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其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探究一: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对美洲的影响?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思考1:阅读教材P38,概括美洲人口结构改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1.族群的变化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在安第斯山地区的印第安人,印加帝国统治末期估计至少有900万人,殖民者入侵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P38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黑人数量激增
白人数量大增
思考2:这一时期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哪些后果?
2.变化的结果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黑人数量激增
白人数量大增
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原有社会解体(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社会发展;
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得到发展
建立殖民统治;确立欧洲文化的强势地位
表现
后果
3.变化的影响
(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2)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思考3:从人口结构角度归纳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对美洲的影响?
殖民政策不同
印第安人族群地理位置差异
(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讨论】读表,分析美洲“人口结构”的分布状态及其产生原因?
①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②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北美的殖民政策:
①英国人屠杀、驱赶印第安人;
②鼓励欧洲移民建立资本主义社会;③引进黑奴进入南方种植园
(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拉美的殖民政策:
①西班牙、葡萄牙本国人口较少,
不鼓励移民、限制其他欧洲人来拉美
②不禁止不同族群的通婚
①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最大族群。
②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半数。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学思之窗】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2)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①打断了美洲文化独立的发展进程;
②欧洲宗主国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同时,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
③美洲出现以欧洲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
美国文化:以英国文化为基础,多种文化融合,强调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
拉美文化:以宗主国文化为基础,融合欧洲白人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的拉美文化认同逐渐形成。
探究二:英国人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的影响?
1642-1643,
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当时岛上约有5000人,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是澳大利亚土著的一支。塔斯马尼亚岛民当时可能是世界上工艺技术最原始的族群,只会制造几种简单的石器与木器。他们与澳大利亚土著一样,没有金属、农业、牲口、陶器与弓箭。
原住民发展水平低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1.英国人的殖民活动
掠夺土地
建立牧场
原料产地
18世纪中后期
19世纪
工业革命时期
1851年
殖民者初到
罪犯流放地
发现金矿
采矿业发展
驱赶、
屠杀
原住民
英国罪犯为主
英国自由移民增多,罪犯比例下降
“淘金热”吸引英国、欧洲、印度、中国移民;1868年英国停止输送罪犯
殖民扩张加剧
最后一位塔斯马尼亚男人
威廉·兰纳,死于1869年
1869年威廉·兰纳死亡后,引起了几方人马争夺尸体,反复挖开他的墓,切下“标本”。皇家外科医学院的克劳瑟医师切下了头,塔斯马尼亚皇家学会的斯托克尔医师得到了手、脚,双方还大玩“谍对谍”的游戏,互相偷取“战利品”。另外还有人插手,“收集”了耳朵与鼻子。斯托克尔医师还割下尸身的皮,做了一个烟草袋。
1828年4月,澳大利亚总督阿瑟为了阻止冲突继续加剧,下令所有塔斯马尼亚岛民离开有欧洲人屯垦的地区。为了确定命令生效,政府支持的“清乡队”四处巡查,采用捕捉原住民做奴隶、毒杀、设陷阱,以狗追猎手段。11月,澳大利亚总督颁布戒严令,军人有权见到岛民就开枪,不问情由。然后,政府悬赏捕捉岛民:活口成人5镑、孩童2镑。
知识链接
特鲁加尼尼的塔斯马尼亚女子一直在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协调。特鲁加尼尼的丈夫死后,她只好嫁给威廉。威廉去世后被解剖展览,目睹这一切的特鲁加尼尼痛苦万分,1876年她也去世了,临终前,她请求不要让那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她死后2年还被挖出来,放到博物馆里展览了72年。
最后一位塔斯马尼亚女性特鲁加尼尼
知识链接
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
白人成为主要居民(19世纪中叶)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殖民扩张
(屠杀、传染病、牧场、采矿)
欧洲移民增多
2.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变化
【思考点】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替代性变化
探究三:亚洲华工出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纵观其历程,最早是始于鸦片战争前的向“南洋”偷运华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殖民主义者利用以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为基地和据点,公开而疯狂地揪起贩运华工的恶潮,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其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一战结束后,贩运华工出洋仍然没有销声匿迹,甚至还一度出现回潮现象。至20世纪30年代,华工作为苦力被贩出洋的情况方告结束。
——摘编自董丛林《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华工史话》
思考1:请根据材料归纳历史上华工演变历程的主要特点?
特点:
以歧视性苦力贸易为主;与西方殖民侵略有关;
规模大;范围广;生活悲惨。
1.背景
思考2:根据材料归纳19世纪大量华工出国的原因及流动方式。
国内: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北京条约》签订使华工贸易合法化);②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寻求海外谋生;③殖民者的诱骗、绑架。
流动方式:签署契约+诱骗、绑架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纵观其历程,最早是始于鸦片战争前的向“南洋”偷运华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殖民主义者利用以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为基地和据点,公开而疯狂地揪起贩运华工的恶潮,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其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
——摘编自董丛林《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华工史话》
“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处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国际: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启蒙思想;自由贸易;废奴运动;降低成本
2.概况
贡献 开发 美洲 ①美国:华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开发 大洋洲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____________。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____________________辛勤劳动。
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
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
开采金矿
种植园和矿山
悉尼唐人街
⑴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
⑵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3.影响
思考3:华工的流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