讲述列宁和斯大林两代领导人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建设道路的探索,以深化学生对建设过程以及成就与问题的认识。21cnjy.com
2、对“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1·cn·jy·com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www.21-cn-jy.com
C. 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 农业集体化的成果【版权所有:21教育】
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英法绥靖政策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的特点是( )
A. 全面实施市场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 B. 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 多党制代替一党制
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 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 www-2-1-cnjy-com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源:21cnj*y.co*m】
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B. 邮票发行的时间
C. 邮票的发行者 D. 周年纪念的时间
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
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 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2·1·c·n·j·y
(1) 为什么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1海报:工业化之路(1928年) 图2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21*cnjy*com
(2) 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与图2类似的历史事件。
(3) 以史为鉴:材料一中“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什么?存在着哪些弊端?
(4) 图1、图2分别反映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化的重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三 下图是一张反映苏联经济的漫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请完成: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重心是什么。
(2) 为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人民在谁的领导下进行奋斗?哪一年开始其第一个五年计划?
(3) 材料二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什么成果?
(4) 根据材料三的漫画和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经济的主要特点。
(5) 造成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及解析
1. 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提示“1921~1925年”。这一期间苏联(俄)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故选A。21教育网
【点评】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1cnjy.com
2.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题干相符的是斯大林模式,故选 C。2-1-c-n-j-y
【点评】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3. 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者的观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故选C。A、B明显错误;D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相关。21*cnjy*com
【点评】斯大林模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4. 答案:B
解析:【分析】十月革命和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贡献,而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制定苏联新宪法是斯大林的贡献。
【点评】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1921年开始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5. 答案:D
解析:【分析】斯大林模式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故D项不正确。
【点评】斯大林模式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6. 答案:B
解析:【分析】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所以,出现了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点评】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 答案:A
解析:【分析】因为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成立于1922年。正确的国家称谓应是“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所以“苏联十月革命”的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十月革命前称俄国;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简称苏俄;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8. 答案:D
解析:【分析】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忽视民主,所以这种体制忽视了民主法制的建设。
【点评】斯大林模式在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治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9. 答案:D
解析:【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D项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 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政权。
(2)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3)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
(4)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上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苏俄的新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的改造。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政权。斯大林模式即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又严重阻碍了苏联的长远发展。中国学习苏联经验对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在1956年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点评】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林模式、中国的三大改造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的重要尝试。新经济政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却没有得到长期坚持和贯彻;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即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又严重阻碍了苏联的长远发展;中国的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伟大成就之一 。
11. 答案: (1)重工业。
(2)斯大林。1928年。
(3)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4)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5)“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排斥经济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依靠政治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分析】 本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其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但是这一体制却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出处:21教育名师】
【点评】 苏联的高度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经济政治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既发挥过积极作用,又存在着严重弊端。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