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5)语文课件七上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1(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5)语文课件七上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1(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3 18:2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指南针(司南)
火药
造纸术
活字印刷术 沈括 (北宋)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李约瑟 (英)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经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以虫治虫 ——沈括 预习提纲1、默读课文,注意字音。
2、对照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字音反馈
蝎 ( )
喙 ( )
钳 ( )
搏 ( )
穰 ( )
傍 ( )xiēhuìqiánbórángpáng自由朗读课文要 求:
1 读准字音;
2 读清停顿;
3 读得通顺流畅。1、对照文下注释, 翻译全文。
(提示:表示时间的年号、地名、物名等不需要翻译)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在不能解决处做标记。
3、小组将不能解决的文言词汇或者你认为重要的文言词汇整理在白板上。合作学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成为秋天庄稼的危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以虫治虫
“傍不肯”为何能够迅速消灭害虫,使庄稼大丰收?子方虫(黏虫) 傍不肯(步行虫)拓展研究①小组讨论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②学完本文,你有什么启示?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
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DDT的危害1938年,瑞士化学家米勒试制成功一种化合物,取名DDT。作为一种杀虫剂,DDT确实发挥过神奇的作用,米勒因此荣获1948年诺贝尔奖。但谁知这是一个灾难,不少地区的环境受到污染。这些地区的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之中,都有了DDT,人吃了这些食物,体内也就有了DDT。医学家发现,现代人的血液、大脑、肝和脂肪里都有DDT的残留物。虽然许多国家已在70年代停止使用DDT,我国也在在1983年停止使用DDT,但DDT的影响远未终结。前几年,美国一些医学家测试到,美国一些母亲的乳汁中含有较高的DDT毒物,美国医生在死婴儿的脑部也发现了DDT,这些可都是透过胎盘从母亲那里接受的。现代人普遍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治理虫害?说一说如果你是农业专家,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治田地里和果园里的害虫呢?绿色农业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驱避食叶类害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厌恶的成分 ;花椒的叶和果实可以驱避甲虫 。
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光亮就会飞过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50到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害虫上千只。
施放天敌杀虫 ——在果园内种草,培养七星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
梵天寺木塔预习提纲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对照注解,疏通文意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心它晃动。方,才。 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用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讲。 以:介词,用。 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 初:从前,当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贻:赠给。以,用,把。 问:询问,打听。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 其:他的,指喻皓的。 遂:于是。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从旁边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弥束:更加紧密相束。 相:互相。 联:连接。 履(旧):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伏:通“服”,佩服。 精练:高明。合作探究,赏析课文 1.文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2.文章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 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3.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讨 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哪些启示?解释下列划线字1、方为秋田之害 ( )
2、悉为两段 ( )
3、旬日子方皆尽 ( )
4、大穰 ( )正当,正在全部 十天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