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模拟预测 生物试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模拟预测 生物试题(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25 10: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综合模拟试卷
生物试卷(三)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48分)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诗句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吴兴杂诗》)中的种植结构及水乡传统农业,体现了对群落的垂直结构及生态工程整体原理的应用
B.“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中的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体现了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C.“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庄子·内篇·人间世》)中的伐桂、割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中的农田去虫害,体现了农业生产中对能量流动的实践应用
2.近来,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固氮的藻类。研究者认为该藻类与某种蓝细菌具有内共生关系,该蓝细菌表现出向固氮细胞器进化的特征。以下现象中,不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
A.蓝细菌丢失了部分基因,需要依赖藻类提供某些蛋白质
B.蓝细菌的分裂与藻类细胞同步,可随藻类细胞世代相传
C.与叶绿体或线粒体不同,藻类中的蓝细菌仍具有单层膜
D.蓝细菌结构显示出功能专业化,与藻类的形态变化同步
3.细胞蛇是新发现的一种无膜细胞器,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呈线性、环形或“C形”结构。已知其中一个成分是蛋白质CTPS,若其中第294位精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将影响线性或环状结构的形成(可能用到的密码子:精氨酸CGG、CGA、CGC、CGU;天冬氨酸:GAC、GAU)。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CTPS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改变的CTPS合成过程不需要遵循中心法则
C.该突变至少需要替换基因中的两个碱基对
D.该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4.基因型为GgEE的某二倍体动物(2n=6),观察卵巢内一个正常分裂的细胞,如图仅表示了该细胞某时期的部分染色体,其余部分未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图中有1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
B.该图所示的染色体构成了1个染色体组
C.仅考虑G(g)和E两对基因,图中正进行自由组合
D.该细胞最终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为GE或gE
5.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其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仅基因G发挥作用时,毛色为黑色,仅基因g发挥作用时,毛色为灰色,两者均不发挥作用时,毛色为白色,且基因G、g来自父本时才发挥作用,来自母本时不发挥作用。某研究小组将杂合灰毛雌性个体与白毛雄性个体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中灰毛:白毛=1: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毛色均为白色
B.该动物种群中,雌性个体的毛色有黑色和灰色
C.亲本中白毛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GY
D.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GXg:XgXg=1:1
6.HER2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该基因过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检测HER2基因数量和17号染色体着丝粒数量,发现某些异常细胞的HER2基因数量与着丝粒数量比值大于2。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HER2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 B.某些异常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C.某些异常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D.某些异常细胞发生了HER2基因突变
7.细菌只有在某种底物存在时才产生相应的酶,这种效应称为诱导作用。大肠杆菌的乳糖代谢需要β-半乳糖苷酶,当培养基中没有乳糖,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含量极低,当加入乳糖后,大肠杆菌开始高效表达β-半乳糖苷酶,相关机制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能吸收乳糖 B.阻遏物基因与结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C.阻遏物的存在阻止了结构基因的翻译 D.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
8.柳穿鱼是一种园林花卉,其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植株A、B的Lcyc基因完全相同,但植株A为两侧对称花,植株B为辐射对称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植株A的Lcyc基因在开花时表达,植株B的Lcyc基因在开花时不表达(因为该基因被高度甲基化)。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科学家将这两个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的花与植株A的相似,F1自交的F2中绝大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A的相似,少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B的相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体内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生存的环境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甲基化可能导致DNA构象改变,影响了基因的转录、翻译导致性状改变
C.植株A、B杂交得F1再自交得F2,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基因甲基化程度越高,对基因的表达影响越大,导致F2中少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B相似
9.双角山羊草(2N=14)和节节麦(2N=14)为近缘物种。对二者杂交后获得的F1杂交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能培育出具有28条染色体的异源四倍体小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1代杂交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能联会
B.诱导F1幼苗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可以是秋水仙素处理
C.异源四倍体小麦细胞中的染色体最可能有7种形态
D.自然状态下,近缘物种也可能通过杂交、染色体加倍形成异源四倍体
10.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探究某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将大肠杆菌培养液接种到培养基上后,放置含该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第一代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大肠杆菌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第二代培养时应从第一代抑菌圈的中央挑取细菌,配成菌液
C.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
D.该实验中,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逐渐变大
11.研究证明,下丘脑的视前区热敏神经元的热敏感受阈值的高低决定体温高低,生理学上把这个阈值称为体温调定点。如果体温偏离调定点,则引起一系列调整效应,使产热或散热增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寒冷环境中,散热增加,产热也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B .寒冷环境中,骨骼肌通过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属于非条件反射
C .炎热环境中,机体可以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舒张促进热量散失
D .对于高热不退的患者,不能通过加盖棉被使体温调定点下移
12.下图表示机体抗肿瘤免疫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④、NK细胞均为免疫细胞,MHC-I、MHC-Ⅱ是呈递抗原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能摄取、加工和处理肿瘤抗原
B.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能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③
C.细胞④能与相应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使肿瘤细胞裂解死亡
D.NK细胞在抗体的介导下与肿瘤细胞结合,能避免穿孔素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
13.腐殖酸是动植物遗骸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形成的一类大分子有机物,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类,还能吸附镉等重金属。镉矿废弃矿区常面临土壤完全丧失、镉超标等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应用腐殖酸辅助修复矿区的设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镉矿废弃矿区中施用腐殖酸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B.腐殖酸中的能量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流入植物
C.依据协调原理还需选择耐镉能力强的植物以加快矿区修复
D.镉矿废弃矿区恢复的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14.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和粗蛋白等营养成分,将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绿色木霉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木霉应具有能分泌大量淀粉酶、不产生有毒物质等优点
B.玉米秸秆可为绿色木霉生长提供所需的碳源和氮源等
C.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获得单细胞蛋白,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通风培养过程中,应定时检测绿色木霉的数量及原料中粗纤维、粗蛋白的含量
15.营养缺陷型菌株是由基因突变后导致酶被破坏,从而使代谢过程中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下图是科研人员利用影印法(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初检组氨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B.“复印”操作相当于微生物培养中的接种操作
C.过程②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完全培养基上再转印到基本培养基上
D.应从基本培养基上没有,而完全培养基上对应位置有的菌落中挑选目的菌株
16.某研究小组以小鼠甲为实验材料,研制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是为了促进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
B.将小鼠体内取出的脾脏用剪刀剪碎后加入胃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筛选1需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才能获得融合的杂交瘤细胞
D.筛选2利用96孔板经1次筛选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二、填空题(共5题,52分)
17.(8分)卡尔文给小球藻悬浮液中通入14CO2,光照不同的时间(从1秒到数分钟)后杀死小球藻, 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在RuBP羧化酶的作用下,一分子的14CO2首先结合一分子的C5(核酮糖二磷酸RuBP),生成一分子不稳定的C6,随后这一分子的C6分解生成两 分子C3(3—磷酸甘油酸),之后3—磷酸甘油酸在NADPH、ATP以及酶的作用下,形成 三碳糖,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再生成一个C5,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 一分子的葡萄糖。这一过程被称为卡尔文循环,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卡尔文研究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光合作用开始后,二氧化碳可快速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若要探究14CO2转 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否为C6,可对植物进行极短时间的光照,并检测叶绿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1分)阐明早期触觉感受调控动物行为的机制,可为孤独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爱抚和拥抱是亲子沟通的重要方式。研究者通过给予幼鼠轻柔温和的抚触刺激,引起感觉神经元产生_________,通过神经传导至_________产生愉悦感,以模拟母鼠对幼崽的爱抚行为。
(2)选择发育早期的小鼠随机分组,开展为期3天、每天4次、每次5分钟的实验。将小鼠放置在棉絮上,爱抚组使用棉球以3 cm/s的速度来回抚摸小鼠背部,对照组则不给予爱抚。跟踪小鼠成年后图1所示的社会交往行为。图2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__,表明早期接受过爱抚的小鼠,成年后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交往行为。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一组用棉球以10 cm/s的速度来回抚摸实验,其他操作与上述两组相同,若实验结果与未爱抚组无显著性差异,则该组实验进行的意义是_________。
图1 图2
(3)催产素被称为“爱的荷尔蒙”,由位于下丘脑的催产素神经元合成,随后运输至垂体释放。研究者进行了多项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希望验证的假说是_________。
图3
注:神经元放电率可衡量相应神经元的兴奋程度
(4)转H基因小鼠可在催产素神经元特异性表达受体H,接受药物C刺激后,催产素神经元即被激活。请补充实验方案为(3)中的假说提供一个新证据,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合适字母填入下表完成实验设计。
实验动物 操作 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组 ________ ________ 实验组小鼠成年后的社交接近和社交探究时长均大于对照组
对照组 a ________
a.转空质粒小鼠 b.转H基因小鼠 c. 敲除催产素基因的小鼠 d.注射药物C
e.注射药物C的溶剂 f.幼年期给予爱抚 g.幼年期不给予爱抚
19.(9分)金寨板栗是一种深根性、喜光经济树种。玉竹的根茎是一味中药材,喜凉爽、潮湿,多生于林下、灌木丛中。六安金寨某山村在板栗林中种植玉竹,放养芦花鸡和蜜蜂,实现复合种养,获得了更多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板栗林中玉竹种群密度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下图为复合种养的板栗园中甲、乙两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①时刻甲乙曲线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的环境阻力较小;
②时刻,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相同;
③时刻,甲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④时刻,乙种群中部分个体的迁入会使其K值增大。
(2)板栗林中搭配种植玉竹,使群落水平方向上出现______现象。要研究该板栗林中板栗树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答出2点即可)。该人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板栗+玉竹”复合种养模式与单一板栗林相比,可获得板栗、玉竹、鸡和蜂蜜等更多农产品。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复合种养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______。
(4)收获玉竹后,把上层腐质土翻到土壤里,相当于给板栗树施有机肥,板栗树生长利用有机肥中的______(填“物质”或“能量”或“物质和能量”)。同碳元素一样,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______。
20.(14分)Cal4/UAS系统是存在于酵母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具体机制如图1。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元变性疾病,其病理学表现之一为Tau蛋白沉积。研究者利用Gal4/UAS系统使来自AD患者的Tau基因在果蝇的复眼内选择性表达,构建了“AD转基因果蝇模型”用以研究Tau基因的作用。主要步骤为:
步骤1:构建纯合Gal4转基因果蝇品系(甲品系)。(基因插入位置为X染色体;Gal4基因在复眼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表达产物对果蝇性状无影响。)
步骤2:构建纯合UAS-Tau转基因果蝇品系(乙品系)。(基因插入位置为3号常染色体)。
步骤3:获得使Tau基因在果蝇的复眼内特异性表达的AD转基因果蝇。经检测,其复眼神经元显著变性。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3中,获得AD转基因果蝇的方法是________。获得的AD转基因果蝇________(填“能”或“不能”)稳定遗传。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有研究报道,Tau蛋白沉积的患者常伴有PARK2基因的突变。据此科研人员提出了“PARK2基因的表达产物对AD转基因果蝇具有保护作用”的假说。为验证该假说,研究者将UAS-PARK2-GFP基因群(图2)导入果蝇的2号常染色体中,并构建了纯合品系(丙品系)。以甲、乙和丙3个果蝇品系为材料,可培育出能验证上述假说的果蝇。
①由于甲品系Gal4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时与______相关联,乙品系UAS-Tau基因不能独立表达产生性状,丙品系有________作为标记基因,故可先以甲为母本、________为父本杂交获得F1;从F1中选择________果蝇与________品系杂交获得F2;F2中的________果蝇即为所需果蝇,该果蝇应含有的外源DNA片段有________。
②若该果蝇复眼神经元结构与________(填“AD转基因果蝇”或“正常果蝇”)相同,则表明假说成立。
21.(10分)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将外源基因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中,使外源蛋白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这种技术可用于筛选高亲和力抗体。丝状噬菌体呈细长管状,由衣壳蛋白和DNA组成,衣壳蛋白中有一类衣壳蛋白Ⅲ(PⅢ)与噬菌体感染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将 EcoR1 基因和 PⅢ某因融合进行表面展示,过程如下图。首先将EcoR1基因插入 PⅢ基因中,再将重组噬菌体DNA成功导入________ 进行培养、获得子代重组噬菌体:为检测EcoRI 蛋白是否成功展示在重组噬菌体表菌,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 对重组噬菌体进行检测。
(2)根据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目的,推测展示在噬菌体表面的EcoRI蛋白_______________ (填“会”或“不会”)影响重组噬菌体的感染过程。为证明该推测,研究人员设计如下表实验并检测感染能力。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对照组1 对照组2 对照组3 实验组
野生型噬菌体 - + + -
重组噬菌体 + - - +
过量游离的EcoRI蛋白 + - + -
① 的抗体 + + + +
感染能力 强 ② 强 弱
注:“-”表示未添加,“+”表示添加
(3)抗体的结构包含 VH和VL。研究人员从抗原phOx 免疫的小鼠脾脏中提取mRNA,经 __________________过程获得 VH和VL的cDNA。将一系列 VH和VL的cDNA随机两两组合后,插入 PⅢ基因,构建出2×105种噬菌体克隆作为文库。从文库中选择568种噬菌体进行检测后发现,能与抗原phOx结合的噬菌体极少,若实验操作没有问题,则表明该噬菌体文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将抗原phOx 附着在特定基质上,将噬菌体文库中的噬菌体通过基质,并进行多次重复,每次重复时减少基质上抗原 phOx的密度,推测多次重复的意义_______________。
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综合模拟试卷
生物试卷(三)参考答案
1.【答案】 A【解析】A、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体现协调原理,故A错误
2.【答案】C
【解析】【详解】A、蓝细菌丢失基因并依赖藻类提供蛋白质,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共生关系,支持观点,A不符合题意;
B、蓝细菌的分裂与藻类细胞同步,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协调的共生关系,支持观点,B不符合题意;
C、藻类中的蓝细菌仍具有单层膜,不能表明该藻类与某种蓝细菌具有内共生关系,C符合题意;
D、蓝细菌结构的功能专业化与藻类的形态变化同步,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共生关系,支持观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B
【解析】【详解】A、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中氨基酸发生了变化,说明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发生了改变,A正确;
B、无论蛋白质是否突变,其合成过程(转录和翻译)均需遵循中心法则。即使基因发生突变,CTPS的合成仍需DNA转录为mRNA,再翻译为蛋白质,B错误;
C、精氨酸的密码子和天冬氨酸的密码子相比,至少有两个碱基不同,因此,相应的基因突变至少需替换两个碱基对,才能使密码子碱基替换两个,C正确;
D、该实例中,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相应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该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故选B。
4.【答案】D
【解析】A、此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均未分离,A错误;B、图示为二倍体动物(2n=6)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该图只是呈现了其中的2条染色体,而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应该含有3条染色体,B错误;C、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该个体的基因型为GgE E,若仅考虑G(g)和E两对基因,图中所示没有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D、图示不均等分裂,且G、g基因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原因是交叉互换或者基因突变,因此推测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GgEE 或GGEE或ggEE,因此最终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为GE或gE,D正确。故选:D。
5.【答案】C
【详解】A、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GY、XgY,XG、Xg均来自母本,已知基因G、g来自父本时才发挥作用,来自母本时不发挥作用,G和g均不发挥作用时,毛色为白色,因此该动物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毛色均为白色,A正确;
B、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GXG、XGXg、XgXg,仅基因G发挥作用时,毛色为黑色,仅基因g发挥作用时,毛色为灰色,XGXG表现为黑色,XgXg表现为灰色,XGXg黑色或灰色,B正确;
C、亲本杂合灰毛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GXg,子代雄性必定都为白毛,子代灰毛则为雌性,说明父本提供了Xg配子,亲本白毛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gY,C错误;
D、已知亲本杂合灰毛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GXg,白毛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gY,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GXg:XgXg=1:1,D正确。故选C。
6.【答案】B【解析】B、染色体重复导致基因增多
7.【答案】A
【解析】【详解】A、由题意可知,大肠杆菌可吸收乳糖,大肠杆菌才能表达β-半乳糖苷酶,A正确;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B错误;
C、乳糖存在时,会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不能与操纵基因(即图中“阻遏物”作用位点)结合,从而放行RNA聚合酶对结构基因的转录,故阻遏蛋白阻断的是转录而非翻译,C错误;
D、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解析】植株A和B的Lcyc基因序列相同,但因甲基化导致表型差异(植株B的Lcyc基因不表达),说明即使基因序列和环境相同(均为开花条件),表型也可能不同。这体现了表观遗传的作用,A正确;题干明确说明甲基化通过改变DNA构象、稳定性等影响基因表达,影响了基因的转录、翻译导致性状改变,B正确;孟德尔分离定律适用于等位基因的独立分离,而植株A和B的差异源于表观修饰(甲基化),并非基因序列差异。表观修饰的遗传可能不完全遵循孟德尔规律,且F2的性状分离比(大部分像A,少部分像B)不符合典型的3:1比例,C错误;甲基化程度越高,基因表达抑制越显著。F2中少部分植株因继承高度甲基化的Lcyc基因(类似植株B),导致表型与B相似,D正确。故为C。
9.【答案】C
【解析】【详解】A、双角山羊草(2N=14)和节节麦(2N=14)为近缘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二者杂交后获得的F1杂交种,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为2N=14,但这两组染色体分别来自不同的物种,在减数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F1代杂交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A正确;
B、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诱导F1幼苗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可以是秋水仙素处理,B正确;
C、若A和B组染色体形态不完全相同,则染色体形态数应为14(7种来自A组+7种来自B组)。若部分形态相似,可能少于14种,C错误;
D、自然状态下,近缘物种也可能通过杂交、染色体加倍形成异源四倍体,比如普通小麦的起源,D正确。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分析】在探究某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通过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来判断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等特点。
【详解】A、抗生素的存在使不耐药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耐药变异细菌得以生存繁殖,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B、若要继续培养耐药菌,通常应从抑菌圈边缘部位取样,而抑菌圈中央并无存活细菌,B错误;C、变异在选择之前发生,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只是选择并保存抗药性强的个体,变异在此之前已经发生,C错误;D、若细菌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变小,则抑菌圈会缩小,而非逐渐变大,D错误。故选A。
11.【答案】C
12.【答案】B
【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到细胞①能够摄取肿瘤抗原,并且具有将抗原呈递的功能,这符合吞噬细胞的特点,吞噬细胞能提取、加工和处理肿瘤抗原,A正确;
B、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它作用是接受呈递来的抗原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等;而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③(细胞毒性T细胞)的是抗原呈递细胞,不是辅助性T细胞,B错误;
C、细胞④细胞毒性T细胞,它能识别并与相应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使肿瘤细胞裂解死亡,C正确;D、由图可知,NK细胞在抗体的介导下与肿瘤细胞结合,这样可以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避免穿孔素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D正确。故选B。
13.【答案】B
【解析】【详解】A、腐殖酸作为有机物,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种类,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肥力,A正确;
B、腐殖酸中的能量经微生物分解后以热能形式散失,植物仅能利用分解产生的无机盐(如硝酸盐、磷酸盐),不能直接获取腐殖酸中的能量,B错误;
C、协调原理强调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耐镉植物可提高存活率,加速矿区修复,C正确;
D、初生演替指无土壤、无植被的裸地(如完全丧失土壤的矿区)上的演替,镉矿废弃矿区恢复的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D正确。故选B。
14.【答案】A
【详解】A、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和粗蛋白等营养成分,要将玉米秸秆中的这些大分子物质分解利用,绿色木霉应具有能分泌大量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优点,而不是淀粉酶。因为淀粉酶主要作用于淀粉,将淀粉分解为小分子糖类,而玉米秸秆中的主要成分是粗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粗蛋白,A错误; B、玉米秸秆中含有碳元素和氮元素等,可为绿色木霉生长提供所需的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B正确; C、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获得单细胞蛋白,实现了对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的利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 D、通风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绿色木霉的数量可以了解其生长状况,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条件;检测原料中粗纤维、粗蛋白的含量,能够判断绿色木霉对原料的分解利用情况,D正确。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分析】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菌株,然后运用“影印法”将分离的菌株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组氨酸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组氨酸缺陷型菌株能够生长,因此可以选择出组氨酸缺陷型菌株。
【详解】A、题图显示,待测培养皿中的菌落均匀分布,据此推测①过程采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
B、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因此“复印”操作相当于微生物培养中的接种操作,B正确;
C、进行②过程培养时,为了防止将完全培养基中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基本培养基中,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再转印到完全培养基上,C错误;
D、在基本培养基中组氨酸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比较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中的菌落可知:组氨酸缺陷型菌株应从基本培养基上没有、而完全培养基上对应位置有的菌落中挑选目的菌株,D正确。故选C。
16.【答案】C
【解析】【分析】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脏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2、单克隆抗体的应用:①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详解】A、实验前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目的是刺激机体进行体液免疫,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能分泌特定抗体(抗病毒A抗体)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而不是促进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A错误;
B、将小鼠体内取出的脾脏用剪刀剪碎后应加入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胃蛋白酶的最适pH约为1.5 - 2.2,在动物细胞培养液的pH(7.2 - 7.4)条件下,胃蛋白酶会变性失活,不能用于分散细胞,B错误;
C、筛选1需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从而获得融合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
D、筛选2用96孔板培养皿培养,在每个孔只有一个杂交瘤细胞的情况下开始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得到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该过程用到抗原-抗体杂交,获取的杂交瘤细胞通过培养获得大量的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错误。 故选C。
17.(8分)【答案】(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或同位素示踪法)(1分)
实验动物 操作
实验组 b ___dg___
对照组 a ___dg___
探究光合作用中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 (2分)
通入14CO2,光照不同的时间(反应时间)(1分)叶绿体中含有14C的化合物出现的先后顺序(2分)
(2)是否除CO2外只有C6具有放射性(2分)
18.(11分,除备注外每空1分)
【答案】(1)兴奋 大脑皮层 (2)爱抚组小鼠社交接近和社交探究时长均大于未爱抚组(2分)
确定3cm/s的来回抚摸属于激发小鼠社会交往行为变化的爱抚(2分)
(3)早期爱抚通过提高催产素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促进催产素合成,进而促进小鼠成年后的社会交往(2分)
(4)
19.(9分,除备注外每空1分)
【答案】(1)温度、水 ①③
镶嵌分布 板栗树在群落中的空间位置、板栗树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2分)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少物种间的竞争 (3)能量利用率或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物质 氮元素不断通过农产品输出,为保持土壤肥力,需要不断补充氮元素
【解析】【1详解】玉竹的根茎是一味中药材,喜凉爽、潮湿,多生于林下、灌木丛中,温度和水分对其生长和生存影响较大,进而会影响其种群密度。所以影响板栗林中玉竹种群密度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水。①t1 t2时刻甲乙曲线不同,甲曲线较高,可能是甲所处环境更适宜,环境阻力较小,①正确;②增长速率是出生率 - 死亡率的变化率,t2时刻,甲、乙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相同,但增长速率不一定相同,②错误;③t2 t3 时刻,甲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后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③正确;④K值是环境容纳量,主要由环境资源状况决定,种群的迁入不会使其K值增大,④错误。故选①③。
【2详解】板栗林中搭配种植玉竹,在群落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光照等因素不同,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呈现出镶嵌分布现象。研究板粟树的生态位,需研究它在群落中的位置、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比如板栗树在群落中的空间位置、板栗树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各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少物种间的竞争,即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少物种间的竞争。
【3详解】复合种养模式中生物种类增多,可将生物在空间上合理配置,能增大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详解】板栗树生长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产生二氧化碳等物质供板粟树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所以板栗树生长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是因为氮元素不断通过农产品输出,为保持土壤肥力,需要不断补充氮元素,即农产品不断输出,带走大量氮元素,为保持土壤肥力需不断施加氮肥。
(14分,除备注外每空1分)
【答案】(1) ①以甲品系和乙品系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即为AD 转基因果蝇 ②不能 ③AD 患者的Tau基因表达的Tau蛋白能引起果蝇神经元显著变性
(2)① 性别 ②GFP基因 ③丙(2分)④绿翅雄性(2分) ⑤乙 ⑥绿翅雌 ⑦Gal4、UAS、Tau、PARK2、GFP (2分) ⑧正常果蝇
【解析】【1详解】甲品系含有位于X染色体上的Gal4基因,乙品系含有位于3号常染色体上的UAS-Tau基因,要使Tau基因在果蝇复眼内特异性表达,需要让Gal4蛋白与UAS结合激活Tau基因转录,所以获得AD转基因果蝇的方法是以甲品系和乙品系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即为AD转基因果蝇。甲品系与乙品系杂交得到的AD转基因果蝇是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该实验中AD转基因果蝇复眼神经元显著变性,得出的结论是AD患者的Tau基因表达的Tau蛋白能引起果蝇神经元显著变性。
【2详解】甲品系Gal4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时与性别相关联,丙品系中GFP基因的表达产物为绿色荧光蛋白,可使果蝇产生绿翅性状,所以有GFP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其表达产物为绿色荧光蛋白,可使果蝇产生绿翅性状,甲为母本(X-Gal4,其中X代表X染色体),丙为父本(含有UAS-PARK2-GFP基因群)杂交获得F1,从F1中选择含有绿翅雄性果蝇(因为甲为母本,其X染色体含Gal4基因,与丙杂交后F1雄果蝇含来自丙的常染色体上的UAS-PARK2-GFP基因群,且X染色体含Gal4基因 )与乙品系杂交获得F2,F2中的绿翅雌果蝇(绿翅表明含有丙品系的UAS-PARK2-GFP基因群,雌果蝇能保证含有X染色体上的Gal4基因)即为所需果蝇,该果蝇应含有的外源DNA片段有Gal4基因(来自甲品系)、UAS基因(来自乙品系)、Tau基因(来自乙品系)、PARK2(来自丙品系)、GFP基因(来自丙品系)。② 若“PARK2基因的表达产物对AD转基因果蝇(原本Tau基因表达会使复眼神经元变性)具有保护作用”假说成立,那么含有相关基因且能正常表达PARK2基因的果蝇,其复眼神经元结构应与正常果蝇相同,所以若该果蝇复眼神经元结构与正常果蝇相同,则表明假说成立。
(10分,除备注外每空1分)
【答案】(1)大肠杆菌 (细菌)(1分) 抗原-抗体杂交(1分)
不会(1分) ①抗EcoRI蛋白(1分) ②强(1分)
逆转录 (1分) 该文库中有抗原 phOx亲和力的噬菌体比例过低(答案合理即给分) (2分)
随着基质上抗原的密度不断减少,能结合的噬菌体亲和力越来越高,有利于筛选出亲和力更高的抗体(答案合理即给分)(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