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幽默语言我来品----《手指》
内容分析:本课为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就像作者变身为手指,从角色出发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的同时又含有深刻的道理。本课旨在挖掘课文与大任务的契合点,学习作者风趣作品的秘诀,启发学生变身角色的方法,为大任务服务。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 ②语言运用: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③思维能力: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④审美创造: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重、难点: 重点: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难点: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子任务之二:幽默语言我来品 活动流程:活动一:初识“幽默”的爷爷 活动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活动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拇指 活动四:品读课文,深入研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初识“幽默”的爷爷
数字人AI带来课堂互动。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可爱的爷爷,他被称为中国漫画第一人。(出示漫画)瞧,“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种瓜得瓜,吃瓜得灯”。生活中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到他眼里,瞬间就变得可爱起来。 3.出示丰子恺的作品风格介绍。 4.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丰子恺文章的最大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丰子恺的文章——《手指》。 观看视频,了解课堂活动。 了解作者。 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借助丰子恺的漫画导入课文,结合作品风格及课前预习对作者进行了解,感受作者风趣幽默的风格并引出本节课主题。
活动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3.了解课文的段落大意。 根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怎样划分?(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件出示: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五根手指 ;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 (2)谁能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说) 预设: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5.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6.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学生说课文段落大意。 学生思考并说出课文内容。 学生读词语。 学生写生字。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段落中心句、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活动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拇指
1.学法指导。 刚刚同学们能轻松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大家找到了课文中的关键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 2.品读第1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点名朗读,同学边听边思考,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1)指名学生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根手指的?(姿态、性格、长处、短处)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从“姿态”和“性格”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把五根手指当成人来写。)(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4)教师小结:这一句话概括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长处与短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探究大拇指的姿态。 课件出示: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大拇指的姿态的?(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寥寥几句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④大家注意一下“他”这个字,你有什么体会?(一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的人,十分有趣。) ⑤你能读出这句话的趣味性吗?(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⑥教师小结:这个“他”字贯穿全文,突出了丰老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大家要注意品读、感悟类似的句子。 (2)探究大拇指的性格。 ①用笔画出描写大拇指性格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③大拇指有什么性格特点?(肯吃苦,但不贪功,默默奉献) ④谁能读出大拇指肯吃苦的精神。 (3)探究大拇指的作用。 ①用笔画出描写大拇指作用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③说说大拇指有什么作用。(扶住琴身、抵住水、按住血、扳住重物、翻书页、揿电铃) ④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排比句) ⑤排比句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还能突出作者的情感。这段话中哪些词突出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性格?(相帮、死力、拼命、用劲) ⑥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大拇指的作用吗?(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4.教师小结:我们从姿态、性格和作用三个方面了解了大拇指。作者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大拇指,语言十分幽默和风趣,读的时候能让你联想到实际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人。 学生读第一段,画关键句。 学生读课件上的内容,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根手指的?(姿态、性格、长处、短处) 学生用笔圈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借助预习批注,提取关键词,找一找每根手指的特点,概括长处和短处。 小组合作完成图示。 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大拇指姿态的句子。 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学生读课件上的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用笔画出描写大拇指性格的句子。 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学生说大拇指的作用、特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大拇指的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
活动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活动四:品读课文,深入研究
1. 了解文章构段方式 (1)教师引导:默读第3-5自然段,思考与第2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2)同桌讨论 (3)全班汇报,点生回答 预设:先写手指各自的外形,再写各自的作用。 教师引导:自由读第3-5自然段,在文中圈画出写其他四根手指的姿态和作用的有关语句。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2)集体反馈汇报,教师适当引导。 3.教师过渡:现在请各小组的代表按顺序汇报,先说说手指的姿态,再说手指的作用。 4.学习食指 (1)点生汇报 预设1:食指的姿态是不窈窕的。 教师引导:为什么说食指不窈窕,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预设2:食指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2)教师提问:食指的作用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 预设3:食指的工作多而复杂。 5.学习中指 (1)点生汇报 预设1:中指地位最优,相貌堂堂。 教师小结:中指的位置最独特。还有谁来补充。 预设2:他的姿态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理解“养尊处优的”?结合课文说一说。 预设3:无名指和食指贴身左右,而且他永远不会受到外物冲撞 教师引导:这样的优势位置,他的作用一定很大了。 预设4:中指只出面不出力。 教师引导: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知道的? 预设5: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只在旁略为扶衬。 教师小结:你们发现了吗?这段描写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拟人。 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 (1)明确拟人的概念 (2)了解拟人的作用 (3)出示仿写练习,全班齐答 7.学习无名指和小指 (1)点生汇报 教师引导:无名指和小指的特点是什么? 预设:体态秀丽但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2)教师继续引导:老师发现这个段落里有一个句子值得我们聚焦。课件出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预设:这是一个设问句。 教师小结: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完成以下表格吗? 手指特点作用大拇指 食指 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朗读第2自然段。 自主读文,标注出列举了哪些例子,它是如何做的。 提取、概括关键词,完成任务单。 根据事例,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一组选一根手指,概括事例,进行评价。 学生自主思考 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答案
活动意图:指导学生运用找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品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长文短教,通过一张表格把文本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进而受到启发。
板书设计: 大拇指:不美 最肯吃苦 食指:不窈窕,工作复杂 手指 中指:养尊处优,略为扶衬 无名指:秀丽可爱 小指: 能力薄弱
作业: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拓展作业:《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和《小学生丰子恺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