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山地回忆》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作者 ,原名孙树勋,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创始人。《荷花淀》《嘱咐》是其代表作。从20世纪40年代起,作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长篇小说
答案:孙犁|荷花淀派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注意内容即可填答,要注意“犁”“绽”的写法,第二空“派”字不能少。
点评:孙犁是我们现代著名作家,有关他的信息要注意了解。
2、给加点字注音
①土靛 ②玉黍 ③搓线
④浸湿 ⑤水沤 ⑥袄襟
⑦刨抓 ⑧赚钱 ⑨碛口
答案:diàn|shǔ|cuō|jìn|òu|ǎojīn|páo|zhuàn|qì
解析:注意易错点,“靛”“浸”“襟”为前鼻韵母;“黍”“赚”声母为卷舌音;“搓”声母为平舌音,“沤”读第四声不是第三声;“刨”声母是p不是b;“碛”声母是q不是点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词语释义
水沤: 挂火: 陪送:
盈余: 踢倒山: 穷山恶水:
心平气和:
答案:(1)长时间在水里浸泡。(2)(方言)发怒,生气。(3)旧俗结婚时娘家送给新娘的嫁妆。(4)收入中除去开支后的剩余。(5)一种布鞋,底子厚达半寸、帮子极硬。(6)穷山恶水: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7)心平气和:心境平静,说话和气。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注释的内容,直接解释词语,注意词语中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
点评:掌握常用语语,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注意多积累词语。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土靛(dìnɡ) 玉黍(shǔ) 搓线(cuō) 浸湿(jìn)
B.水沤(òu) 袄襟(jīn) 刨抓(páo) 破绽(zhàn)
C.赚钱(zhuàn) 碛口(qì) 暮霭(ǎi) 温馨(xīn)
D.惊讶(yà) 干燥(zào) 家具(jù) 漂沦(lún)
答案:A
解析:读准拼音,根据词语意思分析字形,协助判断字音,比较判断正误。A项中“靛”读diàn。
点评:本题有难度,判断点较多。学习时要注意多音字、生僻字的注音,注意识记课文注释中的字音。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阜平(fù) 破绽(zhàn) 舐犊情深(shì) 未雨绸缪(móu)
B. 土靛(diàn) 单薄(bó) 苦心孤诣(yì) 雕栏玉砌(qiè)
C. 玉黍(shǔ) 扪心(mén) 不忍卒读(cù) 风驰电掣(chè)
D. 稽首(jǐ) 皈依(guī) 同仇敌忾(kài) 丧权辱国(rǔ)
答案:A
解析:读准拼音,根据词语意思分析字形,协助判断字音,用反排除法,比较判断正误。B项“砌”读“qì”;C项“卒”读“zú”;D项“稽”读“qǐ”,答案为A。
点评:识记字词的读音,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多加练习。
6、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半园形 蓝色 妨碍 单薄
B.菜篮子 烧炕 奔腾 洗澡
C.搓线锤 浸湿 水沤 盈余
D.一瓢水 浆洗 激荡 陪送
答案:A
解析:根据词语意思分析字形,注意易错的音形相近字,根据词意分析字形结构,比较判断正误。A项中“园”为“圆”。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
7、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思辩 目不暇接 妨碍 融会贯通
B.纳底 饥肠漉漉 卫戌 独辟蹊径
C.碛口 风声鹤唳 纂修 裨官野史
D.剪裁 功亏一匮 糟蹋 引经据典
答案: B
解析:根据词语意思分析字形,注意易错的音形相近字,根据词意分析字形结构,用反选排除法比较判断正误。B项“饥肠漉漉”应为“饥肠辘辘”,“卫戌”应为“卫戍”。A项“思辩”应为“思辨”。C项“裨官野史”应为“稗官野史”。D项“功亏一匮”应为“功亏一篑”。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文革中,孙犁的功绩仿佛为时间所________,他也从不向别人说起自己光荣的过去。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③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________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A.淹没 亟待 经过 B.湮没 急需 通过
C.湮没 亟待 通过 D.淹没 急需 经过
答案: C
解析:首先要了解各组近义词意义差别,根据语句判断选用。“淹没”意为漫过、盖过,多用于具体事物;“湮没”指埋没,多用于抽象事物。“亟待”意为急迫地等着,“急需”指紧急需要。“经过”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通过”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答案为C。
点评:近义词在汉语中是非常多的,学习时要注意辨析识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答案: C
解析:C项“睚眦必报”中的“睚眦”意为瞪眼怒视,引申为小怨小忿。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用在此句中与“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显然不符。
点评: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高低杠项目中,刚在一个月前的多哈站比赛中夺冠的小将何可欣,以难度极大的成套动作获得了16.8的压倒性高分,无可非议地高居榜首。
B.尽管有的老同志已逾古稀之年,而且听力也较为困难,但一提起石油会战,提起和铁人王进喜一起奋斗的蹉跎岁月,他们的话就滔滔不绝起来。
C.流浪汉之所以成为流浪汉,拾荒者之所以去拾破烂,是有种种原因的。切忌先入为主,把他们视为“社会垃圾”,这对他们是十分不公平的。
D.除一千多年来栉风沐雨外,龙门石窟经历了战火、盗挖等人为破坏,如今很多洞窟已经成了空洞,很多佛像已经破损不堪。
答案: 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 A项无可非议:指没什么可指责的,常用来表示做得对。应改为“无可争议”。B项蹉跎岁月:指光阴白白过去。应改为“艰苦岁月”。D项栉风沐雨: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应改为“风吹雨打”。
点评: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调整结构的内容之一,是扭亏解困,运用关停并转的手段,促进长期不景气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早谋生路,另谋生路,谋好生路。
B.《亮剑》的最大亮点在于塑造了李云龙性格鲜活,有血有肉,并不完善,甚至有些“出格”,突破了“高大全”的模式,传递了时代气息,更贴近观众。
C.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是对原有招录方式下权益失衡的必要纠偏,是对考生利益的倾斜,因而有利于促进考生和高校之间的权利对等。
D.只有当农民工能在工作地上户口,有住房,并且其子女能接受基础教育、大学教育乃至竞争白领职位时,中国的城市化或者说经济发展就算是成功了。
答案: 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语序不当,应是“另谋生路,早谋生路,谋好生路”。B项“塑造”缺宾语,在“出格”后加“的形象”。D项关联词语“只有……就……”搭配不当,应用“只有……才……”。答案为C。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2、关于《山地回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先把买布一事断开,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三部分),第二部分写当年做袜子是插叙。
B.课文以“布”为线索,写了想买布送人——回忆往事妞儿给“我”做了一双布袜——买布送人。
C.《山地回忆》体现了孙犁小说的一贯风格,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写出人物的心灵美、性格美、人情美。
D.《山地回忆》的对话语言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
答案:A
解析: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课文内容,找到相关的信息,比较判断正误,A错,全文采用的顺序是倒叙。
点评:解答此类题关键是要熟悉课文,学习时要多阅读,了解文章内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女主人公是一个脾气火暴、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子。
B.选文以女主人公妞儿和八路军战士“我”之间关于“卫生”的讨论为线索,重点是为了描写抗战时期普通百姓对胜利的渴望和八路军战士的必胜信念。
C.女主人公关于刷牙的一番“宏论”表明她从小生长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对外界缺乏了解。
D.女主人公对战士不穿袜子“也是卫生吗”的责问,将剑拔弩张的气氛消解成融融暖流。
E.选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
答案:DE
解析: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课文内容,找到相关的信息,比较判断正误,A项“脾气火暴”有误;B项重点是刻画女主人公的独特性格;C项并非没有见识,“刷牙”是其谈话的一个借口。
点评:解答此类题关键是要熟悉课文,学习时要多阅读,了解文章内容。
二、问题理解
14、本文没有直接写战争,而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①表现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人民没有悲观,而是坚韧、顽强、满腔热情地生活,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②表现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作者通过“我”与妞儿一家如同亲人般的交往,折射出军民亲如一家的关系,这种牢不可破的情谊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小说的内容,从表现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和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关系,揭示抗战胜利的原因来分析问题。
点评:此类小说的思想性是深刻的,学习时要善于通过作者叙述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
15、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生活化。不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朴素清新,如话家常。②个性化。作者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妞儿——泼辣率真、聪明能干、乐于助人;“我”——爱护百姓、珍视友情等。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小说的内容,从“生活化”和“个性化方面来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点评:小说语言的风格与作家的写作风格、小说表现的内容有关系。通过分析小说内容结合作家其它作品来理解小说的风格。
16、小说使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所掌握的四种叙述方法,即可判断本文运用的倒叙方法,从设计悬念,引起读者兴趣这一方面来说明其作用。
点评:阅读小说,对小说的一些写作方法要有所了解。
17、主人公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却给我们留下真实可感的印象。本文是如何塑造“妞儿”这一形象的?
答案:妞儿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是通过语言方面的描写,如:“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写出了妞儿的心直口快、泼辣,甚至带有点野性。除了语言描写之外,文中还通过其他一些方法来表现妞儿的形象。如写妞儿几处的笑表现了妞儿的天真、爽朗。几件小事: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表现了妞儿的质朴善良。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与主人公妞儿有关的情节,根据人物的言行来分析概括其性格、思想品质特点。
点评:阅读小说,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形象。
18、反复阅读本文,体会文章在环境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环境描写的精彩在简要上。“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例如开头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在中间种上玉黍。”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生活的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言简而意无穷。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具体举例说明本文环境描写简练的特点。
点评: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来分析。
19、女孩子的姥姥说她“不会说话”,而“我”则说她“很会说话”,姥姥的话是否全为批评,“我”的话是否全为赞扬?
答案:姥姥笑着说这句话是指她会取笑、调侃客人,不礼貌,同时也包含着对孙女的喜爱。而“我”是紧接说“她很会说话”的,无疑包含了对其伶牙俐齿的领教,包含了被其调侃的感受,这只是一种评价;但主要是肯定、赞扬她灵慧、心好,善于表达对部队的热情,创造融洽交流的氛围。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姥姥与“我”说此话的具体情境,根据人物身份来理解所说话的含义。
点评:阅读小说,理解人物语言要结合具体的情节环境来分析。
20、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小说人物生活的背景。
答案:《山地回忆》开头写阜平环境,从中可以看到了冀中恶劣的生存条件、人民的生活艰辛,看到了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具体举例说明本文环境描写所表现的社会环境,表现人民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等作用。
点评: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来分析。
21、作者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总是扣住时代特色,从人物身上可以感到强烈的时代气息。请从对话中体会大的斗争。
答案:作者在这样的描写和对话中刻划了人物,又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阜平的天气冷”,百姓艰难的生活,八路军艰苦的生活,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把残酷的战争写得如此平淡,这是作者独特之处。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根据题干所示“描写人物扣住时代特色”梳理内容,举例说明人物语言所反映的时代气息。
点评:阅读小说,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了解基本所表达的信息。
22、分析人物形象: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说出理由。
答案:“我”(八路军)的特点:大度、实在、坚强、勤快、热情、乐于助人。
这个女孩子性格特征: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二是质朴善良;三是勤劳能干。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小说故事情节,从几个人物的言行表现来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点评:阅读小说,要善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23、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
答案: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军民关系亲密无间,军民鱼水情美好温馨,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真挚热爱。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小说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小说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从人民与革命军队之间的情谊来概括小说的主题。
点评:阅读小说,要注意体会小说的主题,读懂小说。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下面的文字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
“你怎么骂人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来源:]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 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的,也笑不的,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 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 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 ”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 ”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 ”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
“说什么 ”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也是卫生吗 ”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
“不会买一双 ”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
“哪里有布呀 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1)女主人公妞儿在一出场时对八路军战士进行了一系列的刁难和批评。是真的刁难和批评吗?她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不是。寻找机会与这位萍水相逢的八路军战士找话交流,并给予真诚的帮助。
(2)选文末尾,八路军战士为什么“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答案:女孩儿雪中送炭式的真诚的关心温暖了“我”,令“我”无法推脱,难以忘却。在这片土地上所遭遇的一切会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离”。
解析:第一题,结合全文情节了解女主人公妞儿此行为的原因,即可解答问题。第二题,了解题干中所提到的情节内容,结合全文情节了解女主人公妞儿此行为的原因,即可解答问题。
点评:思想是行为的驱动,阅读小说,理解人物的行为要根据情节内容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下面的文字。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
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答案:①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对他们的嘉许和关爱。③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默契。③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2)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案: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的作用: a.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b.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失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c.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解析:第一题,面对学生志愿参加翻译工作的热情,“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所以当他看到学生“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时,就情不自禁地“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这一疼爱学生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很贴切地体现了孟弗之先生的复杂心理。第二题,文中开头的“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及第⑤节中的“雪越下越大了”都暗示了当时战争形势的紧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显示孟弗之先生心情的沉重,衬托人物的性格;文末“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表明萧子蔚老师在澹台玮的态度感染下心情的改变。
点评: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中多种描写方法的结合运用,分析描写方法在塑造人物,表现作品思想上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1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