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高一年级上饶一中 上饶二中 广信中学天佑中学 余干中学 玉山一中六校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占20%,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占80%。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石峁遗址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高等级建筑基址、玉器和青铜器残片,其中部分玉器的形制与良渚文化玉器高度相似,青铜器冶炼技术则与四川三星堆文化存在关联。这最能说明
A.中原地区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B.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形成统一王朝
C.早期文明存在区域性交流与互动 D.商周文明直接继承西北地区文化
2.1940年晋察冀边区通过《双十纲领》,提出“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自由”,同时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据此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最突出地体现在
.A.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政治动员的基础
B.建立了稳固的民主联合政府制度框架
C.维持了国内各阶级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D.基本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分歧
3.下表所示为1949-1952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经济指标 1949年 1952年 增长率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466 827 77.5%
粮食产量(万吨) 11318 16392 44.9%
钢产量(万吨) 15.8 135 754.4%
铁路里程(万公里) 2.18 2.29 5.0%
据上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突出成就是
A.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 B.基本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
4.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标准化生产的陶器、砝码及印章,其形制与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在安第斯山脉的卡拉尔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以棉花纺织和渔业为基础的聚落形态,这与同时期欧亚大陆的农业文明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
A.古代文明均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
B.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路径
C.世界早期文明发展具有多元化特征
D.亚欧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5.罗马共和国时期规定,任何立法都必须提前3个集市日公布在广场的显眼之处供人们讨论。从此时开始到对法案的正式表决之间,有关官员无论他是赞成还是反对该法案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召集预备会的形式讨论法案的有关内容,向罗马当局施加压力。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政治
A.易滑向多数人暴政 B.实质是贵族政治
C.推动万民法的诞生 D.具有民主公开性
6.古代某一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扬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君主一身,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这一帝国是
7.9世纪后期,日本朝廷多次颁布“庄园整理令”,规定“凡庄园须有官符(朝廷许可文书),无官符者一律取缔”,但贵族与寺院仍通过“不输不入权”(免税和拒绝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不断扩大庄园规模。由此可见
A.庄园经济削弱集权统治基础 B.武士集团已对皇权构成威胁
C.日本进入幕府将军统治时期 D.佛教寺院垄断文化教育权力
8.1166年,英国亨利二世颁布的《克拉伦登法令》规定:“凡涉及土地占有权之争议,应由十二名守法臣民组成陪审团于王室法官面前宣誓作证·····任何自由人不得拒绝参与陪审,违者罚金。”这一规定表明
A.教会法庭仍主导着英国司法体系 B.贵族通过立法限制国王权力
C.市民阶层开始参与地方行政管理 D.王室利用司法途径强化王权
9.非洲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很多重要农作物。下列图片所示的农作物中由班图人培育的是
10.15世纪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在其创办的“快乐之家”学校中,注重学生在古典文学、体育、音乐和数学等方面上的全面发展,并提倡尊重学生个性。这一教育实践缘于
A.教会巩固宗教信仰的需要 B.城市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C.人文主义思想潮流的影响 D.欧洲新教教育体系建立
1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马、牛和猪等牲畜引入美洲,导致当地生态系统改变;而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亚大陆,也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分布。此外,殖民地的开采活动加剧了森林砍伐和土壤侵蚀。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
A.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B.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环境变迁
C.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物种交流
12.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废除法律,但仍保留对议会通过法案的批准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A.议会与国王形成权力制衡 B.国王完全丧失政治影响力
C.法律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议会权力凌驾于君主之上
13.18世纪中叶,普鲁士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儿童须接受基础教育,课程涵盖数学、自然科学及公民道德,以培养理性公民”。同时,设立公共图书馆并资助学术团体,鼓励市民参与科学讨论。由此可见,当时普鲁士
A.践行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 B.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C.科学技术水平走在欧洲前列 D.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14.19世纪40年代,曼彻斯特有工厂主抱怨:“机器生产的过剩商品堆积如山,工人却因工资微薄无力购买;他们要求缩短工时,竟被指责危害国家繁荣。”同时,伦敦的德意志流亡者组织“正义者同盟”频繁讨论如何用“新的哲学”解释这些矛盾。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基于
A.自然科学突破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B.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
C.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达到理论顶峰 D.封建专制势力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
15.17世纪,伽利略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强调“实验和观测应成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构建了以数学为工具的经典力学体系,而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归纳法是获取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英国皇家学会的章程明确规定“拒绝一切形而上学的空谈,专注于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据此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A.直接引发了欧洲启蒙运动对天主教会的彻底批判
B.标志着实验归纳与数学演绎结合的研究范式确立
C.促使科学研究摆脱了神学束缚并独立于哲学体系
D.推动以理性为核心的近代思维方式的系统性构建
16.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强调:“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战后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不得拒绝给予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以法律的平等保护。”由此可见,南北战争
A.鼓舞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B.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C.确立了联邦民主共和政体 D.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摘编自《礼记·王制》
材料二 我中国自黄帝以来,以天下为家······今所谓中国之范围,自汉以后,始渐扩充。凡史所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今皆包举于中国之一名词中。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西周到近代“中国”一词内涵的变化,并指出其反映的本质差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上述变化的历史动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1世纪至3世纪,罗马帝国通过红海港口与印度西海岸建立了稳定的海上贸易网络。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罗马商人每年夏季利用季风航行至印度,用金银、玻璃器皿和葡萄酒换取印度的胡椒、宝石、棉布和象牙。印度商人也向罗马输出佛教典籍和天文学手稿。考古学家在印度南部的阿里卡梅杜遗址发现了大量罗马钱币、陶器和葡萄酒罐残片,而罗马庞贝古城的壁画中描绘了穿着印度棉布的贵族形象。此外,希腊医学家盖伦的著作经阿拉伯学者翻译后传入印度,印度数学家发明的“十进制数字”则通过阿拉伯商队传入西亚,最终被欧洲接纳。
-摘编自阿里卡梅杜考古报告《印度与罗马的海洋贸易》
材料二 8至10世纪,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系统翻译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哲学著作。据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记载,哈里发马蒙雇佣基督教、犹太教和祆教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的《婆罗门历算书》译为阿拉伯语。阿拉伯学者在此基础上改进,如花拉子密结合印度数字与希腊几何学创立代数学。波斯医学家拉齐的《医学集成》融合了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与印度阿育吠陀疗法,成为欧洲医学院的教材。同时,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造纸术(经中亚传入)、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亚,并将波斯地毯、叙利亚玻璃销往欧洲。
-摘编自伊本·赫勒敦《历史绪论》、乔治·萨里巴《智慧宫与阿拉伯科学革命》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推动文化交流的相同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帝国跨区域交流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世界文明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经济与人口数据(16-18世纪)
年份 白银年产量(吨) 原住民人口(万人)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1550 300 2500 800
1650 1500 1000 1200
1750 2000 500 1500
-摘编自[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拉丁美洲殖民史研究》材料二“三百年的压迫已让我们认清了殖民统治的本质-贪婪与奴役。西班牙人将美洲视为矿场,用我们的血汗填充他们的金库······但自由的种子终将破土。我们必须联合所有美洲人,打破旧枷锁,建立平等的新秩序。分裂的省份将凝聚为一个整体,以共和与法治捍卫独立·····美洲的解放不仅是战争,更是一场思想革命。”
-摘编自[委]西蒙·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节选自1815年内容)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西班牙殖民扩张对美洲的影响。(8分)
(2)指出材料一中西班牙殖民模式与材料二中玻利瓦尔构想的独立美洲的异同。(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的技术革命从根本上重构了人类社会的时空观念。蒸汽船和铁路的普及,使跨大陆运输成本下降了80%(以英国利物浦到印度孟买的棉布运输为例);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欧洲至东亚的航行时间从120天缩短至55天。与此同时,跨大西洋电缆(1866年铺设)和全球标准时间的统一(1884年华盛顿国际子午线会议)消除了信息与时间的壁垒。冷藏技术的突破(如1876年氨制冷船投入使用)甚至让阿根廷的牛肉得以横跨赤道销往欧洲。这些技术不仅加速了商品与资本的流动,更迫使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体沦为欧洲工业国的原料附庸。正如历史学家克罗斯比所言:“技术霸权是殖民统治的另一种形态,它用钢铁、蒸汽和电波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全球控制网。”
-据[美]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技术创新与世界市场形成”为视角,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至少3项技术展开论述;运用至少3个具体史实;自拟论题,逻辑严密,史实准确,表述规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陕西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与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风格相似,青铜器技术则与三星堆(位于四川盆地)存在联系,印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区域文明通过技术、礼制、物质的交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C项正确;中原的核心地位是逐步形成的,材料尚不能证明中原的文化核心地位,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石峁文化与商周的关系尚在研究中,D项缺乏直接证据,排除。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双十纲领》通过包容性政策(如三三制、减租减息)最大限度动员农民、地主、知识分子等群体参与抗战,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政治动员的基础,A项正确;“民主联合政府”的提出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项;“维持了国内各阶级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国共两党虽然能够联合抗战,但意识形态分歧并未消除,依然是代表两个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粮食增产44.9%,这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钢产量激增754.4%,反映重工业起步,铁路里程仅增长5.0%,说明工业化基础仍薄弱,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53年“一五”计划才开启工业化,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不同文明在技术、经济形态上的独立创新(如哈拉帕的标准化生产、卡拉尔的渔业-纺织聚落),这直接体现早期世界文明的多元性,C项正确;早期世界文明并非都以城市为中心,有些文明起源于非城市聚落,排除A项;“决定”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文明跨区域交流,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共和体制下,法案的公布具有民主性和公开性,D项正确;共和政体由贵族寡头掌握实权,不会形成多数人暴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共和政体的民主性,而非贵族政治,排除B项;材料与万民法无关,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这一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A项正确;B项是波斯帝国,C项是亚述帝国,D项是罗马帝国,均排除。
7.【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庄园领主通过“不输不入权”摆脱朝廷控制,导致律令制下的土地国有制(班田制)和税收体系崩溃。庄园成为独立于中央的经济军事单元,直接削弱了集权统治的物质基础,A项正确;日本武士集团崛起是12世纪后的现象,且材料也未提及武士集团问题,排除B项;日本进入幕府将军统治时期是在12世纪末,排除C 项;材料虽提及寺院的经济特权问题,但没有涉及寺院的文化教育权力问题,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英王亨利二世通过设立巡回法官和强制陪审制度,将土地诉讼管辖权从领主法庭收归王室,直接削弱封建领主的司法特权,从而加强王权,D项正确;题干法令明确针对领主法庭,而非教会法庭,材料也不能表明教会法庭仍主导英格兰司法体系,排除A项;材料表明国王的司法权得到加强,而不是受到限制,排除B项;材料表明市民参与的是司法审判,而不是行政管理,市民参与行政管理是在13世纪《大宪章》颁布后,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棉花等重要的农作物,B项所示是西瓜,正确;A项是玉米,原产于美洲,排除;C项是甘蔗,起源于新几内亚或者东南亚一带,排除;D项是水稻,原产于中国南方地区,排除。
10.【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全人”,即兼具古典知识、道德修养和身体能力的完整个体,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技能或宗教服从,C项正确;教会教育目标(如修道院学校)与人文主义教育对立,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的教育,排除A项;15世纪人文主义教育更侧重文化复兴而非技术培训,体现不了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实用技术人才,排除B项;欧洲新教教育体系是在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宗教改革始于16世纪,与题干中15世纪的教育实践基本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和殖民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例如牲畜引入美洲导致生态系统改变,美洲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影响土地利用,以及殖民地的开采活动加剧了森林砍伐和土壤侵蚀。这些现象表明新航路开辟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文化,还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影响,而非全球联系本身,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更突出生态环境破坏,而非单纯的生产方式调整,排除C项;“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物种交流”虽然符合史实,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中,国王逐渐从实际统治者转变为“统而不治”的国家象征,但仍保留部分传统名义权力(如御准法律、任命首相),体现英国政治变革的渐进性与妥协性,A项正确;18世纪国王仍通过恩赐制间接影响政治,并没有完全丧失政治影响力,排除B项;《王位继承法》在本质上限制王权,而非强化专制,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君主保留形式权力,而非议会与君主的权力对比,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中叶,培养理性公民,参与科学讨论等,这些都指向启蒙运动的理性和科学,说明当时的普鲁士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16世纪宗教改革的教育性限于宗教读写能力,材料措施也没有体现“因信称义”,排除A项;材料虽然可以体现普鲁士重视科学,但不能证明普鲁士科学技术水平走在欧洲前列,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普鲁士儿童的教育内容,不能证明普鲁士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机器生产过剩”与“工人无力购买”直接体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者购买力不足),工厂主与工人的冲突(工资、工时争议)表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新的哲学”的讨论指向用科学理论解释社会矛盾的迫切性,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任何自然科学成果(如进化论、细胞学说),排除A项;材料中“新的哲学”明确指向超越资产阶级理论体系(如空想社会主义),而非启蒙思想的延续,马克思主义对旧理论是批判性继承,而非简单延续,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曼彻斯特工厂)和流亡伦敦的德意志组织,其中矛盾焦点是资本主义内部问题,而非封建专制,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伽利略的实验精神、牛顿的数学理性、培根的归纳逻辑,加上皇家学会的制度保障,共同构建了以“观察-假设-验证-体系化”为核心的理性思维模式,D项正确;启蒙运动对教会的批判是多重因素(如宗教改革、政治冲突)的结果,不能归因于单一的科学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仅包括方法论,还涉及科学共同体的制度支撑(皇家学会)和认知逻辑的整体转型(从培根归纳法到系统性理性思维),“研究范式”侧重具体方法,而题干核心是这些方法共同催生的思维方式变革(从零散方法到系统性理性思维),B项未触及本质影响,排除;17世纪科学研究仍与宗教、哲学交织(如牛顿《原理》开篇引用上帝作为“第一推动力”,而皇家学会成员多为自然神论者),科学尚未完全独立为学科,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南北战争的核心历史意义在于通过武力维护联邦统一,并以宪法修正案(第13、14、15条)确立联邦权威高于州权,终结“州权至上”理论,B项正确;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集中于19世纪20年代初,与美国南北战争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联邦共和制由1787年宪法确立,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与南北战争时间相隔较远,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7.【答案】(1)变化:材料一中的“中国”指华夏族群聚居的中原核心区,与“四夷”严格区分;材料二中的“中国”扩展为包含历史上边疆民族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涵盖原“四夷”地区。(每点2分,共4分)
本质差异:从“华夷之辨”的族群区隔观发展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代国家认同。(2分)
(2)历史动因:
政治:秦汉至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与边疆治理体系(如郡县制、改土归流)推动疆域扩展;清朝通过《尼布楚条约》等明确领土范围。
文化:魏晋至明清的民族交融(如北魏汉化、满汉通婚)打破“华夷”界限;儒家“大一统”思想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结合(如康有为宣扬“保国保种”)。
经济:古代以来各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外部:近代列强侵略引发领土危机(如《马关条约》割台),推动“四万万同胞”共同体的构建;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传入(如严复译介《天演论》)。(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评分细则】
(1)变化:西周中国内涵答到“华夏族群聚居地或中原核心区”或地理文化层面都给2分,近代中国内涵答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或“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或政治共同体”都给2分;本质差异答到从“华夷之辨”或“族群区隔观”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代国家认同都给2分。
(2)动因:以上四个层次,任意三个层次即可,每个层次要写一个方向,每个方向2分,共6分。
18.【答案】(1)相同表现:物质与技术交流;知识与科学传播;宗教与思想互动;艺术与生活方式影响。(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原因:经济利益驱动;帝国政治支持;地理枢纽优势;文化包容政策。(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推动技术革新加速;促进知识体系整合;奠定宗教传播基础。(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评分细则】
(1)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答案须包含物质、技术、知识、艺术等至少三个维度。
(2)原因部分4分:每点2分,须答出两点。
意义部分4分:每点2分,须答出两点,须体现长期性与跨区域特征。
原因须紧扣“帝国”特性(如政治力量、地理控制),避免仅答“商人活动”等非帝国主导的因素。
意义须区分短期物质交换与长期文明转型,强调知识、技术的累积性影响。
19.【答案】(1)影响:殖民者掠夺美洲贵金属,改变当地经济结构,加剧贫困;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促进美洲
民族意识觉醒;推动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每点2分,共8分)
(2)相同点:均关注美洲资源的重要性。(2分)
不同点:
目标差异:殖民统治以剥削为中心,独立美洲追求平等与法治。(2分)
政治结构:殖民统治维持等级制,玻利瓦尔主张共和制与各省联合。(2分)
【评分细则】
(1)影响:须结合数据与文本,从经济、人口、思想文化等方面作答。注意区分“直接影响”(掠夺、压迫)与“间接推动”(矛盾激化、思想觉醒),任意一点2分,共8分。
(2)异同:要求对比历史阶段,须明确殖民与独立的本质差异,同时指出美洲资源在两者中的角色连续性。
20.【答案】示例(12分)
论题:技术创新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论述:19世纪的技术革新通过物理空间压缩、时间标准统一和资源流动革命,构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三重支柱。
技术突破地理限制,重构全球物流网络:蒸汽船与苏伊士运河(1869年通航)的结合,使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品35天即可抵达上海(此前须绕行好望角,耗时4个月),运输成本下降60%(史实1);铁路将内陆资源纳入世界市场,如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贯通后,萨斯喀彻温的小麦通过铁路一港口联运直供欧洲(史实2)。第二,技术消除时空壁垒,强化资本控制力:
跨大西洋电缆(1866年铺设)让伦敦资本可以实时操控纽约股市,1880年代英国投资者通过电报指挥印度茶园生产(材料中“信息壁垒消除”的体现);国际标准时间(1884年确定)统一全球时刻表,使纽约棉花期货与孟买收割季精准对接,资本得以同步调控跨洲产业链(史实3)。第三,技术催生殖民依附体系:
氨制冷船(1876年开始使用)使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沦为“欧洲肉库”,其牛肉出口量从1870年的1万吨激增至1900年的36万吨(材料中“原料附庸化”的例证);印度在英国铁路网铺设后,从棉布出口国变为英国兰开夏等地纺织厂的原料供应地。殖民地的单一经济结构被技术因素锁定。
综上,克罗斯比所言“技术霸权”的本质,在于工业国通过技术创新将全球纳入资本增值的闭环体系,这正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深层逻辑。
【评分细则】
分值区间 评分细则
9~12分(优秀) ①涵盖物流、资本、殖民三重维度,结合3项以上技术;②准确运用关于运河、电缆、制冷技术等的3个史实;③深入解析材料关键词,逻辑链完整(如“技术→时空压缩→资本控制”);④结构严谨,表述学术化。
5~8分(中等) ①涉及2个维度,列举2项技术;②使用2个史实但存在细节错误;③材料分析较浅,逻辑衔接不足;④表述基本规范。
0~4分(基础) ①仅描述技术现象,未分析市场影响;②史实错误或缺失;③未结合材料关键词;④结构松散,口 语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