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留学巴黎》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留学巴黎》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4 11:3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留学巴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创作有不朽名作 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赢得了“ ”的光荣称号。
答案:音乐家|《黄河大合唱》|“人民音乐家”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有关知识,根据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答即可,书名要用书名号,注意不要写错字。
点评:冼星海是我国重要的音乐家,有关他的信息要注意记忆。
2.给下列加点字拼音
奢望 琐屑 西崽 眩晕
忌刻 揩 软瘫 迷惘
穷拙 撼动 眷念
答案:shē|xiè|zǎi|xuàn|jì|kāi|tān|wǎng|zhuō|hàn|juàn
解析:注意易错点,“奢”“拙”声母为卷舌音,“崽”声母为平舌音,“眩”“瘫”为前鼻韵母,“惘”为后鼻韵母。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辨析多音字读音
①劳累:
②眩晕:
③周济:
答案: lèi|lěi|yùn|yūn|jì|jǐ
解析:多音字一般是声调的区别,根据字词积累直接判断多音字字音即可。
点评:汉语中多音字很多,一音一义,学习时要根据语境来识记。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因为中国人考初级班的都很少,而且多是衣冠楚楚的人。
衣冠楚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终于感动了,对我另眼相看,给我衣服穿。
另眼相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穿戴整齐、漂亮。|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解析:两词在句中意义没有改变,直接解释即可。
点评:理解语句中词语的含义,要根据语境来分析,意义没有变化的就直接解释本义。
5.解释下列词语
奢望:
忙里偷闲:
忌刻:
另眼相看:
迷惘:
流离失所:
衣冠楚楚:
答案:过高的希望|在忙碌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忌妒刻薄|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由于灾荒战乱等而流转离散在外,失掉安身的地方|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解析:根据对词语的掌握直接解释即可,注意解释清楚关键字词的含义。
点评:掌握常用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学习时要注意多积累词语。
6.选择填空
①结果端菜上楼时, 得连人带菜摔倒在地。(头晕、眩晕)
②拉奏讨钱,忍着 拉一整天也得不到多少钱。(羞辱、耻辱)
③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但有时感到 和 。(迷惑或苦闷、迷惘或郁闷)
④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 。我的心也跟着猛烈 。(狂啸、颤动,嘶吼、撼动)
答案:眩晕|羞辱|迷惘或郁闷|嘶吼|撼动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内容,结合词语的含义,分析判断使用的词语。
点评:学习课文,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词语,根据语境来识记。
7.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其中有两处错误,请找出来把序号写在下面,并选择一处说出修改的方法。
甲:①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乙:②要学好语文,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
甲:③确实,上课时,我的注意力总是不够集中,老师讲到哪里我都不知道。
乙:④是啊,我以前也存在这种情况。⑤现在明白了:上课时必须认真用耳朵听,还要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做好笔记,这样我们才能学好语文。
病句:第 句和第 句,修改的方法:
答案:②|⑤|②“要学好语文,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删去“是否” ⑤“上课时必须认真用耳朵听”删去“用耳朵”
解析:第二句后半句中“是否”一正一反,前半句也应该是一正一反“能不能”,前后才能搭配。第五句中“听”的器官自然是“耳朵”,不用再说“用耳朵”,且“认真”在“用耳朵”前不恰当。
点评:本题不难,病句明显。判断病句,要对汉语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对语句的结构规律要了解,另外,要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可从直觉上判断句子的问题。
8.请用恰当的成语代替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句意不改变。
a他终于感动了,对我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给我衣服穿。
b艺术是要以物质做基础的。音乐对于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的人来说是听而不闻的。
c中国人考初级班的都很少,而且多是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的人。
d正是被生活逼得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的时候。
答案:a另眼相看 b流离失所 c衣冠楚楚 d走投无路
解析:了解语句中七划线内容,根据掌握的成语来判断即可。
点评: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学习时要注意多了解掌握。
9.判断下列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但我对他很好,常常替他写信回家(东北),他终于感到了。
②民众非常热烈地唱着国歌,三色国旗飞舞飘扬。
③我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想到三年来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两眼充满了泪水。
④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是歧视的,英国的成见尤深。
答案: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解析:根据知识积累,了解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叙述,语气平淡,用语平实;描写用词细腻,多用形容词,还有情感;抒情,情感充沛,用语生动;议论,表达见解与观察,语言主观性强。根据句子内容直接判断即可。
点评:表达方式是所有体裁的文章都要涉及到的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雄辨 琐事 哄堂大笑 遮天弊日 坚韧不拔
B. 湛蓝 掳掠 脍炙人口 出类拔萃 油然而生
C. 风采 跋涉 舍生取义 别出新裁 再接再励
D. 真谛 慰籍 呕心沥血 一愁莫展 黯然失色
答案: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辨”为“辩”,“弊”为“蔽”,C项中“新”为“心”,“励”为“厉”, D项中“籍”为“藉”,“愁”为“筹”。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难度,几项中的错字不容易辨识,学生把错字当正确的汉字记忆,关键是学生平时就没有搞清楚汉字正确的写法,比如“雄辨”“再接再励”。
1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B.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犯错呢?
C.“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D.“国际书法展览”近期将在河北省博物馆隆重开幕。
答案: D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删去“等”,“等”已经表示省略“其它”,省略号就多余。B.去掉顿号,“十三”与“四”不是并列的列举。C.冒号改为逗号,两句引用之间对说话者的陈述,用逗号,说话者在单引之前用冒号,在之后用句号。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太重视标点符号的作用,不太了解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标点符号也是文字,辅助文字表达意思,平时学习中要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品表演幽默搞笑,常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D.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答案: D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发笑,与句中的“笑起来”“笑得……”意义重复,应用“情不自禁”;B项中“妄自菲薄”的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不能针对别人而说;C项中“慷慨解囊”的意思是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不难,句中错用成语比较明确。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
二、问题理解
13.指出下列语句表现了冼星海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我奢望把我的音乐技巧学得很高超,成为“国际”的音乐家。
②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忙里偷闲抽出一点时间来拉拉提琴,看看谱,练练作曲。
③我不能再继续留在巴黎研究了,另一方面我也急于回国,把我的力量贡献给国家。
答案:①不满足现状,永不知足,积极进取。②勤奋好学,坚持不懈。③热爱祖国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语句内容结合原文即可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点评:阅读叙事作品,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以此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14.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但有时也感到迷惘和郁闷。”这一句表现出冼星海怎样的心理?
答案:表现了冼星海矛盾的心理。在自尊与生存压力,压力与对音乐的追求产生冲突时,他有些迷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只能暂时忍着羞辱。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回顾课文内容,找到句子的位置。由“虽……但……”这一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体会到作者的矛盾心理,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点评:阅读叙事作品,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以此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15.课文写作者找同胞却吃闭门羹时有一个细节:“门口摆着两双到四双擦亮的男女式皮鞋。”这个细节暗示了什么?
答案:巴黎的有些中国留学生不学无术,过着奢侈荒诞的生活。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回顾课文内容,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作者的生活环境来分析此细节,从“擦亮”和“男女式皮鞋”可推知他们在生活上、作风上怎么样。
点评: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所写的情境更真实,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种写法。
16.文章中罗列了“我”的各种“卑贱”工作,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突出“我”学习的艰难,生活的困苦,从而表现了“我”坚忍不拔的精神。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回顾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巴黎留学时的生活境况,从表达作者学习生活的处境和精神品质来具体分析。
点评:阅读叙事类的作品,要注意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17.作者细致地描写创作《风》时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交代了《风》的创作背景。作者把场景的描写与内心感情的抒发结合起来,详细地叙述了完成一部成功作品的经过。同时,也让读者明白正是因为他将自己的血和泪融入到作品当中,才深深地打动了人们,获得了成功。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题干所示文字,从表现作者创造《风》的情感经历来分析解答。
点评:阅读叙事作品,对作品中场景描写与表达人物情感的关系要认真分析。
18.下面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我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想到三年来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两眼充满了泪水。在悲痛里,我心头涌起了挽救祖国危亡的念头。
答案: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面对国家多难,充满救国热情的青年形象。
解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如“想到”“心头涌起了挽救祖国危亡的念头”即可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概括其形象特点。
点评:阅读叙事作品,要注意通过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来了解人物的形象。
19.文中有一独句段“对祖国的怀念也催迫着我努力。”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所示句子,联系上下文内容即可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评:段落间的独句段作用一般起强调作用或过程作用,学习时要注意了解。
20.本文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动人的力量来自生活本身,大音乐家曾如此穷困、饥饿、艰辛、受尽屈辱而又如此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终获成功,读来使人震撼。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从文章中的表现的作者的思想、精神、情感等方面来感受其人格的魅力,解答问题。
点评:一篇作品吸引读者,要么是内容的生动,要么是语言的精彩,要么是人物形象的感人,阅读时多从多个方面来体会。
21.本文直白的叙述有何好处,有何特点?
答案:直白的叙述更能表现所述内容的真实性,便于作者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读者交流,引起共鸣。本文叙述的特点是全篇和不少段落次为先概叙,后具体叙述,疏密交错,点面结合。
解析:根据阅读的体会,了解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从作者表达的需要和读者阅读的体验来说明其作用。阅读本文内容即了解作者运用了先概述后具体叙述的方法。
点评:阅读作品,对作品中作者一些写作的方法和特点要有所有了解。
22.作者为何拒绝留在法国?
答案:急于回国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前面所谈的对祖国眷念、隐忧、焦虑的感触也说明了他急于回家的原因。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有关内容,即可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是他不愿意留在法国的原因。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即可作答。
23.文中哪处能说明文艺创作与人生苦难之间的关系?此处主要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答案:创作《风》那段,此段文字作者写到创作《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作者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描写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和巴黎的天气。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有关内容,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文艺创作与人生苦难之间的关系”梳理有关内容即可作答。
点评:本题不难,关键要熟悉课文,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对祖国的怀念也催迫着我努力。
②我很喜欢观看法国国庆节和“贞德节”的大游行。这是法兰西盛大的节日。有整齐的步兵、卫队、坦克队、飞机队等。民众非常热烈地唱着国歌,三色国旗飞舞飘扬。我每次都很感动。一九三二年,东北失陷的第二年,每逢节日,我都去看游行。民众爱国的狂热,法国国歌的悲壮,强烈地打动了我。我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想到三年来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两眼充满了泪水。在悲痛里,我心头涌起了挽救祖国危亡的念头。
③我那时是个工人,我参加了“国际工会”。工会里常放映些关于祖国的新闻片。我从上面看到了祖国的大水灾;看到了流离失所、饥饿死亡的同胞;看到了黄包车(人力车)和其他劳苦工人的生活;看到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党派分裂、国民党大屠杀的情形。这一切更加深了我的眷念、隐忧、焦虑。
④我把我对于祖国的这些感触用音乐写下来,像我把生活中的痛楚用音乐写下来一样。我渐渐把脱离内容的技巧(这是“学院派”艺术至上的特点),用来诉说内心的痛苦,诉说祖国的被压迫。初到法国的时候,还有艺术家的所谓“慎重”,一个作品要花上一年的工夫,像小提琴及钢琴合奏的《索拿大》,我就花了八个月。但以后,我觉得不能这样了。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来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来,煤油灯(我安不起电灯)灭了又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以后,我又把对祖国的思念写成《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的作品。
⑤我想不到《风》那么受人欢迎。我的先生们很称赞它,旧俄(现在已统称苏联)的音乐家,也是现在世界有名的音乐家普罗珂菲叶夫也很爱它。我的作品,包括上面说过的《索拿大》终于能在巴黎公开演奏并且播出了。
(1)第③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2)第④段交代了创作《风》的背景,作者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答案:从文中抒情、议论性句子“我渐渐把脱离内容的技巧,用来诉说内心的痛苦”“我觉得不能这样了。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以后,我又把对祖国的思念写成《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的作品”可大概推知作者得到的启发。
解析:第一题,连续运用了四个“看到了……”,明显是排比修辞。“这一切更加深了我的眷念、隐忧、焦虑”,已说出表达的感情。第二题,阅读所示文段,找到作者感慨的语句从作者体会的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这点来解答。
点评:本文中写创作《风》这一部分是全文精彩的片断,要好好研读。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听音乐
忆明珠
①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性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能了,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②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已到牺牲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它以黄钟大吕之音向世界、向全人类宣告:“中国不会亡!”它无比酣畅地发挥了音乐兴、观、群、怨的功能,是中国音乐史上——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座最崇高、最伟大、最壮丽的丰碑!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
……
③听陕北民歌,听《二泉映月》之类的音乐,我真想找一片广袤的草地,在上面打着滚哭,直哭得泪水淹没了草地,淹没了我自己。而听抗日救亡的歌曲,我却想站在高山之巅,面对从东方旋转飞腾而起的朝阳,倾洒我胸中热血,化作满天红云!
④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1)细读原文,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信天游”具有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抗日歌曲”具有激昂、催人奋进的旋律。“江南丝竹”具有什么样的旋律?请你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答案:“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悠扬、令人陶醉的旋律。
(2)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字以内。
①(简评思想内容)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节选自《爱江山更爱美人》)
②(简评语言特点)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节选自《真心英雄》)
答案:(1)消极颓废、不思进取。(2)一语双关、比喻贴切。
解析:第一题,根据“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仿照例句拟写句子。第二题,了解歌词内容,根据要求评价即可。
点评:两题都不难,拟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评价所读材料,学习时要多加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