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微专题二 山区公路选线原则示意图的判读
专题 突破
山区公路选线原则示意图
交通线路的分布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已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障。具体分析如下:
影响因素 影响分析
自然
因素 地
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影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国道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专题 训练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读图,完成1~3题。
A. a B. b C. c D. 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c线路基本与等高线平行且线路较短,工程量较小,是最合理的选择。故选C项。
C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第2题,图中铁路穿越城区,对城区环境造成污染;与等高线近乎垂直,工程量大,明显不合理。故选D项。
D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解析:第3题,②处地形平坦,且有一海湾,距城市较近,筑港条件最好。故选B项。
B
A. 气候因素 B. 居民点分布
C. 地形因素 D. 工业分布
C
解析:第4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故选C。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第5题,高速公路体现的是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建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汽车性能的改善与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关系不大;逢山开道、遇沟建桥成本更高,投资更多。故选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