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技术”是 的意思。
答案:胡适|技巧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有关知识,根据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答即可,书名要用书名号,注意不要写错字。
点评:课文注释介绍的知识要多关注,对古今中外重要作家的信息要注意识记。
2、《老残游记》的作者是 ,此书是中国 之一、清末 之一。
答案:刘鹗|十大古典小说|四大谴责小说
解析:根据知识积累直接判断填写。刘鹗,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点评:课文注释介绍的知识要多关注,必要的话学习时要补充一些知识。
3、给下文加点字拼音
譬喻 笼统 刘鹗
答案:pì|lǒng|è
解析:注意易错点,“譬”声母是p不是b,“笼”是多音字,当名词读第二声,当动词读第三声。
点评:汉字中多音字较多,一般是一音一义,词性有所不同,学习中要注意辨析识记。
4、按课文填空。
“无论是写人写景,作家都不肯用 ,总想 新词,作实的 ,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了。”
答案:套语烂调|熔铸|描画|前无古人
解析:本题要按原文中的词语填空,根据所读所记判断所填空词语,注意易字字,如“烂”字不是“滥”。
点评:本题关键是要熟悉课文,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
5、本文中的“套语烂调”一词与现在常用的 一词意思相同;“描画”即 的意思;“前无古人”的意思是 。
答案:陈词滥调|描摹|以前的人水平比不上
解析:先要了解课文句子的内容判断字词的意思,再写出现在的同义词,解释成语。
点评:阅读课文,对文中的常用词语要理解掌握。
6、关联词填空
这也就是说, 人要有个性的差别,景物 要有个性的差别,我们 不能实地观察这种差别, 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
答案:不但|也|若|只能
解析:句子来源于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句子的内容,判断关联词语。
点评: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对课文中重要语句要有所了解。
7、胡适评价《老残游记》描写的特点 ,原因是 。
答案:有个性|精细地观察,运用朴素鲜活的文字。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作者评价《老残游记》的评论性语句,理解其内容概括填写答案。
点评: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对课文中重要语句要有所了解。
8、胡适评价《老残游记》描写的特点运用的方法是 和 。
答案:举例|对比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作者评价《老残游记》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主要评价了《老残游记》描写的特点,例举了《老残游记》中的片断,所以用的方法是举例。
点评: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对课文中重要的写作方法要了解。
9、《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技术”( )。
A、叙述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中作者对《老残游记》的评价。课文第一段作者即提到《老残游记》描写的特点。
点评: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要了解。
10、下列加线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厄运(è) 猝然(cuò) 心旷神怡(yí)
B.酝酿(yùn) 黛色(dài) 获益匪浅(f i)
C.嬉戏(xī) 主宰(zh i) 春华秋实(huá)
D.肥硕(suò) 枯涸(hé) 盘虬卧龙(qiú)
答案: 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猝”读cù, C项“宰”读z i,D项“硕”读shuò。另外要注意,“涸”不要误读为kū,“虬”不要误读为zhá。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细心。汉字的读音是非常复杂的,同音字,多音字非常多,平时阅读时要注意易混的读音,主要是声母平翘舌和韵母前后鼻音易混,加强辨识记忆。
11、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稀疏 风韵 险象叠生 红灯绿酒
B.堕落 迷醉 花枝招展 闲情逸志
C.寥阔 芦篷 轻飞曼舞 芊芊细草
D.嘹亮 悠谷 抖擞精神 突如其来
答案: C
解析:A项中“叠”为“迭”,B项中“志”为“致”,D项中“悠”为“幽”。另,C项中“寥”不要误为“廖”,“芦篷”一为草字头一为竹字头,“曼”不要误为“漫”,“芊”不要误为“纤”。
点评:本题有难度,一些字难以辨识,易判断错误。汉字出现错别字,原因在于汉字形似字、同音字太多,如果不细心就会出错。很多汉字是形声字,学习时要注意根据形旁和声旁判断字义,正确的使用汉字。
1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 的清新。
②拾一片树叶,细数 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
③从繁华、喧嚣的市中心来到这山清水秀的避暑胜地,我们感到 。
④今年我校参展的科技小制作有2000多种,形状各异,色彩缤纷,令人 。
A.珍重 精致 心安理得 目不暇接
B.珍重 精细 心安理得 应接不暇
C.珍惜 精致 心旷神怡 目不暇接
D.珍惜 精细 心旷神怡 应接不暇
答案: C
解析:从三个例句中选最易判断的一句,然后用排除法。根据③句把AB排除,因为“心旷神怡”指的是心情愉悦,符合句意;根据④句把D句排除,因为“目不暇接”指的是眼睛看不过来,符合句意。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讲究判断的方法。近义词,一般是本义相同而引申义和适用对象不同,所以判断时要考查句子的语言环境来选用词语。
13、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我国的文学爱好者无不为之怡然称快。
B.蓝天、白云,远山的淡紫色的影子,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C.轻飞曼舞的蝴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人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答案: D
解析:D句中“忍俊不禁”本身就含有笑的意思,与“笑”意义重复。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成语,学生熟悉。成语要好好掌握,平时阅读遇到不了解的成语要及时查对,弄清成语的含义,加强识记。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B.那些制造抢盐风波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
C.通过政府对这座城市的整治,这里的治安好了很多。
D.临近小考时,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答案: 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中意思太杂乱,语意不顺,B句“难道” 不能与“不应该不受到”双重否定搭配,D句中“态度”与“提高”主谓搭配不当,“态度”应该是“转变”。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病句比较明确。对病句的判断,有时就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感觉上就是病句,这就是凭语感,语感要靠平时多阅读来培养。
15、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答案: C
解析:⑤句是总提,提出描写对象,②句承接话题写雨丝如纱,④句写雨丝的来源:云端,是从上写起,①句从上写到下,写雨丝飘下来,③是由近写到远。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细心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写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句中相关的信息点。语句之间的关系,一表现在结构上,有关联词相连,一是暗含于文字间,有句子中相关的文字信息相联,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判断。
二、问题理解
16、胡适是怎样评价《老残游记》的描写技术的?
答案:无论是写人写景,作家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即总的评价了《老残游记》描写的特点,引用原句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即可。
点评:学习中对于课文要多阅读,掌握其中主要的内容,记忆重要的语句。
17、在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方面,主要阐释了自己的哪些观点?
答案: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要写出个性的差别,写出个别性质;描写要有精细的观察作根据;表现无可见形象的音乐,不能不用具体物事作譬喻;赞赏白描。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内容。梳理作者评价《老残游记》的语句概括其观点。
点评:学习中对于课文要多阅读,掌握其中主要的内容,记忆重要的语句。
18、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答案: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提示: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内容。梳理作者例证《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的内容,说明作者用举例法证明了自己对《老残游记》的评价(观点)。
点评:学习中对于课文要多阅读,掌握其中主要的内容,记忆重要的语句。
19、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内容。梳理题干中所提到的内容,从作者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分析作答。
点评:学习中对于课文要多阅读,掌握其中主要的内容,记忆重要的语句。
20、《老残游记》中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断——王小玉说书,刘鄂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答案:对王小玉声腔音韵的形象描摹。这是语言运用的艺术美,表现在演唱技艺的具体描绘之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里,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构成通感,把无形的声音之美变成了有形的物象之美,写得酣畅淋漓,一波三折,读来栩栩如生,亲切感人。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中作者所引用的“王小玉说书”,从《老残游记》作者描写的形象性来评价。
点评:学习中对于课文要多阅读,掌握其中主要的内容,记忆重要的语句。
21、本文开头,写了妓女的“造谣言”来形容某些不好的诗歌,引用这个观点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引出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题干所示内容,从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这方面来分析解答。
点评:学习中对于课文要多阅读,掌握其中主要的内容,记忆重要的语句。
22、文中引用了《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的一首诗,但不是作者所肯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案:这叫做从反面着笔,先说什么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原因说清楚:“古体诗拘束太严了,用来写这样不常见的景物是不会满人意的。”什么叫做不常见的景物呢 作者没有明说,这一点,要到后面才能说清楚。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题干所示内容,从作者运用的反面证论的方法来理解内容作答。
点评:本题涉及到作者的论证方法,阅读时注意了解学习。
23、请你说说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案: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一开篇就总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对《老残游记》描写特点的评价,根据作答即可。
点评:议论文的论点基本上在文首或文尾,阅读时要注意此两处作者总领或总结性文字。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
这就是说,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不但如此,知道了景物各有个性的差别,我们就应该明白: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我们能了解这段散丈的描写何以远胜那六句五言诗,便可以明白白话文学的真正重要了。
(1)作者在评价《老残游记》时,发表了怎样的见解?作者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案:描写要有个性,表现事物个性化的特点。正反论证,第一段是正面论证,第二段是反面论证。
(2)这段话对你写作有什么启发?
答案:写作要仔细观察事物,力求写出事物的特点,语言上也要用生动新鲜的语言,避免说套话。
解析:第一题,根据文段中作者评价性语句如“这就是说……”“我们就应该明白……”来概括作者的观点,比较两段文字在说理上的角度不同,即可判断出正反论证。第二题,在解答前一题的基础上,从突出事物的个性特点,使用新鲜语言这方面来谈感受。
点评:对于议论文的阅读,主要把握其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学习时要多加训练。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答案: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回答“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也可)。
事例论证(或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列举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答案:C
解析:第一题,阅读文章即知文题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所示文段第一题就明确显示是“举例”,从证明中心论点的来说明其作用即可。第二题,C错,《道德经》只是作者强调“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所举的一个例子,作者所要说的是“古代经典”,而非某一本书。
点评:对于议论文的阅读,主要把握其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学习时要多加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