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将相和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将相和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4 16:58:20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将相和司马迁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代表著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词语积累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负荆请罪 理直气壮
赵国 撞碎 胆怯
廉颇 推辞 削弱无价之宝:
绝口不提: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同心协力:
渑池: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因回避而不说。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词语理解完璧归赵: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词语理解负荆请罪: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 廉颇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当时秦强赵弱,秦国虎视赵国,廉颇带赵军伐齐,威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秦国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人物简介 “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初读感知“将”: 廉颇(1)攻无不胜,战无不克的大将,立下很多战功。
(2)负荆请罪,知错能改,以国家利益为重。“相”: 蔺相如(1)两次与秦王周旋,最终完璧归赵,逼秦王击缶,为赵国立下大功,说明他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2)廉颇妒忌他,蔺相如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处处谦让,见廉颇负荆请罪,热情地出来迎接,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和氏璧

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 。瑟sè缶fǒu 读完课文,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为三个故事加上简短的标题。(1)完璧归赵:第1~10自然段
(2)渑池之会:第11~14自然段
(3)负荆请罪:第15~18自然段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后果是_________。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秦王吃亏赵国便宜 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勇敢、随机应变问题思考:
“渑池之会”上秦赵两国是打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负荆请罪很不服气思考:
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 蔺相如先是对廉颇避让。他避让廉颇并非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识大体,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那么廉颇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问题思考:

从这几个小故事中可以看
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
颇呢?蔺相如:
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廉颇: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课文总结 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外阅读:既然将和相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