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技》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答案:《虞出新志》|清|张潮|清|林嗣环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有关知识,根据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答即可,书名要用书名号,注意“虞”“嗣”两字不要写错,两个人名不要填错位。
点评:课文注释介绍的知识要多关注,对古今中外重要作家的信息要注意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宴________ 哗_________ 齁________ 中间力拉________ 几欲先走
答案:yàn|huá|hōu|jiàn|jī
解析:本题中“齁”为不常用字,“几”“音”是多音字,要注意辨析读音。
点评:学习古文,对注释中字音的注音要明确记忆,注意与现在读音的区别。
3、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
A.于厅事之东北角______________ B.而呜之______________
C.久之,目似瞑______________ D.医之好治______________
答案: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儿”|凑足音节|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解析:本首先根据原文了解句子的意思,回顾“之”的几种用法,再根据句意一一判断。
点评:古文中常用的虚词很多,学习时要注意其使用的特点,归类记忆。
4、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词活用为另一种词性的词,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请指出并解释。
A.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B.妇抚儿乳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C.妇手拍儿声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D.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手|名词作状语|用手|名词作动词|说出。
解析:首先要根据文章的语境来了解句子的意思,再判断句中字词词性的变化。
点评: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学习时要了解活用的类别,理解记忆。
5、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示同时发生:____________
③表示相继发生:___________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___________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F|H|D|B|C|A|E|G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语境来判断表示时间的词语。
点评:学习文言文时对某一类的文言字词,要根据语境来记忆。
6、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为序,分别记叙了口技表演者在表演前的______________及表演即将开始时的情况,表演者的______________和听众的______________,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答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时间|准备|精彩表演|反应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分析概括作答。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一些写作方法要归纳记忆。
7、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___________”字。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答案: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失火救火|表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分析概括作答。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一些写作方法要归纳记忆。
8、解释下列句中的字词。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②满坐寂然 坐: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走:
答案:擅长|通座,座位|夹杂|跑
解析:注意本题中字词的古今异义,“善”古义为“精通”,“坐”通“座”,“间”是动词,是夹杂,“走”古义为“跑”。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内容熟悉,几个字词易于解释。古文中的一些字词的用法,也是有规律的,可从前后词性,可从位置大致推断它们的用法,这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经验,掌握技巧。
9、“俄而”表示时间短暂,写出同义词:
答案: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
解析:古文中表现时间短暂的词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等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课文,内容熟悉。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
10、指出下列字词的古今义。
虽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名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即使|虽然|说出|有名
解析:今义好判断,古义要根据所学文章的内容来判断。注意不要填写错误。
点评:本题不难,皆常用字词。学习古文,要注意积累词汇,尤其是对古今异义字词,要加强识记,不要望文生义。
1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 )
B.其夫呓语(其:她的。)
C.既而儿醒,大啼(既而:不久,紧接着。)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虽然。)
答案:D
解析:古文中很多字词与今义不同,“虽”在古文中大多用作“即使”,表示假设,所以D错。
点评:本题容易,错误明显,易于判断。古文中的字词变化较多,有活用,有一词多义,有古今异义,平时学习时要多辨识多记忆。
12、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京中有善口技者(好的) B.妇抚儿乳(喂奶)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断) D.两股战战(屁股)
答案:B
解析:解释时注意字词用法的变化,比如“乳”是名词动用:喂奶;“股”的古今义不同,古文中指“屁股”。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生比较熟悉。解释古文字词,学生总是习惯地用现代义替代古义,这是习惯问题,所以要加强古文方面的学习,培养学习古文的好的思维,好的习惯。
13、下面句中划线词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驴不胜怒,蹄之 D.水陆草木之花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的”,D项“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与之相同,A句中“之”倒装的标志无义,B句中的“之”主谓之间不译,C句中的“之”是“它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学习古文时,要对一词多义的字词作归纳记忆,积累都越多,才能熟能生巧。
1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
B.文章开头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的简单,是为了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D.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答案:D
解析:D错,本文中应该是先写口枝的表演,再写听众的反应,而非“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
点评:本题不难,这一课的写作方法很明显,学生印象深。对于古文的学习,除了理解内容外,还要记忆一些语句,学习古文的写作方法。
15、《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答案:C
解析:先判断例句中“毕”的意思为“全”,再判断选项词语中“毕”的意思。
点评:古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很多,学习时要注意辨析记忆。
16、“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答案:A
解析:先判断例句中“名”的意思为“说出”,再判断选项词语中“名”的意思。
点评:古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很多,学习时要注意辨析记忆。
二、问题理解
17、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答案: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2)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答案: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大家都想争先恐后地跑走。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答案:即使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处。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坐”“侧目”“以为”“绝” “奋”“股”“几”“走”“虽”“指”“其”“一端”。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做过翻译练习,对句子内容比较熟悉。文言句子的翻译有三个原则,一是字字落实清楚,符合原意,三是语法遵循现代语言规范,三是语句要通顺。
18、文中“火起”一节写听众的句子表现了听众们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表现听众听了说书人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它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对听众害怕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侧面表现说书人说书技艺的高超。
解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是本文写作的特点,此句是用听众的表现来衬托表演者技巧的高超,侧面描写不仅突出描写的主体事物,还丰富的文章的内容。
点评:本题不难,此句描写技巧比较清楚。描写表现事物,方法技巧是很多的,“侧面描写”就是一种,这种写法曲折而生动,使文章更有情致,要学习这种写法。
19、结尾的“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到侧面表现说书人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
解析:结合文章开头部分写表演环境的内容,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另外,本文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用表演者使用工具的少也为了侧面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简单,学生好理解。阅读文章,不仅要从思想、情感上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学习,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20、文章为了表现口技人的高超技艺,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1)描写了表演口技的人的表演情景;(2)描写了听众的表情;(3)描写了表演工具的简单
解析:仔细阅读文章,分析作者写作特点,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写了哪三方面内容,注意,不是指情节,而是指作者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叙述。
点评:本题不难,此问题是学习时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学生熟悉。概括内容要点,必须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哪一层写什么,依次概括,这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学习的实践中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积累经验,了解方法,为考试做能力储备。
2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请问文中的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
答案:一方面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表现听众的反应,这是侧面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另一方面,课文交代口技表演场面,写出道具极其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之“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即可了解作者是从口技表演的道具和听众的表现来侧面描写的,突出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整体把握内容要点,对一些问题进行归纳。
22、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答案:两个,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即可了解作者是写了“夜半酣睡”和“夜半火起”两个情节。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整体把握内容要点,对一些问题进行归纳。
23、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答案: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从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和内容上衬托口技者技艺高超来解答。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整体把握内容要点,对一些问题进行归纳。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答。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1)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2)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答案: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
解析:第一题,阅读文段,分析层次,概括内容要点。第二题,从作者写道具简单的作用来分析。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整体把握内容要点,对一些问题进行归纳。
四、拓展阅读
25、课外文言文阅读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1)对画线句“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虎穴见到了虎,在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B.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C.如果在虎穴,在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D.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答案:D
(2)晏子借向景公解疑的机会,巧妙地给君王提出了什么建议?
答案:要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
解析:第一题,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室”“见”“曷”“祥”,然后比较各选项,判断关键词语解释的正误。第二题,疏通短文,了解内容,针对问题搜寻有关情节,抓住关键句子即晏子所说的“国有三不祥”理解晏子提出的建议,根据其中“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理解晏子所讲的重用人才问题。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其中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