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的相关文学常识,把握字音及句读。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了解各段大意。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的相关文学常识,把握字音及句读。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了解各段大意。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了解各段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与书籍为伴,课本、故事书、科普读物……这些承载知识的载体,在现代技术下似乎触手可及。但在千年前的宋代,人们是如何高效地印制书籍的呢?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它让知识突破了手抄复制的局限,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比如唐代的《金刚经》,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每页文字都需要匠人在整块木板上一刀一刀雕刻,费时费力。但到了北宋,一位名叫毕昇的工匠发明了这种“神奇”的印刷术,让印刷效率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这场变革被科学家沈括记录在了《梦溪笔谈》中,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活板》。
这种被称为“活板”的技术,“活”在哪里?它相比前代的雕版印刷,究竟有哪些了不起的创新?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探寻古代科技的智慧密码。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联系旧知。
二、夯实基础
1.作者及作品介绍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学识渊博,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
《梦溪笔谈》:沈括晚年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全书共30卷,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活板》即选自该书的“技艺”类,是研究古代印刷术的重要文献。
2.朗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1)听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节奏划分: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持/就火炀之
每一字/皆有数印
沾水/则高下不平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重点字词解释
唐人尚未盛为之(盛:大规模地;为:做)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印:字模;予:我;群从:堂兄弟及诸子侄)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印:印刷)
其印自落(印:字模)
火烧令坚(火:用火)
用讫再火令药镕(火:用火烤)
持就火炀之(就:靠近)
瞬息可就(就:完成)
三、课堂活动
任务一:文章翻译
学生逐句解释,教师纠正补充,强调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关注重点句子: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持就火炀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
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讨论明确: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
2.持就火炀之。
拿它(铁板)靠近火烘烤。
“就”,古义为“靠近”,今义为“完成”“就是”等。
3.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可以很快刻制。
4.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
5.不以木为之者
不用木料刻字印的原因是。
6.火烧令坚
用火烘烤使它坚硬。
词类活用:“火”,名词作状语,译为“用火”。
7.用讫再火令药镕
使用完毕后再用火烤,使松脂、蜡等混合物熔化。
词类活用:“火”,名词作动词,译为“用火烤”;“镕”,通“熔”,熔化(通假字)。
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们得到。
全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重要的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来刻字模,(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要印刷时,就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铁板上的药物(松脂、蜡等)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 “之”“也” 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重复出现。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字模做标记,每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物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设计意图:夯实文言基础。
任务二:内容概括
再次阅读,归纳各段大意。
明确:
第一段:讲雕版印刷的历史和活板的发明背景。
第二段:详细描述活板的制作过程,包括制字、排版、印刷的步骤,并解释为什么不用木活字而用胶泥活字。
最后一段讲活字的传承。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完成了文言字词积累、全文翻译、内容归纳。
六、布置作业
课堂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字词:
唐人尚未盛为之(盛: )
持就火炀之(就: )
用讫再火令药镕(讫: )
2.复述活板印刷的主要步骤。
参考答案:
盛:大规模地;就:靠近;讫:完毕。
先制字(胶泥刻字,火烧令坚),再排版(设铁板,冒松脂等,置铁范,布字印,火炀,平板按面),最后印刷(两板更互用之)。
设计意图:强化知识运用。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2.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史。
《活板》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活板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2.体会活板印刷术“活”的特点。
3.理解活板技术的革命性及其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1.梳理活板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2.体会活板印刷术“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活板印刷术“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活板印刷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制字→排版→印刷)
听写重点字词:盛、就、火、讫、镕。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联系旧知。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内容梳理
学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课后任务一):
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 制字 1.(活字原料)胶泥
2.(活字厚度)
3.(与雕版不同之处)
4.(活字如何成形)
排版 1.先设一铁板。
印刷 1.一板印刷
成果展示:
制字:
(活字原料)胶泥
(活字厚度)薄如钱唇
(与雕版不同之处)每字为一印
(活字如何成型)火烧令坚
排版:
先设一铁板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乃密布字印
持就火炀之
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印刷:
一板印刷
一板已自布字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明确说明顺序(制字→排版→印刷)。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结构与说明程序。
任务二: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本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探究过程:
1.结合注释及翻译再读课文,圈点勾画探究问题相关内容。
2.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并记录交流要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成果展示:
字印“活”:每字一印,取用方便;
排版“活”:随时排用
印刷“活”:两板更互用之,提高效率。
字印数目“活”:以便一板中,多次出现使用“之”“也” 等常用字多备。
字模“活”:奇字旋刻,随时补充。
拆版“活”:可以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提问思考:与雕版印刷(整版雕刻、无法拆换)相比,活板的 “活” 有何优势?
明确:省时、省料、灵活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活板特点。
三、拓展了解,体会技术价值与历史影响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请结合课文内容,搜集资料,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1.毕昇的泥活字为何未大规模推广?
明确;
①字模虽“火烧令坚”,但质地较脆,长期使用易磨损、断裂,尤其在频繁排版、拆版过程中,字模损耗率较高;
②泥活字尺寸较小(“薄如钱唇”),刻制精细度要求高,手工雕刻费时费力,且烧制时可能因火候不均导致变形,影响印刷质量。
③排版时依赖松脂、蜡等混合物固定字模,需反复加热熔化,操作步骤较繁琐,对工匠熟练度要求高。
④单个字模需逐一雕刻、烧制,若印刷大部头书籍(如《五经》),需制备数万个字模,耗时耗力,初期成本远高于雕版印刷。
⑤字模存储需按韵分类(“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管理复杂,对仓储条件有一定要求。
⑥泥活字的高效性仅在 “印数十百千本”时才显著,而北宋时期书籍需求以中小规模为主(如官刻、家刻经典),雕版印刷已能满足需求,缺乏推广动力。
2.了解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史,简要地说给同学们听。
参考资料:
印刷术发展简史:
我国古代印刷术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飞跃。
先秦时期:印章与拓印技术
唐代:雕版印刷(如现存最早的《金刚经》),刻版耗时、不易修改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活字)
元代:王祯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架
明代:华燧铜活字
现代传承:清华大学王选团队研发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终结 “铅与火” 时代
3.为什么说活板是 “印刷术的革命”?它对人类文明有何作用?
明确:活字印刷术提高了便捷性和印刷效率、利于知识传播。
中国境内:宋代以后,活板技术经木活字、金属活字改良,使儒家经典、唐诗宋词、科技著作(如《梦溪笔谈》本身)得以广泛流传,促成宋代 “书院兴盛”“科举扩招” 的文化繁荣,平民教育因书籍易得而逐步发展。
13-14世纪,活字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直接启发古登堡于1448年发明铅活字印刷机。欧洲借此大规模印制《圣经》、古希腊罗马典籍,推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和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译本《圣经》普及),打破教会对知识的垄断。
活板使学术成果、技术经验得以准确、快速复制。例如,中国古代天文、医学、农业知识因印刷术得以系统保存,欧洲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也因文献共享加速了科学革命。它开创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知识传播效率”的文明演进模式。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梳理《活板》的说明顺序(制字→排版→印刷),深入分析了活板印刷术“字活、排版活、印刷活、字模活”的特点,体会到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新精神。同时,通过文言字词的学习和句子翻译,积累了“火”“就”“印”等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希望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兴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短文:《活板“活”在哪?——我眼中的古代印刷术》(150字以上,结合课文与拓展资料)。
2.拓展阅读:《梦溪笔谈》中《指南针》《石油》等篇目,体会沈括的科学精神。
3.选做:用橡皮泥或纸板尝试制作简易 “活字”,体验排版印刷过程。
4.自学课后知识“补充短语”,各举几个例子。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