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押题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202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押题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24 19:1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押题卷)
历史试题
2025.0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遗址发现一件残扁壶,其腹壁上和平直背面有一个形似甲骨文“文”字的字符和两个有争议的字符“◇”和似“兀”的篆体。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字符,上为土(◇),下为兀(似“兀”的篆体),将其隶定为“堯”的初字。这一考古发现(  )
A.表明陶寺先民建立国家政权 B.将甲骨文的历史提前两千年
C.证实了陶寺是当时唐尧王都 D.对佐证尧帝传说有重要价值
2.自周代起,鲁酒屡屡见诸典籍,并以“酒薄”(即酒的度数低)闻名。鲁人认为酒是“礼”与“情”的载体,正因为鲁酒为低度酒,才可以使各种身份各种酒量的人能够“尽其礼”而不致伤身。这反映出(  )
A.礼乐制度推动酿酒业的发展 B.文化一定程度影响经济行为
C.商品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 D.鲁酒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汉宣帝刘询认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将汉初的官吏“久任”制度发展完善,实施范围从中央扩大到地方(高级官员),并将其与考核、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在官僚体系中树立一定数量的模范,还严厉惩治贪腐、平理冤狱。这些举措(  )
A.开创了汉代盛世的局面 B.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C.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思想 D.维护了官僚体系的廉洁
4.763年,唐政府设“巡院”以管理食盐产销,其主要职能为防止私盐贩卖。唐后期巡院隶属于御史台,重点监察经济财政。此外,巡院在监察方镇、州刺史、县令等职责上,直接隶属于中书门下。据此可知,该机构的设立(  )
A.杜绝了私盐贩卖问题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稳定了政治经济秩序 D.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5.1276年,元朝政府“拨袁、临、瑞三州人民三千七百户,运粮万二千五百石”,进入江西蒙山银场采矿冶炼,年“办正课五百锭”,约折合二万五千两银。而福建银场也由行省参政魏天祐献计,于1292年“发民一万凿山炼银,岁得万五千两”。这反映出元朝(  )
A.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B.国家财政危机较为严重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D.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6.施耐庵《水浒传》用百态各异的手法来塑造女性角色形象,主要分为弱女、雄女、淫妇、恶妇等几种,将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一视同仁,没有理想化女性,并给这些女性形象设置了一个个独立、完整的成长空间。这反映出作者(  )
A.对女性自主意识的肯定 B.倡导男女地位平等
C.推崇宋代社会的开放性 D.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7.图1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刻《微积溯源》。其主要内容是数学微分和积分,从版面内容分布来看,其公式等内容保留了原本的横排格式,其他文字内容则依据传统习惯保持竖排格式。这说明在当时,西方书籍的审美思想(  )
图1
A.尚未被国人完全接受 B.与中国的审美观念相融合
C.在数学著作中表现突出 D.对传统伦理道德形成冲击
8.据图2可知,导致该期间工农业产品差价猛烈扩大的原因是(  )
图21910—1920年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化指数
A.自然经济日益走向没落 B.实业救国思潮逐渐高涨
C.民国政府重视发展工业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9.巴黎和会后,中国政府对日本多次提出恢复解决山东问题的谈判予以回避甚至拒绝。当时的外交官员顾维钧主张“绝不直接与日本单独谈判山东问题”,而在必须参加的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则特别邀请美、英政府派观察员列席会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
A.尽量避免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 B.希望借助国际势力维护主权
C.幻想得到美英等国政府的支持 D.积极融入世界近代外交体系
10.鄂豫皖苏区文化委员会决定将1932年1月21日(列宁纪念日)至28日设为识字运动周,组织识字周宣传队,动员所有工农家属参加识字运动,深入到兵工厂、被服厂和工业合作社进行宣传活动,并教群众演唱《扫除文盲歌》《读书歌》等。这一运动(  )
A.是学习苏联的文化建设运动 B.推动了苏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C.有利于提升民众的思想觉悟 D.基本解决了苏区的文盲问题
11.我国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指出,居委会是政府联系居民的基层组织,其职责主要包括向上级反映居民利益诉求和调节居民的民事纠纷等。该条例的出台(  )
A.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 B.加强了政府与群众的直接联系
C.反映出社会管理走向现代化 D.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强烈愿望
12.表1体现了当时社会(  )
表1古代西亚《苏美尔法典》中的条文
受害者伤情 法典规定赔 偿之金额 折合奴隶价值 折合雇工工作量 折合大麦数量
毁损他人之 手或足 10舍客勒 半个奴隶之价值 10个月工作量 1210公升
断他人之骨 1明那 3个奴隶之价值 5年工作量 7860公升
毁损他人之鼻 2/3明那 2个奴隶之价值 3年又4个月工作量 4840公升
说明:法典序言把有一明那的人称为富者,有一舍客勒的人称为贫者。
A.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B.对法律秩序的追求
C.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D.对公平公正的推崇
13.某学者认为,近代前期的欧洲,民族君主国的“新君主”依靠实力废除了君主统治范围内大小封建领主的自治权力,裁撤其关税和货币权,有些手工行业直接得到了宫廷的支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封建制度阻碍了欧洲经济的转型 B.国王支持导致了手工业垄断
C.民族国家促进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D.欧洲国家君主权力日益强化
14.卢梭认为,社会契约乃是一桩法律行为,是大众为了在社会状态中更有力的保障自身自由的权利而平等签订的,所以人人都是主权者。政治契约则违反了基本的权利规定,是人民与统治阶级的个别行为,因而是不合法的。这一主张(  )
A.完善了西方资本主义法律体系 B.推动了自由平等思想得以产生
C.深受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影响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15.20世纪50年代,拉美国家推行经济国有化,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权力不断加强,短期内出现了繁荣,但未能解决资本短缺、进口替代工业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陷入财政赤字和经济通胀的发展困局。80年代拉美国家效仿西方实行去国有化举措,依然无法解决债务危机。这说明当时的拉美国家(  )
A.缺乏切合自身国情的经济政策 B.效仿西方政策带有较大盲目性
C.国有化政策是财政危机的根源 D.始终受制于旧殖民体系的束缚
16.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出台了《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推行“再工业化”,试图通过先进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率优势抵消工资成本劣势。英国政府也开始转变“重金融、轻制造”的发展理念,并于2009年公布“制造业新战略”。这说明当代的美英两国(  )
A.经济政策具有一致性 B.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C.工业化长期处于停滞 D.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朝中央以都察院取代御史台,“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设“六科给事中”既履言谏之职又行监察之事,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此外,明朝制定《宪纲条例》以及类似实施细则的六科监察法规、出巡监察法规等。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并将“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科道合并,编制了古代监察法史上最为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更有效地对繁杂事务和官吏进行监察。“台规”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监察制度的大量谕旨、条例,以及得到皇帝批准的奏章等。《钦定台规·训典三》载乾隆帝谕:“建国设立科道寄以耳目重任,建言参劾及其专责。”尤其是这些下级监察官可以不经其长官的批准,以个人的名义独立行使弹劾的权力。
——摘编自邱永明、朱莲华《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探析》
材料二
弹劾被认为是英国议会为了约束国王及其大臣的绝对权力以及扩展人民权利而进行长期斗争的产物。它开始于14世纪晚期的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新成立的议会上院,和下院运用它们所获得的日益增长的政治权势,为了罢免位高权重并支持国王的几位大臣而开展的斗争实践。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下院提出弹劾、上院进行审判的弹劾程序。通过弹劾程序的运用,议会甚至被认为确立了代议制政府的基础,以使高级官员向人民负责,接受法律的统治。可见,中古英国的弹劾制度其实是议会通过控告并审理依附王权并违法失职的朝廷重臣,借以实现对抗王权、维护与王权之间权力制衡关系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汪庆红《监察与制衡——古代中国与中古英国权力控制模式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英弹劾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英权力控制的共通之处。(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统包统配”的计划就业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国务院于1986年发布以改革用工制度为中心的四项改革办法,核心内容是新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及老职工仍然保留固定工制度的双轨制。到1987年底,劳动合同制工人总数已经达到873万人。1995年1月开始实施《劳动法》,核心内容是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初步形成了企业自主用工、职工自主择业的机制。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国企职工下岗问题日益严重。1998年至2009年,国务院逐步制定了一整套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确立新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下岗失业人员大部分实现再就业,基本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建立。
2012年以来,国务院提出要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同时就业优先战略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手段,就业与扶贫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2018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见》。据统计,全国技能劳动者有1.65亿,其中获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7625万人次。
——摘编自武力主编《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演变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幕府末年开港以后,日本海运权为外轮公司所把持。在明治初年,大体建立了东京至大阪、东京至九州等13条运输线,但远远满足不了正在兴起的“殖产兴业”的需要。1870年1月,日本成立了一个半官半民的海运公司——“回漕会社”。之后政府重点扶植的“三菱商会”,拥有轮船十余艘,次年开辟了日本的第一条海外航线:横滨—上海,并正式命名为“三菱汽船公司”。至1877年末,三菱汽船公司已拥有轮船61艘,总吨位达35465吨,占全国轮船总吨位的73%,为日本收复航运权奠定基础。明治初期,近海航线的发展迅速,但迟至1893年11月,日本才终于有了一条神户—孟买的远洋航线。
189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造船奖励法》和《航海奖励法》。日本的造船业有了惊人的发展:1915年造船量为5万吨,至1919年达到60万吨。此时,日本的造船能力仅次于英、美两国,居世界第三。由于《航海奖励法》的贯彻执行,日本大力开辟远洋航线和大力拓展近海航线,远洋航线有欧洲、美洲和澳洲三条;近海航线主要有上海、天津、汉口、大连和青岛等。日本船已逐渐向大型化、远洋化、高速化发展;国家已拥有一批高级航海人员和海员学校;港口建设和港湾设备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摘编自吴建华《日本农业和交通运输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日本海路交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日本海路交通发展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经历了封建社会中的主导、近代社会的衰落、现代社会的复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时期 儒学地位变迁的大致历程
西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宋明 儒学汲取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成为官方哲学。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
新文化运动 对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儒家民本思想进行批判改造,吸收了其中民本思想的精华,扬弃了其中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
改革开放后 儒学走向复兴,儒学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供涵养,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文化源泉。
综合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届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押题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B A A A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D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差异:中国:弹劾权由皇权赋予的监察机构行使,监督对象为各级官僚而非皇权本身。(2分)英国:弹劾权掌握在议会手中,弹劾对象包括国王亲信甚至国王本人。(2分)
原因:中国:弹劾制度本质是皇帝维护专制集权的工具,服务于皇权。(2分)英国:弹劾权由议会主导,源于贵族与王权的契约关系,王权受到契约的约束。(2分)
(2)是各自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注重健全权力控制体系;注重将权力控制法制化;为现代国家推进权力控制提供借鉴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答案】
(1)计划就业体制向市场就业机制转变;被动就业向自主就业转变;单一就业向多方面就业转变;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增加了城镇就业人数;促进了国企改革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健康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等。(8分,答出四点即可)
19.【答案】
(1)政府主导与政策扶持;发展呈阶段性递进;自主发展与收复航运自主权同步进行;配套体系近代化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加快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军事与殖民扩张,为后来的扩张埋下伏笔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20.【答案】
示例:
论题:儒学伴随时代发展不断革新
阐述: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汉初推崇道家思想的背景下,汉代董仲舒审时度势,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奠定了儒学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基础。魏晋以来,儒学遭到来自佛道思想的冲击,面对此种情况,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将儒学从伦理教条升华为哲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至近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剥离儒学中“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批判其“君臣父子”等封建伦理纲常的专制内核,为土地革命提供理论依据,此举既否定了儒学中封建糟粕的成分,又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基因,推动了儒学的转型。
结论:总之,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自我批判中“因时损益”,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评分说明:
论题 (0~2分) 论题立论正确,得2分;论题立论不正确或指向不明确,不得分。
阐述 (0—8分) 能答出与论题相吻合的三个史实,并能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6~8分) 能答出与论题相关的两个史实,基本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3~5分) 所答史实不符合论题,逻辑不严密、条理不清晰。(0~2分)
结论 (0~2分) 在论题观点基础上有所升华,得2分;重复论题观点或没有结论不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