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中学2025届高三错题重考历史试题
出题人:叶剑琳缪丹兰审题人:邱燕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的先民有目的地借鉴和融合了“最初中国”不同“古国”的政治实践经验。良渚古城和依山而筑的拦水坝等建筑,以细致的社会分工和大型工程组织管理系统为支撑。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引领了中华古文明的发展B.即将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C.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有南北方文明交融的特点
2.秦汉时期,投书(匿名信)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史记》记载王温舒为中尉时,仍将投书视为合理的告发形式,这与法律规定相悖。这一现象反映秦汉时期()
A.选官制度弊病明显B.法律制度灵活变通
C.司法审判较为随意D.社会治理复杂多样
3.表1所示为东晋一朝主要官职就职人数的地域分布情况。据此推知,当时()
表1
官职 北方人就职人数 南方人就职数
尚书令 22 4
仆射 31 10
中书监、令 20 1
侍中 55 17
吏部尚书 24 5
刺史 254 34
A.南北士族存在矛盾B.冗官问题较为突出
C.三省制度初步确立D.南方士人入仕困难
4.抚州处士李士华生于南宋末年,“会宋亡为元,更易方笠窄袖衫(北式服饰),处士犹深衣幅巾(南士服饰),翱翔自如,人竞以为迂,处士笑曰:“我故国之人也,义当然耳”。由此可见,元朝时()
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B.江南文化面貌发生异变
C.地域文化观念存在差异D.世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5.明英宗继位后,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也不能与内阁阁臣等论定国是,内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创“早朝止(只)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以待英宗成年后恢复“祖宗旧”。然而,英宗长大后,三杨相继去世,权宜之制渐成定制。“早朝止(只)许言事八件”制度的演进()
A.降低了内阁的政治地位B.影响了政务的正常运行
C.改变了中枢的权力结构D.限制了皇权的表达方式
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7.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8.1927年初,《广州民国日报》所载《拥护党化教育运动大会宣言》称:“不徒在以军事势力扑灭反动之行为,而尤在以党化教育消除反动之思想,......而负改造旧思想,灌输新思想之责者,厥推教育。”这表明()
A.民主革命任务发生变化B.国民革命需要向纵深发展
C.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D.国民党右派强化一党专制
9.1943年袁静创作的剧本《刘巧儿告状》描写了陕甘宁边区农村少女刘巧儿追求自由婚姻的故事;同年,赵树理发表了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青年男女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争取婚姻自由的小说《小二黑结婚》等。两者均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这些作品的创作反映()
A.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B.自由婚姻成为敌后根据地的主流
C.边区文艺实现了百花齐放D.边区注重通过文艺促进妇女解放
10.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发表总结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这一讲话()
A.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助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D.成为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
11.罗马王政时代森都里亚大会(公民大会)以百人队为单位进行投票,当时共有193个百人队,其中骑士等级和第一等级占98个,投票规则是:骑士等级率先投票,随后是第一等级和其他等级的百人队,每个百人队投票后随即宣布投票结果,一旦得票超过半数,投票立刻终止。由此可见,当时罗马()
A.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B.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高涨
C.平民已成为政府主体D.贵族和富豪掌控了政治事务
12.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独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13.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人发展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
14.20世纪20年代,苏联(俄)文学界涌现出如未来派、意象派、阿克梅派、超现实主义派等许多文学流派,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等优秀作家写下成名作或代表作的时间也在这一时期。当时文学繁荣的有利条件是()
A.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带来的宽松社会氛围B.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激发人民爱国热情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物质条件D.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苏维埃15.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坞堡的兴衰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基层组织的破坏,导致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武装自卫集团的出现,强宗豪族率领宗族据险守隘,因而坞堡有了很大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诸如“于时豪杰所在屯聚”“关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县,堡壁百余”这类记载,更是史不绝书。
-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材料二
-据马玥《汉至魏晋时期坞堡研究-以出土明器、图像为中心》
材料三 晋末乱离,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乃集诸群士而谋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于险,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及贼至,衮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虽然不动,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
-《晋书·庾衮传》
材料四(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归纳坞堡的主要功能。(6分)
(2)结合以上材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当时坞堡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歌曲创作者)有冼星海、李抱忱、郑律成(朝鲜族)、桂涛声(回族)、易扬(土家族)等音乐人,也有郭沫若、成仿吾、端木蕻良(满族)、黎·穆塔里甫(维吾尔族)等作家;有绥远抗日救国会、武汉救国宣传会等诸多集体作者。另外,参与歌曲创作的还有何香凝、于右任、陈毅等军政要员,以及胡适、赵元任、罗家伦、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材料 二 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敌歌》《奋起救国》《抗日救国歌》等的诞生,到七七事变前后《保卫卢沟桥》《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的创作;从广州武汉失守后《八路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的谱写,到抗战胜利前后《东北失守十四年》《胜利不忘共产党》等的创作。
材料三 东北沦陷后,抗联将士和爱国民众创作了《露营之歌》《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等;上海沦陷之前,诸多社团、学校创作了《旗正飘飘》《四季歌》等;武汉失守之前,左翼音乐人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延安的文艺家创作了安颂》《南泥湾》等;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四军军歌》等。
-摘编自闫丽娟、谢芝《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与形象建构》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战歌曲创作所反映的抗战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歌曲的时代价值。(6分)
18.1960年代非洲国家的独立催生了非洲历史学科。作为非洲历史的分支,非洲经济史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奴隶贸易
年代 奴隶数量 百分比
1450-1500 8100 0.6
1501-1600 338000 2.6
1601-1700 1876000 14.6
1701-1800 6495000 50.7
1801-1900 4027000 31.4
来源:大卫·埃尔蒂斯,大卫·理查森,马诺洛·弗洛伦蒂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数据库
视角二
国家 埃塞俄比亚:咖啡(千吨) 加纳:可可(千吨) 刚果:铜(千吨) 马里:花生(千吨) 南非:金(吨) 乌干达:棉花(千吨)
1890-99 0.3 62
1900-09 4 9.1 107.9 1.1
1910-19 4 79.2 14.6 268.2 52
1920-29 94 204.3 74 38.4 287.6 23.9
1930-39 16.6 260.4 109.5 108.7 353 52.5
1940-49 23.8 229.1 155 62.4 392.9 46
1950-59 49.4 246.9 255.9 109.2 452.3 65.7
来源:希尔邦和格林(2018)非洲-一个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历史
视角三 第三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的研究非统组织
1963年5月,31个独立非洲国家领导人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首脑会议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成立非统组织。非统组织为改变非洲经济落后状况,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行动。一是同第三世界国家一起积极开展经济领域里的反帝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是致力于实现非洲经济合作和一体化。
-周建平《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
(1)说明学者研究“非洲经济史”选取以上三个视角的理由。(9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为“非洲历史”的其它研究分支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主题和视角,明确运用史料研究应注意的问题)(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各界人士对20世纪的评价褒贬不一,反映了人们对于20世纪的不同认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农艺学家、生态学家杜蒙说,“我看20世纪,只把它看作一个屠杀、战乱不停的时代”。诺贝尔奖得主蒙塔尔奇尼认为,“尽管发生了种种事情,这个世纪毕竟发生了几项革命,是往好的方向走去”。西班牙科学家奥乔亚认为“最根本的事项,便是科学的进步,成就实在不凡......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最大特色”。而在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眼中,“这个世纪激起了人类最伟大的想象,同时也摧毁了所有美好的设想”。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请以“我眼中的20世纪”为主题,自选角度拟定论题,运用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4分)
2025届江西省定南中学高三下学期错题重考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答案
1.B
2.D
3.A
4.B
5.C
6.A
7.D
8.B
9.D
10.C
11.D
12.A
13.C
14.A
15.A
非选择题答案
16.
(1)功能:军事防御;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农业生产;传承地方文化。
(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削弱豪强势力;推行均田制与三长制,稳定小农经济,完善地方治理;北方社会趋于稳定,减少对坞堡的依赖。
17.
(1)特征:创作主体多元(涵盖各民族、阶层及团体);创作时间贯穿十四年抗战;创作地域覆盖全国各抗战区域。
(2)时代价值:凝聚抗战精神力量;记录历史记忆;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18.
(1)理由:
奴隶贸易:持续时间长,导致非洲劳动力流失与经济落后,是殖民侵略的核心史实。
殖民贸易:反映非洲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单一经济结构,制约发展。
非统组织:体现独立后非洲国家联合反帝反殖、推动经济合作的努力。
(2)示例:
研究分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史。
视角: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过程(如 1884 年柏林会议);非洲国家独立历程(如埃及纳赛尔革命、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的标志(如 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
注意问题:史料来源的权威性、时代背景的分析、不同立场史料的交叉验证。
19.
示例:
论题:20 世纪是科技革命与社会动荡交织的世纪。
论述:
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步: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普及电气应用,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航天技术等为核心,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全球化。
社会动荡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巨大伤亡与破坏;1929 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与法西斯主义抬头;冷战期间美苏对峙威胁世界和平。
结论:20 世纪在科技飞跃与灾难冲突中前行,既见证人类文明的突破,也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