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二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卷7(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二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卷7(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25 15:5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七)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一遗址发现了稻作栽培的痕迹、猪狗等家畜的遗骸、石铲及石锄等石制农具、薄如蛋壳的彩陶以及大量的陶纺轮、以隔墙分间的大房舍,外围则有不规则形状的夯土城垣及护城河,而墓葬中多有四到八件陪葬品,其中三座的陪葬品甚至高达数十件。有学者推论此处遗址文化可能逐渐走向国家形成的阶段。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蛋壳彩陶及陶纺轮 B.隔壁分间的大房舍
C.陪葬品的数量差距 D.夯土城垣及护城河
2.据表1可知( )
表1关于汉文帝“霸陵”的记载、传说与考古
记载、传说与考古 说明
“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史记》)“因其山,不起坟。”(《汉书》) “昔汉家皆先造山陵……古者因山为坟,此诚便事。”(《唐会要》) 从汉至宋,相关文献没有指明霸陵具体位置;对“山川因其故”有“依托山脉作陵”和“以山为陵,建陵其内”两种理解
元代方志《类编长安志》认为,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40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 元代有人根据唐昭陵的形制认定霸陵位于凤凰嘴下,此说流传至今,影响甚大
21世纪初,多次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凤凰嘴进行考古探测,未在凤凰嘴山体内发现汉代陵墓遗存 后据出土文物等确认凤凰嘴2公里外的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
A.两汉时期无人知晓霸陵内情 B.史迹和文献互参可校勘正误
C.方志谬误缘于元人主观臆测 D.现代科技锁定霸陵遗址位置
3.唐律中死刑三复奏制规定,“死罪囚”在执行死刑前,复奏次数为三次,复奏时间需经过两日,复奏结束,皇帝批示下达后,要相隔三天才能执行死刑,违者要受到处罚。这一规定( )
①以礼法结合为指导思想 ②反映了慎刑的立法理念
③体现了君主专制的色彩 ④说明唐律实施程序烦琐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朝廷实行三省制并开始建立中央监察机构。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中央仅保留尚书省为宰辅机构,其中尚书令担任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在地方行政上,金朝实行了路、府(州)、县三级制,并设立了行尚书省作为派出机构。金朝的制度建设体现了( )
A.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B.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宋金之间维持和平友好局面 D.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
5.清朝中期,云南省的各府、州乃至到县纷纷编纂方志。《广南府志》由知府李熙龄统筹,大量本土乡绅为主要编写人员;《开化府志》主要内容为“疆域”“山川”“河流”和“桥梁”等,强调“今家置诗书,俗之礼仪,人文之盛,济济恂恂,媲美大邦矣”。据此可知,清代地方志的编修( )
A.规范了地方志编写的范例 B.旨在介绍地区的风土人情
C.强化边疆地区的政治认同 D.促进基层文教事业的发展
6.据统计,1843~1860年间,通商口岸共出现了434部西方作品的译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宣传基督教的作品,其余大部分是科学著作。1860~1900年间,有关西方作品的数量激增,在约555部翻译作品中,有387部科学和技术作品,有123部作品的主题可归类为人文和社会科学。这一变化缘于( )
A.西学东渐不断发展 B.新经济因素迅速滋长
C.顽固势力渐趋衰微 D.救国探索的客观需要
7.清政府牵头主导参加了1904年圣路易斯、1905年黎业斯博览会……而且仿照日本,积极在各地官办各种劝业会。到了民国,中国不仅积极参加了博览会,还在各地官办、民办了大量的国货展览会。这些措施旨在( )
A.劝兴实业,实现国家富强 B.国货改良,践行中体西用
C.振兴国货,主动融入世界 D.发展经济,变革政治制度
8.1930年5月,中共赣西南特委发布《赤色邮政简章》,明确规定:“赤色邮政组织必须承担军邮任务,各分局、乡所要与军事交通合办。”1932年发布的《邮政暂行章程》规定:“各局之邮务员、递信员不足者,以军事重心为转移;为便利红军指战员寄信,各局从团部起设红军信柜。”这些规定旨在( )
A.密切红军战士与亲人的联系 B.适应工农革命斗争发展需要
C.根据实际转变党的工作重心 D.捍卫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府
9.表3的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表3敌后抗日根据地典型作战方式的变化
根据地 1941年 1943年后
冀中根据地 地道战与隐蔽战 运动战、破袭交通线、拔除据点
晋察冀根据地 伏击战与反“扫荡”防御战 拔除据点、恢复村庄
华中天门地区 夜间突袭与快速歼敌 攻打县城
A.防御阶段的战术创新 B.工作重心的悄然转换
C.统一战线的不断扩大 D.因势而变的进取精神
10.1950年1月,北京军管会布告收回北京市内外国兵营地产。美国声称中国违反了“1901年给予美国的,并在1943年中美条约中加以重申的,久已存在的权利”,最终美国却不得不将中国人民的财产交还中国。这说明,当时( )
A.美国企图孤立封锁中国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C.美国有意缓和对华关系 D.中国军事实力快速提升
11.古罗马共和国时期,除了监察官、保民官等少数官员之外,一切官员都要对自己担任官吏时的行为负责。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西塞罗公元前58年遭流放就是因为他在四年前任职期间没有按法律程序将暴乱分子喀提林的同党交公民大会审判,而是自行将其处死。这突出说明当时的古罗马( )
A.治理机制蕴含一定理性因素 B.公民大会是重要权力机关
C.民主政治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有效防范了官员滥用权力
12.中世纪晚期,在英国很多城市的典礼中常出现的话语是“为了取悦上帝,为了城市的声誉”。整个城市,上起市长下至广大市民,为了城市的“荣耀”,在庆典仪式中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宗教信仰得到细化 B.城市集体认同感增强
C.商业经济蓬勃发展 D.阶层间矛盾有所缓和
13.为管理红海香料贸易,奥斯曼帝国于1525年颁布新税法,取消埃及以前的香料配额和价格垄断政策,实行自由贸易的税收制度,使国家政策“与商人的利益相一致”,帝国还实行优惠的关税政策,欢迎基督徒商人来本国从事贸易活动。这一政策( )
A.是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有效实践 B.意在促进帝国内部工商业均衡发展
C.推动了帝国成为全球香料贸易中心 D.基于世界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
14.下面两幅柱状图分别为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税税率变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变化统计。这( )
A.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B.反映出经济危机范围广
C.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 D.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15.20世纪中后期美国学界重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研究范式时,普遍采用“崛起的雅典挑战守成的斯巴达”或“民主的雅典对抗专制的斯巴达”的二元对立框架。1966年美国政治学学者彼得·弗利斯和1976年罗纳德·里根分别提出了“美国—斯巴达、苏联——雅典”和“雅典—美国、斯巴达——苏联”的类比。这两种矛盾的类比( )
A.服务冷战意识形态建构 B.推动两极格局和平转型
C.适应国际经济格局变化 D.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史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户籍制度](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帐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6分)
17.[侨汇与中国发展](14分)
材料一
南洋是近代华人移居海外的主要地区。据统计,侨居马来亚(马来西亚的前身之一)的华人1931年为170.9万人;1934年为190.7万人;1938年达到222万余人。华侨中,“千百十万之富豪相继出现”,锡矿、橡胶等产业都被华侨掌握。侨汇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1902—1936年中国侨汇年均2.5亿元。1937年则达到4.74亿元,1938年国民政府在南洋“加紧吸收华侨汇款”,侨汇更达6.44亿元。
——摘编自林金枝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由于遭遇经济封锁,中国的外贸规模很小,平衡国际收支困难。1950年—1988年,我国外贸逆差共计61.24亿美元,而同期侨汇约96.1亿美元,其中给侨属的小额赡家款占多数。国家通过提供专供生活物资等手段,将这些侨汇集中起来,同时又积极争取投资性侨汇。广东、福建两省的华侨投资公司吸收的资金,以1952年为100,“到1955年就为305%"。
——摘编自任贵祥《新中国三十年侨汇政策研究(1950—198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后期南洋侨汇的变化趋势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侨汇在新中国初期所起的作用。(6分)
18.[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15分)
材料一
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险起源于德国。德国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发展概况如下:
国会立法 保险对象 费用来源 运行
1883年 《疾病保险法》 产业工人 由雇主承担1/3,工人承担2/3 由工人和雇主共同管理
1884年 《工伤事故保险法》 产业工人和部分白领工人 由雇主全额承担
1889年 《伤残和老年保险法》 工业工人、农业工人、手工业雇佣者和公务员 由雇主和雇工各负担一半 由国家管理
1911年 《职员社会保险法》 年收入在2000—5000马克之间的职员(白领工人) 由雇主承担1/3,工人承担2/3 由工人和雇主共同管理
1885—1910年,德国工伤事故保险的参保率从18%提高到87%。1885年,参加三大社会保险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只有9.8%,30年后的1915年才发展到42.8%,不到总人口一半。
——据王宏波《近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征与启示》整理
材料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19世纪70年代,德国经济不景气,工人运动愈演愈烈,俾斯麦政府被迫采用安抚政策,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并很快被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仿效。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失业、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焦点。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英国首相艾德礼在1948年就公开宣称,英国已进入了“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行列。这时期的社会保障范围扩大,管理也逐步科学化。1979年,英国为了消除“普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率先对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调整,“开源节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期。
——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9分)
19.【“学史方法”】(12分)
材料 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新增了“学史方法”栏目,通过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以及对该方法运用步骤的说明,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技能。下表所示为新修订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上的“学史方法”简介。
学史方法 专家解读
(一)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 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学史方法”中的“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有相通之处,可在完成活动课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
(二)如何掌握历史纪年法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公元纪年法、王位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可在实际的活动和练习中学会运用方法
(三)如何阅读历史地图 可以结合常规教学中的“读地图”活动加以理解和运用,使“读地图”栏目中的“读地图中的什么”,与“学史方法”中的“怎么识读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
——摘编自叶小兵《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使用建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整体或某个时代的史实,选取上述任一“学史方法”,自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A A C D A B D B A B D C A
16.【答案】(14分)
(1)变化:由乡吏改为县吏。(2分)
原因: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乡里体制存在弊端,吏治腐败;传统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照抄材料不得分)
(2)作用:为朝廷征发赋役和赈灾提供依据;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7.【答案】(14分)
(1)趋势:南洋侨汇迅速增加。(2分)
原因:华侨人数增多;华侨较良好的经济状况(华侨掌握锡矿等重要产业);全面抗战爆发,华侨迸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政府在南洋吸收侨汇)。(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有助于打破欧美各国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有助于平衡新中国的国际收支;有助于改善侨属的生活;有利于经济恢复;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建设;有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8.【答案】
(1)特点:政府主导,立法推动并参与管理;渐进发展,社会保险种类、覆盖人群逐渐扩大;形成国家、企事业及个人相结合的保障模式。(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评析:在工业革命深入开展的背景下,社会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贫富差距扩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间的矛盾加剧,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3分,任答两点即可)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然而,高福利政策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甚至导致人的惰性,暴露出一系列弊端。因此,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9.示例一
论题:出土文物是研究原始社会历史的主要依据。
阐释:原始社会时期是人类历史的开端,因为当时文字尚未广泛使用,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史前时代。而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提供了重要便利。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还为我们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提供了科学依据。如我们可以根据石器形态、制作工艺的变化,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不仅可以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脉络,还承载着原始社会的文化艺术信息。如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图案、良渚文化玉器雕塑的形态,都是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的体现。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宗教信仰,甚至贸易交流等方面的信息。正是基于对出土文物的系统整理,我们不仅证实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还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总结:出土文物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依据,拓展了史学研究的时空范围。
(2)示例二
论题:历史纪年方式的丰富性可印证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
阐释:在中国古代,存在着多种历史纪年方式,主流纪年方式的变迁历程折射出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先秦时期,干支纪年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但干支纪年以60年为周期,在记录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变迁进程时存在一定局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君主权力的加强,用统治者的谥号及在位时间来纪年的方式得到史学家认可,如《左传》就是以这种纪年方式记录的编年体史书。西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尤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力增强,制定融入政治理想以及对国泰民安、长治久安的期盼的年号成为封建帝王的通行做法。明清时期,由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巩固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大多数皇帝在位时仅使用一个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成为当时纪年方式的主流。与此同时,受到西学东渐潮流的影响,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已通过协同传教士修订历法的实践了解到公元纪年。
总结:丰富的历史纪年方式和复杂的演变历程,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现,寄托了古代中华儿女的智慧和美好期盼。
(3)示例三
论题:由明至清中叶政区图的对比感悟家国情怀。
阐释:历代的政区图和形势图,不仅是一个时代政治制度的印记,也记录着国家的兴衰与边疆海疆的变迁。通过对这些历史地图的正确识读和科学对比,我们可以从中更深切地感悟家国情怀。以明至清中叶为例,明朝时,朝廷不仅在北部边疆修建了长城,还设置了九边重镇,九边重镇不仅是防范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还是民族交往互市的重要场所,尤其在俺答封贡之后。明朝尽管与西方殖民者已有早期接触,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划定海疆,这成为葡萄牙窃据中国澳门和荷兰殖民者侵入中国台湾的重要前提。到清朝中叶,中国的疆域范围大大拓展,在长城以北、以西地区,五大将军府的设置丰富了中央集权制统一王朝边疆管理的方式。康熙帝派兵平定台湾割据势力后,连同钓鱼岛、赤尾屿在内的辽阔领海正式归属福建省管辖。随着《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中国从此有了同欧洲国家正式划定边界的法律依据。通过对明至清中叶的政区图和形势图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感悟民族交往交融的加深和国家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意识的增强。
总结:通过对描绘不同时期政区设置的历史地图的对比,尤其是对图中边疆海疆等信息变迁的关注,我们不仅能直观感受不同时期的国家实力,还能领略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留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