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梧、桐”等 15 个生字,会写“杨、桐”等 5 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②语言运用: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 11种树的基本特点。
③思维能力:通过词串的学习,进一步感受“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这一构字规律。学习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①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 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谚语。②通过词串的学习,进一步感受“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这一构字规律。学习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学习过程:
第一板块: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树木朋友,看!(枫树…)
他们各有各的姿态和样子,装点了大自然,共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树之歌,书课题,揭示课题。你来读,一起读。《 树之歌》
师:课题中“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树之歌”就是关于树的歌,“之”应该是“的”的意思。
师:真聪明。这里“之”就是“的”的意思。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认树识名
师:大家大声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开火车读 一人读一行 全班同学一起读
师:本这首儿歌写了哪些树木呢 大家圈出树木的名字。
(生圈画,师指名答)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共介绍了多少种树?(11种,松柏指的是松树和柏树。节课树木有哪些,用圆圈把树木圈一圈,请你说,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取文章信息,这是个好方法)总共有多少种树, 11 种
师:这些树里都藏着许多生字,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师:玩生字卡
你有什么发现,形旁多表意,声旁多表音,生字回到课文,再读一读有什么发现,押韵 ang 能让儿歌更优美更和谐,朗朗上口 你来读 全班一起学着她的样子拍手读 多有节奏感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学生拍手齐读。
偏旁归类,积累字词。
师:树里藏着这些生字都跑出来和大家打招呼了,你们也快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请生读
师:大家注意“梧桐”这两个字都是第二声。“枫”“松”都是后鼻音,一定要读准确。再读读吧。
(生读)
师:我们开火车来认一认这些树名吧。
师:这些树名里藏着许多生字,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
生:我发现这些字都是木字旁的,因为它们都是与树木有关。
生: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与木字旁右边的字读音相似。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不但发现了这些字都是木字旁的,而且还从读音上找到了规律,像这样的字,左边木字旁表示与树木有关,右边的字表示了它们的读音,这就是形声字。
师:老师把这些形声字分成了2组,上下对比读一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指名回答
师:这些形声字的读音有些和右边的字读音相同,有些声调不同,有些声母不同。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这个特点来认识更多的字。接下来猜一猜这些树的名字。(出示)
师:文中还有一些生字,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生:指名领读
师:老师开小火车检查一下,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开火车读
第三板块: 细读课文,识别“特点”
1.细读儿歌,圈画特点。
师:一名同学读前四行,其他人认真听,用“三角号”画出木的特点。
生:第一行写出了杨树的“高”和榕树的“壮”树
生:第二行写了梧桐树叶子的形状“像手掌”。
生:第三、四行写了枫树和松柏的颜色。
师:很好!谁来读后四行
想想这几句写了什么。
生:第五行写木棉喜暖,生长在南方;第六行写桦树耐寒生长在北方。
师:很好。这两句写出了木棉和桦树的生长环境,
师:最后两行写出了树木的什么特点?
生:第七行把银杏、水杉比作活化石,第八行写金桂开花满院都很香。
2.学习1,2句儿歌。
师:杨树高大、挺拔、笔直,多生长在北方。
榕树生长在南方,树干分支多,枝叶特别茂盛,远看像绿茸茸的大伞。
师:这是梧桐树叶,你们看它多像我们的手掌啊。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
师:你们能不能也照着样子说个句子呢
生:指名回答
师:秋天到了,枫叶似火般红,但是有些树却不一样。(出示图片,了解松树和柏树的区别,并理解“披绿装”的意思。)
师:松柏不畏严寒,四季苍翠,代表着坚强不屈、不怕困难的精神,人们常用它们比喻那些有意志和毅力的人,还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师:枫叶红,松柏绿,这一红一绿,使大自然的色彩变得更加美丽,哪位同学能读得最美
生:指2名同学读
师:我们一起来第1、2句儿歌。
生:学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句儿歌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树的特点的呢?
生:指名回答
师:知道了每种树木的特点后,我们来做一个课堂小游戏——我为树木挂名牌。教师出示不同的树木图片,学生结合课文描述的树木特点,为每棵树木挂上自己的牌子。(前6种树)板贴6种树,6个树名
请学生表演读
师: 加上动作朗诵树木特点
第四板块:指导写字
出示“杨、桐、枫、松、柏、”引导发现它们都是左右结构,木字旁,
观察字形:一看“宽窄”
师:“柏”的左右宽窄相当,其他的都是左窄右宽;
3.二看“高低”,左高右低的有“杨、桐、松、枫”。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语文书上按要求认真书写,描一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