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第一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奖学金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4页,第II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出土文物是探索先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图1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先民的
A.玉雕工艺 B.社会分工
C.审美意识 D.图腾崇拜
2.公元前403年,赵相国公仲连向赵烈侯推荐牛畜、荀欣、徐越,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建议“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赵烈侯起用牛畜为“师”掌教化,荀欣为“中尉”负责指挥作战,徐越为“内史”处理财政和考核臣下。这体现了当时
A.官僚制度体系化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军功爵制的推行
D.社会转型趋势显现
3.汉武帝时设太学,立五经博士教授太学生,博士之选用名流充任,他们或被朝廷征召,或被同僚举荐。东汉则通过保举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始试而后用,盖欲其为人之师范,则不容不先试其能否也。”这反映出
A.博士选任更重出身 B.儒学正统地位强化
C.封建统治基础扩大 D.选官用人标准改变
4.表1内容源自出土的北魏墓志。
表1
北魏轻车将军元宁墓志 君讳宁,字阿安,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唐尧之苗裔,汉高之胤胄(后裔),孝章帝之后。
北魏贞景王元谧墓志 君讳谧,字道安,河南洛阳人也。太祖献文皇帝之孙······周公之胤······
北魏北海王元颢墓志 公讳颢,字子明,河南洛阳人也。昔高辛之胄,言才有八;姬昌之胤,称贤者五······
据表1可知,北魏时期
A.民族交融的文化驱动力加强 B.重视宗族血缘关系的传承
C.选官制度变革影响社会习俗 D.华夏认同的观念开始出现
5.据图2可知,隋朝
图2 隋代漕仓空间布局示意图
A.粮食储备体系运行稳健 B.太原仓是南北漕粮运输的枢纽
C.全国水陆交通网络畅通 D.政治中心制约漕仓分布的格局
6.唐朝后期,盐铁使刘晏在南方地区开展食盐专卖改革,基于食盐生产集中、消费分散的特点,将官收、官运、官销的“直接专卖”调整为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该举措意在
A.繁荣商品经济,促进南方发展 B.节约管理成本,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地方治理,巩固经济秩序 D.控制军费开支,扩大农业生产
7.宋代的张载、程颢和程颐等很多理学家均主张恢复“井田”,如张载把行“井田”视为先王先圣之“成法”,是治天下的先务,提出“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他们意在
A.应对日益严峻的土地兼并 B.传承儒家思想的道统和伦理
C.实施休养生息的农业政策 D.遏制商业对重农传统的冲击
8.明初,朝廷在丝织业发达地区建立众多官营织造局,役使工匠制造各种绸缎。明中期后,因官营织造局无法按时完成织造任务,朝廷只好在局织之外找民机领织,即官府提供资金或原料,通过中间包揽人,借助民间机户进行加工订货。这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削弱 B.区域性商帮的快速崛起
C.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D.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9.雍正时期,力推改土归流的云贵总督鄂尔泰禁止茶叶客商进入普洱府的夷民茶山,只允许他们在山外设店交易。乾隆、嘉庆时期,各版本《户部则例》的禁例中也禁止客民擅自进入苗地,更不允许客民置办苗人田产。上述举措主要是为了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 B.避免过度索取而激化民族矛盾
C.推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自治 D.保持各民族固有生产生活现状
10.表2为187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与进口机器设备总值变化统计表。
表2
年份 进口商品总值 进口机器设备总值
实数 (千元) 指数 实数 (千元) 指数 占进口商品总值的(%)
1873 103487 100 8383 100 8.1
1893 235823 228 19733 235 8.4
1903 509059 492 76582 914 15.0
1910 721299 697 126493 1509 17.5
据表2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外贸逆差成倍增长
C.实业救国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D.近代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11.1918年北洋政府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将全国规划为中原、陇蜀、回藏、长白、昆仑等五个时区,并以东经120°为标准经线,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191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历书》。该做法
A.体现了中国接轨世界的努力 B.满足了西方殖民中国的需求
C.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D.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
12.晋察冀根据地政府出台政策,对于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新灌溉技术且成效显著的农民,可由其所在乡村推选为“生产模范”,并给予参加根据地基层民主选举的额外加分。这一举措的深层意图在于
A.鼓励农民投身农业技术革新 B.改变根据地社会阶级结构
C.实现抗战与生产的有机统一 D.提升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
13.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针对经济过热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决定将此后两年改革重点转向经济治理与整顿。这一决策反映当时中国
A.改革冒进与调控滞后的矛盾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C.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的矛盾
D.对外开放与内部保守的矛盾
14.希腊神话中有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国王曾修建一座神秘的迷宫的传说。20世纪初,深信这一传说的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发掘出了迷宫和王宫的遗址,不仅证实了传说,也证实了米诺斯文明的存在。这说明
A.神话传说是希腊文明的突出特点
B.神话传说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C.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唯一方式
D.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15.1325~1599年间,西欧的商人组成商业公司,组织商业公会,建立国际市集和国际市场。此外,西欧商人还积极参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欧商人的活动
A.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C.利于商业联系和经济发展 D.推动国家推行重商主义
16.图3为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在1919年创作的漫画《大熔锅》。该漫画揭示出
A.英法主导战后国际格局 B.欧洲各国利益分歧严重
C.战后和平秩序的脆弱性 D.一战具有非正义的特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4至6世纪,是中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其间,中国北方的匈奴、氐、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自公元3世纪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尤其是金属工业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她“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公元4至6世纪进入黄河流域的鲜卑、氐、羗、羯等族的情形,以拓跋鲜卑为例,息众课农。这些北方民族的首领,掌握政权后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魏晋南北朝的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与中原汉族错居杂处,各民族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摘编自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材料二 在云南西部地区,明朝初年派遣前来戍守边疆的汉族将士,后来为土著所融合,成为土著居民。明末,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其地土人皆为麽些(纳西族),国初汉人之戍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后来迁入此地者生活习俗都逐渐融入当地,“流寓人籍者,必改姓和,故今里民和姓居多;自设流后。新复本姓。”清代,在芒市、遮放的土司地区居民都说是“南京人”,而且还有历代家谱可查。
-摘编自吴臣辉《明清时期内地汉族移民西南边疆地区的流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4~6世纪西欧和中国北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明清时期内地汉族移民到云南产生的意义。(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曾颁布过切实保护工人利益的法律。南京国民政府虽然背弃了国民革命,但不得不关注工人的权益,借鉴苏联和西方法律、经验,制定了《工厂法》《劳动保险草案》《强制劳工保险草案》《简易人寿保险法》等涉及劳工抚恤的法律。这些法律将抚恤的适用范围从“凡含有危险性质或有害卫生者”,改为“凡用汽力电力水力发动机器之工厂”,明确了伤残亡故抚恤的标准,规定了雇佣期间工人因公治病的工厂绝对责任原则,但抚恤金仍是只能维持短期生活,没有保障长期生活的年恤金。后根据国民政府的调查,1933年湖南省符合《工厂法》规定的工厂有12家,但仅1家工厂落实了该法律。
-整理自吴文浩《追寻近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在保障项目上,坚持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保底层,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在组织方式上,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社会保险与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要积极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协同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在保基本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9日
(1)根据材料一,简要描述南京国民政府劳工抚恤情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40年代初,战时的美国成为中国事实上的第一大贸易伙伴。1945年,美国国内生产200亿美元的商品,国际市场却只能吸纳其中的40%。人口众多的中国显然成为美国重要的潜在市场。1946年11月,中国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其时,美国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将是斯大林突破雅尔塔体系的重要步骤,因此敌视解放区政权。然而在严重的政治对立之外,解放区所有美国商品都可以在缴纳必要费用的前提下自由进出口。1950年12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中国约4250万美元的资产遭到美方扣押。美国动用了巨大的外交资源软硬兼施迫使日本、英国放弃巨大的对华经济利益。而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中国对苏联阵营的贸易比重节节升高,至1953年长期保持在70%以上,其中与苏联的贸易更是占据了50%之多。
-摘编自丁夏阳《超越“象征”:中美贸易的解冻与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年代美国重视对华贸易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华全面贸易禁运对我国的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 唐代体育活动简表
类别 概况
舞蹈 自中亚康国、史国等传来的节奏明快、舞姿刚健优美的健舞(胡旋、胡腾等),在宫廷、宴会和民间节日庆典上常演不衰
马球 于唐代传入中国,由于受到上层社会重视,马球成为唐朝皇帝最喜欢的宫廷娱乐项目之一。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宴请渤海国使者时,即有渤海国与日本马球队比赛助兴
射艺 《新唐书》载,日本射手曾随遣唐使团来中国,“其使者······射无不中”。《新唐书》还记载了中朝之间射艺交流
棋类 留学僧吉备真备在长安留学期间对围棋有专门学习。《杜阳杂编》记载了早期的中日棋战情况。杨季鹰曾奉诏赴新罗进行围棋比赛。唐代西州的突厥、回鹘、粟特、吐蕃等少数民族部落的居民都十分喜欢下棋
妇女体育 唐代妇女体育活动多带有休闲、游览、娱乐、表演性质,如女子骑马是兼具休闲、游览等特征的健身活动,踏球、抛球、秋千等基本上都是女性游戏
-摘编自潘孝伟《唐代体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体育·国家·时代”,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昭通市第一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奖学金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A D B A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C A B B C
【解析】
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装饰品(穿孔兽牙、贝壳等),非实用工具,用于佩戴装饰,体现对形体美、色彩美的追求,河姆渡“双鸟朝阳”牙雕,双鸟对称环绕太阳纹饰,线条流畅,构图平衡,反映对自然美的提炼与艺术化表达,红山文化玉龙,C形龙造型圆润抽象,玉质温润,兼具形式美感与象征意义,是早期玉雕艺术的典范,三者均以非实用性的艺术创作为核心,直接指向先民对美的感知与创造,C项正确;仅红山玉龙涉及玉雕,山顶洞装饰品为骨、贝材质,河姆渡牙雕为象牙雕刻,工艺类型不同,无法概括共性,排除A项;社会分工需以生产专门化(如手工业从农业分离)为前提,而山顶洞人处于原始群居阶段,尚未形成明确分工体系,排除B项;红山玉龙可能具图腾属性,但山顶洞装饰品无明确宗教符号,河姆渡牙雕的“双鸟朝阳”更倾向自然崇拜或天文观测,三者功能不统一,排除D 项。故选C项。
2.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赵烈侯起用牛畜、荀欣、徐越,他们分别提出“以仁义,约以王道”“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等建议并被采纳,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革,体现社会转型趋势,D项正确;体系化的官僚制度应包括更完善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材料中只能看出有不同官职的分工,排除A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荀欣虽负责指挥作战,但赵烈侯任用他是因为其“选练举贤,任官使能”的建议,并非单纯基于军功制,排除C项。
3.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太学五经博士选用名流充任,来源是朝廷征召或同僚举荐,东汉时,博士选拔是保举和考试相结合,且强调先考试看其能力,再任用,目的是让其为人师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太学,立五经博士教授太学生,五经属于儒家经典,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东汉时对博士选拔更规范严格,目的是让其更好地为人师范传授儒学,这一系列举措都反映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其正统地位在不断强化,B项正确;汉武帝时博士选用名流,东汉时注重考试能力,并非更重出身,从东汉“始试而后用······先试其能否也”可知更关注能力,排除A项;封建统治基础主要指的是农民等阶层,题干主要围绕太学博士的选拔,与封建统治基础扩大无关,排除C项;题干只是在说太学博士的选任,不能代表整个选官用人标准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4.据材料可知一些北魏王室和官员在墓志中宣称自己是华夏始祖、先代圣王、名人先贤之后,鲜卑人自称是汉族名门之后,受到了汉族重视门第出身的文化的影响,也是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的体现,A项正确;鲜卑人自称是汉族名门之后,主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实际上鲜卑人并非真的是汉族名门之后,其宗族血缘关系主要是虚构出来的,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5.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等地,图中漕仓多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以及连接洛阳和长安的交通沿线,这是因为要保障政治中心的粮食供应等物资需求,所以政治中心对漕仓的分布格局起到了制约作用,D项正确;从图中仅能看到隋朝漕仓的空间分布情况,无法直接得出粮食储备体系运行是否稳健,排除A项;太原仓位于北方,并非处于南北漕粮运输的关键位置,南北漕粮运输的枢纽应该是更靠近南北交通干线的仓点,如洛阳附近的仓点等,排除B项;图中展示了漕仓与运河等水运线路的分布情况,但仅从漕仓分布不能完全推断出全国水陆交通网络畅通,排除C项。
6.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直接专卖”指的是政府从收购、运输到销售全程控制。“就场专卖”指的是政府只负责收购,运输和销售由商人负责。政府只需负责收购,商人更擅长市场运作,可以更高效地进行运输和销售,减少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商人为了追求利润,会更加积极地进行运输和销售,市场活力增强。通过设定合理的税收政策,仍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B项正确;食盐专卖改革的目的是控制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如果以“繁荣商品经济,促进南方发展”为首要目的,那就应该放弃专卖政策,排除A项;食盐专卖主要是经济政策,“地方治理”说法宽泛,与材料主旨结合不紧密,排除C项;食盐专卖主要与工商业有关,“控制军费开支,扩大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载等理学家主张恢复井田制,强调将土地“棋画分布,人受一方”,直接指向土地分配问题,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侵吞农田,导致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恢复井田的核心是通过均分土地限制兼并,稳定小农经济,缓解社会危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解决土地问题,并非以传承儒家思想的道统和伦理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休养生息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生活,材料中没有出现此类信息,排除C项;材料表明理学家的目的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土地兼并,材料未涉及商业对重农传统的冲击,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官营织造局属于官营手工业,民间机户属于民营手工业。官营织造局无法按时完成织造任务,朝廷借助民间机户进行加工订货,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地位被削弱、民营手工业发展,A项正确;商帮主要指的是那些基于地域关系形成的商业集团或商业势力,如晋商、徽商,材料没有相关信息,排除B项;农业的商品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流入市场等方面,材料所述为纺织业,属于手工业而非农业,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国内不同地域间的商品流通和贸易情况,无法得出全国性统一市场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9.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禁止客商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交易茶叶和置办田产,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外来客民的经济活动对少数民族利益和资源造成侵害,避免激化民族矛盾,B项正确;材料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防止矛盾激化,排除A项;清廷推行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不是推动西南少数民族自治,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这一举措确实有利于保持各民族固有生产生活现状,但这不是该举措的目的,排除D项。
10.根据材料可知,国内对生产设备的需求大幅增加。这反映了近代工业初步发展,D项正确;表格数据仅反映进口商品总值和机器设备进口的变化,无法直接证明半殖民地化加深,排除A项;表格仅提供进口数据,未提及出口数据,无法计算贸易逆差,排除B项;表格仅显示进口数据,未涉及国内生产情况,排除C项。
11.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根据国际标准时区来制定全国时区,制定标准经线,这是北洋政府主动融入世界、努力适应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体现,A项正确;北洋政府的做法是为了便利时间管理和协调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西方殖民中国的需求无关,排除B项;时区的划分和融入世界时间不是造成军阀混战的原因,也不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排除C、D项。故选A项。
12.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生产模范”“基层民主选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面临抗战和保障生产的双重任务,用经济、政治措施鼓励采用新灌溉技术且成效显著的农民,一方面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障物资供应;另一方面通过基层民主选举加分,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参与根据地建设联系起来,整合了根据地社会资源,实现抗战与生产的有机统一,C项正确;促使农民投身农业技术革新是直接目的之一,与“深层意图”更强调抗战背景下的综合考量不符,排除A项;当时民族矛盾决定党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抗战胜利,该政策对乡村阶级结构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晋察冀根据地政府的深层意图,排除B 项;提升农民社会政治地位是该政策的一个附带效果,并非深层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
13.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问题。这一决策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矛盾。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化措施(如价格双轨制)迅速推进,但相应的宏观调控机制未能同步建立,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十三届三中全会的“治理整顿”方针,正是对改革节奏过快、配套措施滞后的调整,体现了“改革冒进与调控滞后”的矛盾,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更多是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而非计划与市场体制的根本冲突,故B项错误;城乡发展失衡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但题干中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而非城乡矛盾,故C项错误;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题干中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更多是内部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与对外开放的直接关联较弱,故D项错误。
14.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20世纪初,深信这一传说的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发掘出了迷宫和王宫的遗址,不仅证实了传说,也证实了米诺斯文明的存在”可知,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根据希腊神话中关于克里特岛米诺斯国王修建迷宫的传说,发掘出迷宫和王宫遗址,证实了米诺斯文明的存在,这表明神话传说并非完全虚构,它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线索和方向,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B项正确;希腊文明有众多突出特点,如民主政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神话传说只是希腊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说是希腊文明的突出特点,该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方式。研究历史还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多种途径,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人类文明发祥地有多个,如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不能说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应该说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该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 项。故选B项。
15.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及近代西欧商人建立新的商业经营模式,推动思想解放,密切各地的经济联系,这些措施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中世纪晚期西欧的新型生产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还涉及文艺复兴,强调思想解放,C项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商人的活动,不涉及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
16.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世界)。据材料可知,漫画中威尔逊试图用“蜜油”调和战争元素,但锅下的火焰仍在燃烧,且各国反应不一,这反映了战后国际秩序处于不确定性,揭示战后和平秩序的脆弱性,C 项正确;虽然英法在战后国际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漫画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虽然漫画中各国反应不一,但“分歧严重”无法体现,材料依据不足,排除B 项;一战的确具有非正义的特性,但材料强调战后和平秩序的脆弱性,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
(1)(8分)相同之处: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伴随民族冲突;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改变了旧的政治格局,建立诸多新政权;都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交融。(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
(2)(6分)意义: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促进了云南的开发;有利于边疆巩固,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18.(12分)
(1)(6分)概况:①态度被动;②借鉴他国经验,形成制度化和法律化成果;③抚恤范围小;④标准和责任较为明确;⑤落实不到位。(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6分)条件:①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注重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必要物质基础;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⑤借鉴西方等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19.(14分)
(1)(8分)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国;二战结束初期,美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市场广阔;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民党政府对美国实行优惠政策;解放区不排斥与美国的正常贸易。(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
(2)(6分)影响:阻碍中国对外贸易,造成经济损失;迫使中国调整贸易格局,转向社会主义阵营;推动中国打破封锁,促进经济恢复与自主发展;加速中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0.(12分)【示例】
论题:唐代体育的辉煌成就折射出时代的开放性。(2分)
阐述:唐代体育的辉煌,来自整个时代的开放性。唐代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境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深,一些中华体育文化,如围棋等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体现出唐代体育在唐王朝内部开放的交流状况。中华民族乐于接受域外文化,从汉代开通丝绸之路以来,域外文化通过丝路传入中原。到了唐代,充满活力的唐王朝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域外文化兼收并蓄。中亚的舞蹈、外来的马球在这一时期流行,体现出唐代社会积极吸纳域外文化成果。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唐朝的一些体育文化也传播到新罗、日本等周边国家,体现了唐代中国文化的强大辐射力。唐代思想开放,扩大了体育活动的社会人群结构,各种体育活动在民间也同样流行。当时各民族往来频繁,贵族社会生活多有游牧民族风格,妇女也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8分)
总之,唐代经过碰撞、沟通、融合而创造出的兼具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开放性的体育文化。我们要弘扬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不忘本来,学习外来,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