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微专题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微专题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2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26 17: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微专题一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专题  突破
  判读地质剖面图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重点观察分析以下要点。
1. 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
区分背斜、向斜;有无断层;有无火山构造;有无岩层缺失,如背斜顶部的岩层缺失。
2. 判定岩石类型及岩层新老关系
具有层理构造或有生物化石的必为沉积岩;有无侵入岩和变质岩,变质岩往往紧邻岩浆侵入体,火山锥上必为喷出岩。在判读岩石类型的基础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3. 判断地壳运动情况
(1)岩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如下图所示)
(2)某种岩层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蚀;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如下图所示)
(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则是由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岩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则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壳上升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4)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下图所示)
(5)若出现断层,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甚至出现过地震。
4. 分析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上述判断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工程选址、资源开发、旅游观光等。
专题  训练
  庐山以雄、奇、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读图,完成1~3题。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第1题,图示①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②处中间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③处两侧为断层,中间岩层相对向上升,应为地垒;④处受断层作用,岩层向下移动,应为地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庐山属于断块山,属地垒构造,与③地质构造相同。故选C。
C
A. 断层 B. 向斜 C. 背斜 D. 山地
解析: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地的地质构造是背斜。故选C。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第3题,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因此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①。故选A。
C
A
  读某区域沿回归线的地质剖面图,完成4~5题。
A. 丙处于生长边界
B. 丁位于大洋板块上
C. 丙处易形成海岭,岩石年龄轻
D. 丙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D
解析:第4题,图中海沟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边界,大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并形成海沟,因此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丁位于大陆板块上,B错误;丙处易形成海沟,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年龄较老,C错误,D正确。故选D。
A. 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
B. A处为向斜谷
C. 从A处向下可开采到石油
D. 乙处地质时期不曾发生过海陆变迁
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与乙处相比,甲处背斜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A错误;A处为背斜,向下可开采到石油,B错误,C正确;读图可知,乙处有石灰岩,说明以前是浅海环境,D错误。故选C。
C
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指断层。该区域的沉积岩层中富含地下水,但东西两侧的地下水互不连通,形成两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
(1)指出甲、乙、丙中最有利于地下水资源钻探的部位,阐述该地的优势。
答案:(1)乙。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和甲、丙两地的石灰岩层相比)砂砾岩层储水条件好,且位于表层(地下水埋藏浅)。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由材料可知,该区域的沉积岩层中富含地下水,特别是砂砾岩层储水条件最好,而且埋藏深度较浅,接近表层,易于开采钻探。
(2)判断图中②③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并简述依据。
答案:(2)②岩层后形成(或③岩层先形成)。②③岩层均为沉积岩层,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②是砂砾岩,③是石灰岩,两者都是沉积岩,沉积岩地层为典型的层理结构,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因此②形成晚于③;可判断出先形成的是③,后形成的是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