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材料 《黄山奇石》 教学内容 写“巨”“每”两个字。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陡峭”的意思。 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好像、真像”仿写课后题图片里的石头。
材料来源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9课 课型 阅读新授课
目 标 确 立 依 据 课标 分析 目标内容摘录:(课标“学段目标内容”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相关要求)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目标内容解读:(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学)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在本课中指向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陡峭”的意思。这一学习内容的完成,要求能联系生活,猜出“陡峭”的意思。学习活动以结合图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意思。学习活动组织形式以交流为主。 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本课中是指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好像、真像”说写课后题图片里的石头。这一学习内容的完成,指能把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的词语迁移运用,学习活动包括“观察——想象——仿说(写)——评价”。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本课中是会规范、端正、整洁地正确写“巨”“每”两个字。学习活动包括“观察——范写——描红,仿写——评议——修正”。
教材 分析 (厘清教材是如何组织言语材料的,分析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景色神奇,十分有趣。 本文语言形象而鲜活,给人画面感。作者抓住奇石的外形特点,用“好像、真像”把奇石比喻成桃子、猴子、仙人等等,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根据图片展开想象,用上“好像、真像”说一说,写一写,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文配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是“猴子观海”的照片,形象地诠释了“陡峭的山峰”和“翻滚的云海”;第二幅是黄山远景图,图文对应,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 分析 (基于学习内容量化前测结果或前学习经验表现观察,析出教学的重难点) 1.基于教材安排: 关于“联系生活实际猜测词语的意思”,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要下雨了》中已经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小猴子下山》学习了借助图片和做动作理解词语意思。所以,在本课中使用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难度应该不大。如“陡峭”一词,在教学中,学生能否借助图片,通过观察对比说出哪座山是陡峭的山,以及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陡峭的山是教师评估的重点。 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多次练习仿说、仿写,知道什么是仿照课文中例句说话。关于本课中仿照课文例句,用“好像、真像”这两个表示比喻的词说课后图片里的石头的形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时,学生是否能抓住图片里石头的特点,展开想象,用“好像、真像”说写就是教师教学评估的重点。在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语言表达的支架,帮助学生,仿说仿写会更容易! 基于班级前测: 课前发放课前检测单,根据学生课前完成的情况来看,在理解词语“痛快”时,班上45%的学生用近义词快活或快乐理解,35%联系上文“笑得”,理解到痛快是开心的意思。但是还有20%的同学理解不了词语意思,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理解。这说明本班学生大多数同学能够借助近义词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但不常用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所以本课要联系生活理解陡峭是难点,针对这个难点我们可以借助图片辅助理解降低难度,在有一定直观的了解后再联系生活理解就能更容易些。 另外在前测单中,发现原本认为有难度的想象仿写却有90%的学生能够想象丰富地写出雨中的湖水像什么,但一部分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雨中湖水的特点写,所以本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能够结合石头外形特点,用好像或真像展开想象写句子。老师在指导仿写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图片中石头的外形,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展开想象写句子。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②语言运用:学会本课中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③思维能力:教师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识记生字,理解字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④审美创造: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学 习 重难点 (基于学习内容,定行为——定标准——定条件) 1.通过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解释“陡峭”的意思。 2.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好像、真像”说、写课后题图片里的石头。 3.通过观察、模仿、描红,正确书写“巨”“每”两个字。
评 估 任 务 (对应学习目标) 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能用自己的话说“陡峭”的意思,说出生活中见到过的“陡峭”的山峰。 能用上“好像、真像”展开想象,说、写清楚课后三块石头像什么,在干什么。 通过观察、模仿,能规范、端正、整洁地正确书写“巨、每”两个生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的活动 教的活动 评估要点
环节一 自导复习导入新课 听老师引出课题。 小老师自导式学习,复习上节课内容。 (1)开火车复习课文中的词语。 (2)同桌比赛读复习上一节课积累的词语。 (3)个别学生介绍黄山风景区。 (4)回忆课文中介绍的奇石。 1.承接谈话,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邀请小老师自导式复习上节课内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奇石。 能正确认读词语 能准确认读积累的词语 能用上PPT上的词语用自己的话介绍黄山风景区。 准确说出课文写到的奇石。
环节二 出示目标 明确任务 1.看、听目标要求 师:看来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知道了黄山的地理位置,所以能从课文中准确地找到了怪石。这节课我们又有新的学习目标。 在ppt出示目标,口头强调。 能够清楚本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环节三 引起注意 创设情境 仔细观察石头外形。 猜测石头并说理由 1.在ppt上出示仙桃石照片,口头:仔细观察石头外形,猜猜它是黄山奇石里的哪块石头?为什么? 1.能够仔细观察石头外形特点,正确猜测出是仙桃石。 2.能够结合石头外形特点说清楚原因。
环节四 示范指导 初试仿说 听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点评老师朗读 听老师小结好像的用法。 个别朗读第二自然段 听老师分析句子包含了石头像什么和在干什么。 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石头,用语言支架练习仿说,并全班分享。 听老师点评,再模仿老师的方式点评同学的仿说。 1.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教师范读。刻意重读“好像”,请生评。 2.师小结方法:当一种事物的外形像另一种事物时,就可以用好像。(板书:好像)那你能来挑战读读吗? 3.师根据学生朗读做出评价,并板书“什么”和“干什么”。 4.引导全班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5.PPT出示图片和语言支架:它好像(什么)(干什么)。引导学生仿说句子。 6.从像不像和说清楚是什么、干什么的角度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评价。 1.能否认真倾听,能够听出老师对“好像”的重读。 2.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对好像和句子内容的讲解。 3.能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内容。 4.能够仔细观察石头外形,用上语言支架仿说石头像什么在干什么。 5.能够模仿老师的评价标准评价同学的仿说。
环节五 多样途径 突破“陡峭” 看图片,说石头像什么在干什么。 用自己话说说石猴在怎样的山上。 从文中圈出能形容这座山的词语 根据图片辨认陡峭的山。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还在哪里见过陡峭的山。 听老师小结 听老师范读 同桌做动作读 全班齐读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图片上的石头像什么,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追问出地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这座山。 3.图文结合,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可以形容这座山的词语。 4.直观辨析“陡峭”的山:图片出示翠屏山、峨眉山和西安的华山,引导学生辨析哪些山算得上是陡峭的山。 5.谈谈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怎样陡峭的山。 6.教师小结方法:我们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陡峭这个词,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法,理解更多的词。 7.范读第三自然段 8.请1.2号同学合作,配合动作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猴子观海”的乐趣。 9.请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 能够仔细观察说出石头像什么在干什么。 能够用自己的话形容图片的山。 能够准确从文中圈画出陡峭这个词语。 能够通过图片辨析翠屏山、峨眉山和华山哪些才是陡峭的山。 能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见过的其他陡峭的山。 6.能够在朗读中继续理解本段内容。
环节六 指导真像仿说仿写 1.谈话引入“仙人指路”,请生读。 2.出示石头和仙人指路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哪里像,根据学生回答顺势引出词语“真像”。(板书:真像) 3.引导学生读出看到石头真像仙人时惊喜与赞叹的感觉。 4.请全班齐读。
环节二.新授 学习第2自然段 学习“好像” 根据图片猜石头。 听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评一评。 生读第二自然段。 全班朗读。 用“好像”仿说 观察图片,用老师给的支架仿说句子。 认真倾听同学发言,根据老师的示范对同学的句子做出评价。 学习3自然段。 理解“陡峭” 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得石头像什么。 在老师的追问下聚焦地点。(山上)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座山。 在文中找出形容这座山的词语。 5.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陡峭的山。 感受“猴子观海”的乐趣 生听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看同学猴子观海的做动作。 1号同学齐读第3自然段,2号同学做猴子观海的动作。(交换) 3.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 学习第4自然段。 学习“真像” 齐读第4自然段。 观察图中的石头和老师给出的“仙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像不像,哪里像。 生读。注意读出“真像”的感觉。 全班齐读,注意读出“真像”的感觉。 用“真像”仿说。 看图,通过观察,根据石头外形展开想象,借助语言支架说一说图上的石头。 用上之前的方法(好像),评价同学的朗读。 用“好像”或“真像”写一写。 展示、点评。 学习第5自然段。 1.和教师合作朗读第5自然段。 学习第6自然段 生齐读第6自然段 朗读全文 生齐读全文 师出示图片,引导生观察,猜这是课文描写的哪一块石头? 师范读第二自然,重读“好像”,请生评。3.师小结方法:当一种事物的外形像另一种事物时,就可以用好像。(板书:好像)那你能来挑战读读吗? 4.师根据学生朗读做出评价,并板书“什么” 和“干什么”。 引导全班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PPT出示图片和语言支架:它好像(什么)(干什么)。引导学生仿说句子。 引导学生从像不像的角度进行评价,并示范评价。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图片上的石头像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追问出地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这座山。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词语“陡峭” 师出示图片,明确:翠屏山不是陡峭的山,峨眉山和西安的华山是陡峭的山。 小结方法:我们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陡峭这个词,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法,理解更多的词。 范读第三自然段 请1.2号同学合作,配合动作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猴子观海”的乐趣。 请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 谈话引入“仙人指路”,请生读。 出示石头和仙人指路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哪里像,根据学生回答顺势引出词语“真像”。(板书:真像) 引导学生读出“真像”的感觉。 请全班齐读,读出“真像”的感觉。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我们像他一样,也读出这种感觉。 1.出示图片和语言支架,引导学生根据石头外形特点,展开想象,借助语言支架说一说图上的石头。 2.请生评价,方法和“好像”一样。 3.出示课后习题的3组图片,请学生任选其中一幅图,根据图片中石头的形状展开想象,用“好像”或“真像”写一写。 4.指名展示,请生点评,师红笔在一旁圈画。 出示“金鸡叫天都”图片,承接谈话,引出第5自然段。 和生合作朗读第5自然段。(师读蓝色字,生读红色字) 3.师小结:黄山的奇石,作者抓住了它外形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变得多么神奇,多么有趣呀!(板书:想象)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请生齐读。 请全班学生朗读全文 能够根据图片准确找到对应的课文内容。 认真倾听,能够听出老师对“好像”的重读。 3.能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内容 知道词语“好像”的用法,借助图片和句子支架,用“好像”说图片里的石头,能够说出的石头像什么,在干什么。 能够借助图片或者联系生活实际说出陡峭的意思。 能够通过对猴子动作的强调读,面带笑容做动作朗读,体会到“猴子观海”的乐趣。 通过真人照片和石头的对比,能够从文中找到表示“很相像的意思”词语是“真像”。 借助图片和句子支架,能用“真像”仿说图片里的石头。 借助学习单,用上“好像”或是“真像”展开想象,说清楚课后三幅图里的石头像什么,在干什么。 能够重读出石头像什么,在干什么。 能够富有表情、强调重读地朗读课文。
环节三.指导书写:巨、每 背诵观察三部曲。 提醒特殊笔画。 看师范写,跟着书空。 描红,仿写 评议、修正。 请学生背诵观察三部曲。 请学生提醒要注意的笔画。 范写“巨”“每”(其中巨字的笔顺容易出错,强调“巨”的笔画)。 4.展示学生书写,组织评议。 1.仔细观察,能说出两个字的关键笔画。 2.能按笔顺笔画正确工整书写两个字。 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环节四.小结课堂,迁移运用 用上“好像、真像”和之前积累的词语介绍其他景物。 语言激励: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黄山奇石》,并用上好像、真像把奇石介绍得更加神奇有趣了,课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介绍其他景物,如果用上之前我们积累的词语就更好了。
教学板书 黄山奇石 好像 真像 什么 干什么
课前检测单
湖 水
白天,它是一面明亮的镜子,照着随风飘荡的垂柳和阳光下盛开的鲜花,照着小飞机一样的蓝蜻蜓,还有那翩翩起舞的花蝴蝶……
夜晚,它变成一个浴盆,小星星们到这里来洗澡,“哗啦,哗啦!”看,他们洗得多么干净,笑得多么痛快……
读了课文,我知道了“痛快”的意思是 ,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
作者大胆想象,把白天的湖水想象成了镜子,夜晚的湖水想象成浴盆。同学!你能展开想象一下下雨天的湖水是什么吗?请下来吧。
雨中的湖水是
课堂练习单
这块巨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