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益群中学2025届高三模拟预测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被发现在距今约9300至8000年的衢州市皂朝墩遗址环壕聚落内,是一粒炭化稻米。在遗址的环壕东侧,还有一片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古水稻田!,这粒炭化稻米()
A.是先民从游牧走向定居的实证 B.表明稻作农业最早从衢州发源
C.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D.是稻作文明起源探索的新材料
2.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石刻的方式宣扬他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据此可知()
A.秦人普遍认可了郡县制 B.关东人与秦人文化统一
C.秦朝创新了宣传的手段 D.秦朝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3.吕思勉评述中国古代一个时期:“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级之平夷。二曰地方畛域之破除。三日山间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是()
A.出现区域开发和民族融合高潮
B.儒学家提出儒、道、佛“三教合归儒”主张
C.士族专权现象比较严重
D.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4.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下令,西边、北边诸关及至缘边诸州禁止汉、胡私家商人输出锦、绫、罗、棉、绢、丝、布等各种纺织品。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发布的《关市令》再次重申了这一要求。这些法令意在()
A.筑牢闭关自守政策屏障 B.维护官营贸易主导地位
C.防止外商窃取蚕桑技术 D.保证朝贡活动等级秩序
5.黄仁宇在评价中国某场改革时说:“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由此可知,这场改革()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激活了民间市场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推行了赋役征银
6.近代史学家陈序经指出“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固由北方而南方;但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却是由南而北。”这一“趋势”()
A.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 B.与政府政策转变密切相关
C.以经济重心的转移为基础 D.推动了南北教育均衡发展
7.下图是1865-1911年中国进出口变化情况。由此可知,晚清时期()
A.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空前加强
C.列强加剧对中国的资本渗透 D.实业救国的新思潮深入人心
8.1934年,杜重远计划在江西九江创立新型机械化的光大陶瓷厂,专事仿制舶来品。得到全国经委常委宋子文和财政部长孔祥熙的支持后,杜重远四处奔走,至1937年8月底全部机器安装完毕。光大瓷厂顺利建成有赖于()
①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热情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暂时放松
③北洋政府的赞同与政策支持④完全模仿西方先进工业技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早在1937年8月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所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使“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次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庐山谈话
10.20世纪50年代,拖拉机是年画的重要题材。下图是1955年的一幅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欣赏该作品,可以体会出当时()
A.农民分到土地后的喜悦 B.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憧憬
C.大跃进运动的蓬勃发展 D.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11.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法治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跨越。第一次跨越:从“文革”全面否定法治到逐步恢复法制;第二次跨越:从重视依法办事、加强法制到推进法治、建设法治国家;第三次跨越:从确定法治为治国方略到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这说明我国()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 B.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
12.孟子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提到“:以下所发表的乃是......希罗多德调查研究的成果......是为了希腊人和异族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至失去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相互斗争的原因记载下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春秋》关注个人道德修养,《历史》关注希腊民主政治
②《春秋》重视人物的道德,《历史》重视人物的历史功绩
③二者都表达了对当时道德衰败的社会状况和异邦人的敌意
④二者都受到了各自所处时代的政治动荡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1565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一份所需物品清单中列有“在中国交易用的银元和优质银条”,称这些物品“对于维持他们在菲律宾的活动非常重要”,希望能用从美洲驶往菲律宾的“首班船尽快送达”。材料说明()
A.菲律宾获取太平洋贸易中心地位 B.菲律宾成为西班牙亚洲扩张的先锋
C.中国逐步丧失国际贸易优势地位 D.美洲是西班牙掠夺财富的重要来源
14.如表所示为1870年、1913年英国的部分经济指标(单位:英镑)。据此推知,英国()
年份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海外投资总额
1870 3亿 2亿 约7亿
1913 7.69亿 约6亿 40亿
A.工业优势显著扩大 B.殖民霸主的地位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转变 D.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
15.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把全球化分为两个层次,即作为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和当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基于拉美的现实,卡斯特罗深刻而全面地批判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给整个世界带来的严重危害和灾难......卡斯特罗不仅批判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而且提出了其替代方案-社会主义全球化:能给整个人类带来福音的全球化,是世界各国逐步共同富裕的全球化。据此可知,卡斯特罗()
A.是一位坚定的反全球化者 B.主张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新格局
C.对全球化的认识科学全面 D.主张改变全球化中的不公正状况
16.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倾倒核废水入海,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并宣布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奇怪的是,西方媒体集体失声,这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时遭遇西方猛烈谴责完全不同。该现象反映出()
A.国家利益主导舆论方向 B.意识形态斗争日益严重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 D.国际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应对饥荒。自汉代以来国家建立常平仓,宋元还开始推广以士绅为管理主体的社仓和民间宗族自发组织建设的义仓。在灾荒时期,皇帝往往会颁布禁酒禁曲、严格限制粮食出口、对进口粮食予以免税等诏令,尽可能增加粮食供给。面对粮食危机,古人还积极从域外引进新作物和不断革新农业种植技术,促进食物来源的丰富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民众也通过采集野生植物扩大食物来源,其经验成为大量救荒书籍编撰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这些备荒救灾的有效举措,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摘编自杨国安《地尽其力,仓备饥馑-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前工业社会的英国,由于黑死病引起农业人口大量减少和极端气候导致农业歉收,导致饥荒频发。在应对这些危机过程中,英国政府逐渐形成了一套处理食物缺乏的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包括控制谷物出口贸易和颁布“饥馑救济管理法令书”。民间慈善组织和宗教团体也在救灾中活跃。16~19世纪,英国农业革命也促进了饥荒问题的解决,包括新的轮作制度(诺福克轮作)的采用;新作物的引入,如萝卜、苜蓿;新的耕作工具的使用,如重犁。此外,英国近代交通运输的改善,调剂了地区间的食物缺乏,进而避免了区域性饥荒的发生。英国的经验对于发生饥荒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天虎《英国饥荒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和英国近代备荒救灾措施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当今世界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提出建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创作的革命歌曲(歌词节选)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②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③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④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依据歌曲的创作时间先后排列序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歌曲③“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主要表现,并分析歌曲④的创作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革命歌曲的现实意义。
19.北京中轴线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都城往往集中了一个国家的物质与文化精华,是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北京中轴线是整座城市规划的中心。元朝以《周礼》为蓝本,借鉴金中都的实例修建中轴线。它北起中心台(今钟鼓楼位置),向南经万宁桥、御苑、宫城、皇城,至丽正门。明朝将中轴线延至外城的永定门,在紫禁城内新建的钦安殿供奉道家的水神玄武大帝。清朝修缮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将紫禁城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万岁山”为“景山”,山前建绮望楼内奉孔子像,山顶建山亭式建筑内供五方佛。民国时社稷坛改建为公园向公众开放。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周围被改造成新的国家形象中心。20世纪80年代,北京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重要古建筑恢复原有风貌。进入21世纪,除了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外,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建设了奥运中心区,南中轴线上重建永定门。 -摘编自《中轴线的特点及其时代意义》等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连续性”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统一性”表明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大一统”的观念绵延千载;“创新性”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动力;“包容性"彰显多元一体的思想和兼收并蓄的胸怀;“和平性”包含和平、和睦、和谐等理念。 -摘编自《中华文明在民族复兴中焕发新活力》等
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结合材料及所学,对此作出解释。(要求: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任选其三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材料三唐代之所以出现两度盛世,固然与两位君主(唐太宗、唐玄宗)的英明密不可分,但制度原因则是其中关键。与中国所有王朝一样,唐代尽管也是实行帝制,但较之其他王朝,其制度设计及治理体系更为合理。
-摘编自陈良《略谈唐代兴盛的制度原因》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制度设计及治理体系更为合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C A A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D C D A
17.(1)不同:①中国:多依赖皇帝诏令颁行,缺乏系统法律;英国:通过立法建立制度化的备荒救灾体系。②中国:民间备荒救灾主要依靠士绅和地方宗族力量;英国:慈善组织和宗教团体发挥重要作用。③中国:重视发展传统农业和经验总结;英国:借助工业革命成果(技术革新)提升备荒救灾效率。(答出三点)
相同:①政府在备荒救灾中起核心作用,同时发挥民间力量;②积极引入新作物和改进农业种植技术;③在灾荒时期都严控粮食出口。(答出两点即可)
(2)建议:①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耕地资源;②加强农业科研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③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法律保障;④提高公众意识,减少个人粮食浪费行为;⑤促进国际合作,搭建全球粮食安全合作机制。(答出两点即可)
18.(1)排序:③①②④。
(2)表现:建立共和政体;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延安是中共中央驻地和革命圣地。
(3)意义:了解和研究革命历史,弘扬和传承爱国精神。
19.示例
北京中轴线体现连续性: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六百多年的时间垒叠传承至今,故宫、天坛等许多建筑展现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帝制被推翻后,皇宫改为博物馆得以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延续,天安门广场的改造继承了传统的左右对称格局。
北京中轴线体现创新性:元朝将《周礼》的理想都城规划变为现实,明朝拓展延伸,清朝改宫殿名、建设景山等。民国时期,将昔日宫廷苑囿改为民众活动或教育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改造突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新建人民大会堂等一系列现代建筑升华为国家形象符号。
北京中轴线体现统一性:元明清政权均遵循大统一思想,将重要的建筑屹立于中轴线及其两侧,提高建筑规格,确保都城功能得以实现,加强中央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重大外交活动场所,宣示国家形象。
北京中轴线体现包容性:中轴线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元朝统治者接受中原文化规划建设都城,借鉴金中都的做法;汇聚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代的建筑,有城楼、箭楼、皇城、宫城和宫殿等多种形式,兼容儒、佛、道等文化。
北京中轴线体现和平性:建筑布局的对称和谐,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突出了天、地、人的和谐关系,“太和殿”等建筑名称体现“和”的文化内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行使权利;国家博物馆展示传播中外和平交往的历史;通过举办奥运会发挥体育和平外交的作用。
20.(1)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影响:
①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任答2点即可)
(2)表现:
①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②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③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④推行察举制;实行盐铁官营;
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⑥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⑦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答出5点即可)
(3)制度设计及治理体系更为合理:
在继承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设立政事堂,提高了工作效率;
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
在赋税制度上,实行以庸代役的制度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册封、和亲、设立机构等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