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3 21:1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案例
基本 信息 课题 卖炭翁
来源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型 教读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 班学生
课时 一课时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 分析 一、课标摘录 本课定位为新授课,《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与本节课相关的要求如下。 【课程理念】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5.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6.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课程内容】 1.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 2.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内容,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4.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业质量】 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正确,要点突出。 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 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并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了解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课程实施】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育人的育人导向;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可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 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二、课标分析 1.学什么 学生学习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借助课下注释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学习文中人物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白居易的思想情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 2.学到什么程度 (1)学生能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学生能够准确找出文中人物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并且能分析出人物形象,体会到对比的表达效果。 (3)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怎么学 (1)前置性学习:学生借助“课前预习单”“助学系统”——“思考探究”“课下注释”,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能理解诗歌大意,了解文章内容。 (2)课中学习 ①学习形式:通过自学、互学、小组合作等搭建的学习共同体去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②学习方法:学生借助师生创设的情境,通过朗读品析、合作探究等方法准确找出诗歌中的外貌、动作等描写方法,借助诗歌描写、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教材 分析 《卖炭翁》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之一,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 2.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三首唐诗,都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都对民生疾苦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切同情,都寄托了诗人深重的忧患意识与济世情怀。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卖炭翁》是他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诗歌寥寥百余字,却道尽百姓苦,没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和观点的句子,却借卖炭翁的丰富形象及悲惨遭遇来揭露宫市的掠夺本质。卖炭翁这一艺术形象如此动人心弦,应该源自于诗人在简洁平实的叙事中穿插着不动声色的描写。于是,本课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刻画人物,在阅读中能有所感悟。
学情 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文言词汇,对于诗歌的意思和内容能够较好地把握。但是由于他们都生长在丰衣足食的时代,受知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对于这首诗中主人公的遭遇和作者感情的体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诗歌,理解主人公的悲哀形象和作者的同情悲愤之情。
学习 目标 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认识并准确读出本文的生字词,正确把握字词义,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精读人物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分析“老翁”和“宫使”形象,体会对比手法的效果。 感受白居易对腐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思今日少年之责。
评估 任务 学生能借助课下注释,认识并准确读出本文的生字词,声音要洪亮,中途不间断,全班能准确、整齐、响亮地诵读诗歌,在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对应目标1)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准确找出诗中描写刻画“老翁”、“宫史”二者形象的句子,并能分析出句子的描写方法,体会对比手法的效果。(对应目标2) 学生能从前辈精神领悟吾辈责任,谈谈对自己的启示,至少说出一点。(对应目标3)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估要点
一 视频导入 观看《卖炭翁》无声视频,尝试思考视频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情景内容,走进白居易《卖炭翁》的学习。 营造情境,导入语:同学们,在进入今天的学习之前,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视频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
二 情节梳理 读老翁之事 1.预习检测,扫除生字词障碍。 2.齐读课文,思考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简要概括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如何概括一件事情: 方法指导: 什么人+(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1.规范字音,当堂检测 学生互评,当堂检测,学生朗读PPT上标红的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确。 2.明确大意,理解内容 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叙事讽喻诗,引导学生归纳出老翁与炭的叙事过程,对学生进行事件概括的指导:什么人+(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1.学生能正确读出本课生字词。 自评互评声音洪亮字音准确
2.学生能根据课文大意概括文章的内容,掌握概括事件的方法。
三 人物聚焦 发正义之声 【任务一】我是小记者 【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 1.完成人物报道卡。 形象分析指导: 我认为可以写老翁的 (描写),从________(课文原文)可以看出他 (具体分析)。 (提示: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和环境描写方面进行分析。) 示例: 我认为可以写老翁的 外貌 (描写),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文原文)可以看出他 常年烧炭、烟熏火 燎,疲惫憔悴、年老悲苦。 (具体分析)。 2.思考报道迟迟不能发布的原因。 资料链接: “《卖炭翁》,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过渡语】看来大家在学习时已代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我们也因共情而穿越。 你的身份是一名记者,穿越来到大唐贞元年间。此时你正在街上漫游,苦于素材难寻之时。忽然看到一位老人满脸愁容,蹲坐在系有红纱的老牛旁,单薄的衣服,泥泞的污渍,凌乱的头发,你一眼就看出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于是主动采访。 1.任务一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补全对话,调动课堂气氛。 【过渡语】得知老翁的遭遇,为了使更多人了解老翁以及他身上的悲惨故事,你打算写一篇报道,替老翁发出正义之声,讨回公道。请结合诗歌中的细节,完成人物报道卡。 2.任务二让学生学会从具体诗句中分析“老翁”的人物形象,以及思考报道迟迟不能发布的原因(即分析“宫史”的形象以及其中揭露的根本原因。) 小组合作指导: (1)小组长组织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按要求发言,最后安排当日主发言人进行展示。 (2)展示或点评时声音洪亮,注意展示语、点评语的规范使用; (3)认真听讲,客观评价,及时更正补充。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参与小组讨论。 组织讨论,适时点评,引导、鼓励为主。 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表现自学成果,通过教学环节二的学习,能补全采访内容。(采访任务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为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2.评价量表 自评互评找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找到作者所用的描写方法 ★★分析出了人物的形象 ★★★
3.学生能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底层人民的悲苦底色与统治者的掠夺本色的对比效果。初步感受白居易对腐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四 内涵品析 思少年之责 1.对诗歌进行内容与主旨的概括。 2.学生结合作者简介,能对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政治理想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资料链接: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有《白氏长庆集》。 3.完成课堂检测 1.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内容与主旨的概括。 【过渡语】同学们,穿越这一遭虽然我们没有没有帮老翁讨回公道,但我们也有所收获。从古代英雄细看当今伟人,唐朝白居易笔诤时政到现在习近平发时代之先声,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前辈精神领悟吾辈责任,作为祖国之未来的吾辈之少年又该当如何做呢? 2.谈谈课文带给你的体会或启示。 3.课堂检测,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 1.学生能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概括出诗歌主旨。 2.学生能从前辈精神领悟一点吾辈责任,谈谈对自己的启示,至少说出一点。 自评互评能体会一些前辈精神 ★★结合本课所学说出1点及以上启示 ★★★
今日得星统计: 自评互评( )星( )星
3.学生能够正确完成课堂检测内容。
作业设计 一、基础性作业(必做) 背诵并正确默写《卖炭翁》。 二、拓展性作业(选做) 1.自主阅读白居易《观刈麦》,比较与本篇诗歌在内容、主题上异同。 2.卖炭翁的苦苦哀求得不到官家的同情,但白居易却为他发声了,请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续写一则小故事。 优秀良好合格书写美观,无错别字想象奇特,故事完整细节得当,主题鲜明
板书设计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